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16520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docx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docx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发展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基本共识。

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1

  案例一:

与老师对立,逃学上网

  有一天下班回家的路上,我遇到了一个曾经教过的男生。

他是一个朋友的孩子——轩。

我见到他时,一个人在大街上溜达,身上背着书包,嘴里还吸着烟。

他开始并没有注意到我,当我喊他的名字时,先是一愣,后急忙扔掉香烟,站在那呆呆得看着我。

也许是老师的身份,让他当时的表情就是诚惶诚恐。

我并没有批评他,只是嘱咐他早些回学校,因为那个时间段是学生在校上自习的时间。

第二天,他主动来到我的办公室,说出了他昨天逃课的原因。

轩本来是个不错的学生,好多老师都说他聪明,给我的印象也很好。

可在高一下半年学校重新调整了班级,轩离开了原来的班级。

新的环境让他感到很陌生,新的同学和老师让他感到很不适应,没能够很快的调整心态,融到新的集体中去。

有一天轩迟到了,新的班主任批评了他,这让他感到很不快。

第二天轩又迟到了,这次他是故意的,他不愿向老师认错,老师很生气,就请了他的家长,面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轩不仅没有改正,而是选择了逃避,逃学去网吧待了一个上午。

后来就出现了开始我讲的情况。

轩对我说自己很想回到原来的班级,对原来的老师和同学很留恋。

自己非常担心在新的环境中和同学们处不好,怕被老师和同学们瞧不起,心情非常焦虑,产生了对立情绪。

  案例分析:

  轩的行为是因为心情焦虑时间过长,自己长时间处于无缘无故又无法摆脱的紧张状态引起的。

通过和轩谈话了解到,其实到了新环境中后,他并没有和别人发生矛盾,而是自己过度担心、紧张的情绪使自己产生了焦虑心情,从而导致行为失常。

  辅导态度及方法:

  一是理解接纳他,把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

尊重他,信任他,宽容他,告诉

  他相信他讲的话都是实话,产生这种情绪反应是很正常的,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情绪。

二是鼓励他给予他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充分肯定他的过去,帮助他分析原因,要能够正视自己和他人,学会在新的环境中学习并成长,以前能做好的在新的环境中也一定能做好。

遇到较困难的事情应该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

三是积极关注他的进步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把这种做法持续下去,直到他的情绪有了明显的改变。

四是帮他建立正常合理的信念。

当通过辅导他的心态好转的时候,委婉适时的引导他建立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去除不合理的信念,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新问题。

当然,轩的心理和情绪后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仅改善了和老师及同学的关系,学习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案例二:

新橡皮,旧橡皮

  学生娟平时在我的眼里还是个比较开朗的学生,可有一段一连几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听讲精神比较差。

凭着自己多年做班主任的的直觉,我感到她一定有什么心事。

于是我在一个自习课的时候找到了她,娟向我讲述了发生在她身上的一件事。

娟新学期开学的时候,买了一块新橡皮,式样很新颖,娟很是喜欢,时常从文具袋中拿出来独自欣赏。

自己舍不得使用,擦字时还是用原来的旧橡皮。

这个举动被同桌和前桌的三位同学观察到了,三个人都注意到了娟有了新橡皮。

有一天,前桌蕾同学写字正好要用橡皮,就向娟借用。

娟就随手把旧橡皮递给了蕾。

蕾知道娟有了新橡皮,本想借机会看看,可没成想娟递给自己的是旧橡皮,心里不是很高兴。

下课后,蕾和另两个同学讲了向娟借橡皮的事儿。

说娟“抠”不愿把新橡皮借给她。

三个人的谈话恰巧被走过来的娟听到了,娟心里很不是滋味,感到很委屈,虽然当时没有说什么,可就此背上了心理负担。

一连几天本来和娟很要好的三个伙伴让她有了疏远的感觉,自己感到怕见到这三个同学,尤其看到她们三个在一起聊天就更感到一种心理恐惧,觉得她们三个人就是在议论自己,在说自己的坏话。

越是这样想心里就越是不安,以至于出现了上课时常走神的表现。

案例分析:

  娟的行为在处于心理成长期的孩子来说,也是常有的现象。

这是一种社交障碍。

渴望和别人交流又存在害怕被伤害的心里,是他们出现社交障碍的主要原因。

这是一种令人感觉很不舒服的情绪,它带来紧张、焦虑、甚至恐慌,也会带来身体上的各种不良反应。

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他们很难客观的认识自己,疑神疑鬼,因为抗挫折心里不够,所以才渐渐形成了恐惧心理。

  辅导态度及方法:

  对于娟和其他的三个伙伴,可以通过个体辅导的方式指导她们相互包容和理解,教授她们人际交往的技巧。

辅导时一要给予她们充分的理解,要耐心听他们讲出自己心中的疑惑,也要告诉她们是相互猜忌的心理在作怪,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要让她们能够接受心理辅导。

二是给予她们耐心和鼓励,告诉谈们要尝试真心和他人交流,告诉对方自己的真实想法。

娟就说自己其实不是不愿意借新橡皮给同学,只是想多保留几天,好好享受一下新橡皮带给自己的快乐。

我就告诉她如果当时自己能够和伙伴们讲清楚,伙伴们一定会理解的,就不会出项相互的猜忌和不安了。

而其他三位同学也讲清楚就是想欣赏一下新橡皮,并不是非得用它去擦字,那结果就会是另一个样子了。

可见,帮她们澄清问题,在解决孩子们的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

三是帮助他们改变对人际交往中的恐惧态度。

告诉她们,当出现问题是,要能够把心中的不快讲出来,克服恐惧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谈论它,同我们信任应且能够倾听我们谈话的人讲出自己的心里,这样才能有助于克服困难,消除人际交往中的困惑。

  当一个人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与家庭的亲密关系得不到满足,如失去父母、生活在单亲家庭、缺少父母关爱等,或与周围的同学、老师人际交往困难,难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等,都容易产生孤独感、无助感。

于是,部分学生借助网络交友或玩游戏,通过虚拟的人际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流,获得安慰、支持和理解,弥补现实生活中。

  篇2

  现代社会,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据调查,抑郁症已列在十大疾病之二。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这一点,对青少年而言尤为显著。

  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包括以下十项内容:

1、有正确的自我观念,能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

2、乐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

3、善于与同学、老师和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

4、情绪稳定、乐观,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

5、保持健全的人格。

6、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

7、热爱生活、热爱集体,有现实的人生目标和社会责任感。

8、心理特点、行为方式符合年龄特征。

9、能与现实的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10、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

  我发现银川市的孩子心理问题比外市县孩子更严重主因是学习压力更大以及外界影响更多更复杂;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比高中生明显主因是初中生心理更不成熟以及高中生更注意掩饰。

我在多年教学与班主任工作中,从学生身上明显的发现以下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是自我封闭。

表现为不愿与周围人交流,对噪音表现出极度厌恶,甚至恐惧感。

案例:

H,女生,性格内向。

很少与同学交往,同学三年只认得3—5名同学。

有一次,一名同学遇到车祸,正好她在身边,就向她求救,但她根本不认识,一眼就自己走开了。

事后,在班里见到时,她觉得很内疚。

她非常讨厌嘈杂,每次班里有吵闹声,她就会捂着耳朵,很烦躁。

音乐课时,她一个人蹲在角落,捂着耳朵,因为难受以至于满头大汗。

后来,她开始只吃零食、果冻、糖等东西,不吃主食。

时间长了,她瘦了20多斤,身体太虚弱受不了,只能就医院输液。

就这样恶性循环。

  其次是自我伤害。

面对挫折或困难时,用自残乃至自杀的方式解决问题。

案例:

X,女,性格表面开朗内心脆弱。

因为失恋以及家庭父母不和,她多次用小刀割自己的胳膊,出血后又自己吸掉。

有一次,她站在六楼天台栏杆上,摇摇晃晃,吓的其他同学劝了半天,才下来。

学生W,与父母发生纠纷后自己用头撞玻璃,头破血流。

学生V,与母亲发生矛盾后用手砸玻璃。

  第三情绪不稳定,缺乏自控能力。

表现为喜怒无常,性格敏感,经常反复自己的毛病,缺少意志力和自信心。

案例:

L,男,性格好动、自尊心有时很强、有点偏执、很聪明但没有长性。

小时母亲领他去医院测试有多动症。

他人缘很差,主因一是不讲卫生,随便什么东西都往嘴里塞,尤其爱啃手,手指都是烂的,甚至流血;二是个性偏执,与人发生矛盾总是不依不饶,又爱招惹人。

有一次,和同学发生矛盾一直追到别人家里。

他心脏不太好,晚上做梦总是大喊大叫。

一开始总是努力表现自己的优点,但一月不到就控制不住。

之后,改正又重犯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直至彻底不改。

他爱表现自己,想得到别人的认可,但又管不住自己,所以成绩不断下降。

Y,女,性格敏感脆弱、很爱哭,情绪起伏大。

因为很小的原因就会哭一场,又一会就笑了。

  第四缺乏自尊心自暴自弃。

表现为对人缺乏信任,对自己毫无信心,随波逐流。

案例:

G,女,性格温柔没有主见、缺乏正确观念、缺乏自尊心。

某次她父亲打伤她后,她脱下衣服给老师看伤处,没有丝毫羞涩感。

她一直以来对自己似乎没有什么想法,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

先是学习学不会,后来开始早恋,去酒吧。

一次,她和几个人一起去酒吧,最后没钱付帐,押了手机,四处借钱甚至向老师借。

后来她放任到夜不归宿有一次差点被人拐卖。

  第五利用某种恶习发泄自己内心困扰。

表现为明知不该做,不值得做,要承担后果,还是一意孤行,屡教不改。

案例:

C,男,性格内向,不爱和人交往,很聪明。

他表面很听话,但是多次偷东西。

主要是偷自己家的东西。

每次都会被他父亲发现,受到惩罚,但是他还是一再重犯。

他偷钱并不是为了得到什么特别想要的东西,有时并没有什么目的。

  针对我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主要为:

  一、学习类问题。

1、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再加上孩子本身的个性,如果太内向太压抑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案例中H应该属于此类,她家庭和睦,也没有遇到什么明显挫折,只是不愿与人交往,时间久了,导致各种问题。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

  二、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

使孩子在成长中受到挫折,以至于影响孩子心理。

案例中L小学时曾经受到老师不合理的责打,造成了他对人的不信任和既自卑又自尊的心理。

同时他父亲惯于用暴力来处罚他的过失,更加重了他的心理问题。

  2、与同学的关系问题。

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

  3、与父母关系的问题。

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

单亲家庭孩子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一是因为父母离异造成的自卑及心理伤害;二是缺乏安全感;三是父母之间矛盾给孩子带来得心理阴影;四是与继父母关系产生的困扰。

很大一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都更敏感、更脆弱,个别孩子还表现出很强的逆反心理。

另外个别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中存在较大的错误,也可能导致孩子心理问题。

案例中S的父亲是一名工厂的保安人员,他习惯用审犯人的方式眼光对待儿子偷东西的行为,结果忽略了自己作为父亲的角色。

  三、情感类问题。

指与同龄人的感情纠葛,包括早恋、失恋、为未婚同居等。

案例中X、Y、G几个女生都有这一类问题。

  针对以上案例,我曾经尝试过许多方法:

  案例:

H。

因为她主要问题是过于自闭,所以我发动同学主动和她交朋友。

在她请病假时,我们班开了个主题班会一是请大家谈谈她身上的优点二是谈谈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帮助她。

结论是大家认为她唱歌很动听,平时做事很认真,虽然不与人交往,但也友善。

大家建议包括:

一名女生主动和她同桌希望和她做朋友;利用她的特长让她担任音乐课代表;有演出时请她独唱;周围同学主动和她交流;老师经常和她谈心鼓励她。

  效果:

她对老师比较信任,性格有所转变。

  案例:

X,针对她自我伤害原因分析,主要是无法面对挫折,因此我经常和她交谈,告诉她怎样面对人生中问题,希望她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另外和她父母的交流,期望共同解决她的心理问题。

她,本来很喜欢跳舞,但因为长胖放弃了。

我让她担任编舞,排练节目。

在排练中交给她怎样解决同学之间意见不统一等小问题。

事后,对她为班级所做贡献提出表扬。

逐渐帮助她树立信心乐观面对一切。

  效果:

较好,后期未再发现自我伤害行为。

  案例:

L,当我了解到他的心理状况及产生原因后,采取过许多方法。

先是经常鼓励他关心他,希望他可以体会到老师对他的殷切希望和喜欢。

可是短暂的表现好后,他又故态复萌。

于是我为他罗列了两张优缺点表,告诉他如果发挥他的优点他可以做到什么样的成就,如果缺点不改正可能导致什么。

之后又让他担任课代表以鼓励督促。

一段时间后无效。

再后我和他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帮助他合理安排时间。

但是无论什么方法基本都无法持续有效,后期周期连一周都无法维持。

  效果:

失败。

唯一作用是对老师有一定敬意和尊敬。

  Y,因为缺少父母的关爱,所以对老师给予的温暖很快接受。

在很多方面有所改变。

  案例:

G,在她的教育问题上,感觉束手无策。

原因是父母对她放任自流,回家晚乃至不回都没人管,只是当有事情发生时,父母打骂一通。

工作没有家长的配合,也就只能在校老实回家疯跑了。

  效果:

失败。

  案例:

C,因为问题很大部分在家长身上,所以通过交流,建议家长改变教育孩子的方式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逐步改变他的恶习。

在学校里,任命他负责管理班级财务,参与班级管理。

孩子感受到他人的信任,学习有了进步,性格也开朗多了。

  效果:

较好。

基本改变了恶习。

  小结:

根据工作中各种方法的尝试以及最终结果,我认为在心里健康教育方面应当采取以下方法:

  首先是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以上失败的案例中有三例都存在家长不重视、不配合的问题。

  其次是整个教育大环境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现在很多学校教师只重成绩不重心理健康。

  第三是引导学生合理宣泄泄不良情绪。

由于青少年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

遇到情感挫折时发泄常常不能自控。

应理解这一特点,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防止不当的发泄。

较好的方法:

一是让他们尽情倾诉,二是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三是音乐抚慰,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

  第四是注意行为训练,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学生的自理性、自制性都还不够成熟,许多心理障碍表现都与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

  第五是注意自身形象,增加学生信任感。

有益的做法有二:

一是增强个人修养,注意日常生活的表率作用,避免在学生心中形成不良形象,二是真诚关注,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惑,并以此为基础共同寻找解决的策略,切忌以旁观者的身份滥施同情,使学生自尊心受损,导致失效。

  因为在生活中身边的朋友曾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所以我对于心理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自身知识有限,手头可以找到的联系实际的资料又很匮乏,故而常有力不从心之感。

本文只是初步探索,希望可以有进一步的研究,也希望得到指正、指导。

  篇3

  当前,全国出现了许多起学生心理偏差的事故,无论是刚刚升学的初高中生还是已经步入半个社会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某校高中生因课业压力过大而选择自杀,大学生因室友关系不和投毒杀人,这些由于心理问题而导致的事件值得我们的深思与重视。

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学生32%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其中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

因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

  一、案例摘录及相应精简分析:

  ■典型案例一:

新环境下的心理问题

  高一新生晓强在去年入学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多次和同学动手打架,但原因却往往是一两句不投机的话,或同学间无意的碰撞。

  每次打架之后,老师找他谈话他都表示十分后悔,要彻底改正。

可过不了一两天,又会出现一起新的打架事件。

除此之外,他还多次不交作业,不是说自己不会,就是说时间不够没写完,或是忘了带作业本。

课间或自习课上,他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若有所思;有时还紧握双拳表现出一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痛苦状„„

  问题分析:

  其实晓强同学种种异常表现源于对新环境的“适应不良”。

入学适应不良是新生中常见的一种适应性障碍,尤其在高一新生中最为普遍。

从中学到高中,面对突然变得紧张的生活和学习,相当一部分孩子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有的一时间没有了精神支柱,甚至失去信心,产生自我怀疑的消极情绪,变得心情抑郁;有的遇事难以自控,便采取种种激烈的方式来发泄。

  ■典型案例二:

与老师冲突,形成对老师所谓的“不满”

  高一学生张华为人特别直,有时候也显得有些桀骜不驯。

  刚上高一的时候,课堂上的他常常不能控制自己在课堂上说话,有时候跟老师意见不一样就大声喧哗,甚至与老师胡搅蛮缠,有时导致一堂课有一半时间都在争论。

按张华的观点来说,是老师们不能接受意见。

最后所有的老师都不愿意上这个班的课,因为大家都觉得张华同学实在是个难剃的刺猬头。

班主任家访的时候多次对家长提出这个问题,张华的家长也极为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孩子这样的行为,批评他吧,他说他就是对的,不批评吧,这样下去迟早没老师愿意教他。

  问题分析:

  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是孩子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

小学的孩子往往对教师充满了敬畏和敬仰,而到了中学以后,很多孩子都以为自己长大了,他们逐步学会了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再像小学生那样盲目地顺从老师了。

还有一些孩子对老师越来越挑剔了,甚至会因为和老师产生一点小误解而怨恨老师,与老师产生抵触情绪。

■典型案例三:

成绩滑坡现象导致的心理问题

  学生小吴初中阶段一直是班长,学习成绩也很优秀,每次考试在班上都是名列前茅,家长对他抱有很高的期望,他也很幸运地考上了一所知名高中。

  但是进入高中以后的第一次考试,小吴却大受打击,他在班上的排名竟在中下水平!

至此以后,他一直闷闷不乐,感到自己不是别人的对手,学习的兴趣大不如从前,家长紧张得不得了,频频追问,我的孩子怎么了,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问题分析:

  高中新生入学后,有三个阶段的变化。

第一阶段,叫做兴奋期阶段。

刚开学,同学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学校,有一个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的过程,这时候,同学们对任何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心。

然而到了第二阶段问题就来了,学校把这个阶段称为低迷阶段。

因为学习一个月后,就得进行一次考试,学生发现,摆在自己面前的题目有难度,考试成绩也远远超出了自己预想的底线。

尤其是一些好学校的学生,他们原本都是各个学校的佼佼者,没想到,高中的第一次考试竟然落在许多人的后面,心理上无法接受。

第三个阶段是学生要面临期中考试,这个阶段家长和学生也将会承受一次心理压力。

家长和学生如何正确看待一二次考试的成绩排名,非常关键。

  ■典型案例四:

严重的偏科现象导致的心理压力

  高一年级女生莉莉语文成绩特别棒,读初中时常有一些小文章在报纸上发表,进入高中以后,作文经常被老师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同学们都称她为“小作家”,莉莉非常高兴。

然而,经过一年下来,几乎与作文一样“闻名”的是她的数学成绩,一直在全年级倒数几位,数学差也连累了物理。

每次考试成绩下来,她的语文成绩几乎是全年级最高分,可是数学、物理成绩都很差,总成绩就落到了后面,这令她十分伤心。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莉莉一提上学,只想上语文,想到理科甚至想“逃跑”。

  ■典型案例四:

高中生早恋问题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

  于宇和小鱼化名平时都是成绩比较优秀的孩子,在高一时两人谈起了恋爱,这让老师和家长都很头疼。

  老师多次劝阻,学业为重,双方家长也极力反对,但是他们俩还是偷偷在一起,学习时也老是凑在一块。

可是在暑假期间,双方父母都达成共识,严密控制两人,不让他们经常见面,而且在暑假里家长不停的向他们灌输谈恋爱会影响学习的观点。

于宇觉得最近小鱼对他开始疏远了,开学在即,两个人又要回到学校,终于可以经常见面了。

但是于宇很担心,小鱼会不会远离自己了。

  问题分析:

  早恋是指未成年学生把对异性的好感用恋爱的方式来表现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

有些学校和家长谈恋色变是没有必要的。

在一般人的概念中,早恋的孩子都不是好孩子,不过事实上成绩和“恋爱”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成绩好的学生也有感情需要,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好这样的方式和尺度。

  二、案例解析及解决方法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要解决这些心理问题需要老师、家长及学生甚至是社会等方面的积极配合。

作为一名即将步入教坛的老师,我们有责任正视这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的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以上提到的几个案例,是在初高中生中最常见的,也是最易频发却另老师家长束手无策的,在查阅相关资料,浏览相关网站及著作之后,针对初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提出如下的解决办法:

  一学校对于解决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方面的对策:

  1、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普及心理学常识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常识,特别是掌握心理健康的一些标准,知道解决心理问题困扰时的解脱方法。

二是心理咨询、咨询信箱、热线电话、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活动。

三是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打开心灵窗户说“悄悄话”的活动。

因为同龄人通过互相倾诉、互相沟通、共同分忧,极易达到心理沟通的目的。

四是家校连手开展心理辅导。

学校应利用家长会这个渠道作些宣传,让家长对心理辅导有所了解,并协助学校开展工作。

家校连手形成合力,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2、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素质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师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领导要为教师提供心理素质教育专业技术的进修机会。

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专业技术应成为教师的必备素质,应成为考核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

  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自觉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自觉的调试自身的心理状态,不以自己不良的情感因素影响学生,如有不悦,应及时进行排遣,万万不可把目标转向学生,要知道教师不经意的伤害会使学生心灵遭受极大的痛苦。

总之,每一位教师都应注意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力争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

  3、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

  实践证明,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中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

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4、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

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二教师针对这一问题的做法:

  1、优化课程结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要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优化课程结构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根据一定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的基本素质的要求,充实并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