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考模拟试题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36475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9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高考模拟试题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西省高考模拟试题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西省高考模拟试题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西省高考模拟试题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西省高考模拟试题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江西省高考模拟试题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江西省高考模拟试题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江西省高考模拟试题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江西省高考模拟试题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江西省高考模拟试题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江西省高考模拟试题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江西省高考模拟试题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江西省高考模拟试题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江西省高考模拟试题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江西省高考模拟试题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高考模拟试题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x

《江西省高考模拟试题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高考模拟试题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高考模拟试题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docx

江西省高考模拟试题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2014—2015学年度江西省吉安一中高三上学期阶段考性考试

高三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1.亚里士多德说:

“由于致富艺术表现在商业活动中,这种艺术永远不会有达到目的的极限,因为其目的是永无止境地攫取财富和占有货币。

”按亚里士多德思想“合乎逻辑推向”,下述思想明显与其不同的是

A.孔子提出,中国“乃士农工商四民之结合,而士农则总居工商之上”

B.《史记货殖列传》载:

“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C.韩非子把从事“末业”的“工商之民”列为社会中的“王蠹”之一

D.《管子》强调要利用国家垄断等手段挤压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空间

2.年号是常用的纪年方式。

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来表示历史事件,如贞观之治。

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

A.辛亥革命B.靖康之变C.商鞅变法D.光武中兴

3.下列瓷器是古代中国陶瓷业发展历程的缩影,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③④②B.③②④①C.①④②③D.①②③④

4.古罗马《民法大全》:

“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都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

”材料体现的原则是

A.保护弱者B.人人平等C.注重证据D.公正合理

5.下列有关德国1871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B.国家元首有权解散两院

C.内阁对国家元首负责D.国家元首有权任命内阁成员

6.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规定,参议院的议员名额每州不论大小,均为两名。

众议院议员名额则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5个黑人折合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

上述规定体现了

A.权益平衡思想B.民主共和思想

C.民族平等思想D.主权在民思想

7.“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省

8.1938年国民政府电文称:

查第二期抗战开始以及我备战区本运动战、游击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之最高原则,以攻为守指导作战,屡遏凶焰,挫败顽敌,士气振奋,精神日旺。

台(儿)庄胜利足为表征。

该电文表明

A.正面战场给日军以重大打击B.国民党军队的战略战术发生重大变化

C.八路军积极配合正面战场作战D.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9.日本《选择》月刊前年曾发表文章声称:

“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引发了世界经济危机,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火车头,对中国资金和需求的依存使日、美、欧的反共论调声日增。

……对中国来说,通过政府投资来强求加快经济增长,是由于经济目的之上的政治目的的需要。

”对这一观点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确认了中国在当前经济危机中的领导地位

B.日、美、欧等国在当前经济危机面前束手无策

C.该文章中延续了二战后的“冷战”思想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敌视中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10.早期罗马实行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

公元前5世纪中期,平民通过斗争迫使贵族同意成立由平民和贵族联合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

该法的制定

A.体现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和要求B.标志着平民取得了立法主导权

C.表明贵族的法律解释权得到认可D.奠定了罗马成文法传统的基础

11.克利斯提尼时期的“五百人会议”由梭伦时期的“四百人会议”发展而来,两者都是雅典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四百人会议与五百人会议的区别是

A.前者按部落选出,后者按行政选区选出

B.前者按等级选出,后者按部落选出

C.前者注重家庭出身,后者注重财产多寡

D.前者适用于所有公民,后者适用于部分公民

12.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这一评价

A.代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B.对思想启蒙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13.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说:

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里辛勤工作的,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这里所说的科学时代是指

A.文艺复兴B.启蒙运动C.工业革命D.第二次工业革命

14.列宁在1920年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著名公式。

结合时代背景,对此公式合理的理解是

A.展望了苏联将在20世纪30年代建成社会主义

B.强调了现代化经济建设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

C.新经济政策推动了苏俄电气化的发展

D.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有充分的优越性

15.有学者认为,电视台“名家讲座”虽然办得好,但内容过于偏重帝王将相的活动和宫廷琐事。

离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倡导的“新史学”宗旨相去甚远。

这里所说的“新史学”宗旨是

A.充当帝王的“政治教科书”B.让国民从中受益

C.复兴传统史学D.宣传历史进化论

16.一位学者认为:

“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它体系。

”并认为:

“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

”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A.英国光荣革命成功时B.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时

C.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时D.世界两级格局确立时

17.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在其科普名著《枪炮、病菌和钢铁》中说:

“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

……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

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

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

……一个曼丹人村庄里的人口在几个星期之内就从2000人急剧减少到不足40人。

”从世界发展趋势角度看,它给我们今天最大的启示是

A.在西欧殖民扩张过程中病菌是第一“杀手”

B.西方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落后国家摆脱贫困

C.高度重视全球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

D.全世界都要加强对“流行疾病”的防控

18.(造物者)创造了人,并对他说:

“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使你能够更好地观察世界上的一切;我创造了你,使你成为非上天的、非人间的、非永恒的。

你也许会蜕化,变成无理性的畜生;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

”这段材料

A.反映的是神学思想B.认为人是无理性的

C.认为人是卑贱的D.反映的是人文主义思想

19.排巫运动发生在近代早期的欧洲,1580至1660年间是排巫运动最狂热的时期。

其间,许多人被迫害致死,其中95%是女性,多为衰老贫困的单身女性。

“排巫运动”的发生表明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欧洲

A.仍然缺乏理性精神B.科学精神高涨

C.需要继续进行反教会斗争D.人文精神增强

20.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道:

“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

”这种称呼的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逐步深入B.由中国为中心向西方为中心转化

C.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转向和解

21.上个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22.1949年4月刘少奇在天津与资本家座谈,一位资本家问道:

“我现在开工厂,有剥削,是有罪的。

我还准备多开几家,那不是罪更大了吗?

”刘少奇回答:

“你开的厂是有剥削,你用剥削来的资本再开几家厂,将来交给国家……这样的剥削是有功的。

”刘少奇的这段话后来被概括为“剥削有功论”,被极大歪曲和非议。

刘少奇的回答体现了国家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

A.放任B.保护C.赎买D.监管

23.陈独秀在《新青年》中撰文声称:

“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下列文章与陈独秀认为的“科学”的主旨最为接近的是

A.毛泽东认真思考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

B.达尔文实地考察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

C.孔子首创私学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家处世观

D.亚里士多德一生实践“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治学精神

24.李大钊在《我与世界》一文中写道:

“我们现在所要求的,是个解放自由的我,和一个人人相爱的世界。

介在我与世界中间的家国、阶级、族界,都是进化的障碍;生活的烦累,应该逐渐废除。

”这表明此时的李大钊具有

A.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B.国家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

C.个人主义和世界主义倾向D.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倾向

25.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

“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他强调历史研究

A.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B.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26.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

“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A.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C.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D.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

27.黄遵宪有诗“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大错”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限制外商来华阻碍中外贸易

B.自我封闭扼杀了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C.禁止国人海外经商限制了商品市场

D.隔绝大陆与台湾的正常往来

28.如图是1926年10月10日上海三兴烟草公司在《申报》上刊载的一则香烟广告。

运用该材料研究下列历史主题呈现最为全面的一项是

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

③物质生活的变迁④大众传媒的发展

A.①②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9如果为下列三幅图片拟定一个标题,最恰当的是

上海资本家接受公私合营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下线超英赶美大炼钢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B.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D.一五计划取得的辉煌成就

30.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

从文明史观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31.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

“从王阳明思想来看,人的心与万事万物之理,彼此是同一的”。

以下言论中,最能支撑汤因比这一论断的是

A.“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B.“减得一分人欲,便得一分天理”

C.“知而不行,只是未知”D.“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

32.表1为l942~l944年陕甘宁边区庆阳县参议员统计表,它表明当地

成分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合计

数量(人)

7

17

41

26

191

表1

A.停止划分阶级成分B.实现了人人参政

C.扩大中农贫农权益D.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33.图4为某学者绘制的20世纪90年代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其中:

美、欧、日是基础;美、俄、日是关键;美、欧、俄是欧洲一翼;美、日、中是亚洲一翼。

可见,该学者认为

A.政治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B.日本已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C.美国在多极力量中仍具优势

D.大国力量的均衡保障了世界和平

34.儒家经典强调: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35.著名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普鲁士19世纪60、70年代的胜利,为“1918和1945年的失败打下基础”,以下各项可以作为科恩论断的依据的是

A.德国继承了普鲁士的旧制度B.德国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C.俾斯麦宰相实行铁血政策D.德国推行海外殖民扩张政策

36.下列各项中符合早期维新派“商战”思想的是

A.“自强之术,在于练兵”

B.“十万之豪富,则胜于有百万之劲卒”

C.“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D.“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使人民知有生之乐”

37.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

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

“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

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

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

38.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

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

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39.某绘画派别的作品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充分表现光、色和人气,他们把光看作是“绘画的主人”。

这一派别是

A.现实主义画派B.现代主义画派C.印象主义画派D.立体画派

40.“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二、材料题(41题13分,42题12分,共25分)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

不论是哪里的人,是希腊人还是野蛮人,生下来都是一样的。

自然给予一切人以应有的补偿,这是人人都能看得到的,所有的人都有能力获得这种补偿。

在这些方面,不可能像区分希腊人还是野蛮人一样作出区分,我们大家都用嘴和鼻子呼吸,用手拿吃的东西。

——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二卷)

材料二:

使用奴隶和使用家畜的确没有很大的区别,因为两者都是用身体提供生活必需品……很显然,有些人天生就是自由的,有些人天生就是奴隶,对于后者来说,被奴役不仅有益而且是公正的。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政治学》

材料三:

亚里士多德也说人是天生不平等的,有人生而为奴,有人生而为主……我们可以断言,在自然状态中,不平等差不多是不存在的。

由于人类能力的发展和人类智慧的进步,不平等才获得了它的力量并且成长起来,由于私有制和法律的建立,不平等最终变得根深蒂固而成为合法的了……根据社会契约,全体公民既然是人人平等的……一切立法体系最终的全体最大的幸福究竟是什么,可以归纳为两大目标:

自由和平等。

——卢梭《论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

材料四: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

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

——文池《思想的灵光》

材料五:

五四时期提倡新生活成为当时进步青年的主张。

当时妇女的面貌(服饰、发型等)变化较大,提倡个性解放,主张男女平等和妇女参政。

新式知识分子对传统家庭进行了批判,家庭婚姻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的相悖之处是什么?

(2分)

(2)运用材料三中卢梭的说法,阐释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因。

(2分)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思想成果有哪些?

(3分)

(4)材料五反映的是五四运动时期哪一方面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6分)

4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之存在,民族之绵延,历史之持续,自当有随时革新改进之处。

但从没有半身腰斩,把以往一刀切断,而可获得新生的。

我们要重新创建新历史、新文化,也决不能遽尔推翻一切原有的旧历史、旧传统,只盲目全部学习他人,便可重新创造自己。

这并不是说西方民主制度有什么不好,但西方有西方的传统来历。

即如英国和美国,他们的民主制度即已各有不同。

中国有中国自己的国家、民族与历史传统,几千年来的国情民风,有些处迥异于他邦。

若中国人不能自己创制立法,中国今天将永远无望。

我们若只知向外抄袭,不论是民主抑是极权,终究是一种行不通的一面倒主义!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钱穆的观点。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三、(15分)选做题(任意选做一题,全做按第一题给分)

43.[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回眸]

材料一:

“近来土地多归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

——摘自《杨文弱先生全集》

材料二: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银毕输于官。

……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明史张居正传》

材料三:

17世纪初年杭州府钱塘县赋税51900.5丁;1826年保宁府赋税15232.6894664丁。

材料四:

“工匠佣力自给,以无田而免差;富商大贾操资无算,亦以无田而免差”,“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

——《明穆宗实录》

请回答: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四反映了当时富商大贾的经济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3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三中两个“丁”的含义不同。

根据材料情境推测这两个“丁”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4分)

(3)据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的措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8分)

44.[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了国王。

……假如臣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力,他们只能祈求上帝开导国王,把他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

……正像争论上帝能做什么是无神论和渎神一样,作为一个臣民去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者国王不能做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

——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1603年)

材料二:

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

……当立法者图谋破坏人民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

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约翰·洛克《政府论》(1668年)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的思想倾向各是什么?

(4分)

(2)两则材料中都提到了“上帝”的概念,分别指出其实质。

(4分)

(3)分析上述思想内容对其所处时代的影响。

(7分)

高三历史第一次段考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1-5BBDDD6-10AAACD11-15AADBB16-20CCDAA

21-25DBBCA26-30CBDBB31-35ADCBA36-40BDDCD

二.材料题(共40分)

41.

(1)材料一认为人天生是平等的,材料二却认为人天生是不平等的。

(2分)

(2)人类能力的发展和人类智慧的进步不同;私有制的建立和法律对不平等的确定。

(2分)

(3)思想成果:

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

(3分)

(4)变化:

社会风俗的变化。

(2分)

原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的推动;西方文明的传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等。

(4分,其它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42.(12分)作者认为:

创建新文化对传统文化要继承发展,吸收外来文化要立足国情。

(2分)我认为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1分)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延续性,留有许多宝贵遗产。

如“汉承秦制”促成了西汉的

强盛;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继承发展传统儒家而形成等。

(3分)

中国国情与外国不同,立足国情是创建新文化的前提。

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找到了“井冈山道路”;(3分)近代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照搬西方民主模式而导致革命失败;中共坚持俄国“城市中心论”使革命遭受损失;建国后照搬苏联模式影响了我国经济建设等。

(3分)

43.

(1)由兼并土地到投资商业。

(3分)

(2)材料二的“丁”指成年男子,材料三的“丁”是赋税单位。

(4分)

(3)减轻农民手工业者负担,削弱人身依附关系;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刺激了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

(8分)

44.

(1)材料一认为国王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民无权限制国王的行为,国王的权力是上帝赋予的。

(2分)材料二认为统治者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法律应该体现人民的利益和保护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

如果统治者违背了人民的利益,人民有权反抗他。

(2分)

(2)材料一的思想力图维护君主的专制权力,材料二为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反对君主专制和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4分)

(3)影响:

材料一导致资产阶级、人民群众与封建统治的矛盾激化,是引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之一。

材料二推动英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推动启蒙思想发展。

(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