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导读居里夫人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19339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导读居里夫人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导读居里夫人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导读居里夫人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导读居里夫人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导读居里夫人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导读居里夫人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导读居里夫人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导读居里夫人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导读居里夫人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导读居里夫人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导读居里夫人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导读居里夫人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导读居里夫人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导读居里夫人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导读居里夫人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导读居里夫人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导读居里夫人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导读居里夫人教案教学设计.docx

《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导读居里夫人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导读居里夫人教案教学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导读居里夫人教案教学设计.docx

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导读居里夫人教案教学设计

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导读(居里夫人)

本文是关于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导读(居里夫人),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材资料:

  教材单元(篇)分析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赞美居里夫人的文章,但它与很多同类型的文章有所不同,这篇文章抓住“美丽”大做文章,指出居里夫人最不简单的一点就是能超越天生美丽的容貌,而为人类作出伟大的贡献,实现自己最高层次的人生价值。

而且,这篇课文跨度大,内容多,篇幅长,学生很不容易把握文章的线索和思路。

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将“美丽”作为本课的切入点,以“美丽”带动学生纵观全文,引导学生理解“美丽”的深层含义,启迪学生都要正确认识自我的价值,为实现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

这当然应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本文在材料运用上与其它同类文章也有很大的不同:

丰富的联想,大量的引用,多处的类比和对比。

既扩展了文章的取材范围,也使居里夫人在各种比较中更为丰满,更为美丽。

但学生对这一点,不容易掌握,因此将此作为教学的难点。

  背景资料

  梁衡简介

  梁衡(1946--)山西霍县人。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长期在基层当记者。

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

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追求“境界”的梁衡

  王镫令

  在编写上海21世纪高中语文新教材时,编委们不约而同的选中梁衡,选中他那篇《跨越百年的美丽》。

与此同时,北京、江苏、广东等省市的新教材的编者,也看中了这篇《美丽》,看中了《觅渡,觅渡,渡何处》,看中了《追寻那遥远的美丽》,看中了《大无大有周恩来》。

应该说,新教材编委们对作品选入课本,把它作为教育我们子孙后代的教材,要求是非常严格,近乎苛求的。

不少颇有名气的作家,他们写了一辈子,发表了大量作品,然而终其一生,也未能有一篇入选教材,从而传入千家万户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把教材编委和梁衡联系起来的呢?

第一是境界,第二还是境界。

  教材编委本着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十分重视将那些在思想内容和文字表达上都达到较高境界的作品选入教材,因为我们的孩子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读课文来学为人、学生活、学语言、学文字的。

任何带着功利主义的目的,任何粗制滥造的作品,任何哗众取宠的东西,都别想进入教材。

梁衡同志的散文创作追求的就是“境界”。

现在不少作家笔头很快,作品很多,然而质量太差,境界太低。

梁衡同志的作品并不很多,他不肯轻易动笔,他总是磨练再三,“数年磨一剑”,“篇无新意不出手”。

季羡林先生引杜甫诗句“意匠惨淡经营中”,称赞梁衡是在“经营”散文:

“他的经营还非同寻常。

即以他的写人物的散文来说,一般都认为,写人物能写到形似,已属不易,而能写到神似者不啻为上乘。

可是梁衡却不以神似为满足,他追求一种更高的水平,异常执着的追求。

但是他追求什么呢?

我想了好久,也想不出一个恰当的名词。

我曾想用‘境地’,觉得不够。

又曾想用‘意境’,也觉得不够。

也曾想用‘意韵’、‘韵味’等等,都觉得不够。

想来想去,我突然想到王国维的‘境界’,自认得之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梁衡散文以境界为最上,自然“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在将《跨越百年的美丽》收入上海高中语文课本时,我打电话给梁衡,直截了当的问他:

居里夫人的伟大发现人们早有记叙,居里夫人的伟大人格,爱因斯坦早有论述,为什么你还再写居里夫人?

梁衡告诉我: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在研究青少年教育问题时,几次谈到社会上不少女青年吃“青春饭”的问题,他热切的希望作家和教师,用高尚的典型引导青年向上,提高青年一代的精神境界。

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梁衡同志有点坐立不安。

有一天,他望着居里夫人的肖像出神,觉得她真美,她是属于那一类很漂亮的女子,她的肖像如今挂遍世界各国的科研机构,挂遍全世界的大中小学,人们仍可看到她那昔日的风采。

然而,美丽的居里夫人不被上帝所给的美形所累,她有大志,有大求,追求永开不败的美。

想到这里,梁衡兴奋了,他抓住“美丽”这个概念,重锤敲打,境界立出,新意随生。

在纪念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镭100周年的时候,文章公开发表,立即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他的写的是一百年前的居里夫人,却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老师们迫不及待的在课堂里高声朗读《跨越百年的美丽》,姑娘们从美丽的居里夫人身上看到了更高境界的美。

这篇佳作选入教材以后,美丽的居里夫人对美的更高追求,将引发青年学生在审美愉悦中的共鸣和共振,对我们后代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梁衡同志对作品“境界”的追求是极严格极认真的。

《晋祠》以前曾经收入全国通用中学语文课本。

著名文艺评论家冯牧同志说:

“《晋祠》作为范文收入中学课本,应当说是当之无愧的。

这篇文章无论从思想内容、审美观点及遣词造句上所认真下的功夫都是无可挑剔的,无愧于‘教科书水平’。

”然而,梁衡在给自己的散文作品归类时,把它归入了“描写美”一类,他对“境界美”有更高的要求。

他比较满意的是《觅渡,觅渡,渡何处》所达到的境界,那才可以称得上“境界美”。

梁衡说:

“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的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

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

但是六个年头过去了,还是没有写出。

瞿秋白实在是一个谜,他太博大深邃,让你看不清摸不透,无从写起,但又放不下笔。

”然而经过六年的反复思考,有一天他忽然从瞿家祠堂前面原有的一条“觅渡河”上突发灵感,他抓住“觅渡”这个概念,于是境界立出,佳作顿出。

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

梁衡写道:

“他受命于白色恐怖之中,以一副柔弱的书生之肩,挑起了统帅全党的重担,发出武装斗争的吼声。

但是他随即被王明,被自己的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

后来在长征时又借口他有病,不带他北上。

而比他年纪大身体弱的徐特立、谢觉哉等都安然到达陕北,活到了建国。

他其实不是被国民党杀掉的,是为‘左’倾路线所杀。

是自己的人安住了他的脖子,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

而他先是仔细的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

”瞿秋白就义之时,高唱《国际歌》,泰然行至刑场,盘腿席地而坐,令敌人开枪。

这本是一个英名流芳的结果,然而他偏偏要留下《多余的话》,无情的解剖自己。

唧唧喳喳的麻雀们攻击《多余的话》,梁衡却从《多余的话》中看出了一种更高的境界,写别人所未写,发别人所未发,将文章的境界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引起全党的深思,引起知识分子的深思,留给历史永远的回味。

梁衡的这篇散文被不同的编者同时收入大中学校的三本教材之中,决不是偶然的巧合。

我以为,这种“梁衡现象”值得作家深思,值得文艺界深思。

  教学新视野

  教研(学科动态)

  推荐书目

  梁衡所著:

  1、《新闻绿叶的脉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继承与超越——我们该怎样当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3、《追寻遥远的美丽》海天出版社2002年版

  4、《人格在上》贵州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5、《文章五诀》连载于《传媒》杂志2001年11月-2002年7月

  互联网上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如下:

  1.世界伟人传记丛书(3)《科学之母——居里夫人》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

  3.

  4.

  5.

  6.

  7.

  9.

  10.

  

  13.

  教师发表园地

  本着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更多地考虑到学生对此文的感受和理解。

所以,全部流程都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分为四大部分:

走近居里——解读居里——再现居里——探究居里。

从易到难,从浅到深,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热情,注重学生的分工、合作,自我体验。

使学生的思维在这一节课中始终都处于激活的状态,得到思维的锻炼,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过程依次的说明:

  1、导入新课。

(走近居里——居里夫人的事迹)

  没有对居里夫人的初步了解,是很难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的。

因此,我将居里夫人的事迹提炼出十条,在课件中,用竞猜的形式,让学生掌握;学生不知道的,课件中也可展示出来。

再辅以图片,形象地让学生对居里夫人有个初步的认识,感受到她的美丽、伟大、崇高。

  2、解决重点。

(解读居里——居里夫人的美丽)

  主要让学生理解“美丽”的多层内涵。

要求学生先在文中去寻找描写居里夫人美丽的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

然后对重点语句进行品析,领会居里夫人的精神魅力,加深对“美丽”的理解。

这时再让学生对所有这些描写美丽的语句进行归纳概括,并以“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她的……(最好用四字短语)”的句式来表达。

这一步骤锻炼学生在文中理解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通过这一步,使学生意识到居里夫人的美丽大致是从两大方面体现出来的,即外表美、内在美;重点在“内在美”,即:

坚强执著,信念坚定,献身科学,淡泊名利,热爱祖国,热爱和平,超越自我,超凡脱俗……

  懂得了“美丽”的具体表现,还要从课题进一步地挖掘:

用“跨越百年”来修饰“美丽”好在哪里?

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索,居里夫人的“美丽”已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流传至今,还要继续流传下去……

  3、突破难点。

(再现居里——居里夫人与世人)

  本文在材料运用上的特点,学生一开始也许难以领会,所以,我故设疑问:

“毫无疑问,本文是赞美居里夫人的,可文中却插入了大量别人的言语或事例,这是作者在一个劲地炫耀自己的学识广博么?

这是否偏离了主题?

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老师的这个说法肯定是错的,但学生想轻易否认却不容易。

于是,学生不得不再次潜心研读。

只举一个例子,当然可易可难,这样,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

但只要突破一处,就犹如引爆炸药,牵一发而动全身,此难点迎刃而解。

  但仅停留在这一点上是不够的,还要学生领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所以,又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这些材料,进行分类,领悟到作者是将居里夫人放在世人中去比较,或类比,或对比,意在突出居里夫人的“美丽”。

通过小结,学生更清楚地知道在文中运用联想、引用、类比、对比等手法,可以拓宽文章的取材范围,深化文章的主题。

  4、引申拓展。

(探究居里——居里夫人与我们)

  这一过程主要体现本文的情感性。

居里夫人无疑是伟大的,但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会怎样看待她呢?

我摆出两种观点:

有人说,居里夫人以自己的美貌和青春乃至生命为代价,追求她的事业,固然令人敬佩,但她不懂得享受人生,品味生活,这样做并不值得;也有人说,居里夫人放弃申请镭的专利,把那么多的奖金捐赠出去,这种做法并不明智,因为如果她能有这样一大笔财产,既可以改善贫困的生活,又可以添置实验设备,说不定能为科学做出更大的贡献呢!

就这两种说法,让学生讨论,自由发言,不求统一答案,注重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启迪学生去思考、去探究自己的人生、价值、事业、追求等等。

  5、练习设计。

  此练习的目的是锻炼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是对“美丽”内涵理解的具体化,要求各小组以“¬¬¬¬¬______的居里夫人”为题,选取不同的侧面,对居里夫人作简单的介绍。

而分小组进行,又以竞赛的形式促使学生之间分工合作,享受到协作的乐趣。

  教学与设计与案例

  课内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的新课文是《跨越百年的美丽》,在学习这篇课文以前我想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文章的主人公:

居里夫人的简历。

(提示大家:

a妇女受到歧视b死于白血病)

  2、同学们的预习准备工作做得很好,可以看出大家对这篇文章进行了仔细的研读,大家也针对这篇文章提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今天就和大家一同来探讨这些问题。

由于问题很多,我从中选了一些大家提得最多,最感兴趣的问题。

  

(二)讲读

  1、有同学问:

居里夫人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有关居里夫人的美,文章当中有很多详细的描述,大家回想一下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中国古代描写美的词语有哪些: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现在大家找一找描写居里夫人美丽的词句。

(第5、第7页)

  2、还有的同学问:

和以往的文章相比较,这篇文章描写居里夫人外表美的笔墨很多,为什么?

对此你作何评价?

  a为后面她投身于科学事业,没有被自己的美丽所干扰,突出了她的内在美埋下了伏笔。

  b有的同学认为,可以通过她的事迹的描写来突出她的内在美,不一定写很多她的外在美。

  c从作者的角度思考,打破了以往的写作模式,是一种新的视角。

  3、在文章第7页谈到:

“居里夫人有大志、大求,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开不败的美丽。

”有同学问:

大志、大求是什么意思,这与她内在美很有关系,同学们现在分组讨论,文章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她的“大志、大求”。

(在文章的第6页、第8页a爱国b对人类作出贡献c战胜自我,勇于创造)

  4、这些“大志、大求”正是体现了居里夫人美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除了以上三点,在具体的科研活动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居里夫人的优秀品质?

体现了她的内在美?

同学们现在开始讨论,想到了就站起来谈谈你的观点。

  

(1)淡薄名利(第8页),

(2)追求真理,治学严谨(5——6页),(3)艰苦奋斗的作风(工作环境恶劣,社会环境也恶劣)当时的社会对女子还是有偏见和歧视的,要突破这些偏见就要付出比常人更艰苦的努力。

(4)持之以恒:

(6页)(5)忘我,执着,不怕失败的精神:

(6页,居里夫妇搞到了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6)有自制力,“故意把头发剪短”(7)坚定、自信:

必须使这种天赋由我们中的一个表现出来(7页)(8)科学献身精神:

笔记本发射线(8页)

  结论:

居里夫人不畏艰难、勇于为科学献身、藐视名利,有“大志、大求”的人。

  5、为什么说居里夫人的美丽“跨越百年”?

  

(1)百年是虚词:

永恒:

她的贡献和优秀的品质将永存。

  

(2)作者对她充满了礼赞:

a最接抒发:

第8页b间接类比:

第9页

  6、居里夫人的美丽给以我们什么样的启迪?

  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居里夫人的“美丽”的内涵。

  2.学习本文运用联想,引用,类比,对比等手法深化主题的写法。

  3.启迪学生思考人生目标,实现自我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美丽”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引用、类比等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走近居里——居里夫人的事迹)

  二、解决重点。

(解读居里——居里夫人的美丽)

  1、请找出文中描写居里夫人的美丽的语句,并说说你的理解。

  2、品析重点语句。

  3、你认为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以“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她的……(最好用四字短语)”的句式来表达。

  4、用“跨越百年”来修饰“美丽”好在哪里?

  三、突破难点。

(再现居里——居里夫人与世人)

  1、毫无疑问,本文是赞美居里夫人的,可文中却插入大量别人的言语或事例,这是作者在一个劲地炫耀自己的学识广博么?

这是否偏离了主题?

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2、请在文中找出这些材料,看看哪些材料是同一类的,哪些是另一类。

使用这两类材料有何好处?

  3、小结:

运用联想,引用,类比,对比等手法,突出了居里夫人的美丽,深化了主题。

  四、引申拓展。

(探究居里——居里夫人与我们)

  有人说,居里夫人以自己的美貌和青春乃至生命为代价,追求她的事业,固然令人敬佩,但她不懂得享受人生,品味生活,这样做并不值得;也有人说,居里夫人放弃申请镭的专利,把那么多的奖金捐赠出去,这种做法并不明智,因为如果她能有这些本属于她的财产,既能改善贫困的生活,又能添置实验设备等等,说不定能为科学做出更大的贡献呢!

你认为呢?

  五、练习设计。

  各小组以“¬¬¬¬¬______的居里夫人”为题,选取不同的侧面,对居里夫人作简单的介绍。

看哪个小组写得又多又不重复。

  课外

  阅读有关梁衡作品的评论,研究这位作家的思想特征和风格

  美在最深处

  ——读梁衡《跨越百年的美丽》

  董岩

  1998年10月22日《光明日报》刊出了梁衡所写的《跨越百年的美丽》。

没有想到这篇看似不经意的散文发表后好评如潮,当年即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选入全国师范教材。

在最近两年开始的新一轮教材修订中,又接连被选入北师大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华东师大出版社等四家出版社编选的中学及专科教材。

在发表后的四年间,该文被接二连三地被收入各类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还以这个篇名为书名出版了一本散文集。

这说明选家“英雄所见略同”该文也是作者的散文继《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之后第四次入选中学课本,在当代作家中,梁衡是作品入选课本较多的一位。

  居里夫人的故事尽人皆知,从小到大,记忆中我们所知道的都是作为科学家的她:

发现了镭、两获诺贝尔奖、忍受着丧夫之痛献身科学……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陈旧老套的故事,在梁衡的笔下,却生成了另一番景致。

梁衡说:

“伟人是个旧题目,旧题最难作,这是因为它的许多方面已为人打通,明白如话,分毫毕现,读者已无惑可释,无知可求。

但无中求有,便是大有,便是新路,会别有一番惊喜”。

在这里,我们真的有一番惊喜。

人们看到了一个另样的居里夫人:

她蜕去了身上的光环,一改严肃的面孔。

玛丽•居里这个沉静的波兰女子,优雅生动地站在了我们的面前。

那么朴素,那么坚强,那么执著,隔着岁月厚厚的尘沙,我们看到了她的内心深处,感受到了她的人格力量,触摸到了她的精神之美。

感谢作者,使我们真正认识了作为女性楷模的她。

  居里夫人,一直是梁衡甚为敬仰和推崇的女性之一,早在1984年他写《数理化通俗演义》时,就已搜集了有关居里夫人的详尽资料,并思考什么是人生的价值、什么是女性真正的美。

作者在1991年的《人的外美与内美》和1994年的《大喝一声,慢慢道来》两文中又再次关注和讨论到这些问题。

他说,“一个人能以最美的外貌在最佳的年龄,成就最了不起的事业,就像一首最好的诗又配了最美的曲,这样的人真是千古绝唱了。

”这样看来,《跨越百年的美丽》决非作者一时偶感而发,而是一篇由来已久的厚积薄发之作。

1998年,正值居里夫人诞辰100周年,梁衡时任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他在翻阅文件时又看到了有关纪念活动的消息,这再次触动了他:

一个世纪过去了,居里夫人离我们越来越远,可为什么人们还没有忘记她呢?

在现实与历史的碰撞中,作者感到有必要帮助读者,特别是青年记者重新认识居里夫人。

他说:

“伟人在社会上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已经很大很大了,但这主要是靠他们的伟业、理论。

人们接受的是他们的结果,是被舍弃了过程之后的结果,所以往往敬而远之。

在许多地方他们与读者并没有通。

文学就是要把这个扩大了的距离再拉回来。

就是要把这个结果之前的过程揭示出来,就是要有血有肉、沟通情理、让读者可亲可信,所以我不想再重复那些结果,而是努力‘顺瓜摸藤’,去找那些碧绿的叶子和芬芳的花朵,让读者自己去理解,果之初,果之前的样子。

”于是他拿起了思考的笔,仅用两天的时间,写出了这篇《跨越百年的美丽》。

这篇文章确实实践了作者的理念,以柔和而又深沉的文笔一下子拉近了我们和伟人的距离。

  我们知道梁衡是一个创作和理论并重的作家。

他除了写散文之外,还有大量的写作理论专著。

在最近刚发表的《文章五诀》中,他把散文写作归结为形、事、情、理、典五要素的组合运用。

《跨越百年的美丽》所以被读者和出版界看好,又一再入选课本,正是因为它中规中矩,体现了他的这个写作原则和技巧。

本文以“形”字开头,“理”字结尾,中间以“事”为主体,全文绘形有神,传情有致,析理入微,收一种综合之美。

《跨越百年的美丽》至今仍是梁衡散文作品中唯一一篇有关女性的题材。

她清新、隽永、凝炼、深邃,字里行间涌动着一丝不经意的柔情,深刻揭示了女性之美、人格之美。

细细读之,如清风扑面,朗月当头,又如良朋在座,灯火照人,情深理重,阔达深远。

对于什么是好文章,什么是可以传世的文章,这篇不足四千字的散文就是一个很好的答案。

  请看居里夫人是这样跃入我们眼帘的:

  “一百年前的一八九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法国科学院人声鼎沸,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

她叫玛丽•居里,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在这里宣布一项惊人发现,他们发现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镭。

本来这场报告,她想让丈夫来作,但皮埃尔•居里坚持让她来讲,因为在这之前还没有一个女子登上法国科学院的讲台。

  一个讲人生价值的沉重话题,却选择了这样一个柔软、富有人情的开头。

作者通过人、情、境之间的反差、对比和融合,生动巧妙自然地表达了一个富有哲理的深刻主题,使这个写滥的题材顿时生发了新意境和新感悟。

梁衡为文最重形象塑造。

他常说,虽是在写散文,但总是如写小说一样地提炼形象,本文就是一个典型的“形”字型开头。

  再例如这一段关于事情的叙述:

“当时大学里女学生很少,这个高额头、蓝眼睛、身材修长的漂亮异国女子,很快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

男学生们为了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凑上去说几句话,常常挤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她的女友甚至不得不用伞柄赶走这些追慕者。

但她对这些热闹不屑一顾,她每天到得最早,坐在前排,给那些追寻的目光一个无情的后脑勺。

她身上永远裹着一层冰霜的盔甲,凛然使那些“追星族”不敢靠近。

”这是“以事写形”,作者用简洁生动的语言通过叙事过程,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不为美形所累、战胜自我的居里夫人。

其他还有许多亦情亦理的描述。

如:

“旧木棚里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是用一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和信念换来的。

”“千百年来,漂亮就是一个女人的最高荣誉、最大资本――但是她偏偏没有利用这一点资本,她的战胜自我也恰恰就是从这一点开始”。

“她只要稍微松一下手、回一下头,就会跌向温软的怀抱和赞美的泡沫中。

但是她有大志、有大求。

她知道只有发现创造之花才有永不开败的美丽。

所以她甘愿让酸碱啃蚀柔美的双手、让呛人的烟气吹皱她秀美的额头。

”作者将形、事、情、理穿插交错使用,充分调动人们长期积累的审美感觉,又溶进了自己独特的体验,更见新意,使感情和思考的空间豁然开阔。

使我们的感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泰戈尔说:

“你可以以外表之美来评论一朵花,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这样评论一个人。

”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中,重头戏是哲理的探寻,是“理”字诀的成功运用。

作者以形象思维捕捉其形,以抽象思维探寻其理。

他从居里夫人身上挖掘出了女性的人生价值——“玛丽•居里让全世界的女子都知道,她们除了'身世'和'门庭'之外,还有更值钱更重要的东西。

”精神之力,超乎外貌之美与才智之强,别是一种震憾、导引与向往。

不论是题目还是内容都蕴含着这样一个哲学命题:

美丽怎样才能永恒?

而文中所表达的这听任历史风雨如何洗涤却并不减损的美丽,与人们意念中的瞬间之美形成强烈的反差,显然这跨越百年的“美丽”绝非一般意义上的美丽,这悬念就牵引着我们不得不低头思考:

什么样的美丽才能任时光流逝、风吹雨打,却依然如故?

不经意间这思考的境界也由形式之美攀升到人格之美、精神之美,达到了哲学的高度。

文章也因此愈见其深,更见其美。

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俯拾皆是:

“美对人来说是一个附加,就象格律对诗词也是一种附加。

”“哲理就渗透在原子的毛孔里。

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

”“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

”文章最后是这般精彩的议论:

“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心,只有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

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刀;毛泽东指挥军民万众,在战火中打出一个新中国,却从不受军衔,不背一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