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历年真题精选2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15249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刑法学历年真题精选2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刑法学历年真题精选2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刑法学历年真题精选2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刑法学历年真题精选2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刑法学历年真题精选2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刑法学历年真题精选2及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刑法学历年真题精选2及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刑法学历年真题精选2及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刑法学历年真题精选2及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刑法学历年真题精选2及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刑法学历年真题精选2及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刑法学历年真题精选2及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刑法学历年真题精选2及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刑法学历年真题精选2及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刑法学历年真题精选2及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刑法学历年真题精选2及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刑法学历年真题精选2及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刑法学历年真题精选2及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刑法学历年真题精选2及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刑法学历年真题精选2及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刑法学历年真题精选2及答案解析.docx

《刑法学历年真题精选2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刑法学历年真题精选2及答案解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刑法学历年真题精选2及答案解析.docx

刑法学历年真题精选2及答案解析

刑法学历年真题精选2及答案解析

选择

1.郑某等人多次预谋通过爆炸抢劫银行运钞车。

为方便跟踪运钞车,郑某等人于2012年4月6日杀害一车主,将其面包车开走(事实一)。

后郑某等人制作了爆炸装置,并多次开面包车跟踪某银行运钞车,了解运钞车到某储蓄所收款的情况。

郑某等人摸清运钞车情况后,于同年6月8日将面包车推下山崖(事实二)。

同年6月11日,郑某等人将放有爆炸装置的自行车停于储蓄所门前。

当运钞车停在该所门前押款人员下车提押款时(当时附近没有行人),郑某遥控引爆爆炸装置,致2人死亡4人重伤(均为运钞人员),运钞车中的230万元人民币被劫走(事实三)。

关于事实一(假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2014年)

A:

抢劫致人死亡包括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意杀害他人后立即劫取财物的情形

B:

如认为抢劫致人死亡仅限于过失致人死亡,则对事实一只能认定为故意杀人罪与盗窃罪(如否认死者占有,则成立侵占罪),实行并罚

C:

事实一同时触犯故意杀人罪与抢劫罪

D:

事实一虽是为抢劫运钞车服务的,但依然成立独立的犯罪,应适用"抢劫致人死亡"的规定

2.郑某等人多次预谋通过爆炸抢劫银行运钞车。

为方便跟踪运钞车,郑某等人于2012年4月6日杀害一车主,将其面包车开走(事实一)。

后郑某等人制作了爆炸装置,并多次开面包车跟踪某银行运钞车,了解运钞车到某储蓄所收款的情况。

郑某等人摸清运钞车情况后,于同年6月8日将面包车推下山崖(事实二)。

同年6月11日,郑某等人将放有爆炸装置的自行车停于储蓄所门前。

当运钞车停在该所门前押款人员下车提押款时(当时附近没有行人),郑某遥控引爆爆炸装置,致2人死亡4人重伤(均为运钞人员),运钞车中的230万元人民币被劫走(事实三)。

关于事实二的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2014年)

A:

非法占有目的包括排除意思与利用意思

B:

对抢劫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应与盗窃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作相同理解

C:

郑某等人在利用面包车后毁坏面包车的行为,不影响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D:

郑某等人事后毁坏面包车的行为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

3.郑某等人多次预谋通过爆炸抢劫银行运钞车。

为方便跟踪运钞车,郑某等人于2012年4月6日杀害一车主,将其面包车开走(事实一)。

后郑某等人制作了爆炸装置,并多次开面包车跟踪某银行运钞车,了解运钞车到某储蓄所收款的情况。

郑某等人摸清运钞车情况后,于同年6月8日将面包车推下山崖(事实二)。

同年6月11日,郑某等人将放有爆炸装置的自行车停于储蓄所门前。

当运钞车停在该所门前押款人员下车提押款时(当时附近没有行人),郑某遥控引爆爆炸装置,致2人死亡4人重伤(均为运钞人员),运钞车中的230万元人民币被劫走(事实三)。

关于事实三的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2014年)

A:

虽然当时附近没有行人,郑某等人的行为仍触犯爆炸罪

B:

触犯爆炸罪与故意杀人罪的行为只有一个,属于想象竞合

C:

爆炸行为亦可成为抢劫罪的手段行为

D:

对事实三应适用"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规定

4.甲在强制戒毒所戒毒时,无法抗拒毒瘾,设法逃出戒毒所。

甲径直到毒贩陈某家,以赊账方式买了少量毒品过瘾。

后甲逃往乡下,告知朋友乙详情,请乙收留。

乙让甲住下(事实一)。

甲对陈某的毒品动起了歪脑筋,探知陈某将毒品藏在厨房灶膛内。

某夜,甲先用毒包子毒死陈某的2条看门狗(价值6000元),然后翻进陈某院墙,从厨房灶膛拿走陈某50克纯冰毒(事实二)。

甲拿出40克冰毒,让乙将40克冰毒和80克其他物质混合,冒充120克纯冰毒卖出(事实三)。

关于事实一,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2014年)

A:

甲是依法被关押的人员,其逃出戒毒所的行为构成脱逃罪

B:

甲购买少量毒品是为了自吸,购买毒品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C:

陈某出卖毒品给甲,虽未收款,仍属于贩卖毒品既遂

D:

乙收留甲的行为构成窝藏罪

5.甲在强制戒毒所戒毒时,无法抗拒毒瘾,设法逃出戒毒所。

甲径直到毒贩陈某家,以赊账方式买了少量毒品过瘾。

后甲逃往乡下,告知朋友乙详情,请乙收留。

乙让甲住下(事实一)。

甲对陈某的毒品动起了歪脑筋,探知陈某将毒品藏在厨房灶膛内。

某夜,甲先用毒包子毒死陈某的2条看门狗(价值6000元),然后翻进陈某院墙,从厨房灶膛拿走陈某50克纯冰毒(事实二)。

甲拿出40克冰毒,让乙将40克冰毒和80克其他物质混合,冒充120克纯冰毒卖出(事实三)。

关于事实二的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2014年)

A:

甲翻墙入院从厨房取走毒品的行为,属于入户盗窃

B:

甲进入陈某厨房的行为触犯非法侵入住宅罪

C:

甲毒死陈某看门狗的行为是盗窃预备与故意毁坏财物罪的想象竞合

D:

对甲盗窃50克冰毒的行为,应以盗窃罪论处,根据盗窃情节轻重量刑

6.甲在强制戒毒所戒毒时,无法抗拒毒瘾,设法逃出戒毒所。

甲径直到毒贩陈某家,以赊账方式买了少量毒品过瘾。

后甲逃往乡下,告知朋友乙详情,请乙收留。

乙让甲住下(事实一)。

甲对陈某的毒品动起了歪脑筋,探知陈某将毒品藏在厨房灶膛内。

某夜,甲先用毒包子毒死陈某的2条看门狗(价值6000元),然后翻进陈某院墙,从厨房灶膛拿走陈某50克纯冰毒(事实二)。

甲拿出40克冰毒,让乙将40克冰毒和80克其他物质混合,冒充120克纯冰毒卖出(事实三)。

关于事实三的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2014年)

A:

甲让乙卖出冰毒应定性为甲事后处理所盗赃物,对此不应追究甲的刑事责任

B:

乙将40克冰毒掺杂、冒充120克纯冰毒卖出的行为,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C:

甲、乙既成立诈骗罪的共犯,又成立贩卖毒品罪的共犯

D:

乙在冰毒中掺杂使假,不构成制造毒品罪

7.关于事实一的分析,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2013年)

A:

甲违章驾驶,致黄某死亡、胡某重伤,构成交通肇事罪

B:

甲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交通肇事罪的想象竞合犯

C:

甲对乙车内人员的死伤,具有概括故意

D:

乙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致同车人黄某当场死亡、胡某重伤,构成交通肇事罪

8.关于事实二的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2013年)

A:

胡某的死亡应归责于甲的肇事行为

B:

胡某的死亡应归责于甲的逃逸行为

C:

对甲应适用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定刑

D:

甲交通肇事后逃逸,如数日后向警方投案如实交待罪行的,成立自首

9.关于事实三的定性,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2013年)

A:

丙、丁均触犯危险驾驶罪,属于共同犯罪

B:

丙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丁构成危险驾驶罪

C:

丙、丁虽构成共同犯罪,但对丙结合事实四应按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对丁应按危险驾驶罪定罪处罚

D:

丙、丁未能完成预定的飙车行为,但仍成立犯罪既遂

10.关于事实四乙死亡的因果关系的判断,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2013年)

A:

甲的行为与乙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B:

丙的行为与乙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C:

处置现场的警察的行为与乙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D:

乙自身的过失行为与本人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11.关于事实五的定性,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2013年)

A:

丁指使王某作伪证,构成妨害作证罪的教唆犯

B:

丁构成包庇罪的教唆犯

C:

丁的教唆行为属于教唆未遂,应以未遂犯追究刑事责任

D:

对丁的妨害作证行为与包庇行为应从一重罪处罚

12.关于事实六的定性,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2013年)

A:

王某乘人之危索要财物,构成敲诈勒索罪

B:

丁基于不法原因给付5万元,故王某不构成诈骗罪

C:

王某购买毒品的数量大,为对方贩卖毒品起到了帮助作用,构成贩卖毒品罪的共犯

D:

王某将毒品藏在家中的行为,不构成窝藏毒品罪

甲在国外旅游,见有人兜售高仿真人民币,用1万元换取10万元假币,将假币夹在书中寄回国内。

(事实一)

赵氏调味品公司欲设加盟店,销售具有注册商标的赵氏调味品,派员工赵某物色合作者。

甲知道自己不符加盟条件,仍找到赵某送其2万元真币和10万元假币,请其帮忙加盟事宜。

赵某与甲签订开设加盟店的合作协议。

(事实二)

甲加盟后,明知伪劣的“一滴香”调味品含有害非法添加剂,但因该产品畅销,便在“一滴香”上贴上赵氏调味品的注册商标私自出卖,前后共卖出5万多元“一滴香”。

(事实三)

张某到加盟店欲批发1万元调味品,见甲态度不好表示不买了。

甲对张某拳打脚踢,并说“涨价2000元,不付款休想走”。

张某无奈付款1.2万元买下调味品。

(事实四)

甲以银行定期存款4倍的高息放贷,很快赚了钱。

随后,四处散发宣传单,声称为加盟店筹资,承诺3个月后还款并支付银行定期存款2倍的利息。

甲从社会上筹得资金1000万,高利贷出,赚取息差。

(事实五)

甲资金链断裂无法归还借款,但仍继续扩大宣传,又吸纳社会资金2000万,以后期借款归还前期借款。

后因亏空巨大,甲将余款500万元交给其子,跳楼自杀。

(事实六)

13.关于事实一的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2012年)

A:

用1万元真币换取10万元假币,构成购买假币罪

B:

扣除甲的成本1万元,甲购买假币的数额为9万元

C:

在境外购买人民币假币,危害我国货币管理制度,应适用保护管辖原则审理本案

D:

将假币寄回国内,属于走私假币,构成走私假币罪

14.关于事实二的定性,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2012年)

A:

甲将2万元真币送给赵某,构成行贿罪

B:

甲将10万假币冒充真币送给赵某,不构成诈骗罪

C:

赵某收受甲的财物,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D:

赵某被甲欺骗而订立合同,构成签订合同失职被骗罪

15.关于事实三的定性,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2012年)

A:

在“一滴香”上擅自贴上赵氏调味品注册商标,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

B:

因“一滴香”含有害人体的添加剂,甲构成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C:

卖出5万多元“一滴香”,甲触犯销售伪劣产品罪

D:

对假冒注册商标行为与出售“一滴香”行为,应数罪并罚

16.关于事实四甲的定性,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2012年)

A:

应以抢劫罪论处

B:

应以寻衅滋事罪论处

C:

应以敲诈勒索罪论处

D:

应以强迫交易罪论处

17.关于事实五的定性,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2012年)

A:

以同期银行定期存款4倍的高息放贷,构成非法经营罪

B:

甲虽然虚构事实吸纳巨额资金,但不构成诈骗罪

C:

甲非法吸纳资金,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D:

对甲应以非法经营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进行数罪并罚

18.关于事实六的定性,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2012年)

A:

甲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非法吸纳资金,构成集资诈骗罪

B:

甲集资诈骗的数额为2000万元

C:

根据《刑法》规定,集资诈骗数额特别巨大的,可判处死刑

D:

甲已死亡,导致刑罚消灭,法院对余款500万元不能进行追缴

答案及解析

(1/18)不定项选择题

第1题

郑某等人多次预谋通过爆炸抢劫银行运钞车。

为方便跟踪运钞车,郑某等人于2012年4月6日杀害一车主,将其面包车开走(事实一)。

后郑某等人制作了爆炸装置,并多次开面包车跟踪某银行运钞车,了解运钞车到某储蓄所收款的情况。

郑某等人摸清运钞车情况后,于同年6月8日将面包车推下山崖(事实二)。

同年6月11日,郑某等人将放有爆炸装置的自行车停于储蓄所门前。

当运钞车停在该所门前押款人员下车提押款时(当时附近没有行人),郑某遥控引爆爆炸装置,致2人死亡4人重伤(均为运钞人员),运钞车中的230万元人民币被劫走(事实三)。

关于事实一(假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2014年)

A.抢劫致人死亡包括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意杀害他人后立即劫取财物的情形

B.如认为抢劫致人死亡仅限于过失致人死亡,则对事实一只能认定为故意杀人罪与盗窃罪(如否认死者占有,则成立侵占罪),实行并罚

C.事实一同时触犯故意杀人罪与抢劫罪

D.事实一虽是为抢劫运钞车服务的,但依然成立独立的犯罪,应适用"抢劫致人死亡"的规定

参考答案:

ABCD您的答案:

未作答

答案解析: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本罪的客体是他人的财产权和人身权利。

客观方面表现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强制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

选项A正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抢劫过程中故意杀人案件如何定罪问题的批复》规定,行为人为劫取财物而预谋故意杀人,或者在劫取财物过程中,为制服被害人反抗而故意杀人的,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据此可知,以杀人行为作为劫取财物的手段,符合抢劫罪中以暴力方式,使被害人不能反抗从而劫取财物的行为,构成抢劫罪。

选项B正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行为人实施伤害、强奸等犯罪行为,在被害人未失去知觉,利用被害人不能反抗、不敢反抗的处境,临时起意劫取他人财物的,应以此前所实施的具体犯罪与抢劫罪实行数罪并罚;在被害人失去知觉或者没有发觉的情形下,以及实施故意杀人犯罪行为之后,临时起意拿走他人财物的,应以此前所实施的具体犯罪与盗窃罪实行数罪并罚。

在事实一中,郑某等人以杀人为手段,劫取面包车,其主观心态上对于司机的死亡是故意的,如果认为抢劫致人死亡仅限于过失致人死亡,则郑某等人杀死面包车司机的行为不能认定为抢劫行为,而只能认定为故意杀人,因为杀人行为已经结束,而后开走面包车的取财行为只能与先前杀死司机的行为分开评价。

该行为符合盗窃罪以平和的方式排除他人对财物支配的行为方式。

面包车司机已死亡,但郑某等人的行为排除了面包车所有权人对面包车的支配,因此成立盗窃罪。

并且,因为不同的行为侵害不同的法益,应当数罪并罚。

选项C正确。

事实一中,行为人将车主杀死,把面包车开走的行为,成立抢劫罪,虽然杀人行为是抢劫的手段行为,但事实上也触犯了故意杀人罪,按照牵连犯的规定,故意杀人是手段行为,抢劫财物是目的行为,所以只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选项D正确。

抢劫面包车的行为虽是为抢劫运钞车服务的,但由于两个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一定的间隔,侵犯了不同主体的财产性权益,抢劫面包车侵犯了面包车所有权人的财产权,抢劫运钞车侵犯的是国家的财产,所以事实一依然成立独立的犯罪,应适用"抢劫致人死亡"的规定。

下一题

(2/18)不定项选择题

第2题

郑某等人多次预谋通过爆炸抢劫银行运钞车。

为方便跟踪运钞车,郑某等人于2012年4月6日杀害一车主,将其面包车开走(事实一)。

后郑某等人制作了爆炸装置,并多次开面包车跟踪某银行运钞车,了解运钞车到某储蓄所收款的情况。

郑某等人摸清运钞车情况后,于同年6月8日将面包车推下山崖(事实二)。

同年6月11日,郑某等人将放有爆炸装置的自行车停于储蓄所门前。

当运钞车停在该所门前押款人员下车提押款时(当时附近没有行人),郑某遥控引爆爆炸装置,致2人死亡4人重伤(均为运钞人员),运钞车中的230万元人民币被劫走(事实三)。

关于事实二的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2014年)

A.非法占有目的包括排除意思与利用意思

B.对抢劫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应与盗窃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作相同理解

C.郑某等人在利用面包车后毁坏面包车的行为,不影响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D.郑某等人事后毁坏面包车的行为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

参考答案:

ABCD您的答案:

未作答

答案解析:

选项A正确。

非法占有的目的,是指排除权利人的占有,将他人的财物作为自己的所有物进行支配,并遵从财物的用途进行利用、处分的意思。

据此可知,非法占有目的由"排除意思"和"利用意思"构成。

选项B正确。

抢劫罪的行为方式是以暴力的方法进行取财;而盗窃罪的行为方式是以平和的方式进行取财。

对于财产的侵夺,均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两罪的差别体现在行为方式及其体现出来的主观恶性上,关于对财产权益的侵害方面,应当认为目的是相同的,即排除原权利人对财产的权利及使财产能为己所用。

选项C正确。

非法占有目的包括排除意思和利用意思,郑某等人在劫取面包车的行为发生后,便已经实现了排除意思和利用意思,即当郑某盗窃面包车行为完成之时,其已侵害面包车所有权人对面包车的合法财产性权利;将面包车劫取后,利用面包车跟踪运钞车等,已经利用并发挥面包车运输的功能,已经成立非法占有。

因此,其事后是否将面包车损毁不影响对郑某等人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选项D正确。

不可罚的事后行为是指在状态犯的场合,利用该犯罪行为的结果的行为,如果孤立地看,符合其他犯罪的构成要件,具有可罚性,但由于被综合评价在该状态犯中,故没有必要另认定为其他犯罪。

在郑某等人劫取面包车成功之后,侵害面包车所有权人权利的行为便已经完成,面包车所有权人的财产权所遭受的侵害已为既定事实。

所以郑某等人是否毁损面包车的行为,并不会对面包车所有权人法益再造成新的侵害,因为该法益在之前已被侵害,此时已无二次侵害的可能性。

所以郑某等人毁车的行为并未侵害现实的法益,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

上一题下一题

(3/18)不定项选择题

第3题

郑某等人多次预谋通过爆炸抢劫银行运钞车。

为方便跟踪运钞车,郑某等人于2012年4月6日杀害一车主,将其面包车开走(事实一)。

后郑某等人制作了爆炸装置,并多次开面包车跟踪某银行运钞车,了解运钞车到某储蓄所收款的情况。

郑某等人摸清运钞车情况后,于同年6月8日将面包车推下山崖(事实二)。

同年6月11日,郑某等人将放有爆炸装置的自行车停于储蓄所门前。

当运钞车停在该所门前押款人员下车提押款时(当时附近没有行人),郑某遥控引爆爆炸装置,致2人死亡4人重伤(均为运钞人员),运钞车中的230万元人民币被劫走(事实三)。

关于事实三的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2014年)

A.虽然当时附近没有行人,郑某等人的行为仍触犯爆炸罪

B.触犯爆炸罪与故意杀人罪的行为只有一个,属于想象竞合

C.爆炸行为亦可成为抢劫罪的手段行为

D.对事实三应适用"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规定

参考答案:

ABCD您的答案:

未作答

答案解析:

选项A正确。

危险犯的社会危害性表现在行为虽未造成实际的损害结果,但使法益面临威胁,足以使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财产安全陷入危险。

危险是被判断为具有侵害法益的可能性与盖然性的状态。

危险是行为的危险,即行为本身所具有的导致侵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因而也可以称为行为的属性;而不是作为结果的危险,即行为所导致的对法益的危险状态。

爆炸罪,是指故意引起爆炸物或其他设备、装置爆炸,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

其属于危险犯的范畴。

郑某等人在储蓄所门前引爆爆炸装置,虽然当时附近没有人,但该地点属于人群流动量大的场所,引爆行为存在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其对该危险持放任的态度,因此郑某等人的行为构成爆炸罪。

选项B正确。

郑某等人是为了杀害运钞人员而引爆爆炸装置,构成故意杀人罪,同时也构成爆炸罪,属于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处罚。

选项C正确。

抢劫罪所要求的取财行为所利用的手段包括暴力方式、胁迫方式及其他,均要求只要达到足以压制对方反抗的程度即可。

爆炸行为,是一种暴力的行为,且足以压制一般人的反抗,完全可以成为抢劫罪的手段行为。

选项D正确。

"抢劫致人重伤、死亡",要求行为人对与重伤或死亡的实害结果在主观上至少存在过失,但在事实三中,郑某等人利用爆炸的方式,压制运钞车运钞人员,从而劫取财物,其明知利用爆炸手段极易致人重伤或死亡,仍积极为之,故其对押运人员的重伤或死亡的结果持故意的心态。

所以适用"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规定。

上一题下一题

(4/18)不定项选择题

第4题

甲在强制戒毒所戒毒时,无法抗拒毒瘾,设法逃出戒毒所。

甲径直到毒贩陈某家,以赊账方式买了少量毒品过瘾。

后甲逃往乡下,告知朋友乙详情,请乙收留。

乙让甲住下(事实一)。

甲对陈某的毒品动起了歪脑筋,探知陈某将毒品藏在厨房灶膛内。

某夜,甲先用毒包子毒死陈某的2条看门狗(价值6000元),然后翻进陈某院墙,从厨房灶膛拿走陈某50克纯冰毒(事实二)。

甲拿出40克冰毒,让乙将40克冰毒和80克其他物质混合,冒充120克纯冰毒卖出(事实三)。

关于事实一,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2014年)

A.甲是依法被关押的人员,其逃出戒毒所的行为构成脱逃罪

B.甲购买少量毒品是为了自吸,购买毒品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C.陈某出卖毒品给甲,虽未收款,仍属于贩卖毒品既遂

D.乙收留甲的行为构成窝藏罪

参考答案:

BC您的答案:

未作答

答案解析:

选项A错误。

脱逃罪的主体必须是依法被关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

本案中,甲是在强制戒毒所中进行强制戒毒的人员,不属于罪犯、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的范畴,因此不构成脱逃罪。

选项B正确。

《刑法》中并没有规定购买毒品罪,并且甲购买少量毒品用来自吸而非用来贩卖,因此也不构成贩卖毒品罪。

而且,甲的行为虽然符合《刑法》关于非法持有毒品罪的持有毒品的行为要件,但是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要求行为人持有的毒品数量大,而本案中已明确表示甲购买的毒品是少量的,因此应当认为尚未达到非法持有毒品罪的定罪标准。

综上,甲的该行为不构成犯罪。

选项C正确。

贩卖毒品罪是一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犯罪,不是一个财产犯罪,侵犯的是国家对毒品的管制制度,而不是财产权,因此只要出卖人将毒品转移给购买人,即使未收款,也构成既遂。

选项D错误。

根据《刑法》规定,窝藏罪要求窝藏的对象必须是"犯罪的人"。

在本案中,甲是在强制戒毒所中进行强制戒毒的人员,而不是法律上所规定的"犯罪的人"。

因此,乙收留甲的行为不可能构成窝藏罪。

上一题下一题

(5/18)不定项选择题

第5题

甲在强制戒毒所戒毒时,无法抗拒毒瘾,设法逃出戒毒所。

甲径直到毒贩陈某家,以赊账方式买了少量毒品过瘾。

后甲逃往乡下,告知朋友乙详情,请乙收留。

乙让甲住下(事实一)。

甲对陈某的毒品动起了歪脑筋,探知陈某将毒品藏在厨房灶膛内。

某夜,甲先用毒包子毒死陈某的2条看门狗(价值6000元),然后翻进陈某院墙,从厨房灶膛拿走陈某50克纯冰毒(事实二)。

甲拿出40克冰毒,让乙将40克冰毒和80克其他物质混合,冒充120克纯冰毒卖出(事实三)。

关于事实二的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2014年)

A.甲翻墙入院从厨房取走毒品的行为,属于入户盗窃

B.甲进入陈某厨房的行为触犯非法侵入住宅罪

C.甲毒死陈某看门狗的行为是盗窃预备与故意毁坏财物罪的想象竞合

D.对甲盗窃50克冰毒的行为,应以盗窃罪论处,根据盗窃情节轻重量刑

参考答案:

ABCD您的答案:

未作答

答案解析:

选项A正确。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第三条第二款规定,非法进入供他人家庭生活、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盗窃的,应当认定为"入户盗窃"。

本案中,甲翻墙入院从厨房取走毒品,完全符合这一规定,甲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入户盗窃。

选项B正确。

住宅是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场所,不仅包括卧室,而且包括厨房等其他生活场所,因而甲进入陈某厨房的行为触犯非法侵入住宅罪。

选项C正确。

《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规定,"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成立故意毁坏财物罪。

据此可知,甲毒死陈某的两条看门狗的行为侵犯了陈某对这两条看门狗的财产性权利,且这两条狗价值较大,符合故意毁坏财物罪的构成要件。

而毒死狗为实施盗窃创造了条件,属于盗窃罪的预备,属于一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的情形,构成想象竞合犯。

选项D正确。

《全国法院审理毒品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规定,盗窃、抢劫毒品的,应当分别以盗窃罪或者抢劫罪定罪。

认定盗窃犯罪数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