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三单元知识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23134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5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三单元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三单元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三单元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三单元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三单元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三单元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三单元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三单元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三单元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三单元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三单元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三单元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三单元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三单元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三单元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三单元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三单元知识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三单元知识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三单元知识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三单元知识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三单元知识点.docx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三单元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三单元知识点.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三单元知识点.docx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三单元知识点

第二单元

第5课:

七律·长征

知识点

一.生字组词:

崖:

云崖山崖石崖悬崖峭壁悬崖勒马

渡:

渡江渡河横渡渡口远渡重洋

 

二.多音字:

磅:

páng磅礴bàng磅秤

尽:

jìn尽力jǐn尽管

 

三.形近字:

崖(山崖)涯(天涯)

渡(渡河)度(度假)

 

四.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绘,热情地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注解:

①五岭:

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

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

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

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

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

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

这里指红军队伍。

 

六.鉴赏:

1、首联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

 

2、绵延不断的五岭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却只是小小的“细浪”“泥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所畏惧、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

 

3、“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寒”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心动魄。

 

4、尾联的“更喜”和首联的“不怕”前后呼应,强化了主题,表现了红军战士无比喜悦的心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

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

“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

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

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

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

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

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

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

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

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

──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

这就是毛泽东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艺术的魅力所在!

 

七.课后习题:

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意思:

岭山脉绵延千里,高大绵亘,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

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情感:

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意思:

金沙江的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只剩下十几根铁链让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情感:

“暖”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乐心情。

“寒”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与悲壮。

第6课:

狼牙山五壮士

知识点

1.生字组词:

寇:

穷寇敌寇贼寇草寇视若寇仇

冀:

冀州希冀冀求冀图冀望

批:

大批批发批准批评批改

副:

副职副手副本副业全副武装

榴:

石榴榴裢榴弹炮手榴弹

抡:

抡锤抡拳抡刀抡起抡胳膊

贯:

连贯贯通横贯贯穿全神贯注

棋:

象棋围棋下棋举棋不定星罗棋布

悬:

悬挂倒悬悬案悬崖勒马悬灯结彩

沸:

沸腾沸水沸点滚沸人声鼎沸

涧:

深涧溪涧山涧石涧涧流

雹:

雹子冰雹雹灾

叽:

叽咕叽叽喳喳叽叽歪歪叽里呱啦

屹:

屹立屹然不动

悦:

喜悦愉悦悦耳和颜悦色赏心悦目

屈:

屈服屈辱受屈宁死不屈威武不屈

 

2.多音字:

绷:

běng(绷着脸)bēng(绷带)

横:

héng(横行霸道)hèng(蛮横)

 

3.形近字:

寇(敌寇)冠(冠军)

副(一副手套)幅(一幅画)

榴(石榴)溜(留走)

 

4.词语解释:

沉着:

镇静;不慌不忙。

全神贯注:

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造句:

他全神贯注地盯着赛场上的体操运动员,留心他们的每一个动作。

斩钉截铁:

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居高临下:

处在高处,俯视下面。

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或傲视他人。

粉身碎骨:

身体粉碎(多指为了某种目的而丧生)。

屹立:

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

造句:

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眺望:

从高处往远处看。

造句:

站在长城上眺望,我仿佛能看到一幅幅悲壮的历史画面。

昂首挺胸:

仰起头,挺直胸脯。

形容斗志高昂,无所畏惧。

造句:

小战士毫不畏惧,昂首挺胸地走向敌人。

坚强不屈:

坚毅刚强,不屈不挠。

惊天动地:

形容声音特别响亮。

本文指五位战士英勇跳崖时嘹亮的口号声响彻天宇。

造句:

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是惊天动地的伟业。

气壮山河:

形容气概像高山大河那样雄伟豪迈。

 

5.反义词:

沉着——惊慌崎岖——平坦

激动——平静坚强——软弱

全神贯注——心不在焉

斩钉截铁——犹豫不决

 

6.近义词:

英勇——勇敢掩护——保护

沉着——从容崎岖——坎坷

依托——依靠屹立——耸立

豪迈——豪放

 

7.课文主题思想

本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把敌人引上狼牙山峰顶,顽强歼敌,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位战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8.课内问题: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答:

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2)课文主要包括五部分,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答:

第一部分:

接受任务。

第二部分:

诱敌上山。

第三部分:

引上绝路。

第四部分:

峰顶歼敌。

第五部分:

跳下悬崖。

 

(3)文中两次写到完成掩护任务,哪一次是作为重点来写的?

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答:

第二次是作为重点来写的。

因为第一次掩护任务是服从上级的安排,而第二次掩护任务,他们为了更好地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的安全,决心把敌人引上绝路,做好了牺牲自已的准备。

把第二次作为重点来写,更能突出“壮士”之举。

 

(4)可不可以把课文题目中的“五壮士”换成“五战士”?

为什么?

答:

不能。

因为“战士”仅仅表明了他们的身份,不含歌颂的意味。

而“壮士”则不同,含有对五位战士的敬佩之情,这五位战士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英勇杀敌、敢于献身,表现出了崇高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所以应该称为“壮士”。

 

9.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朗读课文。

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再讲讲这个故事。

接受任务→引上绝路→痛击敌人→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在课文中画出类似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A、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

”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斩钉截铁”说明班长马宝玉不怕牺牲,毅然而然地选择死亡,也要完成连队交给的任务!

“热血沸腾”一词很生动地写出了战士们在班长的感召和鼓舞下,也要用生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为了群众和部队的安全,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死亡,表现了他们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

B、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

“同志们!

用石头砸!

这个句子是写班长马宝玉动作的,“抢前一步”、“猛地举起”写出了班长对敌人的憎恨,对革命的忠诚,具有勇往直前前、不怕牺牲的精神。

 

出类似的词句: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班长马宝玉激动的说:

“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说罢,他把那只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向悬崖,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从“屹立”一词中可感受到五壮士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从“纵身”,可看出动作意志果断坚决,写出了班长的从容自若,毫不畏惧。

“昂首挺胸”,表现了战士和班长—样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3)课文第二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课文有时对某个人进行聚焦描写,比如班长马宝玉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如: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

“同志们!

用石头砸!

有时对班里的五位壮士进行概括地描写,比如课文第二自然段,还有第三、四自然段的开头“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

这样描写,既关注了群体,又写了每一位战士,所以给人很全面的感觉,而且很具体。

这就叫“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既顾及全面、体现广度,又突出重点、体现深度。

第7课:

开国大典

知识点

01

我会写

政zhèng(邮政、政治、政策)

宾bīn(外宾、来宾、宾客)

盏zhǎn(数盏、酒盏、灯盏)

栏lán(栏杆、石栏、桥栏)

汇huì(汇集、汇报、汇款)

爆bào(爆炸、爆发、火爆)

宣xuān(宣布、宣传、宣誓)

帜zhì(旗帜、标帜、独树一帜)

阅yuè(检阅、阅读、阅览)

制zhì(制服、制止、压制)

坦tǎn(坦克、坦然、坦白)

距jù(距离、距今、相距)

隆lóng(隆重、隆冬、隆起)

射shè(射入、射击、射门)

 

02

多音字

奔:

bēn(奔跑)bèn(投奔)

行:

xíng(行走)háng(银行)

 

03

近义词

汇集──聚集擎着──举着诞生──产生

瞻仰──瞻望欢跃──欢腾挺立──屹立

排山倒海──惊天动地迎风招展──随风飘扬

 

04

反义词

肃静──喧闹汇集──散开上升──下降

 

05

理解词语

开国大典:

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典礼:

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城防部队:

守卫城市的军队。

观礼台:

观看盛大典礼的看台。

擎:

举。

五更天:

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

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肃立:

恭敬、庄严地立着。

瞻仰:

恭敬地看。

 

06

句子解析

1.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星红旗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民被反动派踩在脚下,没有独立、自由。

现在五星红旗升起来了,代表中国人民推了反动统治,翻了身,站起来了。

 

2.他读到“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掌声。

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他是人民群众心目中最敬爱的领袖。

人们期盼他成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他为主席正合民意。

所以当听到毛泽东当选为新中国的主席时全场热烈鼓掌。

 

3.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这“光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

 

4.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这是写人民群众看到人民解放军部队接受检阅时的举动,因为我们的军队是如此威风凛凛,纪律严明,坚强壮大,人民的国家有了钢铁长城,人民的幸福有了可靠的保障。

这里用夸张的笔法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5.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

”“同志们万岁!

”。

这句话是写毛泽东面对人民群众高呼“毛主席万岁”的回应。

一方面说明毛泽东对人民的热爱,另一方面,这些动作和口号非一般人所为,直接表现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07

问题归纳

1.开国大典的“大”主要体现在哪里?

大典的“大”主要体现在: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得早:

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数多:

成了人的海洋ꎻ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

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2.作者是如何来介绍阅兵式的?

展示出了人民军队怎样的风采?

用“开头”“接着”等表示顺序的词语,详细地介绍了“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空军”这些部队在阅兵式上的出色表现,展示出了人民军队的威风凛凛、纪律严明。

 

3.作者为什么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

表现了什么?

反复写“红旗”“红灯”,是为了写出开国大典的欢庆气氛,反复写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则表现出了人民群众喜悦、激动的心情,更表现出了其对毛泽东的无限爱戴,对祖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4.课文是怎样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的?

又是怎样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的?

作者通过场面描写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

如“一齐欢呼”“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把手掌都拍麻了”“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中央人民政府万岁!

’”等。

更多的是通过侧面描写来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如当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等。

 

08

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至第4自然段):

写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

先概括交代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典礼的成员和人数,然后分别描述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

第二段(第5至第10自然段):

主要写了写开国大典上毛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新中国诞生了。

第三段(第11至13自然段):

主要写了阅兵式的过程。

第四段(第14自然段):

主要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

第五段(第15自然段):

主要写散会的情况。

 

09

课文主题

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10

教材课后习题

1.默读课文,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

想想从群众入场到举行游行,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连起来简要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1)课文依次写了“群众入场、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放礼炮、宣读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这几个场面。

(2)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典礼。

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

首先奏国歌,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然后升国旗。

升国旗以后,毛泽东主席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接着,阅兵式开始。

之后,开始了群众游行。

 

2.读读写阅兵式的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

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

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了一字形的横列前进。

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

对阅兵的场面描写层次清楚,先写领导人检阅部队,然后写受阅部队走过天安门,最后写看到阅兵的群众欢呼雀跃。

描写受阅部队时,课文按照“兵”出场的顺序依次描写,描写过程中注意点面结合,相互映衬,先“点”后“面”,雄伟壮观。

分别介绍“海军”、“炮兵”等各个方队,这是“点”;然后总写这些部队全部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这是“面”。

这种点面结合的方法,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整个阅兵式的庄严、隆重,还让我们对各具特色的队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个阅兵过程,既有对受阅部队的正面描写,又有讲述群众反响的侧面烘托,两者结合,写出了当时热烈的场景。

 

3、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热烈、庄严的气氛。

再从课文中在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在旁边作批注,和同学交流。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

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

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流动。

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第8课:

灯光

知识点

01

多音字

会huì(开会)kuài(会计)

禁jīn(弱不禁风)jìn(禁止)

华huá(华丽)huà(华山)

 

02

近义词

宏伟──雄伟赞叹──称赞沉思──深思  

沉寂──沉静暴露──显露憧憬──向往  

浓密──茂密倚──靠

 

03

反义词

挺进──撤退漆黑──雪白沉寂──喧闹

短暂──漫长暴露──隐蔽浓密──稀疏

 

04

理解词语

 

高悬:

高挂。

豫皖苏:

豫:

河南省。

皖:

安徽省。

苏:

江苏省。

宏伟:

(规模、计划等)雄伟壮大。

漫步:

没有目的而悠闲地走。

围歼战:

包围起来歼灭敌人的战斗。

交通沟:

阵地内连接堑壕、工事,供交通联络的壕沟。

也叫交通壕。

倚:

靠着。

胸墙:

为了便于射击和减少敌人火力可能造成的损失,在战壕边沿用土堆砌起来的矮墙。

憧憬:

向往。

千钧一发:

钧:

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30斤。

千钧一发指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

世纪:

100年为一个世纪。

璀璨:

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本课指天安门广场灯光耀眼。

 

06

句子解析

1.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感到光明,感到温暖”是作者每次看到天安门广场夜空中的千万盏灯时的感受。

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幸福、自豪的心情和对伟大祖国真挚的热爱。

 

2.听说一按电钮那玩艺儿就亮了,很亮很亮……

这句话是郝副营长的想象。

他从小生活在农村,没有看到过电灯,现在看到书上画的电灯,产生了这种想象,说明他对未来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3.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这句话是郝副营长“注视”那本书上的插图并“默默地沉思”后说的。

让孩子们能在电灯底下学习是他看图后的联想,这联想是他的愿望,也是他对未来的憧憬,更是他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强大动力,表现了郝副营长宽阔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

 

4.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在当今中国的城市、农村遍地灯光,天安门广场更是华灯璀璨,但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像郝副营长那样的千千万万革命先烈为了革命的胜利而英勇献身的高尚精神。

 

5.“多好啊!

”这一声平常的赞叹,使我心里微微一震。

“平常的赞叹”,指“多好啊”这句话平白朴实。

“使我心里微微一震”,指“我”对这赞叹的反应。

“震”,震动,说明这种反应还比较强烈,将引起对激动人心的往事的回忆。

 

6.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去了。

这是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向往光明和幸福的前景的神态。

从这种神态里,我们完全能理解他英勇战斗的崇高理想和伟大动力,完全能感到他那颗为解放中国人民,为造福于中国人民而跳动的心。

“漆黑的夜空”,是实在的景象,在这里正好衬托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往。

 

7.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这句话感情深沉,含义深刻。

话中称“年轻的战友”,是对年仅22岁就在战斗中牺牲的郝副营长的痛惜。

接着的话的意思是,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后代的幸福和安乐;他的献身的精神多么伟大,他的无私的品德多么高尚!

 

07

问题归纳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怎么会想起这件往事的?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

这件事是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勾起的对往事的回忆。

 

天安门广场的夜晚,华灯齐放,衬托出祖国首都的雄伟壮丽。

看到这种情景,作者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这种幸福、自豪的心情,和对祖国的热爱,勾起他对往日艰苦环境的回忆。

由天安门的灯光想起了一个有关灯光的真实事情。

 

2.“多好啊!

”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

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他们说这话时,看到的是什么?

可能想到些什么?

“多好啊!

”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出现,是在作者漫步在天安门广场,由看到千万盏灯引起的。

作者看到灯光,勾起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次出现,是郝副营长在战斗前看一本书,由书中的插图──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读书,发出的自言自语。

他当时可能会想在灯下读书多好哇,多明亮啊!

第三次出现,是在郝副营长憧憬未来,所说的充满深情的话语中。

郝副营长看着书上的插图,可能会想到:

等革命胜利了,孩子们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有明亮的教室,孩子们可以专心地认真地去学习。

 

3.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夹着自制的烟卷,拿着火柴盒,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

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书。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多好啊!

”他在自言自语。

 

这是描写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神态和语言的一段话。

“倚”,靠。

“胸墙”,为了便于射击和减少敌人火力可能造成的损失,在战壕边沿用土堆砌起来的短墙。

“注视”,精神集中地看。

这里指郝副营长在精神集中地看插图中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沉思”,深思,指郝副营长从那个孩子在电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的情景想到了未来。

“多好啊!

”是郝副营长此时此景发自内心的呼唤。

他倚靠着交通沟的围墙坐着,借着火柴的微弱亮光入神地看一本破书上的插图。

这说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心情非常平静,对胜利充满了信心,表现了以郝副营长为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