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厂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6294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厂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选厂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选厂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选厂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选厂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选厂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选厂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选厂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选厂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选厂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选厂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选厂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选厂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选厂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选厂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选厂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选厂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选厂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选厂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选厂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选厂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选厂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厂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选厂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地下水运动既与气象、水文关系密切,又受岩性、构造、地形、植被等条件控制,并明显随季节变化。

气象资料表明,区域降水量在年内分配不均。

7—9月为雨季,占年降水量的58%(约479.5mm);

12月至翌年2月为旱季,仅占年降水量的2%(约16.1mm)。

大气降水渗入地下后,一般以潜水的形式径流,循环深度不大。

从其化学性质可以看出,出露在坡谷上部的泉水,水质类型较单一,为重碳酸钙型水,矿化度一般在0.2g/L以下。

区域泉水流量明显随季节变化,旱季泉水流量最小,雨季泉水流量最大。

地下水水温随季节变化幅度不大,主要与海拔高度有关,高中山地区泉水水温一般6~10℃,中山、低山丘陵及河谷地带泉水水温一般10~16℃。

本区属涪江水系。

溪沟总体流向北东,汇入涪江。

据椒园子水文站1954~1960年资料,涪江年平均流量143m3/S,2月份流量最小,月平均流量33.4m3/S。

年平均径流量44.9亿方,年径流模数为25.86L/S·

Km2。

区域地下水类型可分为三种:

1、松散堆积层孔隙水

零星分布于涪江及其支流沿线,主要赋存于一级阶地及河漫滩砂、砾石孔隙之中,水位埋深4~7m,水量较小。

2、裂隙水

赋存于变质岩、碎屑岩及岩浆岩裂隙之中,泉水流量小,常见0.01~0.5L/S。

地下水富集程度,受构造及岩层控制。

3、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

赋存于石灰岩和白云岩裂隙、溶洞之中,分布面积不广。

岩溶水的富集,与构造和岩溶发育程度有关。

总之,区域地下水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地下水径流途径短,以泉及渗流方式排泄。

水力坡降较大,补给区与排泄区基本一致。

但不同类型的地下水,其补给量大小、径流活动强弱及排泄方式也不尽相同。

4)工程地质

据现场勘察,易家沟尾矿库库区内矿区主要出露中泥盆统地层,总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

第四系残坡积和冲洪积物零星分布于平坝和沟谷地带。

(一)泥盆系中统

1、甘溪组(D2g)

浅海陆棚细碎屑岩建造。

底部为黄灰色泥质粉砂岩;

下部为灰绿色砂质页岩,夹薄—中厚层状石英粉砂岩、岩屑砂岩;

中部为黄绿色页岩,夹粉砂岩及生物碎屑灰岩;

上部页岩夹多层透镜状生物泥灰岩。

顶部生物碎屑灰岩,逐渐过渡为砂岩。

厚457m。

2、二台子组(D2e)

属浅海潮间碳酸盐建造,分两个岩性段。

第一段(D2e1):

底部厚层钙质粉砂、砂质生物碎屑灰岩,夹页岩;

下部黑灰色块状生物灰岩、礁灰岩,夹少许页岩;

中下部灰—深灰色细晶铅锌矿化白云岩,呈似层状产出;

上部为深灰色块状生物灰岩。

厚约138m。

第二段(D2e2):

浅灰—深灰色厚层—块状生物灰岩,夹粉砂(泥)质白云岩、粉砂岩和1~5层透镜状细晶白云岩,为矿区主要含矿层。

生物灰岩中缝合线发育,有时具燧石团块。

厚约177m。

3、养马坝组(D2y)

为一套陆屑建造及造礁碳酸盐建造,分三个岩性段。

第一段(D2y1):

下部黄灰色页岩,夹生物灰岩透镜体;

上部薄—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泥灰岩。

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厚约127m。

第二段(D2y2):

底部浅黄色厚层—块状钙质石英粉砂岩,斜层理发育;

下部黄灰色中厚层状钙质细—粉砂岩与微晶生物灰岩,交互出现;

上部为深灰—灰色生物灰岩、泥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呈不等厚互层。

厚约169m。

第三段(D2y3):

底部有一层紫红色赤铁矿,厚约0.5m;

下部为黄灰色中厚层状泥质(钙质)细砂—粉砂岩、生物碎屑灰岩;

中部为灰色厚层生物灰岩;

上部为黄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夹多层砂质灰岩和少量砂质白云岩。

厚约158m。

4、金宝石组(D2j)

为一套陆屑建造和造礁碳酸盐建造,岩性变化不大,厚度较稳定,厚299~310m。

底部为浅灰—白灰色厚层夹中厚层状石英岩状砂岩,质纯坚硬;

下部黄灰色细粒砂岩、粉砂岩;

中下部为中厚层—薄层生物灰岩;

中上部为块状生物灰岩、礁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白云岩,白云岩具铅锌矿化;

上部为浅灰—黄灰色中—厚层状石英粉砂岩,夹生物礁灰岩、页岩、粉砂岩及不稳定的鲕状赤铁矿、铅锌矿化白云岩;

顶部是薄层—中厚层状石英细砂岩。

5、观雾山组(D2gw)

属浅海潮下碳酸盐建造,厚度巨大,岩性稳定。

下部灰—深灰色中层—块状细—粉晶砂屑、生物碎屑灰岩、浅灰—灰白色白云质粉晶生物碎屑灰岩、白云质亮晶砂屑灰岩、礁灰岩组成;

中部以灰—灰黑色中层—块状粉晶泥质灰岩、深灰色薄层状含碳粉屑碳泥质泥晶灰岩为主,夹生物碎屑灰岩、礁灰岩、生物碎屑泥灰岩;

上部浅灰带红色块状微晶灰岩,藻屑微晶生物灰岩和白云石化藻屑灰岩夹深灰—灰白色块状白云岩、礁灰岩;

顶部为黄绿色渣状、瘤状灰岩(钙质风化壳)。

与上统沙窝子组接触处,有一层厚约10cm的黑灰色页岩。

本组厚度979m。

(二)第四系

零星分布于平坝或沟谷之中。

其成因有残坡积、洪积、冲积与化学沉积,主要由粘土、砂、碎石、砾石与钙华等组成。

厚度0~10m。

4)大气环境

该地区执行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

1.5.2外部条件

1)供电

项目计划从**************架设10kV专用线路解决项目用电,线路全长约11.5km。

2)供水

在选厂的上部冲沟有四季长流的自然水,经测算流量达到3m3/s,完全能满足本项目用水。

3)交通运输

有*******水库环湖公路从厂区下方经过,可修建厂区公路与其连接,长约2km。

该厂距*******市区30km,距*******市90km,交通较为便捷。

厂区在矿山下部约100m处。

公路运输方便。

1.5.3厂址选择

按业主要求厂址选在**************镇黄家沟,末进行厂址比选方案论证。

该厂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厂址平整工作量很大,可供建厂房的面积比较狭小,厂房布置比较紧张。

尾矿库地处选厂下部沟谷,库区宽阔度一般,地质条件较好,是建尾矿库较为理想的地方。

1.6项目概况

1.6.1项目规模

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选厂规模要达到日处理原矿1000t,同时根据该公司目前拥有的资源状况和后期进行矿山开采的条件和可能产量,将选厂规模确定为日处理原矿1000t是合适的。

1.6.2项目产品方案

*******选矿厂建设规模为日铅锌矿石1000t,按年生产天数300d计,年处理原矿量为300000t。

推荐采用优先浮选工艺流程分别回收铅、锌,获得铅精矿和锌精矿。

根据矿石性质特征,推荐产品方案为:

铅精矿:

Pb品位60.00%,含Zn≤5.00%,水份≤10%,产品质量达到三级锌精矿质量标准。

年产精矿量13290t,金属量7974t。

锌精矿:

Zn品位55.00%,含Pb≤0.85%,水份≤10%,产品质量达到三级锌精矿质量标准。

年产精矿量30450t,金属量16747.5t。

1.6.3投资

该项目建设总投资2806.38万元

其中:

固定资产投资2598.50万

2矿石资源情况

2.1地理位置及地质工作程度

*******铅锌矿床位于*******城平距49km。

行政区属**************镇。

*******铅锌矿床经*******省地矿局化探队进行过地质踏勘工作。

工作程度较高的北东段为首采地段,该矿段计算C+D级铅锌矿石储量6.08万t,其中铅金属储量872.9t。

锌金属储量4637.9t。

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洞勘,肯定了*******铅锌矿床具有中型矿山规模。

2.2矿床地质

*******铅锌矿床赋存于赋存于中泥盆统养马坝组深灰薄-中厚层状细粒白云岩中。

矿体集中产于白云岩厚大部位,呈似层状,大致组成上、中、下三层矿体。

与白云岩互层产出。

在构造有利部位,矿体膨胀厚大。

矿体总体走向为北东50°

,倾向南东,矿体倾角变化较大,在37~70°

之间,一般为42~60°

2.3铅锌矿产资源远景

*******铅锌矿床,地表矿体出露长500余m,已知坑道控制向下延伸20~30m,计算较好地段储量获C+D级铅锌矿石量21.3万t,深80m,获远景铅锌矿石量12.9万t,共计铅锌矿石量34.2万t,其中C级铅锌矿石量10万t。

*******铅锌矿床可靠储量在100万t(矿石量)以上。

预计,其铅锌矿石远景可达300万t。

2.4矿石特征

①矿石矿物成分

组成矿石的金属矿物以硫化物为主、氧化物次之,碳酸盐矿物少量;

脉石矿物以白云石为主,石英、方解石少量。

各种类矿物如附表2-1。

表2-1矿石矿物分类表

金属矿物

脉石矿物

硫化物

氧化物

碳酸盐矿物

主要

闪锌矿、方铅矿

褐铁矿

菱锌矿

白云石

次要

黄铁矿

方解石

少量

白铅矿

石英

②主要矿物特征

闪锌矿:

是矿石中最主要的金属硫化物。

含量占金属矿物总量的35~85%,一般50~75%,肉眼观察呈棕褐、黑色,镜下呈浅褐黄色、红棕色。

半透明胶状、变胶状。

主要呈同心层状、同心环状(结构)分布,同心层和环带多同颜色深浅不同单一的闪锌矿组成,部分是与白云石和黄铁矿、方铅矿与白云石相间组成同心环状,多呈大小不等圆--半圆、偏圆,或肾状、不规则状,有单核、复核及多核,直径0.2~2.5cm,相互紧密排列重叠成葡萄状、条带状和团块。

在局部则成粒径0.03~3.5mm,分散浸染状分布。

交代早期黄铁矿,又被方铅矿和晚期黄铁矿交代,局部可见放射状裂纹,内为方铅矿和黄铁矿(晚期)及次生褐铁矿、白云石充填。

受构造应力作用,局部形成大小不等的角砾状。

方铅矿:

亦为重要的金属硫化物,呈铅灰色、暗灰色。

多呈半自形、自形晶粒,部分为他形粒状,粒径小者0.03~0.1mm,大者2~4mm,一般0.2~1.5mm,解理完全。

部分受应力作用形变,解理滑动弯曲,交代闪锌矿。

往往与晚期黄铁矿伴生,并交代黄铁矿,在粗晶粒中可具两者残余包体。

沿解理裂隙或边缘具白铅矿化,多成不规则状集合体或单晶,不均匀浸染状分布于白云石中。

或充填于闪锌矿的放射状裂隙或核心,亦或成断续脉状分布。

其含量(金属矿物总量)变化大,在1~50%,一般1~10%之间。

黄铁矿:

为矿石中常见伴生矿物,多呈他—半自形粒矿,部分自形立方体,粒径小者0.03~0.1mm,大者1~2.5mm,一般0.2~1mm。

在矿石中呈团块状,细脉状和浸染状不均分布,按金属矿物的相互关系,其生成分早期和晚期两个世代,前者被闪锌矿交代成残余不规则状弧岛状的包体不均分布,后者则沿闪锌矿的(放射状)裂隙充填并并代闪锌矿,与方铅矿伴生,被交代现象可见及。

粗粒黄铁矿多具不规则破裂纹,沿其裂纹及边沿褐铁矿化,部分全部为褐铁矿集合体替代,呈现多孔状,蜂窝状等次生构造。

含量变化很大,由1~15%,局部可达35%以上,一般<8%。

菱锌矿:

为地表矿石常见的次生碳酸盐矿物。

呈浅灰、褐黄色,土状、葡萄状。

镜下无色或浅褐色,多见于闪锌矿(同心层、环)的边缘,交代白云石(脉)成不规则状或沿白云石解理成格子状(构造)分布。

白云石:

是主要的脉石矿物,大致可分为两种:

①蚀变白云石,呈深灰色他形(显)微粒状结构,粒径0.03~0.05mm,部分重结晶呈他形—半自形粒状,粒径0.05~0.75mm,多具不同程度的铁染,原岩结构特征明显;

②热液白云石,呈灰白、白色,他—半自形粒状,粒径大小不等,差异悬殊,小者<0.1mm,大者达5~10mm,他形粒状,部分呈条状、马牙、犬齿。

集合体成簇状、束状,垂直闪锌矿条带或同心环排列,受构造应力作用弯曲形变,波状消光,多见于脉体的外带。

他形—半自形粗晶白云石则分布于中心,排列方向不一,界线明显,形成较晚。

同时又见有他形显微—细粒白云石细脉穿插,由此说明此类白云石是先后多期次形成的产物。

脉体呈大小不等的团块状、呈脉状,局部成网状。

大者直径n~25cm,小者脉宽仅1~数mm。

方解石:

他形显微粒粒状,仅见于蚀变白云石之间,含量很少。

石英:

他形—半自形粒状,粒径0.03~0.41mm,仅见于闪锌矿同心环带中部,偶见于方铅矿晶粒中。

3)矿石结构、构造

①矿石结构:

矿石结构繁多,以胶状、变胶结构、晶粒状结构为主,其次为交代(残余)结构、碎裂结构、土状结构和角砾状结构。

胶状、变胶状结构:

为闪锌矿的主要结构特征,部分褐铁矿亦具胶状结构,成同心层状、同心环状分布。

晶粒结构:

为方铅矿、黄铁矿的主要结构分为自形粒状结构和他—半自形粒状结构。

交代结构和交代残余结构:

为金属硫化物相互交代及交代白云石的普遍结构。

碎裂结构、角砾结构:

前者为黄铁矿、方铅矿晶粒,受应力作用破碎裂纹发育,后者为闪锌矿受动力作用破碎,形成大小不等的棱角状角砾,相互错动、位移,其间为热液白云石充填胶结。

土状结构:

是由粉末状褐铁矿,菱锌矿集中体组成特征结构。

②矿石构造:

矿石构造以团块状、葡萄状和浸染状为主,其次有脉状、条带状和角砾状构造。

团块状、葡萄状构造:

主要由胶状、变胶状闪锌矿和不等量的方铅矿、黄铁矿组成,大小不等的圆、偏圆状或肾状体紧密重叠堆积,形成块状集合体,小者数cm,大者十到数十cm,个别长达1m以上。

浸染状构造:

为方铅矿、黄铁矿和部分闪锌矿呈单晶或集合体分散不均分布。

细脉、条带状构造:

由闪锌矿和方铅矿、黄铁矿或方铅矿与黄铁矿分别组成条带状或沿白云石裂隙充填成细脉状分布,条带宽数mm至数cm,脉宽1mm至数mm。

角砾状构造:

由闪锌矿、黄铁矿、方铅矿等矿物集合体组成的角砾,被次生白云石(脉)胶结形成角砾,大小为数mm至十几cm。

4)矿石自然类型

根据矿石结构构造及矿物组合,矿石自然类型可分为:

葡萄状、团块状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石;

脉状—条带状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矿石;

(细)脉状—黄铁矿方铅矿矿石;

浸染状方铅矿闪锌矿矿石及黄铁矿闪锌矿矿石;

角砾状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石或方铅矿闪锌矿矿石。

其中以浸染状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方铅矿闪锌矿矿石和葡萄团块状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为主,细脉—条带状黄铁矿方铅矿或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较少。

5)矿石有益组分含量及变化规律:

由于不同类型矿石的不均分布,整个矿体有益组分含量变化较大,各工程样品分析结果:

Pb含量0.1~9.5%,平均1.45%,Zn含量0.20~42.2%,平均7.18%,Zn含量普遍高于Pb含量,一般是Pb的2~3倍。

Pb和Zn的含量是随着矿体厚度增加而富集,如在矿体中心部位K9、K10,Pb和Zn的平均品位分别为1.74%、8.02%和1.22%、7.7%,而K8、K11,Pb和Zn平均品位为1.47%、5.78%,和0.88%、4.06%,与此同时Pb含量随着Zn增加而增加,成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矿石有益伴生元素含量,根据不同矿石类型的光谱半定量分析结果,除普遍含Ag(0.001~0.004%)和部分类型矿石含微量Cd(0.01%)和Cu(0.01~0.02%)外,其它稀有分散元素微或无。

见表2-2。

 

表2-2光谱分析结果表

矿石类型

Ag

Cd

Cu

Ga

Au

Sb

团块状黄铁矿

铅锌富矿石

0.01~0.004

0.01

0.01~0.02

/

浸染状方铅矿

闪锌矿矿石

<

0.001

含铅锌褐铁矿石

0.00~0.02

以上资料表明,*******铅锌矿床矿石是以硫化物为主,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较为简单,矿石易选。

有益组分Pb+Zn平均含量达8.63%,为品级较富的硫化物矿石。

3选矿工艺

3.1原矿性质

*******省有色金属研究院对代表性矿样进行了详细选矿试验研究。

通过不同磨矿粒度、矿浆酸碱度、浮选药剂制度的排列组合试验及流程结构试验,确定采用一段磨矿(磨矿粒度为-0.074mm占68.5%),和常用浮选药剂—石灰、硫酸锌、硫酸铜、硫酸、黄药、二号油等,在其合理配方及最佳用量条件下,对铅、锌、分别进行“一粗二扫”,二至三次精选的闭路流程试验,获得良好选别指标,并综合回收了伴生贵金属银。

多项分析结果表明,矿石含铅3.09%,锌13.15%,硫15.61%,铜0.01%,银27g/t,铅锌合量达16.24%,属品位较富的硫化物矿石。

矿石中伴生的银具有较高综合利用价值。

原矿筛析结果,见表3-1。

表3-1原矿筛析结果

粒级(mm)

产率(%)

品位(%

分布率(%)

个别

累计

Pb

Zn

+2

8.76

1.85

11.10

5.34

7.41

-2+1

13.51

22.27

2.05

11.80

9.13

14.47

12.16

19.57

-1+0.5

32.66

54.93

2.56

13.20

27.57

42.04

32.87

52.44

-0.5+0.3

10.17

65.10

2.87

14.50

9.63

51.67

11.24

63.68

-0.3+0.1

14.99

80.09

3.85

14.80

19.03

70.70

16.92

80.60

-0.1+0.074

3.82

83.91

4.89

15.30

6.16

76.86

4.46

85.06

-0.074+0.043

4.23

88.14

4.62

13.80

6.44

83.30

4.45

89.51

-0.043

11.86

100.00

4.27

11.60

16.70

10.49

合计

3.03

13.11

3.2选矿试验

3.2.1浮选流程选择

硫化铅锌矿的浮选主要解决硫化铅矿物与硫化锌矿物、硫化铁矿物及其他硫化矿物之间的分离问题。

由于矿石中方铅矿的可浮性一般比闪锌矿好,而方铅矿抑制后难于活化,因此一般采用“浮铅抑锌”的原则流程。

此外,大多数硫化铅锌中锌的含量比铅高,“浮少抑多”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经济上都是比较合理的。

中小型铅锌矿浮选厂,多采用铅、锌优选流程和铅、锌混合一分离浮选流程。

前者适用于铅锌含量较高,铅、锌矿物间嵌布关系较简,或不呈集合嵌布,磨矿时较易单体解离的矿石。

后者适用于铅锌含量较低,铅、锌矿物共生关系密切,磨矿时单体解离困难的矿石。

*******铅锌矿床矿石含铅3.09%(矿物含量3.6%),锌13.15%(矿物含量19.6%),硫15.16%(矿物含量16.3%),有用矿物含量达39.5%。

属高品位矿石,结合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铅锌矿床矿石,适合采用“铅一锌优选浮选”流程选别。

3.2.2磨矿粒度的确定

在不同磨矿粒度(以-0.074mm含量表示)条件下,选用以石灰作介质调整剂及黄铁矿抑制剂、硫酸锌作闪锌矿抑制剂、乙、丁基黄药(1:

1)联合作方铅矿捕收剂、2#油作起泡剂,浮选铅矿物;

硫酸铜作闪锌矿活化剂、丁基黄药作捕收剂、2#油作起泡剂,浮选锌矿物;

硫酸作黄铁矿活化剂、丁基黄药作捕收剂、2#油作起泡剂,浮选黄铁矿的铅一锌一硫优选浮选流程,进行开路流程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磨矿粒度下,浮选尾矿产率及其铅、硫含量基本一致;

随着磨矿粒度的降低,铅、锌精矿品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铅精矿中锌含量降低幅度较大。

前者说明即使在较粗磨矿粒度下,有用矿物单体或其集合体与脉石矿物已基本解离。

后者说明矿石中部分铅、锌矿物间关系较密切,当磨矿粒度降低时,有用矿物集合体得以进一步解离,分离指标提高。

考虑到中小型选矿厂一段磨矿所能达到的粒度,以选取磨矿粒度为-0.074mm占70%±

为宜。

3.2.3矿浆酸碱度确定

由于碱性介质对设备腐蚀小,可降低矿浆中可溶盐对浮选过程的不利影响;

同时在碱性矿浆中,硫化矿的氧化速度较慢,黄药不易分解。

因此,目前硫化矿浮选多在碱性介质中进行。

*******铅锌矿床矿石中黄铁矿含量较高,且可浮性浮性较好,为充分抑制黄铁矿,实现铅、锌矿物的有效分离,确定在由石灰造成的强碱性介质中进行“铅—锌优先浮选”。

在此条件下,方铅矿的可浮性虽受一定影响,但乙、丁基黄药联合使用,仍可使其得到良好回收;

锌浮选时,加入适量硫酸铜,闪锌矿吸附铜离子而被活化,黄铁矿仍受石灰抑制而不浮。

3.2.4铅浮选药剂的选择及用量

1)抑制剂的选择及其用量试验

铅—锌优先浮选的关键在于选择性抑制剂的使用。

由于矿石中闪锌矿受重金属离子的活化程度较轻,同时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