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37739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11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0页
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0页
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0页
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0页
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0页
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0页
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0页
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0页
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0页
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0页
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0页
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0页
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0页
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0页
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0页
亲,该文档总共9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docx

《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docx(9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docx

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

《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课程纲要

一、课程目标

帮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应用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和技术;帮助学生体会到生物科学与人类社会、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

惟有如此,才能够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利益问题,以及意识到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应对社会承担的责任;才能帮助学生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事件和问题时,能运用生物学相关的原理和科学方法做出判断和决策。

二、课程内容

下设4个主题,分别是“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生物科学与健康”、“生物科学与农业”、“生物科学与工业”

三、实施策略

1.在高二年级开设,15课时,每周1课时;

2.面向年级全体学生,由一名教师担任课务(或由其他教师兼任),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3.更新教学手段,充分合理使用多媒体,小组讨论,充分展示学生的个体才能,坚持创新精神的培养。

同时放眼社会,感受身边的生物科学,体悟生物科学知识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四、课程评价

(一)评价的目的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检查教学质量,并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助于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从成功的学习中获得激励,促进自己在态度观念、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二)评价的内容

教学评价应当以教学大纲为依据。

评价内容应当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主要从知识、态度观念和能力三个方面,对达成教学目标的程度进行评价。

(三)评价的原则

教学评价应当体现普通高中的性质和任务;应当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做到公平、公正、客观;应当根据不同内容,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正面导向作用。

(四)评价的方式

教学评价的方式包括通过平时提问、交谈、实验报告、形成性检测等进行的形成性评价和期末考试等终结性评价。

教师既要重视终结性评价,更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如形成性检测结果分析、对学生撰写的课题研究报告或小论文作出评价、观察记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或课题研究活动的程度、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阶段性评价等。

在此基础上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还应当注意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使学生增强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能力。

序言

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是一个互动的关系。

当代生物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正在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生产的面貌,还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对社会发展模式的选择。

社会生活、生产、发展的各个领域,也愈来愈关注应用生物科学技术,并对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有科学素养的公民,无论是从事科学研究,参加经济活动和生产实践,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还是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都需要进一步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应用。

通过本书的学习你将会对生物科学与健康方面、生物科学与农业方面、生物科学与工业方面、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方面有进一步的了

第1章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1

第1节 生态入侵1

第2节 生物净化的原理及其应用7

第3节 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11

第4节 倡导绿色消费15

第2章 生物科学与健康24

第1节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24

第2节 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32

第3节 人体的器官移植37

第4节 生殖健康42

第3章 生物科学与农业44

第1节 农业科技44

第2节 绿色食品的生产57

第3节 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方法63

第4节 重大动物疫病69

第5节 设施农业72

第4章 生物科学与工业79

第1节 微生物发酵及其应用79

第2节 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84

第3节 酶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89

第1章 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

第1节 生态入侵

所谓生态入侵,顾名思义就是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入侵,所造成的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

说起来很难使人相信,在中国3万多种高等植物种类中,目前已知的外来有害植物就有近百种。

它们分布在草原、林地、水域或湿地,生长在农田、荒地或铁路、公路两侧,与本地植物竞争土壤、水分和生存空间,造成了本地生物种类的下降或灭绝。

更有甚者,严重威胁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有些有毒植物造成当地牲畜死亡或生存力下降,同时还在气候、土壤、水分、有机物等方面产生连锁反应。

凡此种种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将解决外来植物生态入侵问题尽快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封杀外来植物生态入侵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生态入侵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活动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将这些物种带入到了它们本不应该出现的地方。

这种以人类活动为媒介,将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转移到其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地区的过程称之为引种。

引种并不是一个新兴的事物,早在很久以前的农业生产上,人们就有意地将一些谷物和动物从世界的一个地区引入到另一个地区,比如食物中的玉米、小麦、甘薯、番茄等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猪、牛、羊等家畜中的一些种类或品种也来自其他国家。

可以说外来物种的引入与生活息息相关。

在早期的农业生产上,人类以有意引种为主。

正如上面提及的玉米、小麦等物种是被人类有目的的转移到其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地区。

时至今日,除了有意引种外,更常见的便是无意引种,它是指某个物种利用人类或人类传送系统为媒介,扩散到其自然分布范围以外的地方,从而形成的非有意的引入。

而目前大多数的外来入侵生物都是随着人类活动而无意传入的,其传播方式主要是随着人和产品通过飞机、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作为“偷渡者”被引入到新的环境中来的。

除此之外,建设开发、军队转移、快件服务及信函邮寄等也会无意引入外来物种。

生态入侵的途径主要有4种:

自然传播,种籽或病毒通过风、水流或禽鸟飞行等相关方式传播;贸易渠道传播,物种通过附着或夹带在国际贸易的货物、包装、运输工具上,借货物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发散性的流转而广为传播;旅客携带物传播,旅客从境外带回的水果、食品、种子、花卉、苗木等,因带有病虫、杂草等造成外来物种在境内的定植与传播;人为引种传播,人类由于对被引种地的生态系统缺乏足够的认识,致使所引物种导致被引种地生态系统失衡,造成物种灭绝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生态入侵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同时它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成为全球变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无论是有意引种还是无意引种,它们所最终造成生态入侵的整个过程是完全相同的。

一般地说,外来物种入侵过程经历这样四个时期:

引入和逃逸期、种群建立期、停滞期和扩散期。

在引入和逃逸期期间,外来物种被有意或无意地引入到以前没有这个物种分布的区域,有些个体经人类释放或无意逃逸到自然环境中去。

接下来,外来物种开始适应引入地的气候和环境,在当地野生环境条件下,依靠有性和无性繁殖形成自然种群,这就是所说的种群建立期。

外来物种经过一定时间对当地气候、环境的适应,开始进入停滞期,这一期间,外来物种表现为具有一定的种群数量,但其通常并不会马上大面积扩散,而是表现出“停滞”状态,有些物种甚至要经过几十年才开始显示出入侵性。

最后,当外来物种形成了适宜本地气候和环境的繁殖机制,具备了与本地物种竞争的强大能力,而当地又缺乏控制该物种种群数量的生态调节机制的时候,外来物种便进入了扩散期。

这一时期里,外来物种大肆传播蔓延,形成“生态”爆发,并导致生态和经济危害。

外来有害生物侵入适宜生长的新区后,其种群会迅速繁殖,并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新的“优势种”,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安全,具体而言,其导致的恶果主要有以下几项:

第一,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

生物的多样性是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和它们的遗传信息和生物体与生存环境一起集合形成的不同等级的复杂系统。

虽然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但任何一个国家莫不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尽力维护本国生物的多样性。

而外来物种入侵却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头号敌人,入侵种被引入异地后,由于其新生环境缺乏能制约其繁殖的自然天敌及其他制约因素,其后果便是迅速蔓延,大量扩张,形成优势种群,并与当地物种竞争有限的食物资源和空间资源,直接导致当地物种的退化,甚至被灭绝。

第二,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外来物种入侵,会对植物土壤的水分及其他营养成份,以及生物群落的结构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造成影响,从而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如引自澳大利亚而入侵中国海南岛和雷洲半岛许多林场的外来物种薇甘菊,由于这种植物能大量吸收土壤水分从而造成土壤极其干燥,对水土保持十分不利。

此外,薇甘菊还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曾一度严重影响整个林场的生产与发展。

第三,外来物种入侵会因其可能携带的病原微生物而对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

如起源于东亚的“荷兰榆树病”曾入侵欧洲,并于1910年和1970年两次引起大多数欧洲国家的榆树死亡。

又如40年前传入中国的豚草,其花粉导致的“枯草热”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每到花粉飘散的7-9月,体质过敏者便会发生哮喘,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甚至由于导致其它并发症的产生而死亡。

第四,外来物种入还会给受害各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想要彻底根治已入侵成功的外来物种是相当困难的,实际上,仅仅是用于控制其蔓延的治理费用就相当昂贵。

在英国,为了控制12种最具危险性的外来入侵物种,在1989-1992年,光除草剂就花费了3.44亿美元,而美国每年为控制“凤眼莲”的繁殖蔓延就要花掉300万美元,同样,中国每年因打捞水葫芦的费用就多达5-10亿元,由于水葫芦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接近100亿元。

据美国、印度、南非向联合国提交的研究报告显示,这三个国家每年受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1500亿美元,1300亿美元和800多亿美元。

而据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的报告,外来物种在非洲蔓延迅速,已严重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和经济发展,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多达数十亿美元,且报告的起草人霍华德认为,目前所了解到的外来物种给非洲造成的破坏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其对非洲生态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能要比估计的大得多。

造成外来植物入侵成灾的原因很多,但是,很重要的一条是这些外来植物在由境外迁移到中国时,它们的天敌却没有相应跟过来,形成了局部地区的生态失衡。

因此,要解决外来植物生态入侵问题,就要尽快引入或筛选这些植物原产地的食性专一的、不危害其他植物的天敌因子,重新建立有害植物—天敌之间的相互调节、相互制约机制,恢复和保持这种生态平衡。

天敌一旦在新的生活环境下建立种群,就可能依靠自我繁殖、自我扩散,长期控制有害植物,形成新的生态平衡。

因此,生物防治具有控效持久、对环境安全、防治成本低廉的优点。

根据国内外众多的事例,采用以生物防治为主,辅以化学、机械或人工方法的综合体系是解决外来有害植物最有效的方法。

中国在生物防治研究领域已经取得很大成就,特别是在水葫芦的生物防治上,已经取得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

但是,生物防治外来有害植物在中国还是一个冷门领域,人们尚不认识这门学科的重要性。

因此,提高对外来有害生物潜在危害及重要性的认识,将解决有害生物生态入侵问题尽快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对引进的动植物严格审批把关;组织对外来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生态学、分布、危害、综合治理等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对生物防治外来有害生物学科的研究和应用给予特别的支持,是解决外来生物生态入侵的根本保证。

危害事例

紫茎泽兰的生物入侵

紫茎泽兰又名破坏草,是菊科泽兰属多年生杂草,原产美洲墨西哥至哥斯达黎加一带。

株高1~2m,寿命可达12~15年。

叶片卵形、三角形或菱状卵形,果实黑褐色。

紫茎泽兰被作为观赏植物先引种到欧洲,后又被引种到大洋洲和亚洲,现已广泛分布于世界上热带、亚热带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紫茎泽兰具有有性和无性两种繁殖能力,种子能随风飞扬,生命力极强,能够在多种环境中生存,在与引入地本土植物的生存斗争中占有很大的优势,本土的草本植物根本无法与之匹敌,使它能够迅速占领裸露地面和原有的草山草坡,所到之处成为一片“绿色沙漠”。

食人鱼事件

“食人鱼”也叫“食人鲳”,是脂鲤目脂鲤科锯鲑脂鲤属鱼类的俗称,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

食人鱼有很多种,如银盘食人鱼、银灰食人鱼、红食人鱼和斑点食人鱼等。

国内市场畅销的品种为红腹食人鱼,体长一般25cm左右,身体侧扁,卵圆形,浅绿色鱼体,墨绿色鱼背,有着锐利的牙齿。

食人鱼颈部短,头骨特别是腭骨十分坚硬,上下腭的咬合力大得惊人,可以咬穿牛皮,甚至硬邦邦的木板,能把钢制的鱼钩一口咬断。

一旦被咬的猎物溢出血腥,它们就会疯狂无比,用锋利的牙齿疯狂撕咬切割,直到猎物剩下一堆骨头。

在食人鱼活动最频繁的巴西马把格洛索州,每年约有1200头牛在河中被食人鱼吃掉;也有食人鱼攻击人类的报道。

食人鱼在当地被列为最危险的水族生物之一,被称为“水中狼族”。

米草的生物入侵

米草属隶属于禾本科,起源于北美大西洋沿岸及墨西哥海湾,在全球蔓延最严重的是美国互花米草和英国大米草(美国互花米草和欧洲米草的多倍体杂交后代)。

大米草株高20~40cm,互花米草南方高秆生态型株高120~300cm,它们均具有发达的地下茎和根系,不但可以依靠根状茎进行无性繁殖,也可通过种子进行有性繁殖。

米草耐盐耐淹、耐淤埋、耐风浪,非常适宜在沿海滩涂生长。

由于米草种群密度大,生产力高,常在沿海滩涂形成大面积的单种优势群落。

因此,人们原来用它保滩护岸,促淤造陆。

但随着米草的蔓延,已严重威胁着世界各地的海滨环境。

目前米草广泛分布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丹麦、中国、荷兰、新西兰、爱尔兰和澳大利亚等国家。

中国1963年引进英国大米草,1979年引进美国互花米草的高秆生态型,近年又引进了美国狐米草。

经过几十年的推广种植和自然传播,在我国北起辽宁锦西县,南到广东电白,共80多个县市的滩涂均有生长。

据估计,目前全国米草面积已达到1.0×105~1.3×105hm2,分布面积达世界首位。

米草的大量蔓延,会造成以下严重危害:

影响水体循环,阻塞航道,影响船只进出港,而清除米草造成的航道淤积代价高昂;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破坏近海生物栖息环境,使许多鸟类丧失觅食环境和栖息场所;其腐烂体四处漂流,会造成其他生物窒息死亡;侵占滩涂养殖用地,造成水产养殖的巨大损失,影响浅海养殖的紫菜、海带等的产量和质量。

在福建、广东等许多地区,米草已经发展成严重的生态灾难。

要预防、控制米草的传播和危害,应加强宣传,制止米草在其他地区的栽培和引种;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进行控制;完善米草综合利用技术,变害为宝。

凤眼莲的入侵

凤眼莲是雨久花科凤眼莲属多年生漂浮性大型水生草本植物。

叶片肾形或卵圆形,常呈波浪状,长度甚至能达到1m,内部贮存很多空气,使整个植株漂浮在水面上。

它主要进行根、茎的无性繁殖,也通过种子进行繁殖。

种子生命力极强,能在水中存活5~20年,在温暖、浅水和高光照的条件下萌发。

凤眼莲的适应性极强,适合温度为5~35℃,能够在贫营养、富营养及含有大量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水体中生长,甚至在高酸性和碱性(pH4~12)的水中仍能成活。

凤眼莲产于巴西,1823年首次报道,1844年在美国一个博览会上被誉为“美化世界的淡紫色花冠”,从此被引种栽培。

凤眼莲的营养价值高,是畜禽的优良饲料。

20世纪40年代后,发现它可以有效去除污水中的营养元素,吸收和富集各种重金属和有机毒物,对污水有很强的净化作用,且净化效率优于其他水生植物,因此进一步被推广种植。

现在从北纬40°到南纬45°之间的地区均有分布。

凤眼莲的疯长会造成航道堵塞、水质恶化和水生生物的死亡。

中国危害最严重的是云南昆明市,流经该市的大观河几乎全部被凤眼莲覆盖,滇池约1000hm2的水面几乎全部生长着凤眼莲。

昆明市为迎接世博会召开而治理凤眼莲耗资巨大,但是防治效果并不好。

上海市水域2002年凤眼莲产量在2.0×106t左右,1/4的内河水面被覆盖。

另外武汉、宁波和太湖等地区也发生比较严重的危害事件。

造成凤眼莲入侵和危害的主要外部因素是人类的传播、水体的富营养化、缺乏天敌控制及持续的暖冬天气;内部因素是其很强的生长繁殖能力和较强的生态适应性和竞争力。

第2节 生物净化的原理及其应用

生物净化,也就是生物类群通过代谢作用(异化作用和同化作用)使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数量减少,浓度下降,毒性减轻,直至消失的过程。

根据生态学的观点,生物圈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

它们之间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水体、空气和土壤的污染,只要不超过生态系统的负载能力,污染物就可以通过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作用得到净化,其中生物学的作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如果环境污染物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负载能力,生物净化作用就会遭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有可能失去平衡,产生不良的后果。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生物净化的功能在更大的规模上得到利用。

并逐步发展成为环境生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净化主要分3大类:

一、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净化,主要是由植物吸收、转化、降解各种污染物,其中包括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和土壤——植物系统对土壤污染的净化。

包括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作用和土壤-植物系统对土壤污染的净化作用。

植物净化大气主要是通过叶片的作用实现的。

因此,就同一种植物而言,叶的面积愈大,叶片生产量愈高,净化作用就愈强。

一般可以应用植物生态学中的“叶面积指数”(即植物的总叶面积与该植物所占土地面积之商值)作为衡量植物净化功能的一个参数。

在这方面,木本植物比草本植物有明显的优势,因而森林净化大气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绿色植物(包括树木和草坪)净化大气的作用主要有:

①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持人类环境中两者的平衡;②对降尘和飘尘有滞留过滤作用;③在植物抗性范围内能通过吸收而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硫、氟化氢、氯气等有害物质的含量;④在植物抗性范围内能减少臭氧的发生,减轻光化学烟雾污染;⑤有过滤细菌或杀菌作用;⑥对某些重金属有吸收和净化作用;⑦减轻噪声污染。

各种植物的净化机理同它们的形态解剖构造和生理生化特性紧密相关,而且有遗传学方面的基础。

因此,这种净化机理在不同种属间存在很大差异,另一方面又同植物所生长的环境条件有关。

土壤-植物系统的生物净化功能主要由下列要素组成:

①植物根系的吸收、转化、降解和合成作用;②土壤中真菌、细菌和放线菌微生物区系的降解、转化和生物固定作用;③土壤中动物区系的代谢作用,对于一般有机物质,特别是对含氮、磷、钾的有机物具有理想的净化效果。

利用土壤-植物系统的生物净化功能,发展污水灌溉的主要目标是:

①充分利用水肥资源,提高农、林、牧业的生产力;②保证农副产品的生物学质量;③节约能源消耗,扩大新的生物能源(甲烷、甲醇、乙醇)的生产途径;④最大限度减轻污染物对水系的污染,防止环境的二次污染。

二、淡水生态系统和生物净化。

起主导作用的是细菌,但许多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也有较强的净化作用。

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中生活着细菌、真菌、藻类、水草、原生动物、贝类、昆虫幼虫、鱼类等生物,对污染物会产生生物净化作用。

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净化,细菌起主导作用。

通常用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和化学需氧量(COD)这两个参数作为衡量水体中生物降解有机物污染的综合指标。

温度、营养物质比例(包括碳/氮)和溶解氧是影响水体自净作用的主要环境条件。

不过,若进入水体的某种污染物的浓度超过生物生存的阈值,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就会受到冲击,水体的生物自净作用往往也会遭到破坏。

水体中某些特殊的微生物类群还能吸收并浓缩水中汞、锌、镉等重金属元素或生物难降解的人工合成有机物。

这些物质经过生物固定沉积在底部沉积物中,使水体逐步得到净化。

水体生物净化的原理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类型的氧化塘、土地处理系统以及生化处理污水的环境生物工程中(包括各种曝气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生物转盘和酶法等)。

中国在发展污水处理厂的同时,十分注意因地制宜地应用各种水体自净功能。

如湖北省鄂城县鸭儿湖被生产有机磷、有机氯农药为主的化工厂排出的综合性废水所污染。

鸭儿湖的治理工程就是一个由细菌—藻类—浮游生物—鱼类生物群落构成的兼有厌氧-需氧的多级氧化塘系统,在厂内治理的基础上,这个系统净化功能良好,有毒物质的年平均去除率对硫磷为98.7%,六六六为86.2%。

COD年平均降低77.3%。

许多种水生、沼生植物,例如芦苇和大米草,对水中悬浮物、氯化物、有机氮、硫酸盐均有一定的净化能力。

水葱能净化水中酚类,凤眼莲(水葫芦)、绿萍、金鱼藻、菱角等有吸收水中重金属元素的作用。

这些植物还可提供生物能源(甲醇、乙醇、沼气)。

三、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净化,也是细菌起主要作用。

此外还有霉菌、酵母、放线菌和原生动物等。

它们对主要的海洋污染物石油烃类,以及多环芳烃类,都有较好的净化作用。

海洋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左右。

陆地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中的污染物,除了残留在原处或者分解、或者扩散到大气中以外,最终的归宿是海洋。

污染海洋的物质种类繁多,其中石油是数量大、危害重的主要污染物。

海洋中石油污染物一般通过挥发、溶解、扩散、氧化、生物降解、动植物吸收、沉淀等途径逐步消失,其中生物净化作用是很重要的。

海洋中降解石油烃的微生物主要是细菌,此外,还有酵母、放线菌和丝状真菌。

影响海洋中微生物净化石油烃的环境因素主要为:

①油的组成。

②营养成分比例。

③温度。

深海有低温(<4℃)、高压、稀营养等特点,微生物对石油污染物的净化作用甚小;近岸和浅海长期受陆地影响,温度较高,营养物较丰富,一般生物降解比较旺盛。

海洋微生物不仅对石油烃有强大的净化功能,而且对苯并(a)芘等多环芳烃化合物,也有较好的降解能力。

自然界充满着生命和生物净化的因素,用实验室方法已经成功地从土壤中分离出特殊而高效的分解某类污染物的微生物。

目前通过人工诱变方法可以得到能降解某些人工合成的难以降解的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种类。

应用遗传工程技术可以把降解芳烃、萜烃、多环芳烃的质体转移到能降解酚类的细菌体中,产生所谓“超级细菌”,这种细菌具有同时降解四种有机污染物的特殊功能。

此外,在高等植物中也筛选出一些具有特殊的吸收重金属或放射性核素功能的种类,例如黄颔蛇草吸收重金属量比水稻高10倍。

吸收90锶量特别高的植物有矮丛苔草、直立快子芥、大刺儿菜等。

在农作物中,荞麦是一种生长期短、吸收90锶能力很强的植物。

生物净化现象在陆地、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中是普遍存在的,但净化能力都有一定限度。

环境生物学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了解和掌握自然界的生物净化的基本规律,有条件时加以人工控制,以强化生物净化功能。

第3节 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生物资源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与可能利用的生物,包括动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等。

有的学者把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生态系统称为生物资源。

背景

生物资源据估计,地球上曾经有过5亿种生物。

在整个生物进化过程中,生物赖于生存的地理环境曾发生过多次重大变化,生物在自然选择和本身的遗传与变异共同控制下,也不断地发生分异与发展,旧种逐渐灭亡,新种相继产生,不断演化和发展而形成今日地球繁荣的生物界──丰富的生物资源。

大约有数百万种生物,其中占绝大多数的是无脊椎动物和植物。

物种的数量以热带地区最多,向两极逐渐减少。

过去的灭绝大都是自然发生的,但近400年来,人类活动的影响日趋加剧,导致了大量人为的物种的灭绝。

全球平均每4天有1种动物绝迹。

今天,每4个小时就有1个物种在地球上消失。

这种大量物种相继消失的过程,不亚于过去数百万年发生的灭绝的规模。

因此,如何根据生物资源的特性,合理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就成为当前国际科学界密切关注的问题之一。

生物资源的基本特性

(1)生物资源的再生性:

在自然和人为条件下,生物所具有的不断自然更新和人为繁殖的能力。

再生性是生物资源的基本属性。

为人类提供无穷无尽的各种产品。

生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