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精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32607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最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最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最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最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最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最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精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最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精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最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精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最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精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最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精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最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精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最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精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最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精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精品.docx

《最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精品.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精品.docx

最新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精品

单元总复习与小专题梳理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五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一、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

1949年到1956年是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其阶段特征是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这一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

1、过渡的准备阶段(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

即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阶段。

(1)政治上,继续追歼残敌,坚决镇压反革命;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几千年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抗美援朝,为国内建设赢得了和平的环境:

“三反”、“五反”运动打击了不法资本家。

纯洁了干部队伍。

(2)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并大力恢复和开展生产。

(3)外交上,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打破了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孤立政策。

2、过渡的实施阶段(1953年到1956年):

即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1)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据此制定了一五计划,在其方针指导下.我国开始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定。

(2)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了保障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3)外交上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具体特征:

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发展特点

1.社会性质:

(1)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组成结构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就其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2)从这一时期我党采取的政策看,有些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如土改),有些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如三大改造),有些兼而有之(如没收官僚资本)。

(3)就其整个情况来看。

不是社会主义的,但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因此,不能把新民主主义同社会主义割裂开来。

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2.经济基础:

(1)新民主主义经济占主导,即在国营经济领导下。

合作社集体经济、个体私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多种成分并存。

(2)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虽然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的经济仍占很大比重。

(3)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领域里的任务.就是改造非社会主义成分.三大改造的完成。

使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完全占据主导地位。

3.政权组织:

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4.社会主要矛盾:

(1)1949~1952年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残余势力的矛盾。

(2)1953~1956年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二、重要历史概念

1.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

(1)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段时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不仅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要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2)民主革命的任务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新中国在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的斗争中,有许多斗争就是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

主要有:

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取缔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丑恶现象、没收官僚资本、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经济侵略势力、进行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等,都具有肃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残余的性质,属于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但这其中的许多斗争同时还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抗美援朝是民主革命反帝斗争的继续,但不是遗留下来的任务。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是:

在政治上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在经济上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为此进行的斗争有:

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各级人民政府、进行三大改造、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比较

历史条件:

①1953年总路线的条件是:

人民政府已掌握国家经济命脉.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已完成,即将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抗美援朝胜局已定,为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民主革命遗留问题已基本解决,人民政权巩固。

②1958年总路线的条件是: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

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实现,我国进入全面经济建设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结合本国建设实践,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使经济建设的“左”倾思想滋长,忽视了客观规律.背离了党的八大的正确方针。

侧重点不同:

过渡时期集中精力发展重工业,侧重于工业化这个主体,逐步实现三大改造作为两翼,力求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侧重于多快好省的“快”字,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高速度.反对保守,大炼钢铁,以钢为纲。

影响: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全国各行各业大力支援工业建设;同时完成了三大改造,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由于工作过粗过急也遗留下一些问题;1958年总路线提出后,党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工业以钢为纲,农业方面,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国家面临建国后最严重的困难。

启示:

经济建设总路线的制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1949年~1956年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过渡性”的表现

(1)社会经济结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为惟一经济基础。

(2)社会阶级结构由多种成分并存到都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社会主要矛盾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之间的矛盾。

(4)国家政治制度由初期的政治协商制度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社会性质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例题:

1949--1956年,新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

试从经济、政治、民族关系、外交政策等方面分析概括这一过渡性的具体表现。

在这一过渡过程中,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有何特色?

为什么会采取这样有特色的政策?

参考答案:

(1)过渡:

①经济上: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制度最终确立;②政治上:

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③民族关系上:

实行民族关系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④外交上: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特色:

①经济上,通过赎买方式实现和平过渡;②政治上,实行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原因: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民族资本主义是先进的经济成分;②民族资产阶级具有革命性的一面,为民主革命的胜利作过贡献;③民族资产阶级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三、重要历史知识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衰和历史地位

1.兴衰过程:

(1)萌芽: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的一些地方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2)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产生了使用机器生产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

(3)初步发展:

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4)迅速发展:

1901~1911年。

(5)“短暂春天”:

一战期问.被称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6)显著发展:

国民党统治前期。

即1927~1936年。

但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受官僚资本的摧残也越来越严重。

(7)破产: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的措施.民族工业几近破产。

(8)恢复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因中共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和进行土地改革保护富农经济,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被称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9)消灭:

经过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消失了。

2.历史地位:

(1)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从政治上看,它导致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3)从思想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4)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

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四、单元相关专题

专题一:

对建国后我国经济体制演变的认识

1.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1)表现:

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2)认识:

转变的主要原因是照搬苏联模式,主观上急于追求实现现代化。

核心内容是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曾起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一定成就。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活力。

2.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1)表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2)认识:

转变的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

核心内容是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

结果是增强了企业的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腾飞,成就举世瞩目。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表现: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2)认识:

转变的原因是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核心是把企业推向市场。

结果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迎接21世纪的竞争和挑战。

典题例证:

概括指出1949~1952年底、1956~1978年以及1978年以后三个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状况,并分析其对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1949~1952年底,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共同存在与发展。

作用:

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1956~1978年,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占统治地位。

作用:

有效地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但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与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1978年后,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作用:

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发展。

专题二:

建国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三次重大调整

1.第一次:

国民经济恢复以后。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1953年,党提出了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2.第二次:

1957~1960年,由于大跃进、“反右倾”的错误、自然灾害和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全面调整。

1965年,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基本完成,国民经济全面好转。

3.第三次:

“文化大革命”使党和国家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民生产总值、财政

收入和城市居民平均收入都有大幅度提高,工农业生产和科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城乡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专题三:

新中国各个时期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及农业的曲折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变革,这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误,但总体上是好的。

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着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950年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采取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农业合作化:

在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毛泽东从革命根据地合作运动的实践经验和延安大生产运动的成功经验出发,提出:

依靠合作社的统一经营可以形成新的生产力,发展合作社就能增产,合作社规模越大越有优越性。

因此,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本着自愿互利、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

到1956年底,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实质是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农业生产也按计划完成。

但由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期,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以及受自然灾害的影响,粮棉等增产有限。

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些党的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1959年8月,中央在北戴河举行会议所作出的决定认为:

人民公社化是形势发展的必然,它的核心是以提高公有化程度来扩大规模。

由于农业上“左”的政策,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挫伤,生活水平严重下降,加之从1959年起,连续几年大面积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作出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把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农村一项长期经营制度稳定下来。

实行包产到户以后,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粮棉产量逐步增加,已经跃居世界首位。

五、单元兼小专题知识训练

一、选择题

1、新中国的诞生,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具体表现在()

①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②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③开始朝着社会主义道路迈进④召开了政协会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2018·中山)下图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

其中引起1949年到1957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B农田水利的兴修

C土地所有制的改革D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3、下列与农业合作社有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在农业合作化的高潮中,中共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B农业合作化完成后,国家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C.农业合作化完成后,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变化

D.农业合作化完成后,国家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1953年以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和平过渡。

据此回答4~6题。

4.(2018·苏锡常镇)合理调整工商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A.都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B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C.都具有民主革命的性质D.都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

5.在三大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创造性地运用了赎买的政策。

下列对该政策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实现了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B.使被改造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C.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6.(2018·南通)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实现标志着我国

①“一五”计划经济指标提前完成②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③开始进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④国内主要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③④

1953~1957年,我国实施了“一五”计划,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据此回答7~8题。

7.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历史条件包括()

①农业合作化掀起高潮②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③全国大陆土地改革基本完成④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A.①④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8.(2018·郑州)“一五”计划期间,有两个省区改变了过去不通铁路的状况,它们是A四川、福建B.云南、贵州C.青海、宁夏D、甘肃、新疆

9.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十年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是()

A“三反”、“五反”运动的胜利B.三大改造任务的完成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D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0、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标志着

A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B.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建立

D.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11.(2018·淮安)1840~1949年百余年间,中华民族革命进程中最伟大的两次历史行动是()

A.太平天国、辛亥革命B.太平天国、维新运动

C.国民革命、抗日战争D.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2.关于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意义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冲击了美国的全球霸权主义②影响到了美苏争霸的态势

③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主权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3.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完成对我国社会经济状况产生的影响是()

①基本上消灭了土地私有制②基本上消灭了地主经济和富农经济

③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④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开辟了道路

A.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4.(2018·海淀)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反对官僚主义成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下列运动,把反对官僚主义作为目标的有

①“三反”运动②“五反”运动③整风运动④镇压反革命运动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15.下列关于没收官僚资本的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B.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D.消灭了国内资产阶级

16.(2018·济宁)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执政能力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是()

A.土地改革运动B.平抑物价的斗争

C.抗美援朝运动D.镇压反革命运动

17.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说:

“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毛泽东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是()

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B.合理调整工商业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D.开展“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18.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最显著的特点是

A自由竞争B受国家法律约束C未形成垄断D受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

19.(2018·泰安)1953~1956年我国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B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C.借鉴苏联发展经济和本国建设的经验

D.一些领导人片面强调公有化水平

20.(2018·东城)过渡时期下列事件未能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是()

A农业合作化运动B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C.没收官僚资本D土地改革运动

21.(2018·安徽江南十校)下图所示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是

ABCD

1953~1957年是“一五”计划建设时期,工农业建设和交通运输都取得巨大成就。

据此回答22~23题。

22.“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长江被称为南北交通的“天堑”。

新中国建立后,长江两岸首次实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是在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B“一五”计划期间

C.“大跃进”期间D改革开放时期

23.据下图判断。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建的铁路是()

A.①③⑦B.③④⑤C.③⑥D.②⑤

二、材料题

2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至1962年我国粮食产量变化趋势示意图

材料二:

从1957年到1960年,重工业增长2.3倍,而农业下降22.8%;工业内部各部门比例也失调。

钢铁工业生产挤占大量的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使其他部门无法正常生产。

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

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

到1960年,粮棉产量跌落到1951年的水平。

材料三:

1954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

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

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1949—1962年我国粮食产量出现的变化。

(3分)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粮票退出流通领域的原因。

(4分)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建国初)中国的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占了现代性工业的第二位,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这个时期内,一切不是于国民经济有害而是于国民经济有利的城乡资本主义成分,都应当允许其存在与发展,不是如同资本主义国家那样不受限制任其泛滥的。

它将从几个方面被限制……,我们要从各个方面按照各地、各业和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对于资本主义采取恰如其分的有伸缩性的限制政策。

材料二解放后,国家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方针,因而使得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资本主义唯利是图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经常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发生矛盾。

……从1953年起,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出现企图摆脱国营经济的领导,盲目发展,自产自销、套购、抢购重要物资、抢购粮食、哄抬粮价、扰乱市场,破坏国家计划等活动。

材料三1956年我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上建立起来。

但是由于当时对生产关系变革过快,曾于1956年下半年和1957年进行了某些必要的整顿,把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规模划小,把小商贩小手工业者从公私合营企业中划分出来等.应该提出这些做法是正确的.但是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断扩大集体经营规模和提高公有化程度。

材料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方针指引下,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实行国家集体劳动者个体一起上的方针,支持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发展。

 ——以上均引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回答:

(1)建国初至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开始,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了什么政策?

你认为这种政策是否正确?

(3分)

(2)1953-1956年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实行怎样的政策,你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3分)

(3)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有了什么发展?

(3分)

(4)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有什么意义?

认识深化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3分)

 

26、阅读下列统计表

表一1949年国民经济情况

项目

全国总产量

比历史最高年产量下降%

工业生产

50

农业生产

25

1.1亿吨

27

棉花

44.4万吨

69

15.8万吨

8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