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外好风景定稿 1225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30207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雁门关外好风景定稿 1225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雁门关外好风景定稿 1225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雁门关外好风景定稿 1225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雁门关外好风景定稿 1225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雁门关外好风景定稿 1225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雁门关外好风景定稿 1225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雁门关外好风景定稿 1225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雁门关外好风景定稿 1225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雁门关外好风景定稿 1225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雁门关外好风景定稿 1225改.docx

《雁门关外好风景定稿 1225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雁门关外好风景定稿 1225改.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雁门关外好风景定稿 1225改.docx

雁门关外好风景定稿1225改

雁门关外好风景毓秀钟灵山之阴

徐鹏达

雁门故郡,山阴新府。

翠微南横,洪涛北奔,南临雁门天险锁钥,北扼边塞内边故道;地接三晋内外,大道通衢;雄踞塞北要冲,山河锦绣。

狄戎故地,金戈铁马,三百谜冢说汉魂;滔滔桑干,长城蜿蜒,新旧广武耀千秋。

古曰:

山南水北为阳。

山阴,居于翠微山之北,因此得名。

山阴北望平城,南拒雁门,西临平朔,东傍应州。

历史悠长,古迹众多;人杰地灵,才俊辈出。

大运高速横贯县境,四通八达;同蒲铁路贯通南北,路网纵横。

北方奶都,古城乳业一枝独秀,名扬海内;乌金丰富,煤炭储量全省前列,矿产众多,星罗棋布;生态为基,绿浪滚滚,湿地保护,方兴未艾……

山阴,两千余年,贯穿始终的是厮杀与喧嚣。

位于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冲突缓冲地带的山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

山阴的历史是一部冲突史、战争史,亦是一部融合史。

从匈奴、鲜卑、突厥、沙陀、女真,到蒙古、满族,各种文化在山阴不断碰撞交融。

山阴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逐渐成长为塞外一颗璀璨明珠,积淀了数不清的文化遗存,成为一代又一代山阴人的宝贵财富。

(一)沧海桑田弹指一瞬金戈铁马融通各族

山阴,远古就有人类活动痕迹。

早在六千余年前,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

1957年全省文物普查时,在岱岳镇曾出土了石器、骨器、夹砂和泥质灰色陶片,并有白灰面和用火留下的痕迹。

据国家历史博物馆考古部考证,六千年前山阴县就有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点,系仰韶文化分布区。

相传,上古时期,尧、舜、禹,特别是尧和禹,都在山阴留下了足迹。

据《辞源》与《山西通志》记载,山阴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大海,累头山(朔城区神武南山)、朔州地、武周塞(左云)三个方面流来的泉水聚集在山阴境内和应县东部,形成了天然沼泽湖,叫“水”,现在山阴县合盛堡民间还有“水上”之称,可能就是该古地名的遗存。

夏禹受舜帝之命治理水患,传说曾登临翠微山观察地形,故该山又名“夏屋山”。

后北魏时相传文殊菩萨在此留宿,又名“佛宿山”。

可见,山阴属于华夏故族活动之地,虽属北狄,但是自古就受中华文化的浸润。

合乎中华礼俗者为华夏,山阴先民自古就属于中华无疑。

禹建夏之后,山阴夏归荤育,商曰下危。

西周北戎而僭,春秋北狄以据。

战国大乱,礼崩乐坏,三家分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大破楼烦,在楼烦故地置县,属雁门郡。

山阴之地始为赵所辖。

赵为周天子册封的诸侯国,山阴乃至雁北地区第一次正式归入“中国”的版图。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始皇帝一统中国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

秦沿袭赵国既有建制,在雁北置雁门郡,山阴仍属楼烦县(非现在的娄烦县)所辖。

但此时,匈奴已成为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胁,始皇派蒙恬率兵三十万北击匈奴,开始了中原封建王朝与匈奴长达几百年的冲突。

此后,位于大同盆地南端,紧扼入关咽喉,紧邻雁门边塞的山阴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军事重镇的地位一直伴随山阴到清军入关,蒙古骑兵南下的可能性几近消失,康熙帝宣布“永不修长城”,山阴才归于宁静,远离了战乱纷扰。

汉代,山阴为雁门郡地,县地东西分属陶、阴馆两县。

汉高祖刘邦曾经此地与匈奴大战于白登山,不慎被围,陈平献计贿赂单于妻子阏氏,方得逃脱。

自此之后,山阴成为汉王朝军队与匈奴军队反复争夺的兵家重地,汉王朝在山阴大量驻军,建立起了庞大的防御体系。

至今,旧广武城南5公里处,沿恒山山脉东西横亘,还留有长约10公里的汉长城残迹。

借助庞大的战争防御体系,汉王朝与匈奴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战。

无数戍边将士死后埋在这里,逐渐形成了290余座西汉、东汉墓葬群,这就是后来被列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的广武汉墓群。

汉灵帝时,山阴之地由于长期战乱,县治废驰,山阴之地遂为匈奴、鲜卑所占据。

三国、西晋时期,匈奴、鲜卑等族的力量南下,山阴一部分由鲜卑族所占据,其余部分属陶、阴馆县地,归雁门郡所辖。

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官府下令将马邑(今朔州)、阴馆、楼烦(今怀仁)、繁峙(今应县)、崞县(今浑源)五县人民迁于雁门关内。

西晋到隋代建立的200余年间,山阴一直处于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

北魏、北齐、北周时期,山阴地分别属神武郡、太平郡,在北魏拓跋氏建都平城(今大同)时期,山阴属于北魏的京畿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隋代以降,文帝杨坚破北周,结束了南北朝历史,一统天下。

文帝设天下总管府,山西总管府辖并、代、隰、朔四州,山阴归朔州马邑郡。

隋炀帝出雁门巡视塞北,经山阴到朔州,慨叹塞北气候冷、风沙大,曾赋诗曰:

“平地起山皆走石,半空无海亦翻波”。

大业十一年(615)四月,炀帝再度出巡塞北,突厥始毕可汗获得情报后准备偷袭,杨广组织力量与突厥人大战于雁门。

盛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率军平定刘武周时曾路过山阴,也留下了“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的诗句。

“白骨荒于野,千里无鸡鸣”,这恐怕是经过长期战乱后山阴大地最真实的写照。

随着朱温篡唐,开启了五代到宋朝的八十年乱世。

而山阴又开始了近五百年的少数民族统治历史。

后唐大将石敬瑭,为了一姓江山,不惜向契丹称“儿皇帝”,将幽云十六州拱手送给辽主。

从此,中原汉族王朝的北方屏障丧失殆尽,中原军队无险可守,必须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阻挡游牧民族的铁骑。

辽兵南下、金兵南下、蒙古兵南下成了家常便饭,靖康之耻、崖山之役……中原王朝的悲剧一次又一次上演。

一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北伐,山阴之地才重新归属中华正朔。

后梁、后唐初,山阴称河阴县,以地处桑干河之南得名。

属应州,归契丹后,更名为阴馆。

“山阴”的县名始于金大定七年(1167),宋太祖赵匡胤代周而立之时,山阴仍处于契丹辽主的统治之下。

宋太宗灭北汉后对辽北伐,但无功而返。

山阴之地一直牢牢控制在契丹人手中。

金易契丹,山阴承辽制,仍名河阴,隶属西京道大同府应州。

因避郑州同名属县名,金大定七年,将河阴县名改为“山阴”,意为佛宿山之阴,这就是山阴县名之滥觞。

金贞佑二年(1214),金宣宗因敬重山阴籍平安节度使沙彦珣之名,升山阴县为忠州。

元代,山阴县治所在忠州城(今故驿古城),属大同路。

至元二年,忠州城为大水所淹没,县地并入金城县。

后复置山阴县,治所山阴城,属应州管辖。

明代,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称帝之后,宣布“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出师北伐。

徐达大破盘踞山西的蒙元部队之后,山阴之地又一次回到中原正朔王朝手中。

山阴的行政建制也趋于稳定,明、清两代,均为大同府管辖。

民国至今,虽行政规划多有变革,但整体建制基本未变。

(二)人才济济德泽千古文武兼备名垂古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山阴地处塞北,虽不似江南文鼎昌盛,但也有众多人物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中就有五代云州节度使沙彦珣与明代内阁首辅王家屏,及清代梁启超房师崔增瑞等人。

沙彦珣,后唐大将,祖籍山阴沙家寺。

少事明宗,累有战功,文才武略,崭露头角,深得后唐明宗赏识,委以彰国军节度使重任。

后任云州节度使,驻守云州(今大同)这一军事要地。

石敬瑭献幽云十六州后,辽主耶律德光出兵助石敬瑭称帝,后率军至云州。

时任云州节度使的沙彦珣率众出迎,为辽主赏识,后任平安节度使、检校太尉等职。

由于沙彦珣镇守云州这一军事重地,且在后唐属于手握兵权的实权节度使,颇受后唐明宗赏识,在当时的政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出迎辽主也给日后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后人为纪念沙彦珣,在其旧居建瑞云寺,俗称“沙家寺”,寺中有砖塔一座,为明代遗存。

该寺在文革中损毁严重,近几年进行了大规模修复,其旧日辉煌有部分重现。

山阴历史上最为老百姓所知,以“王阁爷”之名在老百姓口中代代相传的,还属明代万历年间内阁首辅王家屏。

王家屏,字忠伯,山阴县北周庄村人,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二甲第二名进士。

按明清科举制度,一甲三名进士及第,二甲第二名就是当时的全国第五,实为不易。

中进士后,选庶吉士,授翰林编修,曾编修《世宗实录》。

王家屏的谥号为“文端”,其“端”之名,就始于此,也伴随了王家屏的一生。

时任内阁首辅高拱之弟曾以国库银两贿赂严嵩爪牙赵文华,高拱当时势力如日中天,多次暗示王家屏勿将此事载入史书,王家屏不为所动,毅然秉笔直书,保持了一名史官应有的气节,在政治气候一片污浊的明代中后期,难能可贵,故人称“良史”。

万历三年(1575),王家屏晋升为修纂,同时充日讲官,王家屏开始与帝国最高统治者有了直接联系,这也是其“一朝文官主,三代帝王师”的开端。

万历皇帝十岁登基,当时的万历皇帝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且明中后期,经筵日讲已沦为形式,但王家屏依然“随事开陈,丰采轩朗”,行为举止皆合礼得体,无一丝懈怠。

故万历帝称之为“端人”,对其敬重有加,御赐“责难陈善”题字。

王家屏之“端”还体现在其对权倾一时的首辅张居正的态度上。

张居正,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在万历元年到万历十年一直任内阁首辅,可谓权倾朝野。

群臣为攀附张居正,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

张患病期间,朝内大臣无不嘘寒问暖,往返祠庙之间奔走祈祷,唯独王家屏不为所动,不屑参与,其光明磊落可见一斑。

张居正去世后,万历为树立权威,对张居正进行全面清算,褫爵抄家,并将其三个儿子一并羁押。

满朝噤声之时,王家屏却写信请求为张家子孙解脱,其品行端正,胸怀坦荡昭若日月。

王家屏一生中,最为士大夫称道的,也最能体现其刚正不阿“文端”秉性的,当属“争国本”事件。

万历十二年(1584),王家屏任吏部左侍郎,入阁干预机务。

其直言进谏,不植私交,正色立朝,为朝野敬重。

万历十五年(1587)之后,万历逐渐不视朝政,诸臣想见皇帝一面越来越难,家屏为江山社稷着想,多次上书劝谏,均无效果。

此时,帝国立储的争议也越来越大。

按明代祖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万历皇帝久居深宫,最宠爱的妃子是郑贵妃。

皇后没有子嗣,皇长子朱常洛的母亲王恭妃出身贫贱,万历对其母子并不喜爱,就想改立宠妃郑贵妃所生皇子朱常洵为太子。

这是以严守祖制为己任,极重名教的封建士大夫阶层完全不能接受的,围绕这一事件,万历与六部九卿大臣们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作为内阁辅臣的王家屏自然不能避免卷入这场斗争漩涡之中。

万历十九年(1591),内阁首辅申时行、许国、王锡爵先后去职,王家屏补首辅位,开始主持大明朝政。

家屏事事以宗社大业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赢得了朝野的信赖和尊崇。

此时,“争国本”的斗争达到最高峰,围绕皇长子“出阁讲学”和“三王并封”问题,皇帝与大臣的斗争达到了白热化。

万历二十年(1592),礼部给事中李献可因国本事开罪万历皇帝,皇帝处理李的御批下到内阁,家屏为营救李献可,竟动用封驳之权,拒不执行皇帝谕旨。

万历甚为恼怒,责之“故激朕怒,甚失礼体”,但家屏依然坚持原则,其忠君体国、耿直行端赢得了朝野的一片赞誉,为当时的士大夫极力推崇。

万历二十年三月,为感化皇帝,家屏以致仕请万历早立太子,结果为万历所允,家屏罢相回乡。

八年之后,太子始立。

东林党人对王家屏推崇备至,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因举荐家屏而遭贬谪。

顾宪成遂回乡修葺东林书院,在此讲学论道,逐渐形成了晚明最大的政治团体——东林党,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之后家屏在家闲居十年,终未出仕。

终王家屏一生,不管是作为翰林院的小编修,还是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端”字一生未变。

家屏曾在上书中说道:

“更使臣弃名不顾,逢迎为悦,阿谀取容,许敬宗、李林甫之奸佞,无不可为,九庙神灵必阴殛臣”。

家屏一生正直,但最终郁郁不得志,这不是他个人的悲剧,这是时代的悲剧。

不遇明主,缺乏明时。

但正是由于他的“端”,才能得到朝野上下的一致推崇,他的故事,才能在广大雁北大地上流传至今。

王家屏墓在战乱、盗墓、文革中损毁殆尽,墓穴被挖开,地面建筑成了一片瓦砾。

90年代后,残留的石羊、石马等石像生也全部被文物贩子盗走。

一直到2012年,候元任山阴县委书记之后,主持了王家屏墓的修复工程,县委、县政府与一名有历史责任感的企业家共同出资,按原制修复了王家屏墓。

经过纷争战乱、天灾人祸之后,王家屏墓又一次恢复了往日的肃穆。

王阁爷,这位为雁北地区老百姓口口相传的传奇人物,在河阳堡的御修坟墓中,再次迎来了宁静。

这位山阴人的“文曲星”,在他的故里,将永远被一代又一代人铭记。

此外,历代山阴文官、武将、文人,也不在少数。

明代巡抚郭登庸、梁启超房师崔增瑞等人,以文功、以武略,以不同的历史成就,青史留名。

当代,山阴县籍干部在各地任职的不在少数,山阴的文柄流传至今,依然绵延不绝,值得每一个山阴人自豪。

(三)咽喉要塞内边绵延堡寨盖地遗存丰富

山阴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历代王朝都在山阴大量屯兵。

至今,山阴许多村落还都以”堡”命名,山阴的屯兵堡残迹还随处可见。

故而在山阴大地上留存最多的古迹,便是历代留下的军事遗迹。

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3处,被列为国家二级文物的有7件,三级文物有17件。

宏大神秘的广武汉墓群、美丽壮观的翠微山、雄浑险要的旧广武古辽城、蜿蜒盘亘的明代内长城、沧桑静穆的王家屏墓和沙彦珣墓,以及化悲庙、瑞云寺、女儿庙等颇负盛名的古庙群,展现了山阴的变迁史,见证了山阴的沧桑与兴替,积淀了山阴的文脉,也构成了山阴一道道多彩的人文风情线。

其中,又以广武汉墓群与广武辽城、长城最为著名。

广武,位于山阴县境之南,紧邻雁门关,为雁门关外第一个村落。

新旧广武两个村落正好将雁门关出关道路紧紧扼住。

历代戍边军队长期在此据守,修筑了许多军事要塞。

自古就有“广聚武将之地、兵家必争之地、咽喉要塞之地”的称谓。

据史考,汉逐匈奴、唐御突厥、宋抗契丹、明击瓦剌,历经战斗4700余次。

在历史变迁的沧海桑田中,山阴一再承担着中原农业文化和游牧草原部落文化既冲突又融合的重要角色,成为历史上的战略要地和著名的古战场,并逐步形成了具有边塞战斗文化特色的人文景观。

汉代,这里是汉军队与匈奴军队长期争夺的场所,数百年间遗留下庞大的汉墓群。

广武汉墓群位于新广武城西北2.5公里处,冢丘密集,墓葬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1.5公里。

拥有封土堆298座,墓的直径和高度大多在10米以上,最大的236号高达20米左右。

冢顶略呈方形,推知坟丘原为覆斗形。

为数众多的西汉土坑墓和东汉砖室墓遍布其间。

广武墓群虽然未发掘,但从墓群西北端被水冲塌的四座墓室看,为砖室墓,出土的文物有陶壶、陶罐、陶钵、陶奁及五铢钱等,从墓的形状和出土文物考证,当为东汉时期。

1988年,广武汉墓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广武汉墓群,还有一个传说。

民间传说汉墓群并不是埋葬汉代军士的墓冢,而是杨六郎为了迷惑辽兵的“谎粮堆”。

传说当年杨六郎率军驻扎在广武城,与辽兵作战,辽将韩昌围而不攻,企图断绝宋军供应,使杨六郎不战而降。

时间一长,宋军粮草供应不上,眼看辽军的计谋即将得逞,杨六郎心生一计:

巧用粮包,迷惑韩昌。

当天晚上,杨六郎命令一部分士兵在城北墓群上迅速加土,把每个坟头堆成粮包状。

命令另一部分士兵扛运席子,连夜将堆起的土包围起来。

结果辽军一看,宋军粮包漫山遍野,粮草充足,辽军无奈,只得退兵。

广武汉墓群南侧,就是著名的旧广武辽城。

据《两镇三关制》载:

“广武当朔州、马邑大川之冲,忻代崞峙诸郡县之要。

凡敌由大同左右卫入,势当首犯。

”广武重要的战略地位可见一斑。

这也是雁门关外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山西省现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

它雄踞隘口,南望内长城,东靠新广武城,北邻汉阴绾故城,西接辽代雁门关关城遗址,是历史上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重要地带。

对峙的敌楼,相望的烽火台等,构成一条坚固完整的战事防卫体系,至今仍不失当年古战场壁垒森严的战斗气势。

古城城墙的确切建筑年代,史籍无载,据有关文献佐证和现存建筑考究,始建于辽代,当时为夯筑城垣,明洪武七年(1374)包砖,清代曾作过维修和补葺。

现存城墙除外观具有明代特点外,其主体规制和构造基本为辽代故物。

古城城墙周长1652米,总占地16296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

城墙总高8.3米,下宽5米,顶宽3.4米,外表全部砖砌,石条作基。

最上沿矮墙置垛口、望洞和射孔。

整个城墙共施马面16座(包括城门马面),马面紧贴墙体,雄伟稳健,其尺度大小不等。

城墙东、南、西三面设城门,不置北门,原城门上有门楼,在解放前和“文革”当中破坏。

城内街道建筑布局基本保留原制。

旧广武古城是研究辽金以及明代城池的重要实物资料。

其造型独特,别具一格。

与广武古城相呼应的,是广武长城。

广武长城现有汉长城及明长城遗存,汉长城遗存约1万余米,残高1.2米,宽2.4米,全部由石块无层次垒砌。

城上建有堞楼16座,保存较为完整的有5座。

保存较为完整的属明长城,这条长城“内边”,全长10公里,明洪武七年(1374)修建,万历三年(1575)重建。

西起忻州市代县的白草口河东,东至朔州市山阴县的新广武村。

这段长城全长5964米,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巡抚都御史李景元所筑。

城墙、敌楼、烽火台等在这段长城上仍可以看到保存较为完整的遗存,尤为白草口附近的锯齿长城最为奇绝,“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这段长城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站在广武长城上,旧广武辽城、广武汉墓群一览无余,旁边就是新建的大运高速公路。

秦汉的金戈铁马,唐宋与突厥、契丹人的大战纷争,明代抗击蒙古入边的喊杀冲锋……历史的一幕一幕仿佛就在眼前,战马的嘶叫仿佛就在耳边,“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历史的尘埃远去,留下的只是无数的遗迹与传说,与旁边现代化的高速公路形成鲜明对比。

古今两个时代的碰撞,在这一刻仿佛融为一体,安静,却无声诉说着历史的喧嚣。

(四)温良恭俭民风淳厚民间艺术享誉三晋

山阴县地理位置特殊,有著名的桑干河、木瓜河(北宋战争的重地),依雁门关天险,是一个天然的军事要塞;山阴的九龙湾有个圣母宫,也叫女儿庙,这里“文人拜,求其才德,军士拜,求其神武,商人拜,求其公义,乡民拜,求其灵通”。

北宋时期,出了英勇神武,名扬古今的杨家将。

至今依然叫人血脉贲张,气吐眉扬。

那血战金沙滩的惨烈悲壮,佘太君百岁挂帅的无畏气概,十二寡妇征西的巾帼风采,想起来无不令人荡气回肠,扼腕叹息。

宋代,一个被少数民族威胁四面环绕的时代,一个重经济轻武备的时代,军事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而杨家将满门忠烈,用冲天的豪情和滚烫的热血,给那个阴柔的王朝涂了一层厚厚的亮色,在山阴大地上上演了一幕幕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

这些早已成为全中国最具知名度的“名牌”之一。

长期的铁马冰河、环境艰巨使山阴人民养成了耐劳苦、尚简朴、刚直不阿、热情好客,豪迈忠义的秉性。

《朔州志》载:

“其民敬老慈幼,节用恭俭,勤于耕耘,务于牧养”。

妇女利用耕作农桑之余,逐渐发展出多种形式的民间艺术,其中较为出名的属面塑、剪纸等。

面塑艺术在山阴民间广泛流传,每逢过节和红白喜事,农村妇女多数都要献艺,发好的白面,经过心灵手巧的妇女们之手,能变成栩栩如生的花鸟、人物、甚至建筑等等。

如寒食节的十二生肖,七月十五的面鱼,春节的花馍、娶亲时的花鱼吉兔,丧葬时的面鸡,生日满月的寿桃馍馍等,逐渐形成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

剪纸亦是本县民间美术的重要形式,久盛不衰,在民间世代传承。

作品朴实粗犷,乡土气息浓厚。

在喜庆、丧葬、祭祀等场合下,因俗而已,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

如婚礼剪《喜鹊登梅》、《龙凤呈祥》、《鸳鸯戏水》;寿诞剪《寿星老》;生子有《莲生贵子》;新春佳节剪一些装饰性的吉祥图案、人物、花卉、虫鸟等,形象逼真,流畅传神。

近几年,剪纸题材、花样等多有创新,紧贴时代潮流,在雁北地区享有盛誉。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兵乱纷争的喧嚣已经远去,如今山阴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近年来,山阴大手笔频频,建一中,复古冢,治湿地,修同太,如今的山阴如涅槃凤凰,显示出更加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彰显了充满朝气、更赋魅力的勃勃生机。

“风劲帆悬正可期,勇立潮头唱大风”,山阴转型发展之剑刚刚出鞘,将以势不可挡之势,在前进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走出一条跨越发展的特色之路。

(山阴县政协供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