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模拟卷全国Ⅲ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28761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模拟卷全国Ⅲ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模拟卷全国Ⅲ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模拟卷全国Ⅲ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模拟卷全国Ⅲ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模拟卷全国Ⅲ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模拟卷全国Ⅲ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模拟卷全国Ⅲ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模拟卷全国Ⅲ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模拟卷全国Ⅲ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模拟卷全国Ⅲ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模拟卷全国Ⅲ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届高考历史模拟卷全国Ⅲ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模拟卷全国Ⅲ卷.docx

《届高考历史模拟卷全国Ⅲ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模拟卷全国Ⅲ卷.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模拟卷全国Ⅲ卷.docx

届高考历史模拟卷全国Ⅲ卷

2021届高考历史模拟预热卷(全国Ⅲ卷)

一、选择题:

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代社神为禹,谷神为稷,不仅将周人的祖先神“后稷”定为国家神,而且让分封的无论是同姓还是异姓诸侯国,都将国家神作为共同的“神”进行祭祀。

这一做法旨在()。

A.确立周王共主地位B.建立统一的宗教体系

C.增强文化信仰认同D.强化周政权的合法性

2.有关司隶校尉的职责,据《汉官仪》记载:

“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陛下见诸卿,皆独席。

”而《续汉书·百官志》也载;“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

”据此可知司隶校尉()

A.是汉代地方监察机构B.负责监察百官和刑狱

C.只负责监察各郡官吏D.可监中央政府官吏

3.宋代江南无论是民间还是宫廷,偏僻乡村还是繁华都市,商业性的乐舞处处存在。

通过乐舞获得经济回报,或花费不菲金钱来获取乐舞消费的行为已经获得了社会群体的普遍认同。

这表明宋代()

A.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观念B.奢靡风气开始流行

C.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D.城乡经济差距消除

4.明朝初年规定:

“农民之家许穿绸纱绢布,商贾之家只准穿绢布。

”明中叶以后,商人尤其是富商已是身着绫罗绸缎,其生活之豪华,已俨然傲视王公贵族。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弱化B.等级秩序受到冲击C.重农抑商政策瓦解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5.茅海建在谈到鸦片战争时说道:

人们在体会现实时“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

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这主要说明鸦片战争()

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B.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C.中外矛盾成为中国主要矛盾D.促进了中国的民族觉醒

6.1902年,戊戌维新失败后避难日本的梁启超发表了《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其中称“麦喀士(马克思)”为社会主义之泰斗,开中国人介绍马克思之先河。

后来他又发表过不止一篇文章,介绍马克思的学说。

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进化论得到了革命者认可B.民族危机加剧民生艰难

C.梁启超接受了马克思主义D.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

7.1931年10月汀赣苏区统计,全苏区县委一级的干部共146人,其中产业工人3人,手工业工人28人,苦力工人3人,店员工人3人,雇农10人,贫农64人,中农10人,兵士2人,知识分子20人,富农1人,商人2人。

这说明当时苏区()

A.政治具有广泛的民主性B.农村地主阶级已经消失

C.土地革命开展较为顺利D.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8.1993年至1997年,我国制定的近百部法律及法律规定中有2/3是有关经济方面的,涵盖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振兴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促进对外开放等诸多方面。

这说明我国()

A.传统经济体制彻底打破B.立法方向的结构性失调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D.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发展

9.雅典的民众法庭判决阶段以陪审员投票结果决定审判的意见,投票分为两轮进行,投票开始是公开进行,后来发展到秘密投票。

这种变化()

A.体现了直接民主的弊端B.有利于审判的公正

C.反映了主权在民的理念D.有利于维护贵族利益

10.1884年12月,《伦敦新闻画报》刊登了一条推销“新世界专利”的广告,其大意是:

佩戴WOLF清新空气呼吸器,人们甚至在冬季室内门窗紧闭时,也可以不间断地呼吸到清洁、新鲜的空气,它不但可以让人们免受粉尘的侵害,而且不会给看书、写作或睡眠带来任何不便。

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环境问题最受媒体关注B.技术革命化解了环境危机

C.环境污染比其他国家更加严重D.工业化导致环境问题凸显

11.20世纪30年代,收听无线电广播成了美国人在家里最大的消遣。

入夜,几乎所有家庭成员都围在收音机旁。

全国人民一起,白天听超级英雄的广播剧,晚上听爵士乐和古典乐,还有罗斯福总统抚慰人心的“炉边谈话”。

这些现象()

A.表明经济危机的困扰被消除B.说明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认可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的心态D.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趋势

12.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在越来越多的问题上有着共同的利益,这个共同利益也将反映在超越特殊的国家利益的共同政策之上。

这一观点旨在强调()

A.全球治理成为共识B.国际旧秩序已崩溃C.民族利益遭受重创D.国家矛盾终将消失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3小题,满分52分。

(一)必考题:

共37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材料一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针对外部强敌对晚清政府与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所做出的被动对策。

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观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也是中国外交近代转型的过程。

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乐章,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的,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推进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领域西学东渐的进程;指导了中国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和外交机构的建立;推动了外交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发展和运用。

——摘编自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政策的转型》

材料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要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这一思想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世界的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的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是当代中国外交重大创新的成果,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已多次被联合国文件引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刘健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这种转型的历史影响。

(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外交思想、主张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11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15世纪16世纪之交,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在这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人类所取得的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就,几乎皆与西欧一次又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海外扩张密切相关,它们标志着世界资本主义曙光的来临。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15世纪16世纪之交西欧社会变革”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二)选考题:

15分。

请考生在第15、16、1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宋朝时期,由财富造成的贫富差距扩大,使得贫困问题日益凸显。

基于此,政府根据居民财产状况界定乡村拥有土地不足20亩或产业不足20亩等值价值为“贫民”,以此为标准对乡村贫民的租赋、差役、欠债减免,对城市贫民的免役钱、房租减免;对乡村贫民提供无偿赈济、低息借贷,对城市贫民提供生活补贴、贫困救助;建立广惠仓、义仓、常平仓等济贫仓储,福田院、居养院、养济院等济贫机构,安济坊、太平惠民局、施药局等医疗救助和丧葬福利机构等。

上述各项济贫措施,大都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形成系列性的济贫法规。

政府也鼓励并劝导精英和富民参与救济贫民,颁布“安恤法”,对“鳏寡孤独、贫穷老疾,不能自存者”,令近亲、乡里养恤;出台“义仓法”,强制中上等税户交纳,用于粮食匮乏时期赈济贫民;完善“劝分法”,鼓励富民救济贫困,以此推动了宋朝民间慈善的兴起。

——摘编自张文、康文籍《贫困认知与宋朝社会保障的逻辑转变》等

(1)根据材料,概括宋朝解决贫困问题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朝解决贫困问题的历史意义。

(7分)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伊拉克、科威特争端由来已久。

伊拉克认为科威特本是奥斯曼帝国巴士拉省的一个县,摆脱英国统治后应归属伊拉克。

鲁迈拉油田横穿两国边界,伊拉克的采油量总是低于科威特,为此,双方不断发生争执。

萨达姆希望凭借科威特的财富缓解经济困难,甚至掌握国际油价的控制权,增强称霸海湾的实力。

1990年8月,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突然袭击并宣布与科威特“合并”。

国际社会普遍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径,联合国通过制裁伊拉克的决议。

美国组织多国部队每天出动2000-3000架飞机,发射各种导弹,轰炸伊拉克的通信枢纽、指挥中心、情报系统、机场桥梁、化学武器基地等,电子战自始至终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1年2月27日,伊拉克宣布无条件接受安理会关于海湾危机的决议。

大部分中东国家卷入了这次战争,多数国家支持并参加多国部队,只有约旦、也门、巴勒斯坦等少数国家支持伊拉克。

大国的插手使中东地区危机四伏,形势更加复杂。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伊拉克、科威特冲突爆发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海湾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9分)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

1950年8月,政务院发出《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要求高等学校课程的设置应配合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当前与长远的需要,在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适当的专门化。

同时要坚决废除政治上反动的课程,开设马列主义理论课程。

1951年10月,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充分保障了工农群众及其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把技术学校、专科学校列入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以利于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各级技术人才。

从1951年下半年到1953年,还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经过这次调整,各类高校的性质和任务更加明确,特别是高等工业院校得到很大的加强。

这次调整存在缺陷,主要是机械搬用苏联经验,不适当地取消一些专业,有的专业又置过细,影响了人才的成长和合理使用。

此外,在这期间,在全国还开展大规模的扫除文育工作。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的特点。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次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8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

C

解析:

周代确定“国家神”并要求各诸侯共同祭祀是属于文化信仰问题,C项符合题意;确立周王共主地位的是分封制,A项错误;材料所述的“国家神”还称不上“宗教体系”,B项错误;材料与周政权合法性问题无关,D项错误。

2.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汉代的监察制度。

A、C、D项,根据材料汉代司隶校尉的职责是“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陛下见诸卿,皆独席”“持节,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可知司隶校尉主要监察中央政府的官吏。

故D项正确,A、C项错误。

B项,材料提到司隶校尉“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但并不是司隶校尉掌刑狱,汉代掌管刑狱的是廷尉,与司隶校尉无关。

故B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3.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宋代江南无论是民间还是宫廷,偏僻乡村还是繁华都市,商业性的乐舞处处存在”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由“通过乐舞获得经济回报,或花费不菲金钱来获取乐舞消费的行为已经获得了社会群体的普遍认同”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消费理念,A项正确。

题干材料无法反映奢靡风气开始流行,B项错误。

题干材料无法体现经济重心的南移,C项错误。

城乡经济差距消除的说法错误,D项错误。

4.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商贾之家只准穿绢布”“富商已是身着绫罗绸缎”可知,明代中后期,商人服饰已突破了朝廷的等级限制,这一变化反映了等级秩序受到冲击,B项符合题意。

A、C两项均与明朝的史实不符;D项材料无法体现。

5.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

由材料“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可知,茅海建认为鸦片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D项正确。

A,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转变为中外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并存,C项表述不全面,排除。

6.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失败后的几年间,特别是《辛丑条约》签订后的1902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梁启超出于爱国心与责任感介绍了当时风行于世界的社会主义学说,故选B项。

梁启超是维新改良派,不是革命者,排除A项。

梁启超只是介绍不是接受,排除C项。

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排除D项。

7.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苏区县委一级干部以工农为主体,这说明当时根据地政治具有广泛的民主性,故选A项。

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体现不出土地革命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叙述的是政治关系,说明不了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

8.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从材料中1993—1997年所制定的法律法规所涵盖的内容来看,当时我国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方面的深化改革,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

传统经济体制彻底打破的说法有误,故A项错误。

改革开放后,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材料中的立法表明这一时期对经济立法的重视,不能说是结构性失调,故B项错误。

1993年至1997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完善,并未建立,故C项错误。

9.答案:

B

10.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

从材料“佩戴WOLF清新空气呼吸器”“免受粉尘的侵害”等内容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故D项正确。

从材料无法看出环境问题最受媒体关注,故A项错误。

B项中“化解了”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

材料里未出现英国与其他国家对比的信息,无法体现环境污染比他国更严重,故C项错误。

11.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美国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人心不安。

材料“白天听超级英雄的广播剧,晚上听爵士乐和古典乐”等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的心态,C项正确。

A项“消除”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认可,B项错误;D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12.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世界各国认识到在处理国际共同利益的问题上,应该有超越国家利益之上的共同政策,这说明全球治理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故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各国在应对共同问题时的认识,不涉及国际秩序的演变,故B项错误。

材料强调在应对涉及共同利益的问题时,需要各国有超越国家利益的共同政策,这并没有损害各国的民族利益,故C项错误。

各国发展情况不同,国家利益及诉求不同,因此国家矛盾不会消除,故D项错误。

13.答案:

(1)特点:

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呈现出被动转型的特征。

(4分)

评析:

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但促进了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指导了外交机构的建立;推进了外交学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等等。

(10分,任答五点即可)

(2)外交思想、主张: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等等。

(5分)

意义:

反映了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促进了世界繁荣进步。

(6分)

解析:

(1)第①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可得出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据材料一“而是针对外部强敌对晚清政府与国家安全造成的威胁所做出的被动对策”可得出呈现出被动转型的特征。

第②小问根据材料一“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乐章”可得出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根据材料一“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的”可得出促进了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根据材料一“指导了中国近代外交理念的转变和外交机构的建立”可得出指导了外交机构的建立;根据材料一“推动了外交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在中国的形成、发展和运用”可得出推进了外交学的发展;根据材料一“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可得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根据材料一“推进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领域西学东渐的进程”可得出加速了西学东渐的进程等。

(2)第①小问结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可得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结合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得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据中国积极发展上海合作组织可得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结合新时期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政策的目标可得出和平发展道路;结合中国倡导的和谐世界的思想可得出构建和谐世界等。

第②小问根据材料二“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可得出反映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根据材料二“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可得出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根据材料二“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可得出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促进了世界繁荣进步。

14.答案:

示例1:

论题:

15世纪16世纪之交西欧社会经济变革。

(2分)

阐述:

15世纪16世纪之交,地理大发现使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

西欧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贸易中心转移,出现“商业革命”;同时黄金、白银大量流入,物价上涨,出现了“价格革命”。

所有这些都加速了西欧封建经济的瓦解,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0分,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2:

论题:

15世纪16世纪之交西欧社会思想文化变革。

(2分)

阐述:

15世纪16世纪之交,文艺复兴在意大利进入全盛时期,并在欧洲其他国家广为传播;文艺复兴不仅在文学艺术领域,而且在政治思想、哲学思想、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展开。

16世纪初,在德国爆发继而席卷西欧的宗教改革是一场规模更大,影响更为深远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

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影响下,民众思想得到解放,人文主义得到传播和发展。

(10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仅为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5.答案:

(1)分类施策;确定贫困标准;范围广,内容多,形成体系;设立专门机构管理;以法规制度为保障;政府主导,民间参与。

(8分)

(2)改善贫困,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缓和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推动了民间慈善事业的兴起;为后世社会保障事业提供了借鉴;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7分)

16.答案:

(1)原因:

历史积怨;领土争端;油田之争;地区争霸;中东地区局势动荡;两伊战争后伊拉克急于解决经济困难。

(6分)

(2)特点:

高科技战争;参与国家众多。

(2分)

影响:

阿拉伯世界陷入分裂;加剧中东地区危机;扩大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

(7分)

解析:

(1)问,原因依据材料和所学归纳即可。

由“伊拉克科威特争端由来已久”可知历史积怨;由“伊拉克认为科威特本是奥斯曼帝国巴士拉省的一个县”可知领土争端;由“鲁迈拉油田横穿两国边界,伊拉克的采油量总是低于科威特,为此,双方不断发生争执”可知油田之争;由“萨达姆希望凭借科威特的财富缓解经济困难,甚至掌握国际油价的控制权,增强称霸海湾的实力”可知解决经济危机和称霸中东。

(2)问,特点根据“轰炸伊拉克的通信枢纽、指挥中心、情报系统、机场桥梁、化学武器基地等,电子战自始至终发挥了重要作用”可知是高科技战争;据“大部分中东国家卷入了这次战争”“多国部队”可知规模大,涉及国家多。

影响据关键语句“多数国家支持并参加多国部队,只有约旦、也门、巴勒斯坦等少数国家支持伊拉克”可知阿拉伯世界陷入分裂;据“大国的插手使中东地区危机四伏,形势更加复杂”可知加剧中东危机和扩大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等。

17.答案:

(1)特点:

服务于国家建设需要;系统理论与专门化相结合;强化政治教育;重点保障工农权利;重视技术人才培养;课程、学制、院系改革有机结合;借鉴苏联经验。

(7分)

(2)进步性:

明确了各类高校的性质和任务;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提高了国民识字率;为国家建设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4分)

局限性:

照搬苏联经验,个别专业设置不当,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和合理使用。

(4分)

解析:

(1)由“要求高等学校课程的设置应配合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当前与长远的需要”可知,高等教育改革服务于国家建设需要;由“在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适当的专门化”可知,此次高等教育改革具有系统理论与专门化相结合的特点;由“要坚决废除政治上反动的课程,开设马列主义理论课程”可知,此次教育改革强化政治教育;由“充分保障了工农群众及其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可知,此次改革重点保障工农权利;由“把技术学校、专科学校列入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以利于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各级技术人才”可知,此次改革重视技术人才培养;综合《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还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可知,此次改革做到了课程、学制、院系改革有机结合;由“机械搬用苏联经验”可知,此次改革借鉴了苏联经验。

(2)根据此次改革的内容及“这次调整存在缺陷,主要是机械搬用苏联经验,不适当地取消一些专业,有的专业又置过细,影响了人才的成长和合理使用。

此外,在这期间,在全国还开展大规模的扫除文盲工作”可知,此次高等教育改革的进步性主要集中在:

明确了各类高校的性质和任务;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提高了国民识字率;为国家建设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照搬苏联经验,个别专业设置不当,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和合理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