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参考译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18909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参考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参考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参考译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参考译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参考译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参考译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参考译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参考译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参考译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参考译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参考译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参考译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参考译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参考译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参考译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参考译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参考译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参考译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参考译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参考译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参考译文.docx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参考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参考译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参考译文.docx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4课文参考译文

课文A参考译文

Unit1

冰雪卫士

——奈拉•B•史密斯

人们常说骄兵必败。

就拿拿破仑和希特勒来说吧,他们取得的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让他们相信自己战无不胜,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们,但俄罗斯的冰雪卫士会证明他们是错的。

11812年,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率领大军进入俄罗斯。

他为面对俄罗斯人民保卫家园而要进行的坚决抵抗做好了准备。

他想到了要经过长途跋涉才能到达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为此也做好了准备。

但他没有为在莫斯科会遭遇到的劲敌——俄罗斯阴冷刺骨的寒冬——做好准备。

21941年,纳粹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对当时被称作苏联的俄罗斯发起了进攻。

希特勒的军事力量无可匹敌。

他的战争机器扫除了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抵抗。

希特勒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战斗,但是,就像他的前人拿破仑一样,他得到了惨痛的教训。

俄罗斯的冬天又一次帮助了苏维埃士兵。

拿破仑发起的战役

31812年春,拿破仑在俄国边境集结60万大军。

这些士兵都训练有素,有很强的作战能力,而且都有精良的装备。

这支军队被称为“大军”。

拿破仑对迅速胜利充满信心,预言要用5个星期攻下俄国。

4不久,拿破仑的大军经过涅曼河进入俄国。

拿破仑所期盼的迅速、决定性的胜利并没有出现。

令他吃惊的是,俄国人并没有反抗。

相反,他们一路向东撤退,沿途焚毁庄稼和房屋。

“大军”紧追不舍,但它的前进很快由于后勤补给缓慢而停顿下来。

5到了8月,法军和俄军在斯摩棱斯克开火,在这次战役中,双方各有上万人死在战场上。

可是,俄国军队又能继续向自己领土的纵深撤退。

拿破仑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此刻他面临着一个生死攸关的抉择:

是继续追击俄军,还是为了度过即将来临的冬天而把军队驻扎在斯摩棱斯克呢?

6拿破仑决定冒险向远在448公里之外的莫斯科进发。

1812年9月7日,法俄两军在鲍罗季诺展开激烈的战斗,此地在莫斯科以西112公里外。

夜幕降临时,法军和俄军分别有3万和4.4万名士兵的死伤。

7俄国军队再次撤退到安全的地方。

拿破仑没有遭到任何抵抗顺利的进入了莫斯科。

然而,对莫斯科城的占领却成了毫无意义的胜利。

俄国人已撤离了他们的首都。

法国人进城不久,一场熊熊大火烧毁了整个城市的三分之二。

拿破仑向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提出了停战的请求,但沙皇知道他可以等待时机:

“我们将让俄罗斯的严冬为我们而战。

8拿破仑很快意识到,他不能给他驻扎在俄罗斯的军队提供可以过冬的食物、衣物和宿营之地。

1812年10月,他下令让“大军”从莫斯科撤出。

9法军的撤退成了一场噩梦。

在田野、在森林,俄军向法军发起了游击战。

刚撤到离莫斯科城不远的地方,气温就已经降到了摄氏零下4度。

11月3日降下冬天的第一场雪。

精疲力竭的马匹在撤退的路上倒地而死。

大炮已经陷入雪中。

为了得到燃料,装备不得不被焚烧。

士兵们有的得病,有的活活的冻死。

法国士兵拖着疲惫的脚步艰难前行,他们所经过之处横尸遍野。

10当俄军聚集力量之时,法军为了避免注定的失败,却不得不逃离俄国。

在别列兹那河,俄军烧掉了涨水的河道上的桥梁,差点将撤退的法军困住。

然而,拿破仑运气很好,又架起了两座新桥。

几千法国士兵逃脱出来,但是以5万多人的生命为代价的。

渡过别列兹那河,衣衫褴褛的幸存者便一瘸一拐地朝维尔纽斯的方向行进。

11拿破仑当初向俄国发兵60万,而今只有不到10万士兵能够撤回来。

士气被削弱了的法国军队经过欧洲继续向西撤退。

不久,英国、奥地利、俄国以及普鲁士四国结成强大的联盟,攻击拿破仑的这些残兵。

1814年3月,巴黎被攻占。

拿破仑退位并被流放,他的帝国也随之走向了灭亡。

希特勒的入侵

12到1941年初,纳粹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已经控制了欧洲大部分地区。

希特勒的德意志帝国的东边是苏联。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在没有宣战的情况下,开始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陆地战役——入侵苏联。

希特勒自信能很快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并预计时间不会超过3个月。

他计划采用闪电式战略,他曾使用这一战略征服了欧洲的其它地区。

分三路入侵:

一路向列宁格勒进攻,一路攻打莫斯科,一路攻打乌克兰。

13由于对这场战役毫无准备,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下令全国人民在德国侵略者到来之前实行“焦土”政策。

农场和工厂被烧毁,它们变得毫无用处。

在入侵后的前10个星期内,德国人的前线一路向东推进,俄国有百万人的死伤。

14在北方,德国人逐渐向列宁格勒缩小包围圈。

尽管遭受到极大折磨,列宁格勒的人民拒绝了投降。

列宁格勒战役一直拖到了冬天,此时该市的情况变得非常危急。

由于缺乏食物,人们死于饥饿与疾病。

到了1941年和1942年之间的寒冬,每天有将近4千人饿死。

对列宁格勒的围困造成近百万人死亡。

15在俄国中部,希特勒的目标是攻下莫斯科。

由于德国人最初期望迅速取得胜利,因此他们没有准备过冬的军需物资。

进入10月,下起了大雨。

“泥泞将军”使德国的闪电战的速度缓慢下来。

16正当希特勒的军队离莫斯科越来越近的时候,寒冷的冬季早早地来到了苏联,那是近年来最寒冷的冬天。

气温降到摄氏零下48度,漫天大雪纷纷落下。

由于德国士兵对俄国的寒冬毫无准备,他们仍然穿着夏天的军装,一个个都被冻僵了。

德国人的坦克被掩埋在了雪堆之中。

俄罗斯的冬季使德国的进攻停了下来。

17到1942夏天,希特勒又发动了两场新的攻势。

在南方,德国人占领了塞瓦斯托波尔。

随后希特勒向东推进到斯大林格勒,那是沿伏尔加河绵延48公里的一座大工业城市。

尽管忍受着极大的艰难困苦,苏联抵抗者们拒绝放弃斯大林格勒。

181942年11月,苏军发动了一场反击。

德国军队在斯大林格勒城内外很少有或根本没有避寒的地方,再加上缺乏食物和补给,德军的实力遭到很大的削弱。

直到1943年1月德国人才放弃对斯大林格勒的围困。

在攻打斯大林格勒的30万德军中,只有9万忍饥挨饿的士兵幸存下来。

斯大林格勒一战的失败最终扭转了战争形势。

德国人的胜利成为泡影,这得部分地归功于俄罗斯寒冷的冬天。

19在1943年与1944年期间,苏联军队使得德军前线不断向西后退。

在北方,1944年1月15日,苏联红军发动突然袭击,解除了德军对列宁格勒长达3年之久的围困。

两周内,列宁格勒那些英勇的幸存者们就目睹了入侵者的撤退。

到了1944年3月,乌克兰的农村地区又回到了苏联人手中。

1944年5月9日,塞瓦斯托波尔从德国人手中被解放出来。

此时,俄军向柏林挺进。

20对希特勒而言,入侵苏联成了一场军事灾难。

对俄罗斯人民来说,这场灾难给他们带来的困苦是无法形容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维埃死亡的人数达到将近2300万。

俄罗斯的冰雪卫士

21任何军事行动都必须把自然的因素考虑在内。

拿破仑和希特勒都低估了俄罗斯冬季的严酷。

雪、冰和严寒的气温给两支入侵军队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对俄罗斯人民而言,冬天是他们的冰雪卫士。

Unit2

智能汽车

——米基奥•卡库

能看、能听、能感觉、有嗅觉、还会说话的智能汽车?

还能自动驾驶?

这听起来或许

像是在做梦,但计算机革命正在努力把这一切变为现实。

1在过去70年间,汽车工业没有多大变化,但现在这一工业也将要感受到计算机革命的影响。

2在20世纪,汽车工业在最赚钱、最有影响力的产业中名列前茅。

现在地球上共有5亿辆汽车,或者说每10人就有1辆汽车。

汽车工业的销售额达到了一万亿美元,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产业。

3在21世纪,汽车以及汽车行驶的道路将发生巨大革命性改变。

将来“智能汽车”的关键在于传感器。

“我们会见到能看、能听、能感觉、有嗅觉、能说话并能行动的车辆与道路,”通用汽车公司ITS项目的技术主任比尔•斯普雷扎预言道。

ITS目前正在设计将来的智能汽车和道路。

4在美国,每年大概4万人死于交通事故。

死于交通事故或在交通事故中严重受伤的人数是如此之多,以至于人们甚至不愿再在报纸上提及。

这些死亡的人中足足有一半是因为酒后驾车造成的,还有许多死亡事故是由疏忽大意造成的。

智能汽车能消除绝大多数这样的交通事故。

司机是否酒后驾车能通过会感测空气中的酒精雾气的电子传感器检测出来,如确实是酒后驾车,汽车便拒绝启动引擎。

如果这种车被盗它也能报警,并提供该车的确切位置。

5能监控行车过程以及附近交通状况的智能汽车已经被建造出来。

藏在保险杠里的小型雷达能够扫描周围的汽车。

如果你出现严重的驾驶错误(如当有车辆在你的“盲点”内时变更车道),计算机会立即响起警报。

6在麻省理工学院媒介实验室里,正在制造一辆样车,它能判定你开车时是否有困意,这对于长途驾驶者来说尤其重要。

一连数小时的盯着道路的中央分道线的单调的、几乎能催眠的过程却是被严重低估了的威胁生命的重大隐患。

为消除这一隐患,一架微型相机被藏在仪表板里,它可以对准司机的脸部及眼睛。

如果司机的眼睛闭上一定的时间,他或她的行车变得不正常时,仪表板里的计算机就警告司机。

7开车最令人感到麻烦的两件事就是迷路和陷入交通堵塞。

虽然计算机革命不可能解决这两个问题,但却会给它们带来积极的影响。

你汽车上的传感器可以调节其信号使之与绕轨道运行的卫星发出的无线电信号相调谐,这样传感器就能随时精确地确定你汽车的位置,并警告你前面有交通阻塞。

我们已经有24颗导航卫星环绕地球运行,这24可卫星组成了人们所说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这就使得确定你在地球上的位置成为可能,而且误差大概是100英尺或小于100英尺。

在任何一个特定时间,总有几颗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在离我们11,000英里的高空运行。

每颗卫星都装有4个“原子钟”,它们根据量子理论法则,以精确的频率振动。

8卫星从高空经过时会发出无线电信号,这些信号可以被汽车上计算机里的接收器辨认。

汽车上的计算机通过测量信号到达所用的而时间来计算卫星有多远。

由于人人都知道光速,接收卫星信号时的任何耽搁都能折算成距离。

9在日本,已有一百多万辆具有某种导航能力的汽车。

(有些导航装置可以通过将方向盘的转动与汽车在地图上的位置相联系来确定汽车的方位。

10随着微芯片价格的急剧下降,未来对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应用实际上是无限的。

“制造芯片的工业定会飞速发展,”生产导航系统的麦哲伦航仪公司的兰迪•霍夫曼说。

盲人可以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传感器装进拐杖里,飞机可以通过遥控着陆,徒步旅行者将能够确定他们再森林里的位置——其潜在的用处数不胜数。

11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其实只是更大行动的一部分,这个行动被称为“远程信息学”,这一行动最终的目的是要将智能汽车送上智能高速公路。

这种高速公路的样品已经在欧洲存在。

为了要在高速公路上安装计算机芯片、传感器和无线电发射机,以便向汽车报告交通拥挤堵塞道路障碍情况,加利福尼亚州也在进行试验。

12在圣迭戈以北10英里的15号州际公路一段长达8英里的路面上,交通工程师正在安装一个由麻省理工学院设计的一个叫“自动司机”的系统。

这一计划要求计算机在成千上万的被埋在高速公路的三英寸的磁钉的协助下在交通繁忙的路段完全控制车辆的运行。

10辆或12辆汽车被编成一组,横向车距仅6英尺,他们一齐行使并有计算机来控制。

13这种计算机化公路的倡导者对其未来的应用充满了希望。

到2010年,远程信息技术很可能被应用于美国其中的一条主要公路上。

如果成功的话,到2020年,当微芯片的价格降到一美分一片以下时,远程信息技术就能运用于美国成千上万英里的公路上。

远程信息技术也同样会给环境带来好处,因为它能节省燃料,减少交通阻塞,减少空气污染,还可用作公路扩建的替代办法。

Unit3

得到你想要的工作

——哈维•B•麦凯

经营自己公司的哈维•麦凯经常面试求职者。

文中他告诉我们雇主看重求职者的那些品质,并提出四点建议,帮助你显得比众人突出。

1我经营着一家制造公司,有350名左右的员工,我经常亲自对求职者进行面试,并亲自决定是否雇佣他们。

我喜欢与潜在的销售人员交谈,因为他们是我们与顾客连结的纽带。

2不久前一个新毕业的大学生到我办公室想要找一份销售工作。

我问他为这次面试他做了什么准备没有。

他说在什么地方读了关于我们公司的一些情况。

3为了了解我们公司的更多情况,他给麦凯信封公司的任何人打过电话吗?

没有。

他给我们的供应厂商打过电话吗?

我们的客户呢?

都没有。

4他有没有在就读的大学里查问过,看看有没有毕业生在本公司工作,以便向他们了解一些情况?

他有没有请朋友对他进行模拟面试呢?

他有没有去图书馆去找有关我们公司的剪报呢?

5他有没有事先写封信来告诉我们关于他自己的一些情况,并告诉我们为这次面试他在做哪些准备,为什么觉得自己适合做这份工作呢?

他是否打算面试之后给我们写一封信,表明自己迫切希望加入本公司呢?

他会不会在面试后的24小时之内把信送到我们手上,甚至是亲自送来呢?

6对上述每一个问题的回答全都一样的:

没有。

这样我就只有另外一个问题要问了:

如果他去见一个我们潜在的客户,他会做好准备吗?

我已经知道答案了。

7在我看来,要想被聘用,应注意一下四个关键点:

81.准备去赢。

“一日不练,自己知道,”音乐家中有这样的说法。

“两日不练,评论家知道。

三日不练,听众知道。

9我们在观看世界级音乐家或非常优秀的运动员表演时,我们看不到在他们出类拔萃的背后他们所做出的年复一年的准备。

世界上诸如迈克尔•乔丹这样的顶尖人物无疑是有天赋的,但他们也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离开篮球场的人。

人类的各种奋斗都需要同样的苦练。

要想得到一份工作,就要准备去赢。

10我大学毕业时,我很有可能一生从事同一个工作。

结果也的确如此。

但如今被聘已经不再是一生只有一次的体验了。

就业指导专家认为,今天的大学毕业生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工作变动可能会多达10次。

11听上去似乎压力很大。

然而,如果你作好了准备,压力就是别人的——那些没做好准备的人。

12你不可能得到你所追求的每份工作。

最好的销售员也不可能每笔生意都成交。

迈克尔•乔丹投篮命中还不到百分之五十。

但认真准备一次面试的时间不会多于凑凑合合准备五次面试的时间,而认真准备会使你成功的可能性大很多。

132.永不中断学习。

最近我和一位90高龄的老者搭档打网球双打。

我琢磨着那会是什么结局;可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我们以两个6-1击败对手。

14我们交换场地打第三盘时,他对我说“我打反手你不介意吧?

我向来喜欢多练练自己的弱点。

”一个多么好的永不中断学习的实例啊!

顺便说一下,我们以6-1赢了第三盘。

15当我们走出赛场时,我那90高龄的搭档笑着说:

“你也许想知道我在美国85岁以上年龄段的网球双打比赛中排名第一!

”他想的不是90的高龄,想的甚至也不是85岁。

他想的是第一。

16如果你努力锻炼克服自己的弱点,发挥自己的长处,你同样可以做得和那位老人一样那么好。

要想竞争,你就得终生学习。

173.相信自己,即使没人相信你。

还记得那4分钟跑一英里的事吗?

几百年来,运动员们一直努力想要做到这一点,但最终认定人类的身体无法做到。

我们的骨骼结构不行,我们的肺活量也不够。

18可是,有一个人证明专家们都错了。

奇迹中的奇迹是,在罗杰•班尼斯特打破4分钟一英里的纪录6个星期之后,约翰•兰迪又打破了班尼斯特所保持的纪录,他比罗杰•班尼斯几乎快出整整2秒。

此后,大约有800多名运动员打破了4分钟一英里的记录。

19几年前,我和女儿米米试着参加了纽约的马拉松比赛。

发令枪一响,23,000名运动员冲出起跑线,其中有21,244名运动员到达了终点。

第一名是一位肯尼亚人,他是以2小时11分钟零1秒跑完全程的。

第21,244名运动员是一位越战老兵。

他用了3天9小时37分钟跑完全程。

虽然没有双腿,他还坚持跑了26.2英里。

在比赛的最初几分钟我和女儿超过他时,顿觉勇气倍增,决心跑完全程。

20不要听别人说你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谁说你不比你的竞争对手更强、更努力、更能干?

要知道,目标就是有最后限期的梦想:

可以用文字写出来的梦,可衡量、可辨认、可实现的梦。

214.设法与众不同。

在我看来,大多数的纽约出租车司机都不太友好,虽然谈不上特别的粗鲁。

车辆大都很脏,几乎所有的车辆都装了难以穿透的防弹隔离装置。

可近日我在拉瓜迪亚机场跳上了一辆出租车,你猜怎么样?

车子竟然很干净。

车上还放着优美的音乐,而且没有隔离装置。

22“请到帕克街酒店,”我对司机说。

他笑容满面地说:

“你好,我叫沃利,”他说着递给我份保证书。

一份保证书!

上面写着他将把我安全、礼貌、准时地送到目的地。

23车开后,他递上了几份报纸说:

“请随意翻阅。

”他还让我随便吃放在后座上篮子里的水果。

接着他又拿出手机说:

“您要是想打电话的话,一分钟一美元。

24我大吃一惊,脱口问道:

“你这么做有多长时间了?

”他回答说:

“有三、四年了。

25“我知道我是在打探你的私事,”我说,“可是,你能多挣多少小费?

26“一年12,000到14,000美元左右,”他自豪地回答说。

27他不知道,但他却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

他就是一个证明你总是可以争取到成功机会的活生生的例子。

28我的良师益友柯特•卡尔森是明尼苏达州的最富有的人,他拥有一家酒店和旅行社,营业额约达90亿美元。

一天,我必须要到纽约去开会,柯特慷慨地请我搭乘他的私人飞机前往。

那天正赶上明尼苏达州遭到暴风雪袭击,这是几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

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罗国际机场数十年来也首次关闭。

29虽然暴风雪不断的朝我们袭来,机场只为小型飞机清出了一条跑道。

当我们正在跑道上滑行准备起飞时,柯特转向我,欣喜地说:

“哈维,看哪,雪地上没有痕迹啊!

30柯特•卡尔森,当时已经70岁了,一个富甲一方的人,竟然还会因为自己是第一个起飞而如此兴奋。

31在我看来,这些正是成功的关键之所在。

做好准备去赢。

永不停止学习。

相信自己,即使没人相信你。

设法与众不同。

然后走出去拼搏,在雪地上留下你自己的足迹。

Unit4

美国是否会如同历史上其他强国一样走向衰亡?

作者认为不会,作者认为美国正在创建的社会模式不同于以前的任何社会模式。

看看他怎么说,看看你是否同意。

美国大拼盘

——里扎德•卡普钦斯基

1美国依然吸引着千百万人这一事实就足以证明美国没有走向衰落。

人们不会被一个衰落的地方所吸引。

在美国这样一个复杂的国家,肯定能找到一些衰落的迹象,如欠债、犯罪、无家可归的人、吸毒、逃避社会现实的人。

但美国的主要特征,也就是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和最持久的印象却是充满活力、朝气蓬勃、拼搏进取、积极向上。

2当你了解到世界上还有很多的地区完全处于瘫痪状态,无法取得任何进步时,那就很难想象美国正在衰落。

3对于我来说,很难同意保罗•肯尼迪在《列强之兴衰》中的论断,他认为美国一定会不可避免地重蹈历史覆辙。

历史过去一直是这样的——所有的强国都会走向衰落,为其它的帝国所代替。

但或许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正在发生的一切。

我感到这里正在发生的一切关系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命运。

4也许以欧洲为中心的美国正在衰落,让位于一个包括但并不局限于美国的新的太平洋文化。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美国也许不会衰落,而是与太平洋文化相融合,创建出一种广泛的太平洋文化大拼盘,一种由最现代的通讯技术为纽带的拉丁文化与亚洲文化的混合文化。

5传统的历史一直是多个国家的历史。

但在美国,自罗马帝国以来,首次有可能创建一个文明的历史。

现在第一次有机会以新技术为基础创建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性的多元文化。

一个有着多种思想的文化。

一个永远抛弃带有种族优越感及部落心态的文化。

这种心态是具有破坏性的。

6洛杉矶就是这种新兴文明的先兆。

7就种族和文化根源来说,洛杉矶和南加州与第三世界和亚洲的联系要远远比其与欧洲的联系密切的多,因此洛杉矶和南加州将会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社会进入21世纪。

这是一种全新的文明。

这种文明是由多个种族、多个民族和多种文化同时创建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先例。

这种新型的多元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也是从来没有没有听说过的。

8由于第三世界的新移民用他们难以令人致信的本领将他们自己原有的文化融入到了美国文化之中,美国正日益变得多元化。

美国文化具有“主导”地位的概念每刻都在发生变化。

来到美国,你会发现自己好像来到了别的国家,这真令人不可思议——你会发现你在汉城、台北和墨西哥城。

仅是走在洛杉矶的街头,你就可以置身于韩国的文化氛围中。

这个大城市的居民在他们自己居住地方成为了当地的游客。

9这里有规模很大的社区,例如老挝人、越南人、柬埔寨人、墨西哥人、萨尔瓦多人、危地马拉人、伊朗人、日本人、韩国人、亚美尼亚人以及中国人的社区。

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小台北、小西贡、小东京、韩国城、小中美洲、威斯特伍德的伊朗人社区、好莱坞的亚美尼亚人社区,以及洛杉矶东部的大量的墨西哥裔美国人社区。

共有81种语言在洛杉矶市的小学里使用,其中很少有欧洲语言。

10美国文化的这一变化预示着人类构成的总体趋势。

来到洛杉矶市的移民中有90%来自第三世界。

到21世纪初,世界人口中将有90%是深肤色的;白人不会超过地球总人口的11%。

11有些事情只有在美国才会看到:

在优美、洁净的桔县北部的高科技园区,有一家成立才7年个人电脑公司。

以前这里是一片草莓地。

如今,这是一家资产达5亿美元、在香港和台湾都设有分厂的大公司。

12这家公司由三位年轻的移民创办起来的——一位巴基斯坦穆斯林和两位来自香港的中国人。

他们在1984年才成为美国公民。

现在他们每个人的身价可能为三千万美元。

13走在这个公司里,我们只看到年轻的深肤色面孔——越南人、柬埔寨人、老挝人和墨西哥人——还有最先进的技术。

员工文化是拉丁美洲天主教的家庭价值观念和亚洲儒家思想的忠于集体的观念的混合文化。

他们从来不贴招聘告示,雇用人都是通过在南加州居住的家庭网络完成的。

员工常常会要求一周多工作20个小时,为的是多赚些钱来帮助大家庭成员买第一套房。

14在洛杉矶,传统的第三世界的文化首次与最现代的理念和技术相融合。

15通常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关系总带有剥削的特点——掠夺劳力和及其资源,而不给任何回报。

种族交界处一直以来都是关系紧张的交界处,是危机四伏的交界处。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场建设性的革命。

16正在被创建的环太平洋文化是发达与不发达之间的一种新型的关系。

这里有开放精神。

这里有希望、有前途。

这里有一个多元文化的群体,但他们并没有争斗,而是互相合作,和平竞争,共同建设。

400年来,非白种人的西方世界与白种人的西方世界关系的总体特征首次表现为合作与建设,而不是剥削与破坏。

17洛杉矶与世界上任何其它地方不同,一旦第三世界的心态与充满机会的开放精神相融合,与有条有理的文化相融合,与西方的时间观念相融合,它就会向我们展示它的发展潜能。

18对那个我在其间度过大半生的破坏性、停滞不前的社会来说,说实在话,存在着像洛杉矶这样有发展前景的城市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19调整时间观念是最困难的事情。

这是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性变革。

20西方文化是一种计算时间的文化。

时间是由时钟来确定的。

在非西方文化中,时间是以事件来计算的。

我们安排了一个9点钟的会议,但没有人来。

我们变得焦虑、烦躁。

他无法理解我们为何那么焦急,因为对他而言,他到达的时间就是标准时间。

他到了,就是准时了。

211924年,墨西哥哲学家荷塞•伐斯冈萨雷斯写了一本书,梦想着这种可能性,将来未来地球上所有不同种族的人都融合成一种类型的人。

如果不是在人种的意义上而是在文化的意义上来说,这种类型的人正在洛杉矶诞生。

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和不同道德行为的人正在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从充满着宗教的、种族的、民族的冲突的这样的一个世界的角度来看,这种和谐合作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

确实给人深刻的印象。

22是什么样的共同目标使得一个地方互相竞争的文化和谐一致呢?

23这个共同的目标不仅仅是更高的生活水准。

吸引移民来美国的是美国文化的基本特点:

尝试的机会。

有两个重要方面结合在了一起,那就是文化与空间。

文化可以使你想办法出人头地——去发现自我,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地位。

空间不仅仅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