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04028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第一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

《第一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docx

第一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

第一单元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卷)

考试用时:

150分钟

试卷满分:

150分,)

班级:

________ 姓名:

________ 得分:

________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

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

“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

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

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之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

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

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

“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

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

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

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

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

“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

”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

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

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

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

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1.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鸿雁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之感。

B.鸿雁迁徙的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

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

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答案:

C

2.文章最后一段中“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指的是(  )

A.①托物言志;②借景抒情;③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

B.①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②“景中情”和“情中景”;③情不虚情,景非滞景。

C.①景中情;②情中景;③情景互生。

D.①“景中情”和“情中景”;②情不虚情,景非滞景;③情景互生。

答案:

C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C.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

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

答案:

B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陈矩,安肃人。

万历中,为司礼监秉笔太监。

二十六年提督东厂。

为人平恕识大体。

尝奉诏收书籍,中有侍郎吕坤所著《闺范图说》,帝以赐郑贵妃,妃自为序,锓诸木。

时国本未定,或作《闺范图说》跋,名曰《忧危竑议》,大指言贵妃欲夺储位,坤阴助之,并及张养蒙、魏允贞等九人,语极妄诞。

逾三年,皇太子立。

至三十一年十一月甲子昧爽①,自朝房至勋戚大臣门,各有匿名书一帙,名曰《续忧危竑议》,言贵妃与大学士朱赓,戎政尚书王世扬,三边总督李汶,保定巡抚孙玮,少卿张养志,锦衣都督王之桢,千户王名世、王承恩等相结,谋易太子,其言益妄诞不经。

矩获之以闻,大学士赓奏亦入。

帝大怒,敕矩及锦衣卫大索,必得造妖书者。

时大狱猝发,缉校交错都下,以风影捕系,所株连甚众。

之桢欲陷锦衣指挥周嘉庆,首辅沈一贯欲陷次辅沈鲤、侍郎郭正域,俱使人属矩,矩正色拒之。

已而百户蒋臣捕皦生光至。

生光者,京师无赖人也,尝伪作富商包继志诗,有“郑主乘黄屋”之句,以胁国泰及继志金,故人疑而捕之。

酷讯不承,妻妾子弟皆掠治无完肤。

矩心念生光即冤,然前罪已当死,且狱无主名,上必怒甚,恐辗转攀累无已。

礼部侍郎李廷机亦以生光前诗与妖书词合。

乃具狱,生光坐凌迟死。

鲤、正域、嘉庆及株连者,皆赖矩得全。

三十三年掌司礼监,督厂如故。

帝欲杖建言参政姜士昌,以矩谏而止。

云南民杀税监杨荣,帝欲尽捕乱者,亦以矩言获免。

明年奉诏虑囚,御史曹学程以阻封日本酋关白事,系狱且十年,法司请于矩求出,矩谢不敢。

已而密白之,竟得释,余亦多所平反。

又明年卒,赐祠额曰清忠。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有删改)

注:

①昧爽:

拂晓,黎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言益妄诞不经  益:

越发,更加

B.矩获之以闻闻:

听说

C.以风影捕系系:

拘捕

D.俱使人属矩属:

委托

解析:

闻:

使动用法,使……闻(听说)。

答案:

B

5.下列能够说明陈矩“为人平恕识大体”的一项是(3分)(  )

①矩获之以闻,大学士赓奏亦入 ②敕矩及锦衣卫大索 ③以风影捕系,所株连甚众 ④俱使人属矩,矩正色拒之 ⑤矩心念生光即冤,然前罪已当死 ⑥已而密白之,竟得释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③④⑤D.④⑤⑥

解析:

①是说他很负责;②是说皇帝对他的信任;③是说当时的“妖书”案牵连甚众;④是说他为人公正;⑤是说他考虑周密,识“大体”;⑥是说他手段、方法得当,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他的公正宽容。

答案:

D

6.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矩,安肃人,明神宗时先后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和东厂提督,他为人公正宽容,能识大体,被皇帝看中并被重用。

B.在“妖书”案中,陈矩拒绝请托,不事株连,结案时将主犯定为皦生光,既处罚了皦生光,又给了神宗一个合理的答复。

C.云南税监杨荣被杀,神宗欲逮捕当地闹事百姓,因为陈矩进言而没有下令,这样就避免了一场灾祸的发生。

D.御史曹学程被关押在监狱将近十年,趁机向陈矩求请,却被陈矩当面拒绝了,这说明陈矩是一个按规章办事的人。

解析:

不是曹学程向陈矩求请,而是“法司”。

答案:

D

7.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

(10分)

(1)帝大怒,敕矩及锦衣卫大索,必得造妖书者。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胁国泰及继志金,故人疑而捕之。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而密白之,竟得释,余亦多所平反。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皇帝(神宗)大怒,命令陈矩以及锦衣卫大加搜索,一定要捉到制造妖书的人。

(2)以此勒索郑国泰和包继志的钱财,所以人们怀疑他,把他逮捕了起来。

(3)不久,他暗中向神宗说了此事,曹学程终于得以释放出狱,他也为其他许多人平反。

参考译文:

陈矩,安肃人。

万历年间担任司礼监秉笔太监。

万历二十六年任东厂提督。

陈矩为人公正宽容,能识大体。

有一次,陈矩接受诏命收集书籍,其中有侍郎吕坤撰述的《闺范图说》,神宗将此稿赐给郑贵妃,郑贵妃自己写了序言,刊刻成书。

当时太子尚未确立,有人为《闺范图说》写了跋语,称为《忧危竑议》,大意说郑贵妃打算为自己的儿子夺取太子的地位,吕坤暗中帮助她,还涉及张养蒙、魏允贞等九人,说得极为荒诞。

过了三年,皇帝立了太子。

到万历三十一年十一月甲子日拂晓,从朝房到有功的大臣和皇亲国戚的门前,都放了无人署名的一函书,书名题为《续忧危竑议》,说郑贵妃与大学士朱赓,戎政尚书王世扬,三边总督李汶,保定巡抚孙玮,少卿张养志,锦衣都督王之桢,千户王名世、王承恩等人互相勾结,阴谋改立太子,说的话越发荒诞不经,陈矩得到此书后,报告了神宗(使神宗知道这件事),大学士朱赓的奏折也进呈到宫里。

神宗大怒,命陈矩以及锦衣卫大加搜索,一定要捉到制造妖书的人。

当时,这一大案突然发生,缉查人员在京城交相奔走,捕风捉影地抓人,株连的人甚多。

王之桢想陷害锦衣卫指挥周嘉庆,首辅沈一贯想陷害次辅沈鲤和侍郎郭正域,都让人去委托陈矩,陈矩态度严肃地加以拒绝。

不久,百户蒋臣将皦生光捉到。

皦生光是京城的无赖之人,曾经冒富商包继志之名作诗,诗中有“郑主乘黄屋”的句子,以此勒索郑国泰和包继志的钱财,所以人们怀疑他,把他逮捕了起来。

经酷刑审讯,皦生光仍不承认,其妻妾子弟都被拷打审问,以至体无完肤。

陈矩心想,即使皦生光是冤枉的,但仅前述罪行已应该处死,况且(如果)这个案件中没有主犯的名字,皇上肯定非常生气,恐怕会辗转牵连,没有止境。

礼部侍郎李廷机也认为皦生光以前的诗与妖书上说的相合。

于是(陈矩)决定定案,将皦生光凌迟处死。

沈鲤、郭正域、周嘉庆以及受株连的人,都幸亏陈矩才得以无事。

万历三十三年,陈矩仍然掌管司礼监,管理东厂。

神宗打算杖责提出意见的参政姜士昌,因陈矩规劝,才算了事。

云南百姓杀死税监杨荣,神宗打算逮捕所有闹事的人,也因陈矩进言而没有下令。

第二年,陈矩接受诏命审查登记囚犯的罪状,御史曹学程因阻止日本酋长入朝奏事,在狱中关了将近十年,掌管刑狱的官员向陈矩请示,请求将他放了,陈矩予以谢绝,说是不敢做主。

不久,他暗中向神宗说了此事,曹学程终于得以释放出狱,他也为其他许多人平反,第三年,陈矩去世,神宗赐给他的祠庙一块写着“清忠”二字的匾额。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题。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

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

离梦杳如关塞长。

8.诗歌一、二句写景,请具体描绘这幅图景,并概括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7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问:

诗人秋夜登山临水,望见一派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月亮射出清冷的寒光,更令人凛然生寒。

第二问:

表达了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或离愁)。

9.有人评价这首《送友人》“短幅中有无限蕴藉,藏无数曲折”,请任选诗的第三句或第四句,分析作者的情感有哪些“曲折”变化。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三句:

人隔千里,自今夕始,本应是无限伤感和遗憾,但这里却加“谁言”二字,似乎要一反那遗憾之意,是一种慰勉的语调。

这与前两句的隐含离伤构成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着。

第四句:

“关塞”,大约友人是去赴边吧,那再见自然很不易了,除非相遇梦中。

不过美梦也不易求得,行人又远在塞北。

“关塞长”使梦魂难以度越,已自不堪,更何况“离梦杳如”,连梦也醒来不做。

一句之中含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

此句的苦语,相对于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曲折。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小题)

(1)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

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2)________,________。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

(4)岱宗夫如何?

________。

造化钟神秀,________。

(杜甫《望岳》)

答案:

(1)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2)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3)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4)齐鲁青未了 阴阳割昏晓

乙 选考题

本题为选做题。

请从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生活的诗意

①这不仅是一个诗人的问题,也是一个读者的问题,即在一个价值混乱、物欲横流的时代,有什么诗意可言?

我想在此疑问中所包含的潜台词是,诗意是优美的。

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能正符合人们对于诗意的认识:

语言流畅,意味隽永,有淡淡的哀愁……中国读者的阅读能力也就到这个水平,他们向诗歌要求自我原谅、自我撒娇、正面的道德价值、小布尔乔亚情调。

②为了反对这样一种浅薄、庸俗的时代趣味,中国的青年诗人们努力拓展诗歌的写作题材,强化写作力度。

但或许是由于阅读的原因,或许是由于创造力不足,或许是由于思维的群体惯性,时至今日,中国的诗歌形成了一种新的陈词滥调:

要么描述石头、马车、麦子、小河;要么描述城堡、宫殿、海浪、玫瑰;贫血的人在大谈刀锋和血;对上帝一无所知的人在呼唤上帝。

他们说他们已经“抵达”——抵达了哪儿?

他们反复引用里尔克的“挺住意味着一切”——他们为什么要挺住?

乡村、自然、往昔、异国、宗教,确有诗意,但那是别人的诗意。

③时间和空间上距离在文学写作中扮演着陌生化的角色,但当代中国诗人退到远方和过去,并非真能从远方和过去发现诗意,而是发现了那些描述远方和过去的词汇。

那些词汇由于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过,因而呈现出一定色泽,其自身就包含着文化和美学的积淀;它们被那些懒惰的、缺乏创造力的家伙们顺手拈来,用进自己的诗歌,而这样的诗歌既不提示生活,也不回应历史,因而完全丧失了活力。

我并不是说只有今天的诗人们才如此省力地写下他们的作品,释皎然在评价大历年间诗人们的作品时就曾指出:

“大历中词人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等以为己有,吾知诗道初丧,正在于此。

④所谓诗意,当不仅在于使用优美的词汇,表达理想景观。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品品皆出诗意。

王维的禅味是诗意,李白的幻想是诗意,杜甫对于事物的准确描述是诗意,白居易的自相矛盾是诗意,李贺的生涩别扭也是诗意……总之,诗意是一种使我们超越事物一般状态的感觉;因为有了诗意,我们麻木、散漫、暗淡无光的生命获得再生之力。

⑤诗歌的诗意来自我们对于世界、生活的看法,来自我们对于诗意的发现。

诗人发现事物诗意的一刹那,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人与世界相遇的一刹那,而在相遇的一刹那,灵感降临的一刹那,人和世界都会有所改变,生活因此变得迷人,有光彩、神秘、不可思议。

陈子昂发现了“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感遇·其三十四》)的诗意,阿波里奈尔发现了一个走在雾中的罗圈腿农夫的诗意(《秋天》)。

许多人漠视生活中的诗意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切入生活,触及事物。

对他们来说,生活不是此时此刻的存在,而是远方、亿万年时光。

他们以为只有物理时空能够给他们距离和词汇,实际上,他们完全不了解他们的心灵。

他们应该对着镜子入神地自我观望三分钟,他们会发现镜子里的人他们从未见过。

他们误解了诗歌写作,误解了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的意思。

马拉美所说的“语言之花”是第二位的,一个诗人必须首先让他的诗语言触及那真实的花朵,然后再把它处理成语言之花。

诗歌中的真实事物是第一位的。

事实上,任何事物都充满了诗意,无论它们是美的还是丑的,善的还是恶的,明亮的还是昏暗的,只要你发现,只要你抓住,任何事物一经你说出,都会诗意盎然。

(选自《关于诗学中的九个问题》)

(1)作者认为“今日中国的诗歌形成了一种新的陈词滥调”,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2)第③段中作者认为中国当代诗人缺乏创造力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后果?

(6分)

①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后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作者所说的“诗人发现事物诗意”的情景怎么样?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文意和自己的感悟,谈谈怎样做才能使诗歌有诗意。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青年诗人们缺乏深层次的阅读能力,缺乏创造力,缺乏独特个性。

(2)①诗人退到远方和过去,却未能发现远方和过去的诗意,只发现描述远方和过去的词汇。

②写出的诗歌既不提示生活,也不回应历史,因而完全丧失了活力。

(3)是与世界相遇的一刹那,灵感降临的一刹那,人和世界都会有所改变,生活变得有光彩、神秘而不可思议。

(4)努力拓展诗歌的写作题材,强化写作力度;去除思维的群体惯性,激发创造力;摒弃陈词滥调,语言新鲜有创意;深入生活实际,触及身边事物,勇于审视自我;善于发现,积极表达对世界生活的看法。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高中文理分科是否应该取消

有权威人士日前表示,文理分科降低民族整体素质,导致国人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取消高中与高考文理分科的论证。

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是否真的到了必须取消的地步?

在高中教育阶段围绕课程设计、教学实施、高考制度以及高校录取等方面,我国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系列化举措。

其中,高中阶段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更是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对此,一直有观点认为,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影响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

类似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和现实意义。

但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发展已显现出个性差异。

这一时期的学生,受家长、教师、社会传媒等多方面潜在因素的影响,已开始形成并具有了一定的职业意识,这种意识会影响其对未来社会角色作出尝试性选择。

而对未来社会角色的考虑,又很大程度上会体现在学科学习上;加上现行的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指引,对文理学科各有所偏好和侧重也就显得很正常了。

而从人的智能发展角度来看,每个个体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能结构。

这也意味着,每一个高中学生的多元智能是有差异和偏向的。

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已有智能基础上自由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点和内在目标。

忽视个性发展,让所有学生接受同样模式的教育,绝不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在这一点上,全社会也已达成了基本共识,党和政府也多次发文强调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明确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差异化发展。

就现实的教育情况来看,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仍有非常大的区域性差异。

特别是在一些农村高中,课程、教学、教师等资源明显不足,客观上带来了学生在文理学科学习上的选择偏向。

如果完全取消文理分科,在现有教育资源尚不均衡、不完善的情形下,我国高中教育体系的内在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势必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分科性的专业人才仍是社会的主要需求,同时也是最能见成效的培养对象。

此外,文理分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高中学生集中精力为大学的专业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一刀切”式地取消文理分科,尽管学生接触到的学科知识会更广,但也可能导致“浅而不深”,影响学生的持续学习与发展。

概而言之,并不能说取消分科,就能完全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

如果硬要改动,势必连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以及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也要一起进行。

总之,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

只有当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丰富起来时,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教育才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只有当包括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在内的教育整体改革逐步完成时,全面取消文理分科方可说水到渠成。

(1)下列对新闻综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实施文理分科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影响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和现实意义。

B.显现出个性差异的高中学生,受家长、教师、社会传媒、现行的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文理学科各有所侧重显得很正常。

C.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差异化发展的角度看,忽视个性发展,让所有学生接受同样模式的教育,绝对不是正确的做法。

D.文理分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武断地取消文理分科,可能导致学科学习“浅而不深”,影响学生的持续学习。

E.为确保高中教育的有序发展,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即使取消文理分科,也不能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

(2)从本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