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35552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

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017-2018学年东莞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文科综合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

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

这说明商代

A.宗法分封制形成中

B.贵族爵位等级萌芽

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

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和宗法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涉及到的“子”“公”“伯”“侯”“男”等都是后来的我国封建社会的贵族爵位等级名称,所以材料说明在商代贵族爵位等级萌芽,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统治秩序的稳定与否,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到封赏贵族的称谓,而不涉及神权色彩,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等级制度

2.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并成为黄巾起义的工具。

而东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认为黄巾军领袖张角“诳眩黎庶,纠合群愚,招集奸党,称合逆乱”;同时强调“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信道求仙者应“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葛洪的主张

A.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B.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C.反映了下层民众的诉求

D.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A选项错在材料只谈到儒家和道家,未提佛家,所以与“三教合一”无关;B选项说法正确,葛洪反对张角,强调“忠孝和顺仁信”,这对社会发展是有利的;C选项错误,从以上可以看出,葛洪的思想对统治阶级是有利的,有利于稳固统治;D选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这一点。

3.晚唐时期,朝廷授予众多节度使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宰相并称,号为使相,但并不行使宰相权力。

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增加,包括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等。

这种变化反映了北宋

A.宰相权力的扩大

B.藩镇问题依然较严重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晚唐到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的增加,为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C项正确;A项与此相悖,排除;B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可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君主专制的强化

4.两宋以来,民间流传“苏湖(今江浙地区)熟,天下足”的谚语;明嘉靖后,“湖广(今湖南湖北地区)熟,天下足”成为当时的普遍认知。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江浙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B.经济重心转移至湖广地区

C.江浙地区经济出现衰退

D.“海禁”政策大力推行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江浙地区是宋代的主要产粮区,故民谚称“苏湖熟,天下足”;到了明代中后期,江浙地区商品经济发达,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减少,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于是明代主要的产粮区转移至湖广地区,民谚改称“湖广熟,天下足”,这其中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江浙地区经济结构的变动,A项正确。

B、C两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D项是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与题意无关,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古代农业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5.中国古代的五德终始说,包括土木金火水五行相胜(相克)与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两个系统。

作为一种解释王朝更替和历史变易的学说,它用以弥补政权更替中自然证据的不足。

根据下图,推断秦、汉两朝的德性应是

A.火德、土德

B.金德、火德

C.水德、土德

D.土德、木德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根据材料的叙述,我们知道五行学说可以弥补政权过渡的自然依据。

汉朝时秦朝之后的王朝,所以再找自然依据的时候要找相克的一方面。

结合图片:

虞为土德,夏为木德,商为金德,周为火德,秦当为水德。

根据这一概念,我们可以选出汉代是土德,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其它选项不符合规则,故排除。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五行思想

【名师点睛】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

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

五行指:

木、火、土、金、水。

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

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6.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郤氏“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鲁国的季氏“富于周公”。

时人预感“夫皆富,政将在家”。

据此分析,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

B.生产力的发展引起诸侯国经济地位的变化

C.经济地位的变化推动封建社会的快速转型

D.经济地位的变化引发政治权力格局的变化

【答案】D

...............

7.北魏均田制规定奴婢授田与平民相同,耕牛也可授田。

至唐初,唐高祖下令推行均田制,但取消了对奴婢、耕牛的授田。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门阀氏族势力的衰落

B.政府掌握的土地数量减少

C.均田制度的逐渐衰落

D.部曲奴婢的社会地位下降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在魏晋时期因为门阀贵族占有占有奴婢,北魏均田制的做法有利于照顾门阀贵族的利益。

而唐朝废除对奴婢的授田,说明了门阀贵族已经衰落,士族地主兴起,故选A。

B不正确,土地总数量不可能减少。

C错误,均田制在唐朝初年仍然在推行。

D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奴婢地位的变化。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均田制

【名师点睛】均田制指的是实行于北魏至唐朝时期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度。

虽然政府把土地分给人民耕种,但是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

这种做法有利于缓和矛盾,和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但是无法做到从根本上遏制土地兼并,因为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决定了土地兼并现象的必然存在。

均田制实行至唐朝后期开始终止。

8.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要实现对道的全面认识,就必须要全面观察事物,并亲身实践然后进行考核验证。

据此分析叶适

A.主张万物皆理

B.反对空谈性理

C.提倡经世致用

D.否定格物致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叶适的观点主要强调的两点:

一点是全面性,一点是实践性。

他没有突出万事万物皆为理,所以排除A选项。

他主张要实践来检验正确性,所以反对空谈,B选项正确。

叶适的观点无法体现出“致用”二字,所以C选项错误;D选项错误,格物致知是指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也强调对事物进行考察。

9.《十二铜表法》规定:

相邻田地之间,应留空地五尺,以便通行和犁地,该空地不适用时效的规定。

这项条款说明古罗马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注重维护公共利益

C.公共权力至高无上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在相邻空地之间留出可供人行走的道路,这属于公共建设领域,说明了《罗马法》具有注重维护公共利益的方面,故B项正确。

题干所述为公共建设不是私有财产,故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仍旧是属于奴隶制度国家的法律,公共权力并不是最高权,故C项错误;罗马法是在公民面前人人平等,故D项错误。

10.雅典召开公民大会时会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对于非常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能进行两次投票,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诉,这反映出雅典民主

A.民主机构相互制约

B.公民集体广泛参政

C.决策程序力求完善

D.公民权利日渐扩大

【答案】C

11.卢梭认为在民主国家,主权应属于全体人民,主权不可转让、分割,也是不能代表的。

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

如果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

对卢梭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

A.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B.与雅典的民主制本质相同

C.赞同三权分立的思想

D.可能导致侵犯人民的自由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

如果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可知,他强调直接民主,个人意志需要服从集体意志,故D符合。

A无法体现。

B错误,雅典民主制度为奴隶制民主制度。

C无法体现。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内容

12.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

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

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可知,神话文化中凸显的是诸神的人性而非神性,具有早期的人文思想,故B项正确。

结合题中信息与所学知识可知,宗教信仰意识淡薄与此无关,排除A;题中突出的是诸神的人性而非理性,排除C;公元前9至前8世纪,雅典民主还没有确立,排除D。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二、非选择题: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

共135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中国近代化公共卫生事业逐渐酝酿起来,首先是欧美来华传教士,积极呼吁中国注意公共卫生问题,他们广泛发放关于种牛痘,预防天花、霍乱的知识读物,不断向中国有关官员提出改善卫生的建议。

随后中国出使人员和早期改良思想家等加入呼吁行列,《申报》也时常有改善公共卫生的议论。

而租界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

19世纪末上海租界已经在硬件设施、组织机构、法规建设、技术保障等方面,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公共卫生系统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美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导致传染病横行,城市公共卫生改革呼声强烈。

内战后政府和社会大众卫生意识显著提高,1870年至1890年市政卫生局开始成为政府的常设机构,一些城市还从正规部队中招募组建卫生监督部队;政府还吸引私人企业、民间团体甚至儿童参与到垃圾处理工作中;同时一些专家呼吁联邦政府直接干预“检疫”工作,1878年国会通过《国家检疫法》;70年代细菌理论的出现为城市检疫,消毒提供了理论指导。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城市死亡率的下降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李晶《城市化下的“卫生”困境与突破——论19世纪后半期美国城市卫生改革》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和美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发展的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及给我国现代公共卫生建设的启示。

【答案】

(1)中国: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先进思想的传播;传教士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租界的示范引领;中国近代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美国:

工业革命推动,近代工商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增长快;环境污染严重,传染病流行,公共卫生状况恶化;政府和社会大众卫生意识的提高;近代科学理论的发展

(2)影响:

改善了环境卫生,有利于居民的身体健康;完善了城市基础设施,改变了城市面貌;增强了政府的管理职能;

启示:

不断加强并逐步完善环境立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提高人民的道德素养;发展科技,利用科技改善环境。

【解析】第

(1)问,解题时首先明确中国与美国,再明确时间“近代”,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中国方面可结合材料“首先是欧美来华传教士”“租界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以及所学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分析;美国方面可以结合材料“城市化导致传染病横行,城市公共卫生改革呼声强烈”“内战后政府和社会大众卫生意识显著提高”“消毒提供了理论指导”等信息及所学工业革命的开展等分析。

(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内战后政府和社会大众卫生意识显著提高”可以得出人们的卫生意识提高,促进了卫生环境的改善,利于身体健康;根据材料“联邦政府直接干预‘检疫’工作”可知可促进城市设施的完善,增强了政府的管理职能等。

第二小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时需要围绕“美国公共卫生建设”获取启示,可以从环境立法、完善监督机制、提高道德素养以及科技改善环境等方面分析归纳。

14.阅读下表,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发展情况

先秦时期

社会上层即贵族层、统治者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家长制集体大家庭。

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

春秋战国至

魏晋南北朝

传统家庭的奠基和初步发展阶段,以小型核心家庭和直系家庭为特点的家庭形态占据了主流,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而全综合经营的小农家庭生计模式逐渐定型

隋唐五代时期

传统家庭第一个兴盛阶段,生产工具的发展为小家庭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小家庭与大家庭共存

宋辽金元时期

传统家庭发生近代化转型的重要时期,以壮年夫妇为核心的三代五口之家成为此后中国家庭的主要形态

明清时期

传统家庭达到鼎盛

民国以后

传统家庭衰落,现代家庭兴起

 

根据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家庭发展变化的一种趋势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要求:

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充分。

【答案】观点一:

小家庭逐渐取代大家庭。

在宗法制的影响下,先秦时期以血缘为中心的大家庭普遍存在。

随着宗法制的瓦解和影响力下降以及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即生产工具的进步,以生产为中心的小家庭出现。

隋唐五代时期,小家庭与大家庭共存。

到了宋辽金元时期,三代五口之家成为此后中国家庭的主要形态。

观点二:

宗族家庭被生产家庭取代。

在宗法制影响下,先秦时期以血缘为中心的宗族家庭大量存在;春秋战国以后,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而全综合经营的小农家庭生计模式逐渐定型;隋唐五代和宋辽金元时期以生产为核心的家庭成为主流,完全取代宗族家庭。

【解析】本题以家庭演变为试题切入点,考查学生获取信息、阐释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首先,依据材料提取“家庭演变的趋势”,如从规模、职能等方面提取观点。

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家庭发展的原因。

评分说明:

观点(2分)+论述说明(10分)。

其中,“论述说明”进行分层评价,包括:

论述(8分)+总结(2分)。

具体分层评价的等级如下:

等级

说明

一等(12—9分)

准确、充分运用史实:

说理充分,逻辑严密

二等(8—4分)

能够运用相关史实;说理较充分,逻辑关系较消楚

二等(3—0分)

运用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说理不充分或没有说理,逻辑混乱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体制由秦汉的郡县两级制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增加了中央到基层的中间环节,且州郡随意增设,地方官僚队伍膨胀,豪家大族把握地方大权。

为了解决这一弊端,隋文帝加大了对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力度,设计了以整顿地方为核心、以致治安民为主旨的整体改革方案,并很快付诸实践。

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又裁并一些州县,取消了地方官署选用属吏的权力,缩减行政支出。

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了州县官吏的选拔、考课、职权等有关制度。

隋文帝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完全由中央任命,州县长官不得自行选用属吏,县佐也不得用本地人,避免其凭籍权势横行地方。

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约束与考核,要求他们每年年终到中央政府汇报工作。

隋文帝曾派出巡视使者,一次罢免贪官污吏200多人;隋文帝注意对地方官吏的教育和引导,提倡节俭政治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隋文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文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意义。

【答案】

(1)内容:

减少地方区划层级和行政区的数量;进一步规范和明确州县官吏制度;加强对

各级官吏的监督和教育。

(2)意义:

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安定;为唐及以后各朝提供了借鉴。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又裁并一些州县”,可以看出减少地方区划层级和行政区的数量;根据材料“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了州县官吏的选拔、考课、职权等有关制度”,可以看出进一步规范和明确州县官吏制度;根据材料“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约束与考核,要求他们每年年终到中央政府汇报工作。

隋文帝曾派出巡视使者,一次罢免贪官污吏200多人;隋文帝注意对地方官吏的教育和引导,提倡节俭政治”,可以看出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监督和教育。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隋文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意义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从当时角度来看,减少地方区划层级和行政区的数量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安定;长远来看,则为唐及以后各朝提供了借鉴,影响深远。

整体分析:

本题引用隋文帝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材料,设置两个问题,涉及改革“内容”“历史意义”的考查,难度相对简单。

一般来说,关于改革史的内容,常见题型是主观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材料、比较不同、说明特点、指出原因、评述/评析观点、思考启示等等。

对策:

熟悉考点是基础;多记诵,滚瓜烂熟;阅读材料有技巧;首尾句、标点符号;组织答案须谨慎;审清题、简单草稿;要点序号不能忘。

序号化、书写清楚。

16.【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明朝人王士性(1547-1598).好游历,相继在河南、北京等地做官,足迹遍及当时的两京十二省,相继写了《广游志》和《广志绎》等地理学著作,对所游历和考察的对象加以理论概括。

王士性全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对“人定胜天,,思想有了新的发展,从理论上总结出“天下事不可懦而无为,尤不可好于有为”。

他认为,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

他将自然与人文地理都当成考察的对象,特别注意观察各地的地理环境、民情风俗、宗教文化、物产交通,并比较其差异,从而在人文地理的各个分支,如风俗地理、文化地理、经济地理、政治地理、民族地理乃至军事地理的研究都留下真知灼见,王士性注意观察与分析各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长处和短处,以确定环境对某种社会需要的适宜或者有利的程度。

王士性深入细致的观察与缜密独到的思想,给明末清初的学者以巨大的影响。

一摘编自周振鹤《王士性的地理学思想及其影响》等

(1)根据材料,概括王士性的地理学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士性地理学思想形成的背景。

【答案】

(1)思想:

重视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认为自然环境对于人的行为方式有着决定性的影

响;认为地理现象存在地域差异;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都当做考察对象。

(2)背景: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经世致用思潮逐渐形成;西学东渐。

【解析】

(1)根据材料“好游历。

……足迹遍及当时的两京十二省”,可以看出重视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根据材料“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可以看出他认为自然环境对于人的行为方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根据材料“注意观察各地的地理环境、民情风俗、宗教文化、物产交通,并比较其差异”,可以看出他认为地理现象存在地域差异;根据材料中提到的王士性“将自然与人文地理都当成考察的对象”,可以看出他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都当做考察对象。

(2)根据材料中王士性生活在16世纪中后期,再结合这个时代特点分析即可。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思想上,经世致用思潮逐渐形成;对外交流上,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来华,引起西学东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