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8.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36372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8.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8.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8.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8.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8.docx

《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8.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8.docx

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8

课时作业27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6·福州模拟)1953年中共中央通过的一份决议指出:

领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点到面;就能够引导农民群众——在开始是一部分,随着将是大部分,而最后将是全部——跟着我们走向社会主义。

”此决议目的是(  )

A.动员农民打土豪分田地

B.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

C.鼓励农民加入人民公社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 注意题干信息“1953年”“跟着我们走向社会主义”可知是与1953年开始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有关,即指农业合作化运动,故B项正确;A项发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C项始于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D项始于1979年,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答案】 B

2.(2016·宝鸡质检)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历史学家评论说: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

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

”这表明(  )

A.经济增长方式变革B.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C.国家优先发展工业D.工农比例脱离国情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经济增长率,没有涉及增长方式变革,故A项错误;从“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来看,国民经济发展不均衡,故B项错误;从工农业的增长率可以看出国家优先发展工业,故C项正确;“一五”计划优先发展工业,符合我国落后的实际情况,故D项错误。

【答案】 C

3.(2016·延边质检)195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642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1.3%,比1952年增长84%。

其中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5.5%,现代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1.6%。

这说明(  )

A.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党和政府不重视农业的发展

C.我国已基本上实现工业化

D.“一五”计划得到很好执行

【解析】 题干材料说明1956年工业产值比1952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依据时间信息可知,这一历史现象与“一五”计划有关,故D项正确;A项“严重失调”说法与史实不符,题干材料也无从反映,故A项错误;B项“不重视农业的发展”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C项“基本上实现”说法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

【答案】 D

4.中共中央在建国后某年发布《关于春耕生产给各级党委的指示》,10天后的《人民日报》也发表题为《领导农业生产的关键所在》的社论。

这些文件指出,领导农业生产要从小农经济现状出发,生产关系的改变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否则,生产会受到损失。

这说明中共中央认识到(  )

A.小农经济自私保守不利农业发展

B.合作化运动要保护个体农民利益

C.政社合一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D.统分结合才能全面振兴农村经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强调“领导农业生产要从小农经济现状出发”,并没有指出小农经济的局限性,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建国后某年”“生产关系的改变”可以推断出应该是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B项正确;政社合一、统分结合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D两项错误。

【答案】 B

5.20世纪50年代至1978年,我国物价水平总体稳定,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二十几年价格几乎没变。

出现上述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A.农轻重比例失调B.计划经济体制

C.人民消费水平低D.人民公社体制

【解析】 解读题意,从“实行全省一价”和“政府统购统销”可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故B项正确;A、C两项不会导致“二十几年价格几乎没变”,错误;D项是在农村实行的平均主义体制,与题意不符。

【答案】 B

6.(2015·北京模拟)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说:

“1954年入秋以来……农村里食油、粉条、豆腐、熟食等供应不足。

特别严重的是,不少地方,农民杀牛、杀母猪小猪的现象相当普遍;积肥不热心,春耕准备不积极,生产情绪不高。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

B.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援建项目的撤销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存在过急过粗问题

D.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 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仅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部环境之一,并不是影响国内恢复和建设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是在1959~1961年,苏联援建项目的撤销是在50年代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农村里食油、粉条、豆腐、熟食等供应不足”和“积肥不热心,春耕准备不积极,生产情绪不高”可知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存在过急过粗问题,影响农业生产秩序和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始于195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7.(2016·新疆检测)中共八大期间,周恩来做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他指出:

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在一定范围内,将实行产品的自产自销;对某些日用工业品,将推行选购办法,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这将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

据此可知“报告”认为(  )

A.自由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B.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

C.部分产品按照市场需求可自由进行生产

D.自由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

【解析】 本题关键信息是“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这将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

A项“重要的地位”说法错误,故排除;题干论述的是自由市场,故B项错误;当时产品生产要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进行,故C项错误;从关键信息分析可知,题干强调自由市场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有计划地进行,起到补充作用,故D项正确。

【答案】 D

8.(2016·大连模拟)在20世纪50年代编制的国民经济草案中出现了“三本账现象”。

“中央两本账,一本是必成的计划,这一本公布;第二本是期成的计划,这一本不公布。

地方也有两本账,地方的第一本就是中央的第二本,这在地方是必成的;第二本在地方是期成的。

评比以中央的第二本账为标准。

”这一现象(  )

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国民经济的构成

C.加快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D.造成了国民经济的失衡

【解析】 材料中的两本账说明是计划经济时代,有虚夸的成分,不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的国民经济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没能改变国民经济的构成,故B项错误;依据以上分析说明不能盲目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国民计划中存在“浮夸风”,人为促使经济指标上升,结果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D项正确。

【答案】 D

9.“在这些一步登天的乌托邦梦想中间,一种实用主义情绪开始抬头,强调计划中的现实性和技术操作中的专业性。

要实现真正的经济发展,仅仅靠精神的力量还远远不够,这一点变得越来越明显。

”此话中的“乌托邦梦想”指的是(  )

A.土地改革B.“大跃进”运动

C.三大改造D.“文化大革命”

【解析】 本题考查了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失误。

题目中的“实用主义情绪”“仅仅靠精神的力量还远远不够”等信息揭示了人民对“大跃进”运动不务实际的反思,故本题应选B项。

【答案】 B

10.(2016·惠州调研)梅州市蕉岭县丘逢甲故居外墙上写有一条标语“让钢花开遍蕉岭,让铁水全县奔流。

”这条标语最早可能书写于(  )

A.1953年B.1956年

C.1958年D.1979年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让钢花……”和“让铁水……”,应该是“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铁,时间应为1958年,故C项正确。

【答案】 C

11.(2016·鄂尔多斯模拟)196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指示:

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相当于原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基础,至少7年不变;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从各方面节约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

这些规定(  )

A.拉开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序幕

B.消除了“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

C.有利于扭转当时的农村经济形势

D.逐渐打破农村的人民公社体制

【解析】 1960年土地改革已经结束,故A项错误;仍保留了人民公社,故未消除“左”倾路线的影响,亦未打破公社体制,故B、D两项错误;“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故有利于扭转当时的农村经济,故C项正确。

【答案】 C

12.(2016·济南调研)据统计,1949~1960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4%迅速上升至66.6%,1961~1966年这一比值降至51%。

这一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八字”方针的实施

B.“文革”的破坏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

D.自然灾害的发生

【解析】 结合史实可知,1949~1960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迅速上升的原因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和大炼钢铁的“大跃进”运动,但是“大跃进”运动造成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国家开始纠正“大跃进”等“左”倾错误,所以1961~1966年这一比值下降的原因应该是“八字”方针提出,故A项正确;B项时间不符;C项不是比值下降的原因;D项主要影响的是农业,故B、C、D三项错误。

【答案】 A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特别是在推动基础设施和大规模制造业的发展方面,政府弥补了私人部门弱小的不足。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私人部门逐渐壮大,而基础设施也基本完善,同时,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这时,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生产领域中逐步退出,而将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提供公共产品。

……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弱化地方政府干预和法制化、民主化进程来保证民众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

——陆铭等著《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

材料二 社会经济形态与欲望形态的转型对比表

欲望形态

社会

经济模式

节俭主义

传统社会

计划经济

消费主义

工业社会

市场经济

——王宁《从节俭主义到消费主义

转型的文化逻辑》

材料三 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农业国家,能够出口的主要物品是农产品。

如果在国内消费方面,不能节省出农产品去出口,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进口机器装备来进行工业建设。

因此,全国人民应该自觉地节省凡属可以节省的消费品,以便供应出口。

减少消费,当然是一件不舒服的事情,但是我们必须在两者中间选择一个:

或者是暂时减少可以减少的消费,以便完成国家工业化,由此来建立我国能够进一步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基础,使我们有可能在将来迅速地增加各种消费品的产量;或者是尽其所有在国内消费掉,因而不能建设工业,使我国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全国人民自然应该选择前者,不应该选择后者。

——《陈云文选》1954年

“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材料四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1)集中力量进行苏联帮助设计的以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发展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3)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结合所学知识,用新中国初期的史实证明材料一中“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观点的合理性。

(3)根据材料四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评价“一五”计划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解析】 第

(1)问,注意题干限定词“新中国初期的史实”,根据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等所学知识,回答政府在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2)问,首先概括材料三的观点,即必须建成计划经济模式,论证从材料二中“节俭主义”“传统社会”“计划经济”三个方面去分析概括。

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四中的任务逐一概括;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辩证回答即可。

【答案】 

(1)说明:

“一五”计划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政府可以集中有限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

(2)社会:

是落后农业国,生产力低下。

经济模式:

计划经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重视积累,轻消费。

精神境界:

提倡奉献。

(3)特点:

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在苏联的帮助下开展建设,政府领导经济建设,并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

作用:

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并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由于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等缺点,也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许多问题。

14.(2016·南通一模)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有过曲折和失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党深信,只要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动员六亿多人民力争上游,我们一定能够高速度地进行建设,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赶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5月29日)

材料二 1957~1962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单位:

万吨)

年份

1957

1960

1962

1965

钢产量

535

1866

667

1223

粮食产量

3900

2870

3200

3891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材料三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总之,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社论体现的心态。

结合1956~1957年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2)计量化的方法是史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观察材料二中的表格数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所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作用。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鼓足六亿多人民的干劲”“一定能够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成为世界上最先进、最富强的国家之一”等信息和材料语气可作判断,第二小问迁移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2)问,关键是要细致观察解读材料中数据变化,然后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其原因。

第(3)问,抓住“物质技术基础”“骨干力量……工作经验”等信息概括即可。

【答案】 

(1)社会心态:

乐观自信;急于求成。

主要因素: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一五”计划完成,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缺乏建设经验。

(2)主要原因: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3)历史作用:

奠定物质基础;培养骨干力量;积累建设经验;提供深刻教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