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机器人的结构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20709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56.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移动机器人的结构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移动机器人的结构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移动机器人的结构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移动机器人的结构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移动机器人的结构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移动机器人的结构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移动机器人的结构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移动机器人的结构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移动机器人的结构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移动机器人的结构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移动机器人的结构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移动机器人的结构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移动机器人的结构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移动机器人的结构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移动机器人的结构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移动机器人的结构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移动机器人的结构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移动机器人的结构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移动机器人的结构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移动机器人的结构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移动机器人的结构设计.docx

《移动机器人的结构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移动机器人的结构设计.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移动机器人的结构设计.docx

移动机器人的结构设计

 

移动机器人的结构设计

摘要:

移动机器人是机器人的一种。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移动机器人研究现状的根底上,设

计了一种新型移动机器人结构——将轮式驱动系统和步行式运动机构相结合,在两个电机的驱动

下,通过一些简单的传动机构,使机器人可以实现单方向的步态行走。

同时配合车轮运动,使机器人不仅具有一般轮式机器人移动速度快、控制简单的特点,还具有较好的越障能力。

关键词:

移动机器人;步行机构;运动学分析

1引言

在工业机器人问世30多年后的今天,机器人己被人们看作为一种生产工具,同时随着社会的开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机器人也被开发出来去适应制造领域以外的各个行业,其中移动机器人成为机器人学开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移动机器人是一个集环境感知、动态决策与规划、行为控制与执行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移动机器人具有移动功能,在代替人从事危险、恶劣(如辐射、有毒等)环境下作业和人所不及的(如宇宙空间、水下等)环境作业方面,比一般机器人有更大的机动性、灵活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移动

机器人的开展也日新月异。

在对移动机器人的研究中,人们提出了许多新的或挑战性的理论与工程技术课题,引起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兴趣,更由于移动机器人在军事侦察、扫雷排险、防核化污染等危险、恶劣环境以及民用中的物料搬运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使得对它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受到更为普遍的关注。

国外对于移动机器人的研究起步较早,日本是开发机器人较早的国家,并成为世界上机器人占有量最多的国家,其次是美国和德国。

进入90年代,随着技术的进步,移动机器人开始在更现实的根底上,开拓各个应用领域,向实用化进军。

前苏联曾经在移动机器人技术方面居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继承者,在机器人技术领域依然具有相当雄厚的技术根底,ROVER科技把在开发空间机器人中获得的经验应用于开发地面机器人系统,如极坐标平面移动车、爬行移动机器人、球形机器人、工作伙伴平台以及ROSA-2移动车等,最近的突出成果是2003年发射的火星漫游机器人一一“勇气〞号与“机遇〞号。

虽然国内有关移动机器人研究的起步较

晚,但也取得了不少成绩。

2003年国防科技大学贺汉根教授主持研制的无人驾驶车采用了四层递阶控制体系结构以及机器学习等智能控制算法,在高速公路上到达了

130Km/h的稳定时速,最高时速170Km/h,而且具备了自主超车功能,这些技术指标均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1]。

但是我国在机器人的核心及关键技术的原创性研究、高

性能关键工艺装备的自主设计和制造能力、高可靠性根底功能部件的批量生产应用等

 

方面,同兴旺国家相比,我国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未来研究热点是将各种智能控制方

法应用到移动机器人的控制。

本课题主要是针对在不同的路况环境下,机器人的运动能够适应不同的路径和环

境而提出的,要求机器人能在平坦的直行路面以较快的速度行走,在复杂环境下能完

成爬越斜坡、台阶,实时避障等任务,具有更广的道路通过性和灵活性,也可以为机

器人的运动和控制提供一个很好的研究平台。

 

2移动机器人的结构设计

 

2.1总体机构方案

2.1.1行驶机构

到目前为止,地面移动机器人的行驶机构主要分为履带式、腿式和轮式三种。

这三种行驶机构各有其特点[2]。

〔1〕履带式

履带最早出现在坦克和装甲车上,后来出现在某些地面行驶的机器人上,它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越障性能和较长的使用寿命,适合在崎岖的地面上行驶,但是当地面环境恶劣时,履带很快会被磨损甚至磨断,沉重的履带和繁多的驱动轮使得整体机构笨重不堪,消耗的功率也相对较大。

此外,履带式机构复杂,运动分析及自主控制设计十分困难。

〔2〕腿式

腿式机构具有出色的越野能力,曾经得到机器人专家的广泛重视,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根据腿的数量分类,有三腿、四腿、五腿和六腿等各种行驶结构。

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种典型的六腿机构。

一般六腿机构都采用变换支撑腿的方式,将整体的重心从一局部腿上转移到另一局部腿上,从而到达行走的目的。

行走原理为:

静止时,由六条腿支撑机器人整体。

需要移动时,其中三条腿抬起成为自由腿(腿的端点构成三角形),机器人的重心便落在三条支撑腿上,然后自由腿向前移动,移动的距离和方位由计算机规划,但必须保证着地时自由腿的端点构成三角形。

最后支撑腿向前移动,重心逐渐由支撑腿过渡到自由腿,这时自由腿变成支撑腿,支撑腿变成自由腿,从而完成一个行走周期。

腿式机器人特别是六腿机器人,具有较强的越野能力,但结构比较复杂,而且行

走速度较慢。

〔3〕轮式

 

轮式机器人具有运动速度快的优点,只是越野性能不太强。

现在的许多轮式己经

不同于传统的轮式结构,随着各种各样的车轮底盘的出现,实现了轮式与腿式结构相

结合,具有与腿式结构相媲美的越障能力。

如今人们对机器人机构研究的重心也随之

转移到轮腿结合式机构上来了。

本文设计的移动机器人不仅要求具有一般轮式机器人移动速度快、控制简单的特

点,还要具有较好的越障能力,因此本文选择轮腿式相结合的轮腿机构作为行驶机构。

驱动形式的选择

驱动局部是机器人系统的重要组成局部,机器人常用的驱动形式主要有液压驱动、气压驱动、电气驱动三种根本类型[3]。

〔1〕液压驱动

液压驱动是以高压油作为介质,体积较气压驱动小,功率质量比大,驱动平稳,

且系统的固有效率高,快速性好,同时液压驱动调速比较简单,能在很大范围实现无

级调速。

但由于压力高,总是存在漏油的危险,这不仅影响工作稳定性和定位精度,

而且污染环境,所以需要良好的维护,以保证其可靠性。

液压驱动比电动机的优越性

就是它本身的平安性,由于电动机存在着电弧和引爆的可能性,要求在易爆区域中所

带电压不超过9V,但液压系统不存在电弧问题。

〔2〕气压驱动

在所有的驱动方式中,气压驱动是最简单的。

使用压力通常在0.4~,最高可达1Mpa。

用气压伺服实现高精度是困难的,但在满足精度的场合下,气压驱动

在所有的机器人驱动形式中是质量最轻、本钱最低的。

气压驱动主要优点是气源方便,

驱动系统具有缓冲作用,结构简单,本钱低,可以在高温、粉尘等恶劣的环境中工作。

其缺点是:

功率质量比小,装置体积大,同时由于空气的可压缩性使得机器人在任意

定位时,位姿精度不高。

〔3〕电气驱动

电气驱动是利用各种电机产生的力或转矩,直接或经过减速机构去驱动负载,减少了由电能变为压力能的中间环节,直接获得要求的机器人运动。

电气驱动是目前机器人是用得最多的一种驱动方式。

其特点是易于控制,运动精度高,响应快,使用方

便,驱动力较大,信号监测、传递、处理方便,本钱低廉,驱动效率高,不污染环境,

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控制方案。

由于本课题所研究的移动机器人驱动负载小,要求结构简单、定位精度高,所以

 

选用了电气驱动方式。

驱动电机的选择

电动机有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两类。

常用的交流电动机有三相异步电动机

(或感应电动机)和同步电动机。

异步电动机结构简单,维护容易,运行可靠,价格便

宜,具有较好的稳态和动态特性,因此,它是工业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电动机。

流电动机虽不及交流电动机结构简单、制造容易、维护方便、运行可靠,但由于长期

以来交流电动机的调速问题未能得到满意的解决,在此之前,直流电动机具有交流电

动机不能比较的良好的启动性能。

到目前为止,虽然交流电动机的调速问题已经得到

解决,但是在速度调节要求较高,正、反转和启、制动频繁或多单元同步协调运转的

生产机械上,仍采用直流电动机拖动。

根据本系统的工作特点,本设计驱动机构选用

了永磁直流伺服电机,转动机构选用步进电机。

其性能优越性如下:

永磁直流伺服电机接通直流电即可工作,控制简单;启动转矩大,体积小,重量轻,转速和转矩容易控制,效率高。

步进电机将电脉冲信号转变为角位移或线位移的开环控制元件。

在非超载的情况

下,电机的转速、停止的位置只取决于脉冲信号的频率和脉冲数,而不受负载变化的

影响,即给电机加一个脉冲信号,电机那么转过一个步距角。

这一线性关系的存在,加

上步进电机只有周期性的误差而无累积误差等特点。

使得在速度、位置等控制领域用

步进电机来控制变的非常的简单[4]。

驱动机构的选择

驱动元件在机器人中的作用相当于人体的肌肉。

为了完成预定的动作,机器人必

须具备前进驱动装置和转向驱动装置,这是结构设计中的一个关键,本文主要采用电机作为该新型移动机器人的驱动元件。

对电机实现准确的控制,才能使机器人实现精确运动。

目前,电机驱动装置主要有以下两种布置方式:

(1)集中驱动方式:

即把驱动电机布置在车体上,在通过传动装置,将动力输出到每个车轮上,使车轮运动。

电动汽车便是典型的集中驱动方式。

对于智能移动机器人,集中驱动方式并不适宜,主要是由于其难以实现自由转向,对车体进行精确定位。

(2)集中控制——分布驱动方式:

即在每个驱动车轮上都设置电机,驱动车轮运动或转向。

电机由安装在车体上的中央控制元件控制其转动速度。

这种结构简单,而且便于实现,有利于运动机构性能的发挥。

目前各国的空间探测车均采用这种驱动方式。

 

本方案采用集中控制——分散驱动方式。

车轮和前进驱动电机做成一体式结构,

即为电动轮。

在车轮和支架连接处,装设转向电机,驱动车轮转向。

2.1.5车轮

车轮的直径对机器人的速度和越障能力都有很大的影响。

使用同样的电机,车轮

直径增加,机器人的速度会同时增加,二者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

另外,按照车辆理

论的分析,车轮的直径增大可以明显提高机器人的越障能力。

但是,车轮直径变大的

同时,车轮外表所受的电机转矩却会下降。

根据车辆地面力学理论,刚性车轮的宽度

越宽,车轮的土壤沉陷量越小,土壤的压实阻力也就越小。

不过,车轮变宽后,机器

人的转向阻力也会变大。

另外,增加车轮的直径比增加车轮宽度对减小压实阻力更为

有效。

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设定车轮直径和宽度,不能盲目加大车轮直径和宽度。

2.1.6移动机器人的主要特点

1〕移动机器人的结构特点

本六轮智能移动机器人采用整体车身结构。

车身通过两个铰座与前后两个车架连接,使车身及承载物的重量能被两个车架平均承受,再平均分配给每个车轮,从而使各车轮的受力均衡,提高整个车辆的承载能力。

同时由于车身与前后车架可以绕其相应的铰座相对转动,大大提高了它对不同复杂路面的适应能力[5]。

机器人的主要运动结构为前后两个车架及其相关机构。

每个车架上设有三个车轮

和配套的驱动电机及转向舵机,可以分别实现滚动和转向。

三个车轮的接地点呈三角

形分布,使各车架均具有自身的稳定性。

三个车轮各自通过一套连杆机构与车架相连,

通过简单的机构传动,可以使三个车轮完成协调的步态行走。

其中当一个车轮抬起时,

另外两个车轮着地;两个车轮抬起时,一个车轮着地。

将前后两车轮架上的六个车轮

通过机构连接起来,便可以实现六个车轮实现协调步态行走。

其中三个车轮抬起,三

个车轮着地。

由于始终有三个车轮着地,即使行走速度较慢,也可以保证整个车体的

稳定性。

另外,当机器人处于六个车轮同时着地时,可以通过各车轮上的驱动电机和

舵机驱动各车轮,实现机器人的前进、后退和转向。

2〕根本参数

我们所要研制的移动机器人根本参数如下:

外廓尺寸

长:

1600mm

宽:

800mm

高:

800mm

巡航车速

最高车速

 

轮胎规格:

直径

170mm

轮宽

25mm

 

3〕技术参数

机器人的技术指标反映了机器人所能胜任的工作和具有的最高操作性能,是选择

和设计机器人都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

机器人的技术指标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形式

机器人的结构形式是指机器人运动链的形式:

如关节式、球坐标式、直角坐标式、

圆柱坐标式等。

(2)自由度和类型

自由度是表示机器人动作灵活程度的参数,是指机器人所具有的独立运动关节的

数目,一般以沿轴线的移动和绕轴转动的独立运动数来表示(末端执行器的动作不包

括在内)。

自由度越多越灵活,但同时结构越复杂,控制也越复杂。

通常情况下机器人的自由度在3--6个之间,而自由度的类型是指属于转动关节还是直线关节。

(3)运动范围

是指机器人关节的运动范围。

机器人一般由于结构设计的限制和控制系统电缆的走线,都对关节的运动范围会产生影响,大多数机器人的关节不可能在同一个方向持续转动。

(4)重复精度

机器人经过屡次循环运动后,到达空间同一位置和姿态的最大误差范围。

(5)控制方式

机器人运动控制的方式,如示教再现、点位控制或轨迹控制。

(6)驱动方式

机器人是采用液压、气动、交流电机或异步电机控制等。

本设计研究的攀爬机器人的技术参数如下表:

表1移动机器人的技术参数

 

机构形式多连杆机构

 

自由度数3

 

驱动方式直流伺服电机驱动

 

电源直流电源

 

控制方式单片机控制

 

2.2移动机器人的组成

如图1所示移动机器人主要由执行机构、驱动机构和控制系统三大局部组成。

 

1〕执行机构

执行机构是移动机器人完成各种所需运动的机械部件。

2〕驱动系统

驱动系统是移动机器人执行机构运动的动力装置,通常由动力源、控制调节装置

和辅助装置组成。

常用的驱动系统有液压传动、气压传动、电力传动和机械传动等四

种形式。

3〕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是通过对驱动系统的控制,使执行系统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工作,并检

查其正确与否的一些装置。

一般包括程序控制局部和行程检测反应局部。

 

驱动系统

执行系统

〔包括:

机身、腿部〕

 

车轮

 

控制系统

 

图1移动机器人各系统之间的关系

 

2.3移动机器人机构设计

2.3.1移动机器人步行机构设计

1.步行机构简介

步态行走机构对崎岖路面具有很好的适应能力,其落足点是离散的,可以在可能到达的地面上选择最优支撑点,即使在外表极度不规那么的情况下,通过严格选择支腿的支撑点,也能够行走自如。

目前出现的行走机构按照支腿的数目来划分,主要分为两足和多足结构。

两足结构是通过模拟人体行走时的姿态而设计的,主要是采用多关节的结构形式,每个关节都有相应的电机及运动控制程序控制,整个行走周期落足点的轨迹可以任意调节,可以得到比较好的轨迹曲线,并且通过调节两足的相对位置,可以比较好地调整机构整体的重心位置,保持机构运行时的平稳性[6]。

但是由于电机的数量较多,要使其协调工作,控制起来比较复杂,并且对硬件和软件的要求都比较高。

多足结构主要是通过模拟昆虫的行走步态,该结构可以较好的保持机构的稳定性,其中以六足机构最为典型。

六足机构按行走方式又可分为步行式和爬行式。

爬行式结构的支腿要求至少有两

 

个平面的运动:

水平面和竖直面。

因此,每个支腿至少需要两个电机来驱动。

要使六

条支腿协调动作,也需要较好的控制程序和硬件设备。

步行式结构每个支腿仅需要一

个电机驱动,通过机械传动,可以使用一个或两个电机同时驱动六条支腿协调运动,

控制简单,对硬件的要求也不高。

但是对落足点的轨迹要求较高。

否那么就不能保证机

[7]

 

设计步态行走系统最大的难点是如何协调各腿之间的动作,以及如何保证整体的

平稳性。

协调各足的动作可以通过机械传动链,使各机构有序协调地运动,更能保证

传动精度,简化控制系统。

保证机构的平稳性实质上是对落足点的轨迹提出了比较苛

刻的要求。

即把落足点一个周期的轨迹分为两局部,前半个周期实现迈步动作,要求

落足点尽可能的高于地面,并有一定的水平位移;后半个周期使落足点回到初始位置,

[8]

并保证其轨迹尽可能的与地面平行障。

只有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才能使整个机

构平稳的向前移动。

本设计采用一个电机,通过机构传动,来实现落足点周期性的运

[9]

动,并且其运动轨迹可以较好地满足以上两个要求动。

2.步行机构设计

本智能机器人的步行机构为多连杆机构,拟采用一个电机驱动一个端点做圆周运动,通过连杆传动,实现落足点周期性的往复运动,从而实现机器人的前进、后退以及一定范围内的越障。

为了简化示意图,现将连杆用直线表示,铰接点用圆圈表示。

连杆机构简图如图2所示。

 

图2支腿机构简图

 

3.曲轴、连杆长度确实定

机构设计过程中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确定了连杆与曲轴的长度:

曲轴

11长为

 

100mm,连杆1和8长为224mm,连杆2、5、9、4长为200mm,连杆3和7长为100

mm连杆6和10长为330mm,固定点A、B间距为240mm。

为实现所要求动作的位置

和姿态,需要3个自由度实现位置移动。

4.步行机构原理分析

A、B两点固定在车架上,C点为落足点(实际是机器人车轮的中心)。

所有连杆

的连接方式均为铰接。

杆11为曲轴,绕A点做圆周运动,轨迹如图中圆周所示。

过连杆机构的传动,点C随整个机构做周期运动,从而实现一个周期的行走运动。

为实现整个机构协调运动,所有连杆采用铰接的方式。

连杆11通过电机驱动,

绕A点做圆周运动。

整个机构可以分为相互协调的三个四连杆机构(杆9、10、11、

车架;杆5、6、11、车架;杆3、4、5、7)和两个三角架(杆1、2、3;杆7、8、9)。

两个三角架各自保持自身三个连杆的相对稳定。

落足点C为其中一个三脚架的一个端

点。

其中,四连杆机构和三脚架之间以及四连杆机构之间都通过共用连杆来传递运动。

曲轴11同时充当其中两个四连杆机构的曲轴。

这样,在曲轴11的圆周运动过程中,

落足点C也将随连杆机构做周期性的运动。

2.3.2运动示意图

落足点C的运动周期可以分为两个局部:

平移周期(如图

6)和迈步周期(如图7)。

每个周期各占整个运动周期的一半。

即,曲轴

11从

900运动到900

的半个周期内,

落足点向后平移,实质上是实现整个机构的向前平移

;从900

运动到

2700的半个周期

 

内,落足点向前移动,并且有一定的垂直高度,可以越过一定高度的障碍,使迈步过

程顺利实现。

 

图3支腿机构平移周期示意图

 

图4支腿机构迈步周期示意图

2.3.3执行机构的设计

针对上述的实际情况,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设计此移动机器人各构件的尺寸及制造材料,见表2。

上述构件全部采用钢板造型,然后由焊接连接,大局部零部件均设计成模块化,

便于更换和二次开发。

车轮采用硬脂塑料车轮,强度大,重量轻。

车身通过两个铰座

与前后两个车架连接,使车身及承载物的重量能被两个车架平均承受,再平均分配给

每个车轮,从而使各车轮的受力均衡,提高整个车辆的承载能力。

在车轮与连杆机构

的连接处装有舵机,用于实现转向。

在车体上设有中央控制单元,实现电机的运行控

制。

这样,六个车轮在结构上集驱动、减速、传动和位置监测于一身,减少了传动环

节和车体重量,提高了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表2移动机器人各构件的尺寸及制造材料

 

机构名称构件尺寸所选材料选用理由

 

连杆3mm〔厚度〕

价格廉价、加工简单成型后具有很大

钢板

的承受力

步行机构

车轮170mm、25mm〔直

价格廉价、材质轻便、成型后具有很

径、轮宽〕

硬脂塑料

大的承受力

 

2.4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的设计

 

移动机器人一般多作业于复杂的环境。

与普通车辆相比,其动力学特性更为复杂,

对整体的稳定性要求更高,尤其是在机器人转向运动时。

目前,移动机器人的转向动

作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遥控和程控。

遥控主要指利用遥感技术,由操纵者发送

指令,通过无线电、传感器网络、蓝牙等设备,对机器人进行转向控制[10]。

程控是

指利用机器人上自带的工控机、嵌入式等硬件设备,通过己有的软件系统,使机器人

能够自主的进行转向等动作。

由于作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往往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

 

尤其是遇到大障碍时,要求机器人具有良好的转向灵活性[11]。

本文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模式采用自主导航和远距离控制相结合的模式。

车上设

有传感和视觉系统、导航系统、控制系统,机器人本身具有一定自主导航能力,可以

实现自动避障。

同时视觉系统可以把视觉内容通过无线设备传递给遥控系统,实现遥

控功能。

机器人自带蓄电池等能源设备,可以在一定时间段内实现能源的自动供应,

保证机器人在失去外部电源的情况下能自动返回出发地。

最后完成的移动机器人效果图如下:

 

图5新型移动机器人结构示意图

 

3步行机构运动学分析

 

3.1上四连杆机构

杆9、10、11以及车架构成一个四连杆机构,位于固定点B的上方,如图4所示。

 

设曲轴11与水平轴x的夹角为,连杆10与x轴的夹角为1,摆杆9与x轴1,杆9、10、11的长度分别为l9,l10,l11。

固定点A、B间的距离为l。

曲轴11绕固定点A

转动,角速度为,角加速度为。

摆杆9绕固定点B从动。

可得方程组

 

l11

cos

l10

cos

1

l9

cos

1l0

l11

sin

l10

sin

1

l9

sin1

0

 

(3-1)

 

图6上四连杆机构示意图

解方程组〔3-1〕可得任意时刻摆杆

9、连杆10与x轴的夹角

1和1,由式3-2、

3-3可以求得任意时刻摆杆

9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由式3-4、3-5可以求得任意时刻

连杆10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l11

wsin(

1)

(3-2)

w9

sin(1

1)

l9

l11sin(

9

 

l11wsin(

w10

l10sin(

 

1

)l

11

2

cos(

1

l

9

2

cos(

1

1

2

9

)l10

10(3-3)

l9

sin(

1

1)

1

1)

(3-4)

1

1)

2

2

2

10

l11

sin(1

)l11

cos(1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