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39277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docx

《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docx

20首古典诗词名篇鉴赏

古典诗词20首名篇鉴赏

1、点绛唇林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

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释】:

①金谷:

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某某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

②王孙:

贵人之子孙。

也是草名。

③萋萋:

草盛貌。

  【赏析】:

  林逋的《点绛唇》是一首咏草的杰作。

以拟人手法,写得情思绵绵,凄楚哀婉。

语言美,意境更美。

为历代读者称诵。

此为咏物词中的佳作。

全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物中见情,寄寓深意,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

整首词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

“余花〞两句,写无主荒园细雨中春色凋零,绚烂的花朵已纷纷坠落,连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蒙蒙细雨而去。

“满地和烟雨〞,境界阔大而情调哀伤,虽从雨中落花着笔,却包含着草盛人稀之意。

眼看“匆匆春又归去〞,词人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惆怅情怀。

  过片直写离情。

长亭,亦称十里长亭。

古代为亲人送行,常长亭设宴饯别,吟咏留赠。

此时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太阳西下。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词人正是抓住了黯然销魂的时刻,摄下了这幅长亭送别的画面。

最后“王孙〞三句,活用《楚辞意,是全词之主旨。

“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来诗词中,往往代指出门远游之人。

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

正如李煜》清平乐《词所说: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话外音】:

  金谷园曾经是锦绣繁华的丽园,如今已是杂树横空、蔓草遍地了。

写春色用“乱生〞二字,可见荒芜之状,其意味,与杜牧《金谷园》诗中的“流水无情草自春〞相近。

“谁为主〞之问,除点明园的荒凉无主外,还蕴含着作者对人世沧桑、繁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之慨叹。

  【集评】:

  石崇《金谷诗序》里说,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他曾金谷涧为其饯行。

所以后来南朝江淹的《别赋》中就有“送客金谷〞之说,成了典故。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

〞人既去,园无主,草木无情,依旧年复一年逢春而生。

  薛砺假如《宋词通论》:

林逋的《点绛唇》为词中咏草的杰作,词境极冷绝凄楚,与欧阳修的《少年游》,梅尧臣的《苏幕遮》,都为咏春草的绝唱。

2、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唐·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羁旅之中与故人偶然相聚的情景。

首联写与故人相聚的时间、地点;颔联写在乱世中相聚实属出其不意;颈联写秋夜的凄凉景色,暗寓他乡生活的辛酸况味;尾联写长夜叙谈,借酒浇愁,深刻地表达了对故人相聚的珍惜和朋友间深厚的友谊。

全诗叙事写景,情景交融,含蓄婉转,真切感人。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秋夜里,一轮圆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城池沉浸在夜色重重的包围之中。

诗的开头两句,一写时间:

秋天的满月之夜,一片清辉;一写地点:

京城长安,已沉睡在静静的深夜里了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我们不期而遇,一起在江南相聚,却令大家怀疑,是相逢在梦里。

虽身在长安,还能与江南故人偶集客舍,倒反而使人怀疑起来,这莫不是在梦中相会吧。

“还作〞、“翻疑〞,感情真挚,笔底传神。

为什么会有这样动人的感情呢?

因为自己离家在外,心境也是极为凄苦的。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虫。

〞秋风飒飒,惊飞了树枝梢头栖宿的乌鹊,玉露冷冷,秋草里寒虫唧唧地啼泣着。

第三联所写的“惊暗鹊〞、“泣寒虫〞,固切时序写秋景,实寓有怀乡的悲凉况味。

“惊〞、“泣〞二字,含意深刻,写尽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漂泊在外的人都沉醉于饮酒,酒醉方能解千愁,大家相互挽留着不肯散去,心里只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又要分手。

末联里,作者直抒胸臆“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羁旅他乡的人,只有醉了才不思乡啊,那就长醉不用醒吧;虽欲相留,共话乡情,却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因为晓钟一敲,彼此势必就要分手了。

竟夕长谈,犹不忍别离,这既表现了对故人的深情厚谊,也加深了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情景交融,婉转深至,韵调清美,悠然不尽。

夜深将晓,显示出异地故人相会的喜悦与友人们的真挚感情,衬托出羁旅生活的孤独、寂寞和愁苦。

他乡遇故人,是人生之一大极乐,正因为当中浸透着多少的异乡孤寂啊!

戴叔伦:

〔732—789〕,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某某〕人。

年轻时师事萧颖士。

曾参某某、某某幕府,曾任秘书省正字、东阳令、抚州刺史、容州刺史等职。

大历、贞元间重要诗人。

论诗主X“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其诗内容广泛,构思新颖,清新典雅。

《新唐书》本传有“耕饷岁广,狱无系囚〞之称。

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

3、宫词

梨花风动玉阑香,  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  尽教飞舞出宫墙.

解释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理,多少年轻女子被掠(美名其曰"选")进皇宫,终身禁锢于宫墙之内,青春活活葬送.这是古代女子的悲剧.古典诗歌中描写宫廷生活的"宫词",常取此为题材,为不幸的宫女倾诉苦衷.武衍这首宫词,以深惋之笔,借景托情,描写宫女被禁锢的悲哀和渴望自由而不可得的怨恨之情.  

诗从描写宫苑春色起笔.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季节,可是宫苑里却"春色沉沉",一片沉寂;只有那雪白的梨花飘舞于阑干阶砌,更显宫禁之凄凉.建章,汉宫名,后泛指宫苑."春色",是妙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美,也是喻宫女的青春."锁",如此是诗眼.满庭春色,闭锁于高墙之内,无由泄漏;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由这"锁"字自然地引出下面两句: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出宫墙",这是宫女的愿望,因此那落花"飞舞出宫墙"的眼前之景,特别触动她们的心,她们恨不得立即变成落花,飞舞而出.落花在这里不仅起了引情作用,也起了比照衬托作用:

落花飞出,无从禁止,而自己身锁重门,插翅也难飞,人不如花."唯有"一句,更暗示宫禁森严,无处不戒备."禁"字与上句的"锁"字相呼应,更烘托出宫女的不自由.  此诗构思精巧,写宫女之怨,但并未点出宫女,也没有着一"怨"字,只勾勒出特定的情态和气氛,引起读者必然的联想,使读者"由其所写之景物而观其未写的景物,据其所道之情事而默识未道之情事",有心领神会之妙.此外诗人以比和赋相结合.以春色喻佳人之年华,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这是"比"的手法.后两句用"唯有"、"尽教"等字眼直抒胸臆,又是"赋"的手法.诗意既婉曲又显豁,很有唐人风味.

4、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释】

①子由:

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渑池:

今某某渑池县。

这首诗是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

②老僧:

即指奉闲。

③据苏辙原诗自注:

“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④蹇驴:

跛脚的驴。

苏轼自注:

“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赏析】

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由于考中进士,未到任),嘉佑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又经过这里,有访僧留题之事。

所以在诗里写道:

“曾为县吏民知否?

旧宿僧房壁共题。

〞他觉得,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

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

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

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

而由这些感慨,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一段议论。

这就是诗的前四句。

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

那么,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

如果说,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所组成的,那么,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

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

但是,人生有着不可知性,并不意味着人生是肓目的;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

就拿崤山道上,骑着蹇驴,在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岂不就是一种历练,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财富?

所以,人生虽然无常,但不应该放弃努力;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

事实上,假如不经过一番困难困苦,又怎能考取进士,实现抱负呢?

这就是苏轼:

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表现在前四句上,“雪泥鸿爪〞也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

但从写作手法上来看,也颇有特色。

纪昀曾评道:

“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如此东坡之本色。

〞所谓“唐人旧格〞,大致上指X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作为七律,三、四两句本该对仗,此却一意直下,不作讲求。

苏轼的“泥上〞二句,也可算是对仗,但其文意承上直说,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所以是“单行入律〞。

“意境恣逸〞的意思,就是不仅字面上飘逸,行文中有气势,而且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不求工而自工。

这正是苏轼的“本色〞。

【注释】子由:

苏轼的弟弟苏辙。

渑池:

今某某省渑池县。

知何似:

知道象什么。

蹇:

跛,蹩脚。

【简析】这首诗是写诗人对往事的眷念。

用“雪泥鸿爪〞来比喻人无意中留下的踪迹,就如飞鸿在雪地上踏出爪印一样。

如老僧新塔,坏壁旧题,都是泥上爪印而已,感叹人生无定,但是往日的坎坷遭遇,仍然留在人们记忆中,心上的爪痕是难以磨灭的。

全诗比喻新奇,属对工巧,写出了对生活的无限深情。

〔析赏〕有一次苏轼和其弟苏辙〔子由〕路经池渑,路上马死了,两人骑着蹇驴到渑池一僧寺寄宿,并在寺壁上题诗。

后来子由写了一首《渑池怀旧》的诗。

东坡旧地重游,当初接待全心全意的老僧却已死,寺里替老僧盖了一座新塔,当年东坡兄弟题诗的庙壁也坏啦!

再也见不到旧日的题诗啦,东坡百感交集而作此诗,感慨人生在世如飞鸿。

对我有帮助

5、宿骆氏亭寄怀X雍X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

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①竹坞:

绿竹丛生的凹地。

水槛:

近水的亭台。

②迢递:

遥远。

重城:

一座又一座城。

③秋阴:

秋天的阴云。

[简析]

一个深秋的夜晚,诗人李商隐寄宿在一位骆姓人家的园亭里,寂寥中怀念起远方的朋友,听着秋雨洒落在枯荷上的沙沙声,写下了这首富于情韵的小诗。

诗题中的X雍、X衮是诗人的知遇者X戎的两个儿子。

这首诗就是诗人与X雍、X衮告别后旅途中寄怀之作。

首句写骆氏亭:

翠绿的修竹环抱着一尘不染的船坞,骆氏亭外临着清澄的湖水。

翠竹、清水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诗人置身其间,颇有远离尘嚣之感。

接着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X氏兄弟所在的长安,中间隔着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诗人的思念之情宛如随风飘荡的游丝,悠悠然飘向友人所在的长安。

诗人因境界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因无好友共赏幽胜而微感惆怅。

“秋阴不散霜飞晚〞,又回到眼前景物,渲染气氛,烘托情绪。

时令已届深秋,但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

天色一片迷蒙,本来就因相思而耿耿不寐的诗人,心情不免更加暗淡,而这种心情又反过来更增加了相思的浓度。

诗人是旅途中暂宿骆氏亭,此地近一段时期的天气,包括霜期之晚,自然是出之揣测,这揣测的根据就是“秋阴不散〞与“留得枯荷〞。

这句一方面是为末句作铺垫〔由于“秋阴不散〞故有“雨〞;由于“霜飞晚〞故“留得残荷〞〕,另一方面又兼有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的作用。

末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写诗人聆听雨打枯荷的声音和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

诗人原来是一直在那里思念着远隔重城的朋友的,由于神驰天外竟没有留意天气的变化。

不知不觉间,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雨点点点滴滴地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阵错落有致的声响。

诗人这才意外地发现,这萧瑟的秋雨敲打残荷的声韵竟别有一种美的情趣。

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自己这样一个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却因聆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

“留〞蕴涵有一种不期而遇的喜悦。

而诗人“听〞到的,又何止是那凄楚的雨声?

枯荷秋雨的清韵,有谁能解其中滋味?

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

这首诗虽然写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写得历历如画,但它并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抒情诗。

“宿骆氏亭〞所见所闻是“寄怀〞的凭借,“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后两句暗藏彻夜不眠之意,诗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说是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的。

诗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蕴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

6、临江仙〔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无端良匠画形容。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

雨余时候夕阳红。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译文

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没作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信服呢?

而今才显现了名声和踪迹:

被人把自己的容貌,画到风筝上,趁着风势,借着风力,与风筝一起,飞上了高高的天空。

刚刚得到风吹,风筝渐渐在天空稳当地飘起来了,还要打算远远地上天。

雨过天晴,傍晚的落日通红。

从平地向上看,能有几个人像我这样上了天呢?

创作背景

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

侯蒙年青时,久困于考场,三十一岁才中了举人。

他长得难看,人们都轻笑他,有爱开玩笑的人,把他的像画在风筝上,引线放入天空,讽刺他妄想上天。

侯蒙看了就在上面题了这首词。

后来,他竟真的一举考中了进士,历任要职。

作者简介

侯蒙〔1054~1121〕, 北宋官吏。

字元功,密州高密(今属某某)人。

进士与第,调某某尉,知柏乡县,徙襄邑。

擢监察御史,进殿中侍御史。

崇宁间上疏论十事,迁侍御史,改户部尚书。

大观四年,除同知枢密院事(《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二),进尚书左丞。

政和六年,为中书侍郎(同上书)。

次年十月,罢知亳州,徙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谥文穆。

侯蒙年过三十始登第,有轻薄子画其形于纸鸢以戏之,蒙赋《临江仙》词以答。

《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一首。

《全宋文》卷二七○四收其文四篇。

事迹见《宋史》卷三五一本传。

赏析

说法一:

这首词,外表上是写风筝,骨子里是讽刺封建社会那些往上爬的势利小人。

“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是这些人行径的生动写照。

  上片写那些势利小人对他的讥讽。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

〞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没作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信服呢?

而今才显现了名声和踪迹:

被人把自己的容貌,画到风筝上,趁着风势,借着风力,与风筝一起,飞上了高高的天空。

一方面,写自己无端被人嘲弄,无可如何;另一方面,又是对那些苦苦钻营,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往上爬的小人们的辛辣讽刺。

一旦找到了机会,就会如同这风筝一样,“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一语双关。

  下片写风筝飞入天空之后的情形。

“才得吹嘘身渐稳〞,刚刚得到风吹,风筝渐渐在天空稳当地飘起来了,比喻某些人在社会上受到吹捧,获得了稳固的社会地位。

“只疑远赴蟾宫〞,还要打算远远地上天。

“雨余时候夕阳红〞,雨过天晴,傍晚的落日通红。

这是形容飞黄腾达的景象。

“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从平地向上看,能有几个人像我这样上了天呢?

进一步描绘了得势小人洋洋得意的神态。

名义上是写风筝,实际上是写人,勾勒出一个势利小人得势后自鸣得意的面貌。

  这首政治讽喻词,内容深刻,形象鲜明,情趣生动。

讽刺词并不多,但艺术上很有特色,通俗、有风趣,寓深刻的哲理于浅显明白的语言之中。

  说法二:

北宋神宗时期,侯蒙三十一岁了,才被地方推荐去考进士。

同辈人见他年龄大,容貌长得又丑,因此看他不起。

有轻薄的人想使侯蒙难堪,故意将他的像画在风筝上,放到天上让大家都看。

侯蒙知道后不仅不生气,反而哈哈大笑,并在风筝上题了一首《临江仙》。

侯蒙不生气反而大笑,是因为他想到我国的习惯说法“平步青云〞、“高高在上〞、“升入碧霄中〞都是要飞黄腾达的意思。

词的下阙外表上写的是风筝,实际上是对自己前途的祝愿,其含义为:

刚被人宣扬才站稳脚跟,好似又要进一步高升到朝廷内或皇帝身边。

你看我前程似锦,到时候将有多少人在平地上伸着脖子,看我这个高高在上手握大权的重臣。

说也凑巧,就在三十一岁这年,侯蒙考中了进士,以后步步高升,在宋徽宗前期,担任过户部尚书兼枢密使等重要官职。

7、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

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

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

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

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

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

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又有什么用呢?

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

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

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

杜牧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

“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

“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

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

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

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

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梅圣俞说: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见《六一诗话》〕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

“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

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

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8、落日怅望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作品鉴赏

沈德潜评此诗云:

“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

〞〔《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而不显得衰飒;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

情景分写。

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

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

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

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清楚。

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

“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也明确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

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

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

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

这种写法,对于这首诗来说,有特殊的艺术效果。

细细玩味,可以发现此诗是颇见匠心的。

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

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开展、深化。

假如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好处。

而“宿鸟归飞急〞引起归心似箭,紧接“辞家久未还〞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比照,所以是“起得超脱,接得浑劲〞〔见《瀛奎律髓》纪批〕。

如改成前半景后半情格局〔如上述〕,如此又失去这层好处。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指出:

“诗有情有景,且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情景互换,方不复沓。

〞他所说的“情景互换〞,就是“情景分写〞。

当然,这种分写绝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共同构成诗的永不凋敝的美。

马戴这一首望乡之曲就是这样,它的乐音越过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遥遥传来,至今仍然能挑响读者心中的弦索。

[1]

作者简介

马戴唐代诗人。

字虞臣,曲阳〔今某某东海西南〕人。

会昌〔841-846〕年间进士与第。

宣宗大中〔847-860〕初年,在某某李司空幕府中任掌书记,以直言获罪,贬为龙阳尉。

得赦回京。

懿宗咸通〔860年-874〕末年,佐某某军幕,终太学博士。

与贾岛、姚合为诗友。

擅长五律。

诗集一卷,今编二卷。

9、好事近  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作者

朱敦儒  〔1081-1159〕宋代词人。

字希真。

某某人。

靖康、建炎间,屡召不起。

某某三年以荐补右迪功郎,某某五年赐进士出身守秘书省正字。

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

晚落致仕,除鸿胪少卿,秦桧死,依旧致仕。

某某二十九年卒。

有词三卷,名《樵歌》。

[3]

赏析

词人前后写了六首渔父词〔均调寄《好事近》〕来歌咏其晚年寓居嘉禾的闲适生活。

这是其中的一首,写得情趣盎然,清雅俊朗,流露出一股闲旷的风致。

  开头一句明确自己放弃官场生活的坚决。

“摇首〞二字很形象,既对“红尘〞否认,又不置一辞,这是一种轻蔑不屑的态度,亦如杜甫《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诗所云“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之意。

何以如此,词人未点破,紧接的一句只把原因推到自己的志趣与官场格格不入。

一旦“摇首出红尘〞,作了个烟波钓徒,才能“醒醉更无时节〞。

这两句语言明快质朴,同时又极传情,一种超脱尘世的轻快感溢于言表。

三、四句如此进而写渔父生活,兼具X志和《渔父》词和柳宗元《江雪》诗之意。

这里,渔父生涯既不全然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那样浪漫,又不全象“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写的那样苦寒。

“绿蓑青笠〞,白鹭桃花,“披霜冲雪〞,独钓寒江,都是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