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21435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0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春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春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春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春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春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春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春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春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春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春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春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春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春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春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春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春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春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春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春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春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docx

《春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春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docx

春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

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

 

学校:

姓名: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

 

九年级下学期化学教学计划

(2019-2020学年度)

由于今年情况特殊,全球遭遇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侵袭。

我国在2月底-3月份疫情最为严重,导致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多地区学校还未开学。

令人欣慰的是,现在我们所在地区的疫情基本得到了控制,安徽省教育厅布置相关学校近期将错峰开学,九年级将在4月13号开学复课。

一、线上学情分析

1、学生在家学习情况:

①本班级共77名学生,男生41名,女生36名。

通过前期的调查摸排,本班学生通过网络、数字电视、有线电视、手机流量等通讯渠道,都能及时收看到线上教学的内容;。

②线上教学容量大,时间短,每节课讲授侧重点各有不同,学生记笔记有困难,对知识的掌握不容乐观。

③由于60﹪以上家长对孩子学习监管不得力,几乎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

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能认真听课并做好笔记,一部分学生自觉性稍差,不能专心听课,并趁机玩游戏。

2、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线上教学期间,几乎每天老师都会根据当天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应的作业,班级所交作业人数一般都在80﹪以上,极少数学生不交作业,我也多次询问督促,效果不明显。

3、线上学习内容检测:

九年级化学目前已上了三个多单元,单元检测进行了三次,参与检测的人数都达到了80﹪以上。

通过检测效果来看,总体还不错,但比在校学习的效果稍差。

二、教材简析

本次线上教学,主要采用教师授课的模式进行。

根据上级教育部门要求可知本次线上教学内容大体主要包括九年级下册的相关知识。

一共有五个单元;分别是: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第九单元溶液;第十单元酸和碱;第十一单元盐化肥;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还有就是对九年级教材的复习。

三、线上线下衔接措施

1、对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做充分的调查摸排,检查学生的听课笔记和作业,了解学生对所授课程的掌握情况。

2、对学生做问卷调查:

已上课程是否需要重新上、每课是否需要补充作业以加强巩固、是否需要再检测所学知识等。

3、对于第九单元溶液、第十单元酸和碱、第十一单元盐化肥,我觉得应该再上一次,速度可以稍快,落实每课的掌握情况。

4、加强复习,预习后面内容。

四、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讫时间

授  课  内  容

备注

1

溶液的浓度(二课时)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线上授课

2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一课时)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二课时)

 线上授课

3

第十单元复习生活中的盐(第一课时)生活中的盐(第二课时)

 线上授课

4

课题2化肥(第一课时)课题2化肥(第二课时)十一单元总复习

 线上授课

5

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课题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课题3有机合成材料

 线上授课

6

十二单元总复习线上测试

 线上授课

7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课题2溶解度课题3溶液的浓度

返校

8

第九单元测试试卷分析第十单元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

9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10

实验溶液酸碱性的检验第十单元测试

 

11

第十单元试卷分析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

 

12

课题2化学肥料第十一单元测试

 

13

第十一单元试卷分析

 

14

专题复习一身边的化学物质1、空气氧气2、水与常见的溶液3、碳积碳的化合物

 

15

、金属及金属矿物5、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酸碱盐

 

16

专题复习二物质构成的奥秘

 

17

专题复习三物质的化学变化

 

18

专题复习四化学与社会发展

 

19

专题复习五科学探究

 

20

专题复习六化学计算

 

—备课教案

本周是本学期开学的第一周,主要复习第九单元的相关内容。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

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

五种溶液:

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点评

情境创设

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

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

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1:

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学生2:

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

学生3:

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

……

教师引入: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

学生齐答:

想!

教师活动:

下面请同学们做:

“活动与探究

(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

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

玻璃棒、100mL烧杯三个、药匙

展示不同颜色的溶液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食盐

硫酸铜晶体

现象

结论

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认识溶液、溶质、溶剂。

学生们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导。

等同学们大部分完成后,请一个小组的代表谈谈本小组的实验情况:

学生回答:

我们这组的实验现象是:

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在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

结论是:

它们都能溶于水中。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

很好。

还有没有不同的现象和结论的

学生甲:

我们这组还发现有少量固体物质仍存在液体中。

教师:

很好,这说明这些固体没有被水溶解完,谁能说出有什么办法使它完全被水溶解

学生乙:

可加水。

学生丙:

还可加热。

教师:

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观察得也很仔细。

下面让我们再来观察老师的这五种溶液,要求从上、中、下、左、右仔细观察有些什么特点。

培养学生分析、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由点带面,由一般到特殊,从而得出溶液等概念。

学生1:

它们的颜色不同。

学生2:

每一种液体都一样。

学生3:

它们都是混合物。

教师:

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什么是溶液呢(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边口述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并将它们板书到黑板上)

设疑:

根据你们的观察,谁能说出溶液的特征来

学生1:

均一、稳定。

联系实际:

谁能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学生2:

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学生3:

医生给我打针时的药是溶质,蒸馏水是溶剂。

学生4:

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教师设疑: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学生1:

这很简单:

用水和洗衣粉洗。

教师:

同学们回答得对,但我们要知道其中的道理。

下面让我们来做活动与探究

(二):

药品:

碘、高锰酸钾、水、汽油

仪器:

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溶剂

溶质

现象

高锰酸钾

汽油

汽油

高锰酸钾

结论

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比较明显地得出结论。

教师:

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1:

现象:

碘不溶于水中,高锰酸钾能溶于水中;但碘能溶于汽油中,高锰酸钾不能溶于汽油中

结论: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

学生2:

不对,我认为碘是很难溶于水,不应是“不溶”。

教师点评:

同学们做实验很认真,观察得也很仔细,总结结论:

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设疑:

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

请同学们做活动与探究(三)

药品:

酒精、水、高锰酸钾溶液

仪器:

试管一支、胶头滴管

溶剂

溶质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

乙醇

教师:

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甲:

我们小组的实验:

振荡前现象:

液体是分层的;

振荡后现象:

液体没有分层;

静置后现象:

液体也没有分层;

结论是:

它们在水中能形成溶液。

教师点评并设疑:

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

那么,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举例说明。

语言的准确表达离不开实验的仔细观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准确表达。

学生乙:

还可以是气体,如我们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质,水是溶剂。

教师小结:

很好,下面我们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

①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②溶质可以为:

固体、液体和气体;

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

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学生观察仔细,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并能准确回答。

设疑:

把油放入水中是否能形成溶液呢现在我们来做活动与探究(四):

药品:

植物油、洗涤剂、水

仪器:

试管两支、胶头滴管

试管内加入物质

现象

把液体倒掉后的

试管是否干净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水和植物油

水、植物油、洗涤剂

教师:

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学生1:

我们所做的实验现象是:

将植物油滴入水中,振荡前它们是分层的,振荡后它们均匀了,静置后它们又分层,把液体倒掉后试管不干净,但加入洗涤剂后用水清洗,试管又干净了。

此实验引导学生将理论用于生活实际中,并比较溶解与乳化是不同的。

教师介绍:

这就是乳化现象。

提问:

同学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这个现象

学生2:

我看到妈妈在洗碗时,出现过这样的现象。

……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将知识进行归纳,并巩固所学知识。

小结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

然后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回答。

(教师点评)

巩固练习

同学们回家后,将自己家中现有的物品制成溶液,并写成小论文形式,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

教科书P33习题。

课后反思: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

评价实验方案。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准备

演示用品:

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

三只各装有100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教师演示趣味实验:

向烧杯(底部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

教师: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

烧杯底部粘着的木块掉下来了。

讨论与交流:

烧杯底部的小木块脱落,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

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

学生:

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

学生:

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

教师:

下面我们就围绕同学们的猜想和疑惑来进行研究。

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与探究

(一):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学生:

我们的活动目标是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学生:

实验用品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3、NaOH。

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

我组的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

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是吸热。

教师:

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是正确的。

下面我提供一个设计方案,请同学们参考。

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将两药匙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

(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测量的温度/℃

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

氯化钠溶液

硝酸铵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

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

老师所用的水都是100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

因此老师的方案更好。

教师:

假若很少很少的溶质加到大量的水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

学生:

这样可能水溶解的物质太少,水形成溶液后的温度变化不明显,测不出物质溶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学生:

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对实验条件作周密的考虑。

教师:

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实验方案设计中,要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分组实验,填写有关表格。

(表格见上)

交流各组实验所得的结论。

学生:

NaCl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NH4NO3溶于水时吸收热量;NaOH溶于时放出热量。

实验目的和实验用品对学生设计方案有提示作用。

 

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通过比较,意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

活动与探究

(二):

尽可能利用生活中的用品对下列问题任选一个进行探究。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aOH溶于水时大量放热。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大量吸热。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既能验证NaOH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NH4NO3溶于水吸热。

讨论与交流:

交流各组的设想。

学生:

在玻璃杯底部用石蜡粘上小木块,就可用来验证NaOH溶于水时大量放热。

学生:

在小木块上洒一些水,再放上一个玻璃杯,即可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大量吸热。

学生:

将用过的小玻璃瓶用合适的橡皮塞密封,在橡皮塞上安上一支用完的透明圆珠笔芯,既能验证NaOH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NH4NO3溶于水吸热。

……

教师:

同学们的设想是否正确,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请同学们课外继续去探讨。

我们看哪些组的同学完成得出色,完成得好的组将有一份纪念品。

拉近化学与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反思与评价:

比较活动与探究

(一)中的实验方案与活动与探究

(二)中的实验设想,说出它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学生:

(一)中用到了温度计,适合于测量任一物质溶解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

学生:

用生活中的代用品做实验,只有温度有很大的变化,才有明确的实验现象。

……

教师:

你们是最棒的!

只要我们善于比较、善于分析,说不定未来的科学家就诞生在你们中间。

教师:

刚才我们探究了几种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那么为什么物质溶于水时温度会发生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1页内容。

师生共同分析:

溶质溶解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

可投影下列图片(也可动画展示)。

扩散──吸热 水合──放热

当Q吸>Q放:

水溶液的温度降低;

当Q吸<Q放:

水溶液的温度升高;

当Q吸=Q放:

水溶液的温度不变。

旨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恰当的表扬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动力。

利用图片(或动画)变微观为宏观,帮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

反思与小结:

在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课外拓展:

实验验证活动与探究

(二)中你所设计的方案的可行性,填写下列表格。

实验目的

实验用品

实验原理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课后反思:

 

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

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

烧杯2个(各装20mL水)、玻璃棒1根、5gNaCl(预先称好)、5gKNO3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激趣设境,问题导入

师生互动:

俗话说:

“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       (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    (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①5gNaCl能溶解在20mL水中;②10gNaCl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

方案源于教材,形式却别于教材,更显直观、生动。

 

注重交流合作,掌握直观区分“溶”与“不溶”的依据──杯底是否有未溶固体溶质。

 

通过追究教师“疏忽”增补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关注、重视“一定量”这个要素。

充分发挥教师“引”的作用。

陌生物质,引发探究

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如法炮制,小组探究。

全班展示,投影结论。

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将熟悉物质转向陌生物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发现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话锋一转,激发探究

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KNO3固体。

再设疑问,趣味探究,此温下再加5gKNO3,能否再溶

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3固体,即全溶。

回归原温,静观其变。

跳出束缚,另起炉灶,激起学生更高的探究热情。

阅读理解,形成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在活动与探究得出结论上作文章,为轻松写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做了很好过渡。

增补结论,领悟涵义

室温,5gNaCl在20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gNaCl

室温,10gNaCl在20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NaCl固体

↓+5mL水

室温,10gNaCl在25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室温,5gKNO3在20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gKNO3

室温,10gKNO3在20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KNO3固体

↓升高温度

升高温度下,10gKNO3在20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二要素:

“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

提炼升华,促进类化,构建体系。

深化探究,激活思维

室温下,10gKNO3在20mL水中溶液达到饱和,升高温度,杯底KNO3固体继续溶解,且又溶解了5gKNO3;冷却到室温,20mL水溶解KNO3的质量不超过10g,此时多余的KNO3会怎样

(观察杯中K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感悟,请生上台投影KNO3晶体)

探究发现,联想顿悟

观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迹。

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

联想:

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

学以致用,趣味延伸

练习:

教材P40,习题1、5、6。

家庭小实验:

制取明矾晶体(P40)。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提升学生质疑能力。

课后反思:

 

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实验准备

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教师:

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

(议论纷纷)

教师:

你可能暂时还不知道为什么。

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你就会从中找到答案。

在前面的活动与探究中,所用的水均为20mL,其中溶解NaCl与KNO3的质量是否相同

学生甲:

不相同。

乙:

不加热时,二者相近。

丙:

加热后,等量水中溶解的KNO3要多。

教师:

大家回答得都很好。

我们如何来定量地描述KNO3与NaCl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呢

学生:

溶解度。

教师:

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

什么叫溶解度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

找出溶解度的概念。

学生:

(大声朗读)(教师板书)

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教师:

在教材P36,表9-1,给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大家查一查20℃时NaCl的溶解度。

学生甲:

(很快找出答案)。

乙:

不对,应该是36.0g,溶解度有单位,单位是g。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

(表扬乙,肯定甲)乙同学回答得很准确,溶解度有单位。

“在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g。

”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

学生:

(踊跃发言)

甲:

在20℃时,gNaCl在100g水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

乙:

在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gNaCl。

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教师:

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

①指明一定温度;②溶剂为100g;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及时小结,纠正偏差。

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相信你会做!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查表9-1,完成下列练习。

120℃时,KNO3的溶解度为    ,60℃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

2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