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届高三历史复习测试中国古代史6.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35854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届高三历史复习测试中国古代史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湖北省届高三历史复习测试中国古代史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湖北省届高三历史复习测试中国古代史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湖北省届高三历史复习测试中国古代史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湖北省届高三历史复习测试中国古代史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湖北省届高三历史复习测试中国古代史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湖北省届高三历史复习测试中国古代史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湖北省届高三历史复习测试中国古代史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湖北省届高三历史复习测试中国古代史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湖北省届高三历史复习测试中国古代史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届高三历史复习测试中国古代史6.docx

《湖北省届高三历史复习测试中国古代史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届高三历史复习测试中国古代史6.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届高三历史复习测试中国古代史6.docx

湖北省届高三历史复习测试中国古代史6

中古史(隋唐~宋元)试卷

一.选择题:

(1×1.5`×40=60`)

△.比较历史现象的异同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一项基本要求。

运用比较的方法回答:

1.唐开元年间被认为是古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相比:

()

A.经济繁荣程度更高B.社会秩序更加安定

C.阶级矛盾更加缓和D.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2.“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的共同特点是:

()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较为安定

C.疆域空前辽阔D.国力强盛,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

3.唐宋两代,民族问题呈现出不同现象和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

A.民族的优劣B.封建制度的强化

C.封建国家的盛衰D.民族政策的正确与否

4.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与唐朝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

()

A.极力提高皇权B.竭力削弱相权

C.削弱贵族特权D.削弱地方势力

5.古都洛阳、开封的商业在唐宋时盛极一时,到元代却一落千丈,这主要是由于:

()

A.元朝统治中心迁往北京B.元朝的运河改道山东

C.元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D.行省制度抑制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6.元朝与隋朝相比,在交通运输方面的突出成就是:

()

A.重新修治了大运河B.创办了规模空前的海运

C.开始与欧洲国家直接友好往来D.指南针开始运用于航海

7.五代十国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与东晋、南朝时期相似的有:

()

①.南方土地兼并不严重,封建剥削较轻

②.大批北方农民南迁,增加了劳动力

③.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秩序相对安定

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对外贸易比较发达

A.①②③B.②③C.③④D.②③④

8.对五代十国表述正确的是:

()

A.五代是黄河流域并存的政权B.十国中没有相继建立的政权

C.后周与后蜀、南唐在地域上相邻D.十国政权都在江南各地

9.北宋科举制比唐进一步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

A.严格考试程序B.增加考试科目

C.殿试成为定制D.录取名额大增

△.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据此回答:

10.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最基本的原因是:

()

A.各族人民的长期友好交往B.民族之间频繁的战争

C.民族之间的流动迁徙D各民族之间互通婚姻

11.秦、唐末、元朝时我国居民迁徙的共同特点是:

()

A.大批北方农民迁居江南B.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内迁

C.南部沿海居民迁往南洋D.许多中原人民迁到边疆地区

12.两宋与少数民族关系的相似之处是:

()

A.割地求和,划界对峙B.对少数民族政权称臣

C.向少数民族政权输送岁币D.都城陷落前击退少数民族的进攻

13.公元1000年时,与宋朝并存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是:

()

A.夏B.辽C.金D元

14.10~13世纪的民族融合与3~6世纪的民族融合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在于:

()

A.民族大融合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C.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交流频繁D.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15.辽、西夏、金三个少数民族政权相似之处有:

()

A.兴起于东北B.与宋朝并立C.被蒙古灭亡D.创制相同文字

16.下列关于松赞干布与骨力裴罗相同之处的各项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A.他们都生活在唐太宗在位时期B.他们都是西部边疆的民族首领

C.他们都曾经接受唐朝的册封D.他们都曾建立强大民族政权

17.元昊与耶律阿保机政治活动的共同之处是:

()

A.在五代十国时建立了民族政权B.官职分为汉制与本族两大系统

C.与北宋间的战争以和议告终D.曾仿照北宋实行科举取士

18.契丹、女真、蒙古兴起的相同原因中最关键的因素是:

()

A.畜牧业促进经济的发展B.接受了先进的汉文化

C.军事力量异常强大D.先后出现了杰出首领

19.下列最能说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原理的是:

()

A.蒙古贵族采用汉法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C.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D.元朝的民族大融合

△.改革是兴利除弊、强盛国家的重要手段。

据此回答:

20.周世宗改革的最大历史作用是:

()

A.革除五代的弊政B.经济有了恢复和发展

C.军事力量增强D.为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奠定了基础

21.王安石变法的突出效果是:

()

A.政府财政收入增加B.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

C.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D.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

22.王安石变法要直接解决的矛盾是:

()

A.农民和地主的矛盾B.官僚内部的矛盾

C.农民和国家的矛盾D.国家和官僚地主的矛盾

23.王安石变法中对地主利益触动最大的是:

()

A.青苗法B.方田均税法C.募役法D.农田水利法

24.阿保机、元昊、阿骨打、成吉思汗的改革对少数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B.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

C.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D.实行了本民族的统一

25.宋太祖政治改革的最直接的积极作用是:

()

A.防止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再现B.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D.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状况

△.北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回答:

26.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而实行的兵制是:

()

A.募兵制B.府兵制C.募役法D.更戍法

27.北宋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要解决的根本矛盾是:

()

A.皇帝与统军大将的矛盾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D.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28.对于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基本评价是:

()

A.弊大于利B.利大于弊C.利弊相当D.有利有弊

29.自宋初以后,中国古代军阀割据局面不复出现,其主要原因在于:

()

A.生产力发展B.民族大融合加强

C.政治制度的改革D.商品经济发展

△.宋元时期出现了民族融合高潮。

据此回答:

30.元朝民族融合加强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迁徙与杂居B.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C.全国的统一D.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和江南地区

31.宋元时期民族关系所具有的特点是:

()

①.既有战争,也有议和②.由民族政权对峙到走向统一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④.新的少数民族形成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黑龙江流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据此回答:

32.这一地区正式划入版图是在:

()

A.汉朝前期B.唐朝前期C.元世祖时D.明成祖时

33.下列关于唐玄宗时期“渤海国”政权的各项表述中正确的是:

()

A.这是接受中央政府领导的地方民族政权

B.这是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州县

C.这是郡县与封国并行状态下的王国政权

D.这是豪强地主支持的割据势力

34.在元朝划定的行省中,管辖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广大地区的行省是:

()

A.中书省直辖B.宣政院辖地C.辽阳行省D.岭北行省

△.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回答:

35.在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贡献最大的是:

()

A.西方传教士B.马可波罗C.阿拉伯人D.日本留学生

36.以印刷代替人工抄写著作,最早可追溯到:

()

A.春秋战国B.隋唐C.秦汉D.宋元

37.欧洲的活字版比毕升的发明晚了400年,时间应是:

()

A.13世纪B.14世纪C.15世纪D.16世纪

38.宋元时期,我国文化高度繁荣,能代表当时科技水平的重大成就有:

()

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②.郭守敬的《授时历》

③.指南针用于航海④.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39.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一部:

()

A.笔记体的科技著作B.日记体的天文专著

C.散文体的随感D.对话形式的科技访谈

40.使宋元时期文化繁荣不同于前代的主要的新因素是:

()

A.广泛的对外交流B.商品经济的发展

C.民族间频繁接触D.社会秩序相对安定

二.非选择题:

(1×10`×4=40`)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浙江及通江渡海之津道,且如海高之船,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注:

料,一料为一石,一石为一百二十斤)……。

且论舶商之船,自入海门,便是海洋,茫无畔岸,其势诚险,……风雨晦冥时,唯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敢差误……。

愚屡见大商贾人,言此甚详悉。

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是泉州便可出洋。

……但海洋近山礁则水浅,撞礁必坏船。

全凭指南针,或有少差,即葬鱼腹。

……又论舟师观海洋中日出日入,则知阴阳;试云气则知风色顺逆,毫发无差。

相水之清浑,便知山之远近。

大洋之水,碧黑如淀,有山之水,碧而绿……有鱼所聚,必多礁石,……每月十四、二十八日,谓之‘大等日分’,此两日若风雨不当,则知一旬之内,多有风雨。

凡测水之时,必视其底,知其是何等泥沙,所以知近山有港口……若有出洋,即从泉州港口至岱屿门,便可放洋出海,泛往外国也。

”(《梦粟录》卷12)

材料二“今天下沿海州郡,自东北而西南其行至钦州止矣。

沿海州郡,屡有市舶。

国家绥怀外夷,于泉、广二市,置提举市舶使,故凡蕃商急难之欲赴诉者,必提举司也。

……诸蕃国之富盛多宝货者,莫如大食国,其次闍婆国,其三佛齐国,再其次乃诸国耳。

……诸蕃之人中不测,幸泊于吾境,犹有保甲之法,苟泊于外国,则人货倶没。

”——摘自《岒外代答》卷之《航海外夷》

回答:

⑴.依据材料说明宋代人掌握了哪些航海技术?

⑵.依据材料说明宋政府对外贸易的政策及其影响。

⑶.据地理知识和上述材料分析大食商人来华贸易两年一往返的原因和留居中国的原因。

42.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历史经历了秦汉、隋唐、元明清的三次大统一,期间也穿插了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的分裂。

回答:

⑴.有人把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演变的轨迹总结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认为这一种说法正确吗?

简要说明理由。

⑵.造成分裂的因素有哪些?

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什么?

⑶.三次大统一的共同条件是什么?

⑷.你怎样看待统一与分裂的关系?

⑸.目前台湾少数人企图搞“台独”,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43.江泽民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社会制度不断得到创新,这些创新推动了社会发展。

请回答:

⑴.秦统一后创立了怎样的监察制度?

西汉初期有哪些新发展?

⑵.唐朝兵制经历了由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简析其转变的原因及募兵制的利弊。

⑶.元代对我国地方制度有何创新,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⑷.上述制度变化的共同着眼点是什么?

中古史(隋唐~宋元)答案

一.选择题:

(1×1.5`×40=60`)

1

2

3

4

5

6

7

8

9

10

A

B

C

D

B

B

B

C

B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C

B

B

B

D

B

B

A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D

B

C

A

D

C

B

C

C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D

B

A

C

C

B

C

A

A

B

二.非选择题:

(40`)

41.【答】(10`)⑴.特点:

(1.5`)

图一:

北宋、辽、西夏三个政权并立;

图二:

南宋与金对峙;

图三:

元朝统一全国;

形成过程:

(4.5`)

图一:

北宋建立后,为收回幽云十六州两次对辽战争失败,采取软弱政策;辽军南下,澶渊之盟后形成宋辽对峙;西北党项族建立西夏,与宋不断交兵,宋夏和议后,形成三政权并立形势;

图二:

北宋后期,女真族兴起,建立金政权,先后灭辽和北宋;南宋建立后,偏安东南,虽然进行抗金斗争,但因投降派占上风,宋金和议,形成宋金对峙;

图三:

13世纪蒙古族兴起后,建立蒙古政权,先后灭西夏、金;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6年灭南宋,1279年实现全国统一;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管辖辽阔的疆域;

⑵.趋势、原因:

①.趋势:

由多民族政权并存、对峙,走向统一;(1`)

②.原因:

(2`)

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自身强大;宋政权政治腐败,积贫积弱;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人民渴望统一;

42.【答】(10`)⑴.不正确。

这种观点是简单历史循环论,只看到历史现象,没有看到历史的本质和主流。

中国历史并不是“分”与“合”的简单循环,而是每次循环都向前发展了一步,而且“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只是支流;(3`)

⑵.分裂的因素:

①.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是造成分裂的根本原因;

②.封建统治腐朽,中央集权削弱;③.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

④.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造成局势混乱;(2`)

⑶.共同条件:

(2`)

①.人心所向:

分裂期间,战争连绵不断,生产破坏,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和安定;

②.民族融合:

春秋以来,华夏族与其他民族接触频繁,联系加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宋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③.经济发展: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北方经济恢复发展;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北方经济恢复,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④.核心力量:

在对峙政权中,都有一个较强盛的核心力量,统治者又是较为有作为的人物,通过激烈的国内战争,完成统一;

⑷.分裂是支流,统一是本质和主流;(1`)

⑸.台独的实质是分裂祖国。

这是台湾少数人为了自己的权力和利益不顾台湾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利益的倒行逆施;台独行径违背历史潮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行为都是不能得逞的;(2`)

43.〔答〕(10`)

⑴.秦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西汉实行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以州为监察区,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官吏;(2`)

⑵.变化原因:

(3`)

①.均田制的破坏,使府兵制失去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

②.战事频繁,府兵地位下降,社会以充当府兵为耻;

③.唐玄宗为增加军事力量实行了募兵制;

利弊:

(2`)

①.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发展;

②.兵将之间有隶属关系,容易导致军阀的形成;

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有效地控制了地方,对明清和今天的行政区划有深远的影响;(2`)

⑷.着眼点: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