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 项脊轩志 讲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06415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18.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 项脊轩志 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 项脊轩志 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 项脊轩志 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 项脊轩志 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 项脊轩志 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 项脊轩志 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 项脊轩志 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 项脊轩志 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 项脊轩志 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 项脊轩志 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 项脊轩志 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 项脊轩志 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 项脊轩志 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 项脊轩志 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 项脊轩志 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 项脊轩志 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 项脊轩志 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 项脊轩志 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 项脊轩志 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 项脊轩志 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 项脊轩志 讲义.docx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 项脊轩志 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 项脊轩志 讲义.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 项脊轩志 讲义.docx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5项脊轩志讲义

项脊轩志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朝昆山(今属江苏)人。

9岁能属文,后以同邑人魏校为师,诵经史,善古文。

嘉靖十九年(1540年)中举人。

其后20余年,8次会试不第。

曾在嘉定(今上海嘉定)安亭江上讲学,世称“震川先生”。

嘉定十四年(1565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

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卒于官。

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提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

作品

  代表作品:

《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思子亭记》、《项脊轩志》。

评价

  明代著名散文家,善于把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风格朴实,感情真挚,被誉为“明文第一”,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二)人物轶事

徐文长:

贪读归有光

归有光名扬海内,连恃才傲物的徐文长对归有光也肃然起敬。

一日,状元出身的礼部侍郎绪大绶回乡招请徐文长聚会。

可是从黄昏一直等到深夜,徐文长才迟迟而来。

问其缘由,说“避雨一士人家,见壁门悬‘归有光今欧阳子也’,回翔雒读,不能舍去,是以迟耳”。

绪大绶命仆人取那轴归有光的文章来,张灯快读,相对叹赏,至于达旦。

(一)背景链接

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当时明王朝的统治十分腐朽。

项脊轩是作者年轻时学习、生活过的地方,它印证着一些人和事的变迁。

小小的书斋是作者家庭和身世遭遇的见证,那里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留下了他的喜悦和悲哀。

归有光一直郁郁不得志,他回首往事,情不自已,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

(二)常识整理

Ⅰ.文体常识

“志”,为记事的书或文章,如地方志、墓志、《三国志》等。

和“志”文体形式比较接近的还有“记”“书”等。

“记”,即记载事物的书籍和文章,如《醉翁亭记》。

又为古时公文的一种,如奏记、笺记等。

“书”,即信函,如手书、家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等。

据《史记·礼书》司马贞索引,“书”又为“五经六籍总名”。

Ⅱ.文学常识

唐宋派

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

Ⅲ.文化常识

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三五:

农历十五日,“十五”又称“望”。

[相关链接] 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即“初一”称“朔”,农历每月十五日称“望”,农历每月第十六日称为“既望”,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

2.余自束发。

束发:

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保傅》: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3.持一象笏至。

笏:

指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4.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宣德:

中国明朝第五个皇帝明宣宗的年号,这是按照年号纪年法来纪年。

[相关链接] 古代纪年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四种。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每个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干支纪年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

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期,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

]

[

]

[

]

  

[

]

[

]

[

]

[

]

[

]

[

]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借平淡的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感情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叙事、抒情有机结合,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一、诵读课文第1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

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室仅方丈

方丈:

古今异义词,古义,一丈见方。

今义,佛寺或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寺院的住持。

(2)雨泽下注

下:

名词作状语,向下

(3)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得:

动词,得到 过:

动词,超过

(4)顾视无可置者

顾视:

动词,环视 置:

动词,放置

(5)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修葺:

修补 上:

名词作状语,从上面

(6)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前:

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垣墙:

名词作动词,砌上垣墙

周:

用作动词,围绕

(7)以当南日

以:

连词,表目的,用来 当:

动词,挡住

(8)室始洞然

始:

副词,才 洞然:

明亮的样子

(9)借书满架

满:

形容词作动词,摆满

(10)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栏楯:

栏杆 遂:

副词,就 胜:

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11)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偃仰:

俯仰 啸歌:

长啸吟唱 冥然兀坐:

静默端坐

(12)而庭阶寂寂

而:

连词,表并列,不译

(13)人至不去

去:

动词,离开

(14)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明月:

名词作动词,明月照 斑驳:

错杂

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

(2)又北向,不能得日。

(宾语前置,“向”的宾语“北”在前)

译文:

加上窗户朝北开,不能直接得到阳光的照射。

(3)日过午已昏。

(省略句,省略主语“室内”)

译文:

室内一过中午就昏暗了。

(4)使不上漏。

(省略句,省略了动词“使”的宾语“之”)

译文:

使它不再从上面漏雨落灰。

(5)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省略句,省略主语;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庭”本应放在动词“杂植”前)

译文:

我又在院子里夹杂地种植兰花、桂树、竹子。

环节二:

分析文理

3.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项脊轩修葺前的特点的一项是(  )

①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②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③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④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⑤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⑥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A.①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④⑤⑥D.③④⑤⑥

解析:

选B ⑤⑥是修葺后项脊轩的特点。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段叙述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特点,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了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

B.“余稍为修葺”以下几句写修整后的小轩清静幽美,极富情致,流露出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

C.小鸟啄食的行为,本是动态,但“人至不去”,则从动态中显示了静境。

这就是用一件细小的生活现象,把“静”具体化、形象化了,进一步把环境静化了。

D.“小鸟时来啄食”与“三五之夜”的描写,表现了作者现在在这里读书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这一层用“悲”贯串。

解析:

选D 错在两处,一是“现在”不对,作者回忆的是年轻时在这里读书的情况;第二是“悲”不对,这一层是用“喜”贯串。

二、诵读课文第2、3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

突破词句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先是:

这以前 为:

动词,成为 一:

数词作名词,一个整体

(2)迨诸父异爨

迨:

等到 异爨:

分开烧饭,指分家

(3)内外多置小门墙

内:

名词作状语,在里面 外:

名词作状语,在外面

(4)往往而是

往往:

古今异义词,古义,到处。

今义,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而:

连词,表修饰,无实义

(5)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西:

名词作状语,朝西 逾:

越过 而:

连词,表顺承 宴:

名词作动词,赴宴

(6)已为墙,凡再变矣

已:

不久 为:

动词,砌上 凡:

总共 再:

两次

(7)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先大母:

去世的祖母 乳:

名词作动词,喂养

(8)先妣抚之甚厚

先妣:

去世的母亲 抚:

对待

(9)室西连于中闺

西:

名词作状语,向西

(10)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

代词,你,你的 兹:

指代某处

(11)呱呱而泣

而:

连词,表修饰

(12)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为:

介词,对 相:

指代性副词,代母亲

(13)一日,大母过余曰

过:

访,探望

(14)比去,以手阖门

比:

等到 以:

介词,用 阖:

关闭

(15)儿之成,则可待乎

之: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则:

连词,就

(16)顷之,持一象笏至

顷之:

不久。

之,音节助词,无义

(17)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朝:

名词作动词,上朝

(18)轩东,故尝为厨

尝:

曾经 为:

动词,是

(19)余扃牖而居

扃牖:

关着窗子 而:

连词,表修饰

(20)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得:

能够 殆:

大概。

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鸡栖于厅。

(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厅”本应放在动词“栖”的前面)

译文:

鸡在厅堂内栖息。

(2)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状语后置句,状语“于此”本应放在动词“居”前)

译文:

家里有个老婆婆,曾经在此居住。

(3)妪,先大母婢也。

(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

译文:

老婆婆,是去世的祖母的仆女。

(4)室西连于中闺。

(状语后置句,状语“于中闺”本应放在动词“连”前)

译文:

轩室的西边和内室相连。

(5)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省略句,“读书”后省略介词“于”)

译文:

我从十五岁就在轩中读书。

(6)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判断句,语意直接表示判断,无标志词)

译文:

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着它去上朝的。

(7)轩东,故尝为厨。

(判断句,“为”表示判断)

译文:

项脊轩的东面,以前是厨房。

(8)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被动句,无标志词)

译文:

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竟然没有被烧毁。

 

环节二:

分析文理

7.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体现作者“多可悲”的一项是(  )

①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 ②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③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④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⑤妪每谓予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

” ⑥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A.②③④⑥B.①③⑤⑥

C.①②③④D.②④⑤⑥

解析:

选C ⑥是一般陈述性的句子,叙说自己家中有个老婆婆,曾在这里居住。

8.对这两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然”字转折,“多可喜”小结上文,“亦多可悲”引起下文。

B.第二段最后一句,作者的感情似汹涌的潮水奔泻而出。

祖母的看似平常之语却蕴含极深的叮咛。

祖母之嘱,言犹在耳。

C.第二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生活往事。

用“悲”贯串。

D.第三段叙写自己在项脊轩的生活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

“能以足音辨人”说明作者对他的家人感情深厚,对每个人了解细致。

解析:

选D “能以足音辨人”说明作者在轩中生活的时间很长,表现了作者好静、勤学、深思的性格,也表现了作者对项脊轩的深情。

三、诵读课文第4、5段,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

突破词句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余既为此志

既:

副词,已经;在……之后 为:

动词,写,作

(2)吾妻来归。

时至轩中

来归:

嫁到我家来 归:

旧时指女子出嫁 时:

时常

(3)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从:

跟从,向 或:

有时 凭几:

靠着书桌 学书:

学习写字

(4)吾妻归宁

归宁:

出嫁的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5)且何谓阁子也

且:

连词,表示又进一层的意思

(6)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乃:

副词,于是,就

(7)其制稍异于前

制:

规制,格局 于:

介词,与,和

(8)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手:

名词作状语,亲手

10.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

(1)其制稍异于前。

(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前”本应放在“稍异”前)

译文:

项脊轩的格局和过去稍有不同。

(2)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判断句。

“……也”表示判断)

译文:

庭前有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下的。

环节二:

分析文理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归有光丧妻前欢乐感情的一组是(  )

①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②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③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④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⑤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⑥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

A.③④⑤B.②⑤⑥

C.①③④D.①②⑥

解析:

选D ①②⑥是归有光和妻子快乐生活的片段,③④⑤是写丧妻后的悲痛。

12.对这两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四段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主要表现作者丧妻前后欢乐和悲痛的心情,是前半部分的追叙和补充。

B.第五段宕开一笔,写枇杷树葱茏、俊美、婆娑、挺拔的风姿。

作者以此衬托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C.文中没有“相亲相爱”或“相敬如宾”之类的字眼,而伉俪深情自见。

主要是因为作者借助细节描写的手法,抓住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的琐事写的。

D.结尾的妙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作者睹物思人,以轻快显露的笔法,结束全篇,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解析:

选D “轻快显露”错,作者睹物思人,托物寓情,应是含蓄深情的笔调。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

1.从教材中积累

项脊轩,这座百年老屋,几度兴废,寄寓着三世之遗迹,维系作者一生的感情。

令人怡然自得的三五之夜,使人心碎的家庭衰败之境,形神兼备的慈爱祖母形象,和乐美满的夫妻相亲相爱的情景,饱含辛酸的枇杷树影,一切都普普通通,平平淡淡,但都承载着融融的亲情和怀念。

2.从名言中积累

(1)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2)时间可以让人丢失一切,可是亲情是割舍不去的。

——高尔基

(3)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

——邓肯

(4)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像!

他们的心始终一样。

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心。

——惠特曼

3.从佳作中积累

亲情是一股涓涓的细流,给我心田带来甜甜的滋润;亲情是一缕柔柔的阳光,让冰冻的心灵无声融化,亲情是一个静静的港湾,让我远航的疲惫烟消云散。

亲情是飘洒在春天的小雨,使落寞孤独的人滋润心灵的干涸;亲情是流淌在夏夜的清泉,使燥热不安的人领略到诗般的恬静;亲情是撑起在雨夜的小伞,使漂泊异乡的人得到爱的庇护;亲情是飞架在天空的彩虹,使满目阴霾的人感受到世界的温馨。

(二)这样运用素材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这是归有光的寂寞空屋。

室仅方丈,容不下金银珠宝,亦容不下繁华如梦;容得下的仅是那一份割舍不断的回忆。

“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在这里读书成长,身后有母亲嘘寒问暖的身影。

空屋虽寂寞,此心却温柔,体察父母亲情,就是我们最平实的智慧感悟。

[领悟] 文段的最大特点是活用课本素材,以项脊轩寄寓归有光的对亲人的怀念为论据,论证了环境的寂寞阻挡不住人间亲情这一中心。

 

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

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

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鱼尾纹。

老屋真的“老”了。

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谧。

我默默走近老屋。

夕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

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

梦里有我的童年。

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落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

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炊烟轻笼的老屋,踏碎了一路残阳。

我难以自控地抬眼望望,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

此刻,我真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急拈起一块香喷喷的白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一声母亲骂我“馋嘴猫”……

老屋是心的归宿。

当我终于抬脚跨进门槛的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全身:

真的到家了。

老屋是父亲耗尽心血的杰作。

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他和一家人是在赤日炎炎的酷暑下挥锄破土,头顶满天繁星赶运木料、砖块、沙石,直至北风呼啸的严冬圆垛上梁。

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

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椽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

一个秋日,村里来了位摄影师,平日不爱照相的父亲,突然换上他仅有的一件中山装,拉着一家人在老屋前照了张相。

还一再叮嘱我记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几十年岁月蹉跎,转眼间物是人非。

奶奶和父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也随我住进了城里。

夜深了,我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孤灯只影,满屋的冷清。

窗外的上弦月,瘦瘦的。

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张脸,一转身,又躲进了薄薄的云层。

我突然想起,儿时老屋的月亮似乎不是这样。

那时,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

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

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童谣:

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家乖乖郎……我迷迷糊糊入睡了,奶奶的歌声还在继续,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

今晚,我可用记忆的碎片还原全部细节,却再无法听到奶奶的歌声。

只有墙角那张静卧的雕花床仿佛与我达成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无可辩驳地见证这里曾经氤氲的天伦之乐。

而这一夜,我久久无法入睡。

第二天一早起来,太阳刚刚露头,温煦的阳光投射在老屋的房顶,染成一片熟悉的金黄。

我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每走一步,仿佛都可弯腰拾起儿时的一段记忆。

门槛上,父亲抚膝而坐,眉飞色舞讲三国;杂屋里,母亲筛糠剁菜喂猪仔;后山竹林中,与儿时伙伴追追闹闹捉迷藏;屋前小道上,高举火把,紧跟大人去看电影……在我眼里,老屋是一本贮满情与爱的大书,翻开任何一页,都会找到生命之源的温暖。

吃过早饭,我站在老屋门口与亲友们闲聊。

邻家小侄劝我拆除老屋,盖幢时尚气派的“小二层”。

我摇摇头:

不拆!

他哪里知道,没了老屋,我的灵魂只能浪迹天涯。

佳作赏析

这篇文章以老屋为线索,以作者的行踪为顺序,记叙了作者回访老屋的经过。

文中回忆了自己幼年时对老屋的依恋,父亲建造老屋的艰辛与自豪,奶奶看护自己的天伦之乐,自己在山林和小伙伴嬉戏的欢乐,老屋虽老,却保藏着作者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回到老屋,心灵就有了归宿,老屋就是精神家园。

写作借鉴

1.学拟题

“老屋”既是文章的标题,也是文章的线索,借写“老屋”来写人和事,抒发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2.学修辞

“春燕衔泥”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亲建造新房时的不辞劳苦、满怀憧憬,读来亲切感人。

3.学用词

“拍拍”“指指”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父亲造好房子后的喜悦、自豪。

4.学抒情

描写奶奶哄我入睡的情景,“奶奶的歌声”落在“我的梦里”,既指在我入睡后奶奶依然为我唱着童谣,又指奶奶的童谣和奶奶的爱意深深地烙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表现了奶奶对自己

的疼爱,抒发了对奶奶的怀念之情。

 

5.学叙述

文章倒数第三段画线句子以排比句式,回忆了在老屋生活的情景,亲人的爱抚,儿时的欢乐如电影镜头一样,呈现的是情与爱的动人情景。

6.学结尾

文末“没了老屋,我的灵魂只能浪迹天涯”一句,既照应了开头,又升华了主题,表明老屋是自己灵魂的归宿。

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

凡事豫①则立,不豫则废②。

言前定,则不跲③;事前定,则不困④;行前定,则不疚⑤;道前定,则不穷⑥。

(《中庸·第二十章》)

注释:

①豫,同“预”,预先,事前有了准备。

②废,衰败。

③跲(jiá),说话不通畅。

④困,困窘,困难。

⑤疚,内疚,后悔。

⑥穷,走投无路。

[翻译] 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

说话先有预备,就不会中断;做事先有预备,就不会受挫;行为先有预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

[明理知义] 做任何事情都应事先有个计划,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只有这样,才能应对自如,立于不败之地。

舐犊情深

成语释义:

老牛舔小牛的毛以示对它的深切疼爱。

比喻人之爱子,也比喻对子女的感情很深。

成语原文:

后子修①为曹操所杀。

操见彪②问曰:

公何瘦之甚?

对曰:

愧无日磾③先见之明,独怀老牛舐犊之爱。

操为之改容④。

[注] ①修,杨修。

②彪,杨彪,杨修之父。

③磾,即金日磾,匈奴休屠王太子。

④改容,改变脸色。

请将成语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翻译:

后来杨修被曹操杀害,曹操见到杨彪问道,“先生你为什么这样瘦?

”杨彪回答说:

“愧疚自己没有金日磾的先见之明,只是怀有老牛舐犊之爱。

”曹操十分尴尬。

 

林肯:

最伟大的美国总统

亚伯拉罕·林肯(1809-1865),政治家、思想家,美国第16任总统,在其任总统期间,美国爆发内战,史称南北战争。

林肯击败了南方分离势力,废除了奴隶制度,维护了美利坚联邦及其领土上不分人种、人人生而平等的权利。

内战结束后不久,林肯遇刺身亡。

只为正义辩护

林肯曾一度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外出谋生。

他什么活儿都干,打过短工,当过水手、店员、乡村邮递员、土地测量员,还干过伐木、劈木头的重力气活儿。

不管干什么,他都非常认真负责,诚实守信用。

在林肯当杂货店店员时,他曾为了顾客多付的几分钱、少给顾客的二两茶叶而跑了十几里路前去归还。

他诚实、好学、谦虚,每到一处,都受到周围人的喜爱。

后来林肯通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了律师。

当律师以后,由于他精通法律,口才很好,在当地很有声望。

很多人都来找他帮着打官司。

但是他为了当事人辩护有一个条件,就是当事人必须是正义的一方。

许多穷人没有钱付给他劳务费,但是只要告诉林肯:

“我是正义的,请你帮我讨回公道。

”林肯就会免费为他辩护。

一次,一个很有钱的人请林肯为他辩护。

林肯发现那个人是在诬陷好人,于是就说:

“很抱歉,我不能替您辩护,因为您的行为是非正义的。

”那个人说:

“林肯先生,我就是想请您帮我打这场不正义的官司,只要我胜诉,您要多少酬劳都可以。

”林肯严肃地说:

“只要使用一点点法庭辩护的技巧,您的案子很容易胜诉,但是案子本身是不公平的。

假如我接了您的案子,当我站在法官面前讲话的时候,我会对自己说:

‘林肯,你在撒谎。

’谎话只有在丢掉良心的时候,才能大声地说出口。

我不能丢掉良心,也不可能讲出谎话。

所以,请您另请高明。

从失败中突围

1832年,林肯失业了,这显然使他很伤心,但他下定决心要当政治家,当州议员。

糟糕的是,他竞选失败了。

在一年里遭受两次打击,这对他来说无疑是痛苦的。

林肯着手自己开办企业,可一年不到,这家企业又倒闭了。

在以后的17年间,他不得不为偿还企业倒闭时所欠的债务而到处奔波,历经磨难。

林肯再一次决定参加竞选州议员,这次他成功了。

他内心萌发了一丝希望。

认为自己的生活有了转机:

“可能我可以成功了!

”1835年,他订婚了。

但离结婚的日子还差几个月的时候,未婚妻不幸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