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13035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docx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docx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课题

3.5运动与摩擦力

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认识什么是摩擦力,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往往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通过实验操作,探究怎样增加或者减少摩擦力。

3、了解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怎样减少摩擦力。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怎样减少摩擦力,了解摩擦力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探究摩擦力的实验材料及实验记录表等等。

教学过程

旁注

一、聚焦

1、出示我国长城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

教师介绍: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

在科学技术非常不发达的过去,人们是怎样搬运巨大的石头,砌成这样宏伟壮观的万里长城的呢?

2、出示课本51页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思考:

人们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搬运巨大的石头?

用这样的方法搬运石头更省力。

3、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搬运石头更加省力呢?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5运动与摩擦力

二、探索

活动一:

认识摩擦力

1、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掌在桌面上轻轻的滑动,再用手掌使劲的在桌面上滑动,说一说自己有什么感觉?

两种方式给我们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用手掌在桌面上轻轻的滑动,不需要用多大的力,手掌使劲的摁在桌面上滑动,需要很大的力气。

2、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因为摩擦力,在我们手掌和桌面之间有一种力,这种力影响着我们的手掌在桌面上的滑动。

3、认识摩擦力

出示课本52页的资料,学生自由读一读,了解什么是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往往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活动二:

用不同的方式搬运重物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1、教师引导:

既然物体运动时,物体与物体之间会产生摩擦力,那么用不同的方式搬运重物时,拉力会有怎样的不同?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

实验材料:

纸盒、垫圈、绳子、橡皮、胶棒等等。

实验方法:

在纸盒里放入橡皮、胶棒等等物体,通过垫圈拉动纸盒在粗糙的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

2、全班交流: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搬运纸盒里的重物?

预设:

生1:

让纸盒在平面上直接滑动。

生2:

在纸盒下面垫上滚木,让纸盒在滚木上滑动。

生3:

给纸盒安装上轮子,使纸盒向前滚动。

3、实验操作:

第1步,将装了重物的纸盒放在木板上,往托盘里逐渐增加垫圈,当纸盒开始运动时,记录下垫圈的数量。

出示课本52页第一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了解实验操作方法。

出示活动手册上的实验记录表。

学生分小组完成本步骤的操作实验,并且完成实验记录的第一部分内容。

教师强调:

本步骤实验操作三次,取平均值,同小组学生之间要互相合作。

第2步,用各种笔做滚木,放在装着重物的纸盒下面,往托盘里逐渐增加垫圈,当纸盒开始运动时,记录下垫圈的数量。

出示课本52页第2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了解本步骤实验操作方法。

教师强调:

这次实验中的纸盒与第1步实验操作中的纸盒是一样的。

选用的各种笔粗细、长短尽量一致,便于实验操作。

本次实验强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

这次实验操作,共进行三次,取平均值。

学生分小组完成第2步的实验操作,并且做好实验记录。

第3步,给盒子安上轮子,往托盘里逐渐增加垫圈,当纸盒开始运动时,记录下垫圈的数量。

出示课本52页第三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了解这次实验的操作方法。

教师强调:

这次实验中的纸盒仍然跟第1次、第2次实验中的纸盒是一样的。

同小组学生之间要加强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填写好实验记录。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

4、教师引导:

通过刚才的三次实验,我们初步看出了运用不同的方式搬运重物,所需的拉力有大有小,下面请大家完善好本小组的实验记录,准备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各小组出示本小组的实验记录,并说一说本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

5、教师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在运用不同方式搬运重物的时候,所需的拉力有大有小。

重物在平面上直接滑动所需的拉力是最大的,给重物安上轮子向前移动,所需的拉力是最小的。

6、为什么重物直接在平面上滑动,所需的拉力是最大的?

而给重物安装上轮子向前运动,所需的拉力是最小的?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减小摩擦力的概念

7、教师小结:

这里主要是因为摩擦力的原因。

当我们让重物直接在平面上滑动时,平面与重物之间的摩擦力是最大的,因此,需要的拉力也是最大的;而给重物安装上轮子,轮子和平面之间的摩擦力就小了很多,因此需要的拉力也就小了很多。

板书:

摩擦力越大,拉力越大;摩擦力越小,拉力越小。

8、交流讨论:

在第2次实验中,我们使用的是用滚木移动重物,请大家想一想,用滚木移动重物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出示课本52页第二幅插图,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全班交流。

预设:

用滚木移动重物的优点是可以省力,缺点是重物会颠簸,用这种方法移动重物比较麻烦。

9、教师小结:

其实在第3次实验中,给重物安装上轮子向前运动,轮子就可以看作是移动的滚木。

人类发现可以用滚动的方式前进,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

三、研讨

1、教师引导:

通过刚才的实验探究,我们发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摩擦力与拉力有着很大的关系,摩擦力越大,拉力越大;摩擦力越小,拉力越小。

那么怎样搬运重物最省力?

哪一种方式搬运重物产生的摩擦力最小?

使用轮子搬运重物最省力,使用轮子搬运重物产生的摩擦力也最小。

2、在生活中,到处都存在摩擦力,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增大摩擦力,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减少摩擦力。

3、出示课本53页上面鞋底的花纹这幅图,想一想:

鞋底为什么会有花纹?

鞋底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力,还是减小摩擦力?

鞋底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力,增大鞋子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防止在走路的时候因为摩擦力过小而滑倒。

4、出示课本53页自行车轴承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

自行车的轴承上润滑油是要增大摩擦力还是要减小摩擦力,为什么?

在自行车的轴承上涂润滑油是要减小摩擦力,因为减小摩擦力,我们在骑自行车的时候可以更省力。

人们往往会在自行车的轴承部分涂抹润滑油,就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5、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以上两种,还有哪些地方减小摩擦力,哪些地方增大摩擦力的呢?

请大家来举举例子。

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例子。

增大摩擦力的例子:

汽车方向盘上有花纹

乒乓球拍上粘贴橡胶,使接触面变得粗糙

冬天结冰时,在轮胎上缠绕防滑链

冬天道路结冰,在上面撒上沙子

减少摩擦力的例子:

行李箱下装着轮子,拖着走既方便又省力。

电风扇转轴做的很光滑

滑冰前刨光冰刀,是为了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儿童滑梯的表面尽可能的光滑。

6、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交通工具都有减小摩擦力的措施,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是怎样减小摩擦力的?

7、出示课本53页下面两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分别是怎样减小摩擦力的?

气垫船是利用高压空气,在船底和水底之间形成气垫,使船体垫起,离开水面,而实现高速航行。

气垫与水面之间是很薄的一层空气,是从气垫中吹出来的,因此气垫船是在水面上飞,与水面几乎没有接触,水面和气垫船之间的压力很小,摩擦力就很小。

磁悬浮力车上面装有电磁体,铁路底部则安装线圈,通电之后,地面线圈产生的磁场极性与列车上的电磁铁极性总保持相同,两者同性相斥,排斥力使列车悬浮起来,列车与铁轨没有接触,摩擦力就非常小。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运动与摩擦力,知道摩擦力越小,拉力越小,摩擦力越大,压力越大,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会增加或者减小摩擦力。

课后,请大家仔细观察,了解生活中增加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现象。

 

教学

反思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2.3测量肺活量教案

 

课题

2.3测量肺活量

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知道肺活量是人体吸入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是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2、学会使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袋来测量我们的肺活量,并对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看一看我们的肺活量是否符合健康标准。

3、知道参加体育锻炼能够提升肺活量,并能够为提升肺活量制定一个体育锻炼计划。

教学重点

了解肺活量,并能够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袋来测量我们的肺活量。

教学难点

学会测量我们的肺活量,并能够制定体育锻炼计划,提升肺活量。

教学准备

课件、口哨、简易肺活量测量袋等。

教学过程

旁注

一、聚焦

教师出示一只口哨,提出要求:

我们来请同学们深吸一口气,吹一吹这只口哨,看谁吹的时间最长。

学生吹口哨,比一比谁吹的时间最长?

采访吹口哨时间最长的同学,问一问吹口哨时间最长的秘密是什么?

教师引导:

为什么有的人吹口哨的时间长?

有的人吹的时间短呢?

(与人的肺活量有关。

什么是肺活量?

肺活量是人体吸入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

小结:

肺活量是我们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刚刚我们深吸一口气,吹响这个哨子的时候,肺活量大的人,吹响哨子的时间长一些,而肺活量小的同学,吹响这只哨子的时间短一些。

同学们还记得自己最近一次测量的肺活量数值吗?

学生说一说自己最近一次测得的肺活量的数值。

人的肺活量的数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人的身体状况的变化发生变化。

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自己的肺活量的数值?

下面,我们就来测量一下自己的肺活量。

板书课题:

3测量肺活量

二、探索

1、要想测量肺活量,需要专门的工具,今天我们测量肺活量使用的是简易肺活量测量袋。

出示简易肺活量测量袋,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简易肺活量测量袋的外形特点。

2、讲解简易肺活量测量袋的使用方法。

出示课本26页简易肺活量测量袋的使用方法,学生自由读一读,初步了解简易肺活量测量袋的使用方法。

使用方法

第1步:

展开测量袋。

第2步:

深吸一口气,然后将气体从通气管呼入测量袋。

第3步:

肺部气体全部呼出后,收紧通气管,避免空气跑出去。

第4步:

读取鼓起的测量袋上的最大数值,单位为毫升,这就是我们测得的肺活量。

3、学生分小组合作,测量自己的肺活量,并记录好数据。

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的肺活量,选出班级肺活量冠军。

出示课本26页《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学生自由读一读并对照自己测得的肺活量,看一看自己的肺活量是否符合标准。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

小学四年级男生肺活量在1100毫升-2600毫升;

小学四年级女生肺活量在900毫升-2000毫升。

4、教师引导:

肺活量是我们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一般来讲,肺活量高的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也好;而肺活量低的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就比较差,因此我们要想办法提高我们的肺活量。

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的肺活量呢?

我们来采访一下班级中肺活量高的同学,看看他们有什么小秘诀。

预设:

生1:

我们可以养成正确的呼吸习惯,用鼻子呼吸时,要缓慢平静的呼吸,让氧气充分进入我们的肺部组织,并充分排出二氧化碳。

生2:

我们可以做一些运动来提高肺活量,比较常见的运动有慢跑、跳绳、游泳等等。

生3:

游泳在改善肺功能上有良好的效果,因为人体在水下的时候,肺部受水的压力,呼吸肌需要提高力度,才能维持正常状态,因此有利于呼吸肌的锻炼。

生4:

提高肺活量,还可以做扩胸运动、振臂运动,虽然运动量小,但长期坚持,对于提高肺活量也有一定的作用。

生5:

吹气球是一个很好的增加肺活量的方法。

5、刚刚我们分享了提升肺活量的好方法,同学们有没有提升自己肺活量的打算呢?

你又打算怎么做呢?

学生完成自己的提升肺活量的计划表。

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提升肺活量的计划表。

6、教师引导:

计划表仅仅是一个计划,要想真正提升我们的肺活量,还需要把计划落实到实处,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提升自己的肺活量,使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

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肺活量,知道肺活量是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并且我们还使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袋来测量了我们的肺活量。

课后,希望大家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努力提升自己的肺活量。

 

教学

反思

(新教材)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1.5声音的强与弱教案

课题

5声音的强与弱

课时

日期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知道人们通常把轻重不同的声音称为声音的强弱。

2、通过实验,探究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3、知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振动幅度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懂得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振动幅度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尺、木架、橡皮筋、鼓、音叉、支架等等。

教学过程

旁注

一、聚焦

出示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视频,引导学生看一看,体会安塞腰鼓震耳欲聋的声音,雄伟壮观的气势,激动人心的场面。

教师引导:

看着安塞腰鼓,听着安塞腰鼓的声音,不禁让人热血沸腾。

再出示小雨沙沙声,引导学生听一听,体会小雨若有若无的沙沙声。

为什么安塞腰鼓让人听了热血沸腾,而小雨听起来却若有若无?

同样是声音,为什么有的声音强?

有的声音弱?

声音的强弱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声音的强弱。

板书课题:

5声音的强与弱

二、探索

教师引导,要想探索声音的强与弱,我们还是通过几个小实验来探究。

实验一:

钢尺的声音和振动幅度

出示课本11页的下面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实验操作的方法及要求。

实验方法:

像图中那样,将一把钢尺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大约20厘米,用一只手压住钢尺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拨动钢尺的另一端,先轻轻拨动钢尺,再用力拨动钢尺。

实验要求:

轻轻拨动钢尺,听一听钢尺发出的声音,观察钢尺是怎样振动的?

再用力拨动钢尺,听一听钢尺发出的声音,观察钢尺是怎样振动的?

思考:

钢尺发出的声音和它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关系?

实验要领:

做这个实验,一定要注意观察,注意比较轻轻拨动钢尺和用力拨动钢尺的时候,钢尺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钢尺的振动幅度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再思考钢尺发出的声音和钢尺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且思考问题,得出实验结论。

交流,学生说一说实验现象,交流实验结论。

教师小结: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当我们轻轻拨动钢尺的时候,钢尺发出的声音很小,并且它的振动幅度也很小。

而当我们用力拨动钢尺的时候,钢尺发出的声音很大,并且振动幅度也很大,可见,钢尺发出的声音的大小与钢尺的振动幅度是成正比关系。

实验二:

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和振动幅度的关系

出示固定好的橡皮筋架子,引导:

与拨动钢尺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用不同的力量拨动这根橡皮筋的时候,它发出的声音是不是一样的呢?

橡皮筋发出的声音与它的振动幅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用不同的力度拨动橡皮筋,听一听橡皮筋发出的声音,观察橡皮筋的振动幅度,思考橡皮筋的声音与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得出的实验结论,教师小结:

这个实验与我们刚才第1个钢尺的实验是一样的,用力拨动橡皮筋,橡皮筋就会发出很大的声音,而它的振动幅度也很大,相反,轻轻拨动橡皮筋,橡皮筋就会发出很小的声音,而它的振动幅度也很小。

实验三:

鼓声的大小与鼓面的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钢尺和橡皮筋的实验,我们发现钢尺和橡皮筋发出声音的大小与他们的振动幅度有关系,而且是成正比关系,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大,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小。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我们平常敲的鼓是不是也是这样?

出示用力敲大鼓的视频,引导学生看一看,用力敲大鼓的视频,听一听鼓的声音,观察鼓面的振动幅度。

再播放一段敲小鼓的视频,引导学生听一听鼓的声音,仔细观察鼓面的振动幅度。

全班交流:

鼓的声音与鼓面的振动幅度之间有没有关系?

有什么关系?

预设:

鼓的声音大小与鼓面的振动幅度是有关系的,鼓面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大,鼓面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小。

三、研讨

教师引导:

刚刚我们通过三个实验了解了声音的大小与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那么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预设:

声音的大小、强弱与振动幅度之间存在着正比关系,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除了以上三个实验之外,我们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呢?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列举出相关的事例来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

预设:

出示课本第12页下面一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

教师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强弱,了解了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知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表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声音除了有强弱之外,还有高低之分,下一节课我们来研究声音的高与低,课后请大家认真预习。

 

教学

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