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古诗文背诵篇目一年级.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38616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秀古诗文背诵篇目一年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优秀古诗文背诵篇目一年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优秀古诗文背诵篇目一年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优秀古诗文背诵篇目一年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优秀古诗文背诵篇目一年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优秀古诗文背诵篇目一年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优秀古诗文背诵篇目一年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优秀古诗文背诵篇目一年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优秀古诗文背诵篇目一年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优秀古诗文背诵篇目一年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优秀古诗文背诵篇目一年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优秀古诗文背诵篇目一年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优秀古诗文背诵篇目一年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优秀古诗文背诵篇目一年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优秀古诗文背诵篇目一年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优秀古诗文背诵篇目一年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优秀古诗文背诵篇目一年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秀古诗文背诵篇目一年级.docx

《优秀古诗文背诵篇目一年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古诗文背诵篇目一年级.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优秀古诗文背诵篇目一年级.docx

优秀古诗文背诵篇目一年级

一年级上册课内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画》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的一篇古诗。

课文有一幅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

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

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花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

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鹅》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这是一首咏物诗。

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而是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抓住事物(鹅)的突出特征来进行描写。

写得自然、真切、传神。

  开头的“鹅、鹅、鹅”不只是模拟鹅的叫声,而且把思维的那种跃动表现出来,融为一体。

小诗人用三个“鹅”字道出鹅由远至近的欢叫声,让人渐渐看清它“曲项”的外形和“向天歌”的得意神态,再写鹅在水中嬉戏时有声有色的情景。

表现小诗人细微入神的观察力。

小作者通过白描的手法,简单的略加勾勒,鹅的鲜明形象就脱颖而出。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幅可爱的动态的形象。

静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画鸡【明】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译文:

它的头上鲜红如红花怒放的帽子不用裁剪是天生的,它是一只白鸡所以满身雪白走过来。

一生之中它从来不敢随便说话,但是一旦喊起来千门万户就随着打开门窗了。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吴县人。

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

据传他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

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吴门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悯农

(一)【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落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谁又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一年级上册课外

江南汉乐(yue)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汉乐府·江南是一首汉代的乐府诗,这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

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

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千里阴山下,天空仿佛圆顶帐篷,广阔无边,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天空蓝蓝的,原野辽阔无边。

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露出原来隐没于草丛中的众多牛羊。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

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1]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

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风【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译文

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注释

①解落:

解散,散落。

《淮南子·时则训》:

“季夏行春令,则谷实解落。

②解:

分解。

③二月:

春季的第一个月。

农历二月,指春天。

④三秋:

农历九月,指秋天。

⑤过:

经过。

⑥斜:

倾斜。

悯农

(二)【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种田的农夫却仍然有饿死的。

注释

⑴悯:

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一作《古风二首》。

⑵粟:

泛指谷类。

⑶秋成:

一作“秋收”。

⑷四海:

指全国。

闲田:

没有耕种的田。

一年级下册课内

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

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

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

注释

①晓:

天刚亮的时候,春晓:

春天的早晨。

②不觉晓:

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③啼鸟:

鸟的啼叫声。

④知多少:

不知有多少。

《春晓》是一首惜春,看似极为口语化,却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跌宕起伏。

作者以“不知——知;知——不知”的句式,将春天的景物展现给读者。

不知清晨,但是却知道报晓的鸟儿鸣叫;知道春风春雨的光顾,却不知道落英多少。

诗人就是这样在反复周折的句式中来描写大好春光的。

全诗以清新活泼、明朗畅晓的语言来描写春天的秀丽景色,抒发诗人内心萌发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浓,景美而情切,并且给人留下鸟啼无意,而落花有情的不尽韵味。

小池【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文

小泉无声像珍惜泉水淌着细流,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注释

①泉眼:

泉水的出口。

②惜:

珍惜,爱惜。

③晴柔:

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④小荷:

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

⑤尖尖角:

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尖端。

⑥头:

上方。

这是一首清新的小品。

一切都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

它句句是诗,句句如画,展示了明媚的初夏风光,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树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他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注释

牧童:

指放牛的孩子。

振:

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

指道旁成阴的树。

樾(yuè):

树阴凉儿。

意欲:

想要。

捕:

捉。

鸣:

叫。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的凝集着。

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注释

①村居:

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②拂堤杨柳:

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

迷醉,陶醉。

春烟:

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水汽。

③散学:

放学。

④纸鸢:

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yuān):

老鹰。

⑤东风:

春风。

《村居》描写出了一幅春天孩子们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风筝的图画,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动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

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

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一年级下册课外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1.鹳雀楼:

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

太阳。

3.依:

依傍。

4.尽:

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

欲:

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

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

眼界宽阔。

8.更:

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

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

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鹿柴(zhài)【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

太阳的一抹余晖返人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注释

鹿柴(zhài):

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

柴:

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

只。

返景(yǐng):

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

又。

这首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古朗月行【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

凄怆摧心肝。

译文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

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

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

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

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注释

呼作:

称为。

白玉盘:

指晶莹剔透的白盘子。

疑:

怀疑。

团团:

圆圆的样子。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白兔老是忙着捣药,究竟是给谁吃呢?

言外有批评长生不老药之意。

问言,问。

言,语助词,无实意。

与谁,一作“谁与”

蟾蜍:

《五经通义》:

“月中有兔与蟾蜍。

”蟾蜍,传说月中有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古文常以“蟾蜍”指代月亮。

但本诗中蟾蜍则另有所指。

圆影:

指月亮。

羿:

我国古代神话中射落九个太阳的英雄。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

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皆枯。

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

下面的“乌”即日,《五经通义》:

“日中有三足乌。

”所以日又叫阳乌。

天人:

天上人间。

阴精:

《史记·天官书》:

“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精也。

”阴精也指月。

沦惑:

沉沦迷惑。

去去:

远去,越去越远。

凄怆:

悲愁伤感。

江上渔者【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只知喜爱鲈鱼之鲜美。

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注释

①渔者:

捕鱼的人。

②但:

③爱:

喜欢

④鲈鱼:

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⑤君:

你。

⑥一叶舟:

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⑦出没:

若隐若现。

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⑧风波:

波浪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译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江水碧绿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

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像燃烧的火一样红。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过去了,

不知什么时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注释

迟日:

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泥融:

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鸳鸯:

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逾:

更加。

欲:

好像。

燃:

燃烧。

过:

过去。

何:

什么。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一年级课外补充

采薇先秦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悲伤,莫知我哀。

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

注释

①思:

语气助词。

②矣:

语气助词。

③依依:

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

④霏霏:

雪花飞舞的样子。

⑤昔:

从前。

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

1、春日:

春天。

2、胜日:

指春光明媚的好日子。

3、寻芳:

春游赏花。

4、泗水:

水的名字,在山东省中部,源于泗水县,流入淮河。

5、滨:

水边;河边。

6、光景:

风光景物

7、等闲:

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

春风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注释

⑴敬亭山:

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

“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

“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

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⑵尽:

没有了。

⑶独去闲:

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厌:

满足。

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译文

  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垂了枝条。

嬉戏流连的彩蝶不停地飞舞,黄莺叫得十分和谐动听。

名句赏析——“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

小路上花团锦簇,花下的枝条被压得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

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

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诗人用“时时”、“恰恰”这种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

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

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

注释

1.黄四娘家花满蹊:

黄四娘,人名。

花满蹊,指花多得已经占满了小路。

 

2.独步:

一个人散步或走路。

3.寻花:

找到花仔细欣赏。

4.蹊(xī):

小路。

5.娇:

可爱的。

6.恰恰:

这里形容鸟叫声和谐动听。

7.留连:

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

“留连”是个“联绵词”。

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8.江畔:

江边。

9.恰恰:

象声词,这里形容声音非常和谐动听。

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译文:

朱雀桥边一些野草开花,乌衣巷口唯有夕阳斜挂。

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注释

朱雀桥:

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

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

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

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乌衣:

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

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跨秦淮河。

寻常:

平常。

王谢:

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

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旧时:

晋代。

这是一首怀古诗。

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

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

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三字经节选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