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03794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1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docx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docx

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人教版必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下图的邮票是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胜利召开而发行的。

关于这次会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B.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会议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会议确立了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

【答案】C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54年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

2.每周升旗仪式上,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心中总会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历史上最早将五星红旗定为我国国旗的会议是()

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

最早将五星红旗定为我国国旗的会议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每周升旗仪式上,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心中总会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历史上最早将五星红旗定为我国国旗的会议是()

A.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

最早将五星红旗定为我国国旗的会议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国家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

A.国家的性质和政权性质不同B.政权建立的方式方法不同

C.政权的组成形式和构成成分不同D.当权者和人民的权利不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国家政权主要有原始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也是目前唯一一个社会主义政权,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错误政权的建立方式是通过革命建立起,资本主义也是如此;C、D选项不是本质区别。

5.下面是新中国历届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示意图。

此图表明新中国()

A.政协制度形成经历了长期的过程B.爱国统一战线力量逐步发展壮大

C.联合一切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D.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已经较为完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历届政治协商会议概况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示意图信息“历届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的不断增多,材料主旨即能够体现爱国统一战线力量的逐步发展壮大,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说法本身错误,政协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确立了下来,排除;C项与示意图信息无关,排除;D项结论,仅由示意图信息无法得出,排除。

故选B。

6.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推翻与帝国主义合作的统治政权”的运动,“本质是一项中国民族的救亡运动”。

由此判断,新中国的成立()

A.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C.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未完成D.只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答案】A

【解析】描述“中国民族的救亡运动”即推翻帝国主义、争取中华民族独立,从这个角度看,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A项正确。

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转折点,B项错误。

新中国成立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的确没有全部完成,但是从材料中得不出C项。

D项所述错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全可以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的新民主主义政权。

7.四川民主人士张澜说:

“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

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它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针,它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

”张澜所说的“人民大宪章”是()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提及的“人民大宪章”的特点是“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的“人民大宪章”指《共同纲领》,B项正确。

A项不是宪法,排除。

C项出现在1954年,是社会主义的原则,此时新中国早已成立,与题意不符,排除。

D项不是宪法,排除。

故选D。

8.韩三平是电影《建国大业》的导演,记者在采访他时,他说了这样一段话:

“代表大多数人的要求,这是国民党失败、共产党胜利,蒋介石失败、毛泽东胜利的根本原因。

”最能体现共产党“代表大多数人的要求”的制度是()

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一国两制”的和平统一方针

【答案】C

【解析】关键是把握材料中“代表大多数人的要求”的信息,据此可判断应选C项。

A项属于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的体现,不能体现代表大多数人的要求,故排除AB;“一国两制”的和平统一方针仅限于港澳台地区,也不符合题意。

9.《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中写道: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纪元。

”对材料中“新纪元”理解正确的是()

A.在法律上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则

B.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C.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民主制度发展的相关知识。

根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B指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指的是1954年宪法,它们都出现于1954年。

D出现于改革开放后。

而A正确,《共同纲领》即规定了人民主权和人民专政的原则。

10.“天安门上望,城下人如海。

举头五角星,共庆山河改”,陈毅的这首诗记录了()

A.五四运动B.北平和平解放

C.开国大典D.“文革”结束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天安门上望,城下人如海。

举头五角星,共庆山河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的史实,故C正确。

五四运动,不符合“举头五角星,共庆山河改”,故A排除。

北平和平解放,不等于解放战争的胜利,故B排除。

“文革”结束,也没有“共庆山河改”,故D排除。

11.建国初期,我国制定了《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婚姻法》、《工会法》、《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

1954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从1949年到1957年,中央制定的较重要的法规性文件共1261件。

这说明建国初期()

A.我国全面学习苏联的立法经验

B.法律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发挥了重要作用

C.政协很好地代行了人大的职能

D.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推动了立法工作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婚姻法》《工会法》《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体”的信息说明法律在社会主义过渡时起到重要作用,故B项正确;A中全面没有体现;C和D时间不符合材料中信息,排除。

12.“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好像进入一种特定的“路径”,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

新中国的制度中体现了上述观点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三大外交方针提出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根据材料“‘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代王朝都设有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一定的管理办法,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承袭了中国古代民族事务管理制度,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题干中的“路径依赖”,故A项正确;B、D两项是新中国的外交方针,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新制度,故排除。

所以答案选C。

13.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

“毛泽东用同心圆、原子或者洋葱作比喻,给权力的构成下了定义。

圆的核心是由工人阶级组成,通过代表它的党行使领导权。

紧靠核心的是农民┈┈┈接着是小资产阶级,他们主要是追随者。

”建国初期,最早体现这一想法的是()

A.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D.制定《共同纲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的召开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确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最早体现这一想法的是”要求,避免答非所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政协”)召开,制定并通过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D项符合题意,正确;是1954年才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项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B项与材料的描述不符,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是2010年10月才通过的,明显不符合题干“最早体现这一想法的是”要求,排除C。

故选D。

1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情况一览表

党派代表

区域代表

军队代表

团体代表

特别邀请人士

正式代表

142人

102人

60人

206人

75

候补代表

23人

14人

11人

29人

以上代表情况,反映这次会议是()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筹备会议B.制宪与立法会议

C.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D.代行中央政府职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旨在考查解读图表、正确认知的能力。

根据图表信息“党派代表”、“区域代表”、“军队代表”、“团体代表”等,体现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又称“新政协”)代表的广泛性。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

A项错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9月;图表信息看不出“宪法”与“法律”信息,排除B;D项明显与图表信息以及新政协史实不符,排除;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新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故选C。

15.下面是新中国历届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示意图。

此图表明新中国

A.政协制度形成经历了长期的过程B.爱国统一战线力量逐步发展壮大

C.联合—切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D.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已经较为完善

【答案】B

【解析】我国政协制度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形成,故A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人数的不断增加,说明了爱国统一战线的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联合一切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切力量说法有误,故C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图只反映了政治协商会议的情况,不能代表我国的民主政治整体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16.托克维尔认为:

“很难使一个人放弃自我去关心整个国家的命运,因为他不太理解国家的命运会对他个人的境遇发生的影响。

但是如要修筑一条公路通到他家园……他就会发现个人利益和全体利益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最能体现这一观念的是()

A.政治协商会议参政议政

B.全国人大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案

C.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法行政

D.1998年以来各地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但是如要修筑一条公路通到他家园……他就会发现个人利益和全体利益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说明个人和集体利益的结合,中国1998年以来各地普遍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符合这一特点,故D项正确。

17.“‘五四’宪法开创新纪元,十年‘文革’遭遇磨难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得以恢复发展,十八大以来制度日趋完善。

如今您正充满生机活力,肩负着为人民当家做主的重托,迈着矫健步伐豪迈向前。

”该诗赞颂的制度是()

A.政治协商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所述的发展趋势即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历程,1954年宪法颁布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文革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了极大地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正常等,所以选D

18.有学者指出,中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国家,引人和倡导协商民主,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面平等的对话讨论和协商的过程,达到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应是中国当前民主政治发展的首选理念。

材料说明

A.中国民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B.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协商民主

C.协商民主理念适合中国国情D.协商民主理念独具中国特色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A项错误,材料讲的是当前民主的理念,没有体现与时俱进;B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引入民主协商不是政府积极推进协商民主;C项与“引人和倡导协商民主,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面平等的对话讨论和协商的过程,达到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应是中国当前民主政治发展的首选理念”符合;D项错误,“独具中国特色”与题中材料不符。

故本题答案选C项。

19.制度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新中国建立以后,在民主政治的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

新时期我国确立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A.共同管理、团结一致B.民主选举、民土决策

C.民主管理、民主监督D.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答案】BC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教材知识的识记能力。

新时期我国确立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民主选举、民土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所以答案选BC,排除A。

D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的关系,排除。

20.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说:

“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

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如内蒙古、广西、云南,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所以我们不采取这种办法。

而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联邦制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②民族聚居区都是要实行民族自治的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历史决定的④周恩来讲话是要实行区域自治政策

A.①③B.①②④

C.②④D.③④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增加民族纠纷。

……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人就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所以我们不采取这种办法。

而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联邦制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故①正确;民族聚居区都是要实行民族自治的,过于绝对,故②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历史决定的,故③正确;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早在1957年之前已经实行,故④错误。

故①③正确,故A正确。

①②④组合错误,故B排除。

②④组合错误,故C排除。

③④组合错误,故D排除。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主要法律法规(节选)

新中国成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

工会法、婚姻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2年宪法颁布

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人民法院组织法;个人所得税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国籍法;1982年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

中共十二大——

中共十四大前

修改1982年宪法;加入《保护知识产权巴黎公约》的决定,涉外经济合同法等;民事诉讼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行政诉讼法……

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五大前

1982年宪法第二次重要修改;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商业银行法等;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票据法、广告法、拍卖法等;对外贸易法;教师法、科学技术进步法……

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六大召开前

第三次修宪;证券法、信托法;行政复议法、政府采购法等,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高等教育法、科学技术普及法……

新中国法制建设历程可以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多种趋势。

依据上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种趋势并分析形成的历史原因。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充分。

【答案】答案示例:

例1:

趋势:

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

1954年宪法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再到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的颁布,新中国通过不断立法健全各级民主制度。

原因:

国家性质;吸取“文革”的教训;经济发展或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人民的民主诉求增强(或公民政治参与积极性提高);世界民主化潮流等。

例2:

趋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并日益完善。

商标法、专利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规范市场行为的法律法规日渐增多。

(或答出以下趋势,并有简单说明,也可给3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健全法制,向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转变;越来越重视科教兴国等。

原因参考:

新中国成立,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吸取“文革”的教训;第三次科技革命;新中国外交重大突破,国际环境改善;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决议;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全球化潮流等等。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及准确理解与归纳的能力。

解题时首先对设问进行准确归纳,即准确提炼设问中的主要信息,也就是“指出一种趋势并分析形成的历史原因”,一是要回答出趋势,二是要对此趋势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归纳;其次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如可以归纳出的趋势有:

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并日益完善,最后结合所学知识对自己提出的某一个趋势进行分析归纳。

解题时需要注意的是:

一要观点准确,二要分析理解到位,做到史实的选取准确科学等。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说,罗马法……能有所创制,那是因为罗马共和国以及之后的帝国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多种族”的大国的缘故。

法规应该设立起来以作为分属于各个种族的个体之间的社会纽带,并使得原先在属于相同种族的各个小城邦的范围之内盛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能在帝国范围内得以奉行。

体制上各类灵活的机制使新的规章得以形成、受到检验并获得确认,它属于“再试验再犯错”这一漫长的过程,最终选择出了受所有人真正理解的规章,并可有效地避免冲突及改善社会的合作状态。

——菲利普·内莫《罗马法与帝国的遗产》

材料二所规定的关于农村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的分配法,是以户为单位,进行平均分配。

……分配方案是错误的,空想的。

——郭毅生《〈天朝田亩制度〉的经济背景及其性质》

曾把没收地主的谷物……择归天王,店铺照常买卖,但本利皆归天王,不许百姓使用。

——《贼情汇纂》

材料三“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节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第二条第三款:

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的措施,供其考虑;在特殊情况下,他得召集两院或其中一院开会,并得于两院对于休会时间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休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他应接见大使和公使;他应注意使法律切实执行,并任命所有合众国的军官。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五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

国别

宪法

苏俄(联)

1918年宪法;1936年宪法

中华民国

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法国

1946年宪法

其它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

(1)依据材料一,概述古代罗马规章产生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天朝田亩制度》的两项主要内容,并分析为什么说它是空想?

(3)请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并说明材料三中的规定是否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它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何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

分析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的权力“关在笼子里”的。

(5)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6)综上所述,各国各个阶段所制定的“法”各不相同,那么,影响纲领、法规制定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3分)罗马的扩张;多民族的融合;罗马法基本原则获得认可。

(2)(4分)内容:

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归国库。

原因:

绝对平均的分配方式不切合实际,不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或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

(3)(3分)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不能体现。

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4)(5分)体制:

总统制或联邦制。

原则:

制约与平衡(或三权分立)

实现:

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只掌握行政权;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

(5)(2分)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意思相近即可)

(6)(3分)时代要求、具体国情、代表的阶级利益、经济基础、思维方法等。

(言之有理即可,最多3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论证观点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法规应该设立起来以作为分属于各个种族的个体之间的社会纽带,并使得原先在属于相同种族的各个小城邦的范围之内盛行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也能在帝国范围内得以奉行”的信息从罗马的扩张;多民族的融合;罗马法基本原则获得认可的角度回答。

(2)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论证观点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二“所规定的关于农村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的分配法,是以户为单位,进行平均分配。

……分配方案是错误的”“是以户为单位,进行平均分配。

……分配方案是错误的,空想的”信息归纳回答。

(3)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论证观点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的信息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三小问结合所学从“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归纳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论证观点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小问政治体制结合所学从“总统制或联邦制。

”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分权制衡”角度思考;第三小问结合所学从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的角度思考回答。

(5)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论证观点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依据材料表格中“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的信息从世界眼光角度回答。

(6)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论证观点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所学知识从“影响纲领、法规制定的因素”角度并从“时代要求、具体国情、代表的阶级利益、经济基础、思维方法”第角度思考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