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07660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ocx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ocx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基本分裂的时期。

这个时期由220年曹丕强迫东汉汉献帝禅让,建立曹魏开始,到589年隋朝灭南朝而重新统一但隋朝被南朝结束,共369年。

可分为三国时期、西晋时期(与东晋合称晋朝)、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

东汉末期的混乱诞生了曹魏、蜀汉、吴三国。

到后期曹魏逐渐被司马氏取代,265年被西晋取代。

263年蜀汉于魏灭蜀之战亡于魏国,280年吴于晋灭吴之战亡于西晋,三国最后由晋朝统一。

西晋皇朝短暂的统一,于八王之乱与五乱华后分裂瓦解,政局再度混乱。

在304年因为成汉与渊的立国,使北方进入五十六国时期。

316年西晋亡于匈奴的曜后,司马氏建立东晋,南北再度分立。

东晋最后于420年被裕篡夺,建立南朝宋,南朝开始,中国进入南北朝时期。

然而北朝直到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才开始,正式与南朝宋形成南北两朝对峙。

南朝历经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与南朝。

初期经济与军事强盛,但因为南朝战略运用错误与北朝军事强盛,以及皇室与宗室斗淫乱,使国力由盛变衰。

南朝梁国力复盛,但在侯景之乱后分裂成西梁与南朝,南朝只能依长江抵御北朝。

北朝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与北周。

北魏统一北方屡次击败南朝,意图南并。

但被北方柔然牵制,直到柔然被突厥取代后才有余力对付南朝。

北魏经汉化运动后经济持续发展,但造成六镇鲜卑贵族与鲜卑贵族的文化冲突,后期政治混乱发生六镇民变。

分裂成高欢拥护的东魏与宇文泰拥护的西魏,并分别成为北齐与北周。

北周主汉融合,于577年攻灭北齐,政权也逐渐掌握在坚手上。

581年坚篡北周,建立隋朝,并于589年灭南朝,统一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结束,隋朝时期开始。

另外位于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吴时为建业,即今天的)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

三国(220—280年)、两晋(265—420年)、南北朝(420—589年)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各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三国时期自赤壁之战起,至西晋统一中国(公元280年)止,在此期间,曹氏的魏国,氏的蜀国和氏的吴国三国鼎立,故而称为三国时期。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是由魏国司马氏建立起来的国家,它以其强大的军事国量统一了当时还处于分裂之中的中国.但由于统治阶级的部矛盾,在很短的时间,西晋王朝便分崩瓦解,使中国又恢复到原来的分裂状态.它不分多少国,而且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外族消灭的王朝。

就是东晋和西晋,西晋时候的中国是统一的,后来匈奴人灭掉了西晋,晋国国君的后代在建业称帝,史称东晋。

东晋的国土主要在长江以南,而这个时候北方却不太平,先后出现了16个由各个民族建立的政权,史称16国。

 

三国

南北朝

南朝

北朝

魏:

220-265

蜀:

221-263

吴:

222-280

西晋:

265-316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304-439

宋:

420-479

齐:

479-502

梁:

502-557

557-589

北魏:

386-534

东魏:

534-550

北齐:

550-557

西魏:

535-557

北周:

557-581

公元220年曹丕袭魏王位,当年废汉献帝自立,国号魏。

公元221年,备在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据长江上游地区;

222年权在建业(今市)称吴王(229年称帝),据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

从此,魏、蜀、吴鼎立局面形成。

三国连年征战,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代魏立晋(吏称西晋),280年晋灭吴,全国复归一统。

但西晋王朝因司马氏宗室争夺中央统治权,“八王之乱”持续十六年的混战,使隐伏矛盾迅速激化,很快导致北方少数民族兵进中原。

从316年匈奴贵族建立的政权灭西晋起,北方从此进入“五十六国”的战乱时期,前后出现20个割据政权。

直到公元439年鲜卑族政权北魏统一中国北方,方获近百年的相对稳定。

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继之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581年隋代北周。

在南方,公元317年西晋琅玡王司马睿在建康(市)称帝建立偏安江南的政权,史称东晋。

公元420年以后又历经宋(420~479年)、齐(479~502年)、梁(502~557年)、(557~589)四朝更迭。

此四朝与北魏以降的北方政权相对峙,是为南北朝,直到公元589年隋灭,才再次结束割据局面,使全国重归统一。

北京按摩医院骨伤科王光涛

从东汉末年到隋统一全国近400年间,是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最纷乱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各民族大融合的一个时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在北方和长江上游地区,先后有曹魏和蜀汉分别制定魏律和汉律、推行屯田制;西晋初期改立占田制、课田制以及对王公官员的限田制,这对抑制土地兼并、补救战争创伤和恢复社会经济均有一定积极作用。

北魏改变鲜卑族风俗、服制、语言,鼓励与汉族通婚,加强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

这些改革推进了民族融合,加快了各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生产、经济的恢复和科学文化的发展。

东晋和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生产有较为迅速的发展。

西晋末开始的北方战乱,迫使大量汉族农民迁至相对安定的江南地区,总数达70万人。

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被带到南方,广为传播,使江南火耕水耨的粗放耕作状态大为改变。

农作物品种逐步增加,牛耕普遍推行,干旱地区采用了北方精耕细作的区种法。

同时,还兴建了不少水利灌溉工程,创造了多种作物经营,使农业生产水平迅速提高,并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生产和经济的恢复发展,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在意识形态方面,随佛教兴起和道教流行,两汉时期的独尊儒学局面被打破了,开始出现儒佛道并立格局,并有玄学的流行。

佛教自西汉末由印度传入我国,到东汉时已有人翻译佛经,但信佛者不多,魏晋时期印度和西域僧人陆续来到中国,随着佛经翻译增加和佛寺兴建,佛教迅速传播,印度医学也随之传入我国。

南北朝时期大力提倡佛教,于是造佛寺、塑佛像、释佛经、传佛学形成高潮。

以至“招提栉比,佛塔骈罗”,僧尼人数也大量增加。

佛教教义将现实痛苦归罪于前世不行善,要人们忍受今世苦难,寄希望于来世,这种思想易为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社会之中的人们所接受,“因果报应”、“灵魂不灭”、“三世轮回”等佛教迷信思想一时广为传播,劳动人民深受其害,文人和士大夫也以说佛谈禅为能事。

这在很大程度上涣散了人们同疾病作斗争的意志,懈怠了人们创新医药的积极性,给医学的发展带来危害。

道教源于我国民间,东晋和南北朝时期道教教义理论和宗教组织迅速发展,形成一派很有影响的宗教势力,其根本教义在于追求长生不老,还宣扬“谶纬”之说和“清静虚无”等观点。

这些宗教迷信和无所作为的思想,无疑对社会和医学的发展都产生消极影响,但是道术中有不少与医药保健有关的养生学容,炼丹过程也积累了丰富的化学和药物学知识,为道教典籍和相关书籍所保存。

两汉时期,统治阶级所独尊的儒家学说,此时期因佛教和道教的兴盛受到很大冲击,但仍是封建统治的基本思想柱石。

儒经所讲伦理道德和礼乐制度等,对医家均有较大影响,东晋以后,出于统治者的需要与提倡,儒、佛、道三家均有较大发展,渐成并立局面。

南朝时梁武帝肖衍为协调儒、佛、道关系,创三教同源说,试图以佛教为主,儒道为辅统一三家。

他首先兴儒家,制礼乐,倡经学,为孔子立庙,设五经馆,置五经博士;又大兴佛教,建佛寺达700所,亲自讲演佛经,使佛教在南朝迅速发展,同时宠任道教徒陶弘景,赐以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炼制仙丹,企求长生不死,致道教在南方滨海各地大为得势。

于是形成了南北朝时期儒、佛、道相互鼎峙的错综复杂局面。

《易经》、《老子》、《庄子》被称为“三玄”,玄学家熔儒家的名称与“道家”的“自然”为一体,加以改造和发挥,被称为玄学,它是这时期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体系。

他们自恃清高、无为、清谈“玄理”。

其思想体系甚为复杂,相当部分士人,放荡不羁,讲求服石、炼丹,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和积累许多化学变化的规律和经验,从另一侧面推动医药学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知识线索】

  三国和两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融合迅速发展,江南地区迅速开发为本单元的突出特点,也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

士族的形成与发展,宗教盛行也是本单元的突出特点。

三国和两晋。

东汉末年,各军事集团割据混战,社会动荡,国家分裂,这种局面实质上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曹操势力逐渐强大,一度统一北方,但赤壁战败,统一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势力发展,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发展经济。

西晋曾一度统一,但因各种矛盾尖锐复杂,又迅速灭亡。

东晋偏安江南,与迁各族建立的政权对峙。

前秦曾一度统一北方,并想进而统一中国,但淝水战败,统一愿望再度落空。

南北朝,东晋之后,南方四朝相互更替,史称南朝。

南朝时,由于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开始赶上北方。

但政治上,则在地主阶级中形成了士族制度,它们在政治上、经济上都享有特权,极端腐朽。

而此时的北方,继前秦统一失败后,北魏又曾一度统一北方。

此后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这一趋势,并使北方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后来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不久,东魏、西魏又分别为北齐和北周所取代。

北周又一度统一北方,为以后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大融合,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江南的开发,我国的科技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不少领域取得领先世界的成就,出现了祖冲之、贾思勰等著名科学家和杰出的文学艺术家。

与此同时,佛教盛行,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及以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杰出的无神论者缜。

【基础知识】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1、江南经济的开发

(1)江南农业的开发:

地域:

江东——长江流域——岭南——闽江流域

 三吴地区(吴兴、吴郡、会稽)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平原是重要产粮区。

原因:

①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②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③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2)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表现:

①研制新农具,推广新技术。

曹魏时的马钧改进翻车,用于农业灌溉;

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西北嘉峪关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

深耕细作、积粪肥田也传到南方。

②兴修水利工程。

曹魏兴复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③开发边疆地区。

十六国北朝时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的开发取得可喜成就。

(3)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曹魏的纺织业中心襄邑、设专门的织造机构。

吴培育出八辈之蚕。

蜀所产蜀锦闻名遐迩,行销吴魏。

冶炼业:

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百炼钢技术成熟,发明灌钢法——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

制瓷业:

南方青瓷、北方白瓷。

造纸业:

北方的、长安,南方的建业、都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4)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

2、均田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令,按人口分配土地,但是仅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

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1、科学技术:

魏晋数学家徽——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南朝祖冲之——精确计算出圆周率,比外国早近一千年,著《缀术》。

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西晋裴秀——《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的容,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2、道教、佛教

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宗教。

萧梁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名僧法显著《佛国记》,这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伴随佛教而来的西域、印度文化、在语言、艺术、天文、医学等许多方面,对我国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南朝齐梁之际的缜著《神灭论》,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存神存,形亡神亡。

  3、文学

  建安文学:

曹操《蒿里行》、王粲《七哀诗》、蔡文继《悲愤诗》

  田园诗人:

陶渊明《归园田居》、《桃花源诗》

  南朝骈文,北方民歌

  4、艺术

  书法:

东汉蔡邕;曹魏钟繇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代表作《兰亭序》、《黄庭经》。

王献之于其父合称“二王”。

  绘画:

三国曹不兴,佛像画的始祖。

东晋顾恺之擅长人物画,《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是其代表作。

  石窟艺术: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云冈佛像受西域造像艺术影响,保存较多古印度佛教艺术的风格。

  少数民族和外国的音乐、舞蹈传入中国。

  【重点知识讲解】

  1.怎样认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的社会根源。

首先是东汉以来世家豪族势力的膨胀,使政治分裂倾向日益加剧,其次是南方得到开发,两集团的经济实力日趋雄厚,而北方生产遭到破坏,曹魏时虽有恢复,也未超过两方的水平,因而在全国形成三个经济实力相对平衡的区域,为分立提供了物质基础。

再次是魏、蜀、吴之间也形成军事实力的某种均衡,彼此都无力消灭对方。

因而导致三国鼎立。

  这种局面虽然仍属于政治上的分裂,但与东汉末年相比,却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三国是在各自统治围的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是一进步,它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相对安全的环境,各国统治者又都重视发展生产,为全国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

  2.士族制度

  士族制度是魏晋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

对这种现象要从三个方面来把握:

①士族的兴衰:

魏晋以来,形成士族制度;东晋时得到充分发展;东晋南朝时士族势力很大;南朝末年,南方士族的势力逐渐衰落。

②士族的特殊地位:

经济上占有很多的土地和劳动力;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的官职;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③士族的腐朽性:

注重门第和身份的高低;不学无术,生活腐化。

  士族制度经历了以下四个演变过程:

①魏晋以来形成。

②东晋时期得到充分发展,东晋南朝时势力很大。

③南朝末年,南方士族的势力逐渐衰落。

④隋唐科举制度的冲击,到唐末农民起义时消亡。

  3.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问题

  ①改革的背景: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面对这种情况,为了加强对各族人民的统治,北魏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实行改革。

  ②改革的主要容:

可分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

经济上,实行均田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形式,政府把一些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对社会秩序安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政治上,迁都和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两项措施均有利于北魏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文化上,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孝文帝下令鲜卑族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提倡同汉族通婚,这就从姓氏、服装、语言、婚姻等方面清除了鲜卑族和汉族的隔阂,达到鲜卑族和汉族进一步融合的目的。

  ③改革的历史作用。

历史作用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4.南北朝时佛教的盛行

  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对这一现象,应注重从以下方面分析:

  ①佛教盛行的原因:

佛教自西汉末传入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兴盛起来,其原因有:

第一、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为佛教流行提供了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

第二,佛教本身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很容易欺骗和麻痹广大劳动人民。

第三,统治阶级的提倡支持。

  ②佛教兴盛的表现:

信奉佛教的人很多,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奉佛教;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有很大势力。

  ③佛教的影响:

同佛教有关的建筑和石窟艺术得到迅速发展;佛教没有解脱人民的灾难,反而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出现了反佛教的斗争,以缜最为突出。

缜的《神灭论》揭穿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进行的欺骗。

  5.如何理解和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历史的突出特点之一。

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的消除,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

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

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形式途径为:

①民族迁徙:

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

②联合斗争:

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联系更加密切。

③友好往来:

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民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大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

④各族间的征战,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打破了各族原有的部落组织,有利于民族融合。

⑤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试题解析】

  1.三至五世纪时期的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最明显的特征是

  A、民族融合通过封建化渗透、认可

  B、黄河、长江流域均保持长期的统一

  C、南北经济的发展趋向平衡

  D、南北朝的政治制度趋同

  [解析]题干的题眼是“特征”,题项列出类似“特征”,经分析可知:

B项应是时而统一,时而分裂,而不是“长期统一”;C项应知这时正是经迁之时,江南正值开发,南北经济还不是趋于平衡;D项应知北朝是少数民族政权,政治制度还不完全趋同;最明显的特征应是A项“民族融合通过封建化渗透、认可”。

  2.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性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   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解析]本题答案是A。

选项B、选项C和选项D都是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的“汉化”政策容,其中“采用汉族的封建生产方式。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各族人民逐渐改变原来的游牧生活,学会先进的农耕技术,成为农业居民,均田制改革顺应了这一历史变化。

在生产关系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均田制是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它的实行,极大地推动了迁各族人民向封建农民的转化。

  【在线测试】

  1.东汉末年出现军事集团割据的原因是 ①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②黄巾起义的影响 ③东汉后期宦官势力的影响 ④自然经济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2.中国古代史上说的江东是指

  A.长江中下游地区     B.长江下游地区

  C.长江中下游的江南地区  D.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

  3.下列哪些是西晋时期的重要特点 ①篡权建立的封建王朝 ②短期统一 ③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 ④南北对峙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4.东汉到西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的主要原因是

  A.边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   B.黄河流域战乱频繁

  C.中原文化先进       D.西晋政策开明

  5.祖逖北伐时,北方地区正处于

  A.十六国时期     B.北魏统治时期

  C.苻坚统治时期    D.东魏和西魏并立

  6.以下关于淝水之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383年,前秦苻坚军队与谢安、谢玄率领的东晋军队之间发生的战役

  B.前秦军队民族成分复杂,士气低落,战线过长,结果失败

  C.前秦军队80万,东晋只有8万,结果东晋以少胜多

  D.战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陷分裂,东晋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失地

  7.南朝与北朝的明显不同是

  A.南朝农业发达,北朝农业落后

  B.南朝是汉族政权,北朝是少数民族政权

  C.南朝以农业为主,北朝以畜牧业为主

  D.南朝盛于道教,北朝盛行佛教

  8.士族制度消亡的根本原因是

  A.唐末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   B.极端的腐败堕落

  C.政治地位的日趋下降     D.任何事务都会消亡

  9.下列哪些事件客观上加强了各族之间的联系 ①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②西汉前期的“七国之乱” ③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④唐朝“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③④

  10.王充和缜都是唯物主义思想家,其思想主的共同之处是

  A.自然界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人定胜天

  B.批判道教的神仙方术

  C.人的肉体死了,精神也随之消失

  D.揭露佛教对人民的欺骗

  【答案与解析】

  答案:

1.D  2.C  3.B  4.C  5.A  6.A  7.A  8.B  9.B  10.C

  解析:

  1.主要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

这是一道因果关系的选择题。

 ①是军阀割据的阶级根源。

②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使其名存实亡,削弱了其政权,使中央对地方失去控制,造成地方割据势力。

③宦官专权既使东汉后期统治异常腐败,激化了矛盾导致黄巾起义;又削弱了中央集权,助长了地方军事集团势力的发展。

④是割据的经济根源。

四项都是其原因。

故正确答案为D。

  2.主要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历史概念的能力。

因长江中下游江水往北行,故有此称。

教材也有明确介绍江东的概念。

  3.主要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历史结论的能力。

回答本题要掌握好西晋和东晋的特征。

士族制度在魏晋形成,东晋得到充分发展。

故有③的不能选。

答案就是B。

  4.主要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我国古代边疆各族迁的主要原因是对中原先进文化的向往,这一规律要记住。

  5.主要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祖逖北伐是东晋十六国对峙时期,祖逖是南渡的人民思念故土,要求北伐恢复中原的代表。

  6.主要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能力。

A项人物弄错。

谢安是东晋宰相,领兵打仗的是谢石、谢玄。

  7.主要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和比较历史史实的能力。

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得到发展,特别是农业发达;北方战乱,经济受到影响,特别是农业。

故最明显的不同是A。

  8.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结论的能力。

根本原因即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自然是因,所以是B项。

  9.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史实和结论的能力。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的过程,争霸战争促使华夏族和其他各族频繁接触,促进了民族融合,可选;“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都是中原政权部的叛乱,这些变乱不但不能促进各族之间的联系,反而阻碍了各族间的联系,不能选;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在统一政权下,相互影响,加强了联系。

故①③入选。

  10.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和比较历史史实的能力。

王充和缜也都是无神论者。

其共同之处是C。

【课外拓展】

1、中国古代民族融合有以下四个特点:

(1)团结友好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

(2)扩大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中心容。

(3)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的大统一,国家大统一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4)各民族的特点、优点的融合,不断地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