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与扭波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39964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与扭波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地震与扭波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地震与扭波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地震与扭波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地震与扭波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地震与扭波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地震与扭波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地震与扭波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地震与扭波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地震与扭波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地震与扭波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地震与扭波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地震与扭波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地震与扭波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地震与扭波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震与扭波doc.docx

《地震与扭波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与扭波doc.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震与扭波doc.docx

地震与扭波doc

地震波发生于地下,通过岩土质点的弹性振动进行传播,当地震波传到地面附近,受震物体有了扩展空间,则形成集团运动,使浅部地层发生旋扭,使地面上的物体产生三维扭动,地震仪所记录的只是地震仪所在地的物体集团运动的强度和周期变化,它既测不出集团运动的三维扭动轨迹,更测不到真正的地震波,由此得出一个错误理论,认为地震是先上下跳动(纵波所为),然后水平单向摇摆(横波所为),并据此采用了摇床作地震模拟实验,进行理论研究,皆与实际情况相悖。

在无法直接测出集团扭动三维轨迹之前,只能根据地震破坏遗迹进行分析,获取他们在破坏之前的运动信息。

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后,我们对唐山震害进行了大量实地观察,结合海城地震、溧阳地震和龙陵地震资料,总结出地震破坏的十大规律,搞清了地震破坏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应力分析,发现了扭波,进而提出针对扭波设防抗震的八项措施。

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论文,题为"扭波与地震",此后又发表了多篇论文,有几十家报刊杂志作了报导。

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扭波理论至今仍未被权威专家所接受。

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发生了7.2级大地震,一家电视台的监视器录下了该办公室遭地震破坏的全过程,桌子、椅子都在旋扭,最大转角达170度。

证明了我们在二十年前根据颓垣断壁分析出的扭波正确无误。

可是在二十年后,日本和美国的地震学家,在物体受震发生扭转运动的实况录像面前,仍然把地震破坏说成是由纵波和横波造成的。

实在遗憾。

为了改变这一不正常状况,现将1992年发表的一片论文"扭波的发现与设防抗震"重新发表,以正视听。

地震机制--扭波的发现与设防抗震原载于《新疆地质》增刊1992

前言

一、地震破坏的规律和存在的问题

1、地震破坏的若干规律

(1)线性物体直立如初

(2)钢筋铁架抗震最佳

(3)裂开旋扭同时并存

(4)破裂形式如同老化

(5)间隔破裂轻重分带

(6)断裂两盘不受损伤

(7)地面平整,起伏罕见

(8)四面开花铅直坠落

(9)地下建筑保存良好

(10)人体抗震胜过厂房

2、存在的问题

(1)地震破坏的10条规律与纵波、横波及面波理论相悖

(2)五个关键问题

二、弹性波的成生机制

1、弹性振动

2、弹性波

(1)弹性波的成生机制

(2)弹性波的传播

(3)弹性场与弹性波转向

(4)横扭波与纵扭波

三扭波与地震破坏

1扭波的破坏作用

2扭断类型

横扭裂

纵扭裂

3地震破坏的分带性

4扭波破坏与重力关系

5地旋

四针对扭波设防抗震

1截波

2活端

3底小

4加筋

5结牢

6轻质

7加箍

8地下

参考文献

前言

中国是最早记录地震和记录古代地震最多的国家,也是首先发明地震仪和首先进行地震预报的国家。

晋太康三年(282年)在魏襄王(公元前318-前296年)的墓中,出土了一部竹简,竹简上刻写着上至皇帝,下迄魏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7年)的历史,人称《竹书纪年》,里面记有4次地震,其中最早的一次是夏帝发七年(公元前1831年)泰山震。

在这以后的许多有关古籍中,都有对地震的记载,从公元前1831-1955年3800年中,大约记录了9000次地震,其中约有1000次是破坏性地震。

经整理不仅勾划出我国的地震区,同时还揭示出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在国外,最早作地震记录的是日本,其记载是允恭天皇五年(416年)日本河内地震,比中国晚2247年。

东汉著名的科学家张衡(78-139年)首创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候风地动仪",安放在洛阳城内,正确的报出了东汉永和三年(138年)二月初三在陇西所发生的地震,陇西位于今甘肃兰州、临洮一带,在洛阳以西700km。

而欧洲在1880年才制成地震仪,其原理和张衡地动仪基本相似,比中国晚1700多年。

在数千年以前,我国就力图从自然界本身去找地震原因。

《竹书记年》在记述夏帝发十年的地震时写道"五星错行,夜中陨星如雨,地震。

"春秋战国时期,阳伯父认为"天地之气,不失其序……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庄子》则提出海水周流相薄说,认为:

"海水三岁一周,流波相薄,故地动"。

东汉杰出的思想家王允,最早提出了地震是地壳本身的"自动"现象,他不止一次的说:

"地固将自动"。

沈括认为,天地之变"率皆有法","物理有常,有变"。

根据地震前兆预报地震,在我国历史上也有许多记录,并总结出一套预报地震的经验。

据山西省《虞乡县志》记载,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山西平陆地区曾根"淫雨后大热,宜防地震"的经验,预报出九月二十日午夜二时发生的一次强烈地震,据《清代地震档案史料》记载,清咸丰四年(1855年)十二月十一日,辽宁金县旗民根据地声,预报出即将发生的一次破坏性地震:

"未震之时,先闻有声如雷,故该处旗民早已预防,俱各走避出屋,以未曾压毙多人,只伤男妇子女共七名"。

宁夏《隆德县志》曾把地震前兆归纳为"地震六端":

一、井水本湛静无波,倏忽挥如墨汁,泥渣上浮,势必地震。

二、池沼之水,风吹成荇交萦,无端泡沫上腾,若沸煎茶,势必地震。

三、海面遇雨,波浪高涌,奔腾洴汹,此常情;若日晴和,台飓不作,海水忽然绕起,汹涌异常,势必地震。

四、夜半晦黑,天忽开朗,光明照耀,光异日中,势必地震。

五、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蜿入长蛇,横亘空际,久而不散,势必地震。

六、时置盛夏,酷热蒸腾,挥汗如雨,蓦觉清凉,如受冰雪,冷气袭人,肌为之粟,势必地震。

这6条对地震前的天气异常,海啸、地光、地震云等地震前兆都作了精辟的概括。

日本人最近几年才开始研究地震云,所得结果与以上描述基本一致。

自1996年以后,我国已报准18次破坏性地震,如1975年的辽南海城地震(7.3级),1976年的云南龙陵,路西地震(7.5-7.6级)和四川松潘地震(7.2级)。

这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

从世界水平来看,地震机制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解决,根据表面现象作地震预报,只能对部分地震有效,不可能把所有地震都预报出来,1976年唐山地震未能报出,是很自然的,在地震研究方面,还有一大段路要走。

地震波有3种,除众所周知的纵波和横波以外还有扭波。

扭波是地震破坏的主要动力,扭波的发现揭开了地震破坏的内幕,为制定抗震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地震破坏的规律和存在的问题

70年代中国接连发生了十几次强烈地震,生命财产遭到严重破坏,仅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就死亡24.2万人,重伤16.4万人,从而引起人们对地震的强烈关注。

唐山地震后,在观察中发现《地震烈度表》〔1〕所附的样板图样(图版1)与事实有很大出入。

例如,样板图上面的是电线杆和楼房随地震烈度的增加逐渐倾斜,倾角逐渐增大XI-XII度时全部倒塌。

实际上唐山地震并非如此,唐山路南区的破坏最严重,房屋全糟破坏,大多数塌平,按其它指标烈度定为XI度,可是电线杆仍然直立如初(图版2,4,5)〔2〕,另外无论是7层大楼还是平顶小屋坍塌后留下的断墙残壁基本上都是直的(图版3)〔2〕,并不是先倾斜后破裂。

这说明,人们对地震破坏的认识还有一定差距,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通过对现场调查,结合溧阳地震、海城地震和龙陵地震,我们初步摸到了一些规律。

1、地震破坏的若干规律

⑴线性物体直立如初

唐山市和丰南县地震烈度为X-XI度,厂房和住宅几乎全部破坏,但其中有许多线性物体被完整地保存下来。

例如:

①所有树木均安然无恙,均未直接受害(图版2,4,5)。

②绝大多数电线杆直立如初(图版2,5;图版6,7)。

唐山河北矿治学院翻砂车间是钢筋水泥厂房。

地震后柱断、梁弯、顶塌,但厂房门前的两根电线杆直立如初,房后的树木也依然如故(图版2)。

唐山开滦医院原是新建的7层大楼,地震时大部分塌平,但紧靠它的树木和电杆仍安然无恙。

残留的一角也是直立的(图版3)。

40cm宽的钢筋混凝土房柱被折断,而在同一地区的电杆和树木安然无恙(图版7)。

唐山XI度区胜利桥墩倒梁落,而桥旁树木、电杆完好如初(图版5)。

③唐山65m高的微波转播铁塔巍然屹立在大片废墟之中(图版8);震后仍能使用(潜望镜的方向性要求很高不能相差几秒)。

这说明地震对它几乎无丝毫影响。

④40m高的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唐山车站水塔依然如故。

⑤天津化工厂厂房坍塌,而直立的反应塔和高大烟囱及电杆均保存完好。

在线性物体中也有破坏较重的,主要是没有钢筋的砖砌烟囱和砖砌水塔,沿个别砖缝破裂后引起整段脱落。

⑵钢筋铁架抗震最佳

①唐山两座铁路钢架天桥和开滦煤矿的十几对钢架竖井均完好无损(图版9)。

②唐山路南区65m高钢架电视转播塔屹立如初(图版8)。

③唐山启新水泥厂办公楼砖砌窗柱破碎散落,而柱内钢筋完好,支撑着上层建筑(图版10)。

④唐山一些早年电杆,受震后水泥破裂脱落,钢筋无恙,电线杆仍然直立(图版11)。

⑶裂开旋扭同时并存

无论是墙裂缝、地裂缝还是烟囱裂缝,凡是裂缝都有旋扭,以柱状体的断裂扭转最为明显。

例如:

①唐山启新水泥厂的一栋三层库房,一楼和二楼基本完好,三楼的所有窗柱全部断裂,旋转方向和角度各不相同,现存旋转角度最大的一个右转40o(图版12);旋转角更大的当时即已脱落,无从查考。

②唐山河北矿冶学院翻砂车间,各墙柱均断裂旋转,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各个不同(图版2)。

③唐山文化宫门柱断裂旋转(图版13)。

④唐山十中地裂缝右行旋转1.2m(图版14)。

⑤唐山文化宫烟囱水平旋转(图版15)。

⑥辽宁海城县委会烟囱断成4节,最上一节右旋40o(图版16)。

⑦辽宁营口市砖砌烟囱水平断成5节,皆扭转错位(图版17)。

⑧河北宁河火车站局部铁轨发生水平扭转,其他铁轨和电杆均无损伤(图版18)[2]。

⑨河北丰南火车站一条铁轨发生反复扭曲,右侧的铁轨和站台也发生变形,其它铁轨以及树木和电杆均保存完好(图版19)[2]。

⑩云南龙陵镇安中学1976年7.3级地震后两个篮球架都发生了水平旋转。

一个左旋14o,一个左旋18o,最大平移1.22m(图版20)[2]。

(11)唐山地震京榆公路滦河大桥桥面塌落同时旋扭(图版21)[2]。

⑷破裂形式如同老化

地震造成的破坏主要是沿着物体本身的脆弱带发育,不论是地面上的建筑物,地表的道路还是地下的地层都是如此。

例如:

①沿建筑物四角断裂(图版12;图版13)。

②沿门窗四角向外裂开(图版22;图版12)。

③沿支柱顶底面切断扭转(图版13)。

④平行砖缝断裂(图版15,16,17)。

⑤平行或垂直马路延长方向断裂(图版23)。

⑥垂直水泥场地的边界线断裂。

⑦平行河边、塘边断裂。

地震所造成的断裂形式与非地震的"自然老化"和人为破坏所造成的断裂基本一致,地震只是加快了老化断裂的发展速度,是急性发作。

它的破坏形式与震源方位无直接关系。

地裂缝的发展也象建筑物裂缝一样只受控于接近地表的局部基底结构,沿其脆弱带产生地裂缝,其分布和延展方向也与震源和发震构造无直接关系。

地裂缝都是比较浅的,通常只有几米,深十米以上的尚未见报导。

⑸间隔破裂轻重分带

①水平分带

唐山公安学校有3栋三层楼房。

形状相同,相互间隔10m平行排列,南面一栋完全塌平,中间一栋保留了中段的部分骨架,北面一栋只前沿散落。

唐山水泥设计院新建的5栋楼房,均为砖混结构。

同样设计和施工,基础条件也相近。

但间隔坍塌,破坏轻重悬殊(图版24)[3]。

唐山市路北区新华西路地震破坏轻重水平分带(图版25)[2]。

1975年海城7.3级地震也有类似的情况。

②铅直分带

一栋楼房各层的破坏常是不一致的。

在唐山地震中,有些楼房只一层破坏比较严重(图版22),有的二层破坏严重(图版10);有的只第三层破坏严重(图版12)。

唐山华新纺织厂的一个砖砌烟囱,高约40m,断为7节,间隔大致相等,每节都有扭转,但未坠落仍在使用。

海城县委会有一烟囱,震后断成4节,最上一节右旋40o[4](图版16)。

江苏溧阳上兴农机厂的3个烟囱互不相连,却在同一高度产生同样断裂(图版26),这决非巧合。

图版26.江苏溧阳上兴农机厂,3个烟囱互不相连,震后在同一高度产生同样断裂,皆向四面胀裂。

⑹断裂两盘不受损伤

不论断裂多长,裂缝多大,断块两盘物体仍然坚固如初,断裂所影响到的范围一般很小,例如:

①唐山至乐亭公路被错断,右旋错位1.2m,两侧树木直立如初(图版27)[2]。

②海城地震时,锦县八千公社冻土开裂成一条大型地裂缝,缝宽20cm左右,长达2km将100余棵树木劈开,其中一棵树杆下部被劈,一分为二,左旋8cm,上部仍然相连,附近其他树木安然无恙(图版28)[2]。

③穿过唐山十中的一条地裂缝将围墙、厕所和道路切断,右旋平移1.2m。

但裂缝两侧的围墙、厕所隔墙、道路及其两侧的树木皆完好无恙。

地下的管道也被错开,但两端并无损伤(图版14)。

⑺地面平整,起伏罕见

唐山地震后,除极个别地区受采空区塌陷或其它影响出现局部起伏外,绝大部分地面和路面仍同以前一样无明显变化,波浪起伏少见,地裂缝的两侧也多是平坦的(图版23,27,28)。

⑻四面开花铅直坠落

建筑体的破坏尤其是砖石结构和水泥制件的破坏一般都是分段裂开,向四面八方开花崩塌,铅直坠落。

如同折叠灯笼合在一起,很少有整体倾倒的。

①唐山机车车辆厂的烟囱分段向四面胀裂(图版29)。

②河北矿冶学院水塔断块向四面散落(图版30)。

③唐山工人医院砖砌方烟囱四角向外崩裂。

④1979年江苏溧阳6级地震,震中附近的上沛砖瓦厂,有两个砖窑共八个烟囱,全部向四面崩散(图版31)。

⑤江苏溧阳上兴公社农机厂,3个烟囱并排,在同一高度向四面崩裂(图版26)。

⑥唐山开滦医院7层大楼铅直塌落,上下楼板近于重合,余下的一角仍然直立(图版3)。

⑦唐山铁路医院住院部塌落楼板重叠在一起(图版32)。

⑧唐山河北矿冶学院阅览室三层楼房西段全部铅直坠落(图版22),东段仍然直立。

⑼地下建筑保存良好

唐山的人防坑道除个别地方有些小裂纹外,其它均未受到破坏,开滦煤矿井下坑道与地面相比破坏极轻,吕家坨在地震时井下有600多名工人在工作,震后全部安全返回地面,马家沟3号井震后10天即恢复生产出煤。

位于XI度区的铁路医院住院部,原是三层楼房,地上两层全部塌平,半地下的一层基本完好,只有一些小裂缝(图版32),唐山有两条铁路隧道也未遭破坏。

⑽人体抗震胜过厂房

唐山地震死伤的人,绝大部分是由于建筑物的坍塌间接受害,没有人直接死于震动,人比钢筋水泥造的厂房还要抗震。

人的抗震能力是很强的。

地震破坏的这些规律也普遍存在于国内外的各次大震中,如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7.7级地震;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的8.3级地震;1960年2月29日摩洛哥阿迪尔的5.8级地震等等。

2、存在的问题

人之躯体除大脑发达外,防御自然突变的能力一般比较差。

冬天怕冷,夏天怕热;风吹站不稳,水淹立不住;唯独抗震能力极强,竟胜过钢筋水泥,赛过高楼大厦,奇妙得不可思议,简单到一目了然,无需佐证。

人为什么能比厂房抗震呢?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能否正确地解释这种现象,是检验一切地震理论的试金石。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首先弄清地震的破坏作用。

过去认为地震的破坏是纵波、横波和面波所为,并以后两者为主,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前述的10条地震破坏规律绝大部分是不能用纵波和横波来解释的,也不能用所谓的面波来解释。

⑴地震破坏的10条规律与纵波、横波及面波理论相悖。

①地震的破坏若真是纵波和横波的作用,地面物体所受的振动应当是上下颤动(纵波)和水平摇晃(横波),其破坏作用应当与大风、海浪和原子弹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相似,首先被破坏的和受害严重的应该是人、树木、电杆、水塔和铁塔之类的头重脚轻,重心高的,直立的线状物体;而不应该是那些重心低,结构牢,承重大、强度高的钢筋混凝土厂房,而事实正相反。

由此可见,地震破坏的主力不可能是纵波和横波;

②地震断裂皆具有旋转性,而纵波和横波的振动是没有旋转性的;

③若是纵波和横波的作用,建筑物应首先倾斜,然后断裂,向一侧倒塌。

而实际上是向四面坍塌近铅直坠落,这再次证明地震的破坏不是纵波和横波所为;

④不论是横波还是纵波,它们的传播都是连续的,强度是渐变的,从震中向外逐渐衰减。

在同一个地震烈度区的几十到几百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同样的建筑物所受到的破坏应当是大致相同的,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地震破坏具分带性,在短距离内常有很大差异,一栋楼房,一半塌平,另一半完好;两条并排的铁轨,一条扭曲,另一条完好如初。

这些都不能用纵波和横波作用来解释。

⑤地震破坏也不是"面波"的作用(一般认为面波起主要作用)。

所谓面波按目前的解释是"体波到达地表后激发的次生波,沿地表传播,它的震动方向有的与传播方向垂直,这和横波的性质一样,包括了两种类型。

一类是在地面上来回振动(拉夫波),一类则在地面上滚动(瑞雷波)。

面波能使地面出现波状起伏。

"既然认为面波的性质与横波一致,当然也就不可能是地震破坏的主要因素,所谓"面波"是否存在恐怕还是个问题。

地震的破坏既不是纵波和横波,也不是面波又是什么波呢?

是否可能还有某种尚未发现的未知波在起作用?

寻找未知波有三种途径,一是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破坏应力的性质;二是重新分析地震仪的工作原理与图象;三是从理论上探讨弹性波的成生机制,弄清弹性振动与弹性波的关系。

到目前为止,震源振动与弹性传播仍处于分别讨论的状态。

还没有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⑵五个关键问题

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的可归纳为以下5点:

①为什么人比厂房抗震?

②地震如何破坏?

③面波是否存在?

④有无未知波?

⑤弹性波是怎样产生的,成生机制如何?

搞清弹性波的成生机制是解决5个问题的关键,其它问题迎刃而解。

二、弹性波的成生机制

1、弹性振动

一物体受外力作用,使体积或形态发生变化,而当外力取消后,该物体便恢复它原来体积和形状者,称为弹性体。

图33之圆(实线)代表一个圆球状弹性体,若沿圆球某一直径方向施加一对外压力FF′。

球体受压产生弹性变形,成为椭球体(虚线),称为变形椭球体。

变形椭球体中各点的具体变化(位移)各不相同,促使各点变化的局部力大小和方向也各不相同,这些实际上使球体各点产生变形(位移)的局部力即通常说的内力。

与内力相平衡还有一个反作用力,称为反弹力或恢复力。

当外力和内力消除后,变形椭球体即在反弹力的作用下恢复原状,复原成球体。

反弹力和内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点上。

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内力或反弹力称为应力,可用应力单位度量之。

图34-A所示是一个球形弹性物体的原始状态。

加一对外力FF′使之发生应变(图34-B),所产生的内力同时被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弹力所平衡。

一旦外力(FF′)取消,内力则随之消失,物体将在反弹力的作用下恢复到弹性体的原始状态(A)。

若外力缓慢消失,能量将逐渐消耗,物体各点则逐渐恢复到原位,直接由(B)回到(A),称为"无振复原"或"静态复原"。

若外力突然取消,物体各点则在反弹力的作用下产生加速度,由(B)向(A)呈加速度运动;愈接近原始位置(A),速度愈大,达到(A)时速度最大,停不下来,于是便以此为初速度继续向前运动,给物体一个反方向内力(对B而言),使物体向(C)应变,积蓄新的反弹力,动能逐渐转化为弹性位能(应变),速度逐渐减小,当动能全部转化为弹性能时,运动停止,如34-C所示。

如在运动过程中无能量损耗,应变(C)的绝对值应与原应变(B)相等,只应变方向相反。

到(C)后,立刻又在新反弹力的作用下向(A)转化,演化过程和以前一样,只是方向相反,由(C)过(A)最后回到(B);到(B)后,接着再由(B)过(A)到(C)。

如此往返循环不已。

弹性物体的应变和反弹力的这种周期性变化称为“弹性振动”。

若介质为完全弹性体又无能量消耗时将一直振动下去,永不停息。

实际上由于摩擦或其它阻力的作用,能量将逐渐消耗,每个周期的最大应变和最大反弹力的绝对值将逐渐减小,最后反弹力全部消失,振动停止,物体恢复到原始位置(A)。

弹性应变的这种恢复过程称为"振动复原"。

2、弹性波

(1)弹性波的成生机制

物体的振动可由弹性介质向外传播,形成弹性波。

引起弹性波的物体振动称为"震源"。

弹性波的波形可由图34所示的弹性振动过程分析得出。

如果我们把图34之(A),(B),(C)重合在一起绘成图35的形式,任何方向上的弹性波波形皆可直接从图上求得。

图35之圆为应变前的原始球体,即振源,弹性波沿球半径方向向外传播,物体振动时各方向上的应变不同,传播出去的弹性波也不一样。

弹性波的成生遵循以下法则:

振源球面上任意点的振动沿径向传播出去就是该方向上的弹性波,其波形决定于该点的振动轨迹,这个法则叫做弹性波成生法则。

振源体上的振动后半个周期与前半个周期相重,演化方向相反,但传播出去就称为一个完整的周期,连续不断的波列。

沿OA方向向外传播的弹性波,其波形由a点的振动轨迹所决定,a点的振动轨迹为直a1-a-a2,与传播方向(OA)方向一致,轨迹中任意点在相应椭球上的切线(切面)都垂直于径向Oa。

所以,a点的振动沿OA方向传播出去,所生成的弹性波是纵波(P波)或称压缩波,传播质点沿传播方向往返振动(图35-A)。

b点的振动沿OB方向传播出去也是纵波(图35-B),波形与OA方向是一样的,只是在时间上相差半个周期。

在同一时间内一个向外运动,一个向内运动,但由于两个纵波的始点也是相差半个周期,所以在以O为圆心的各球面上,两者的波形仍然相同,但不同步。

在OC方向上应变椭球体为无伸缩面。

在整个振动过程中C点的位置保持不变,但C点在椭球体上的瞬时切线将随椭球体的形变而变,切线与OC的交角随时而异。

C点的运动轨迹是原地旋转扭摆,故沿OC方向传播出去的波是扭波。

它的传播方式与钟表摆轮相仿,传播质点偏离原始位置的扭摆角度,称为扭摆角,可用C点在椭球上的瞬时切线与在原始球体上的切线的交角α来表示。

C点在原始球体上的切线与OC垂直,扭摆角α为零,C点在椭球体上的各瞬间扭摆角皆大于零。

振源体的振动幅度愈大,应变量愈大,扭摆角α的变化范围也愈大,扭摆角的最大值与扭波强度成正比。

因此,可用最大扭摆角度来表示扭波的强度。

除a、b、c等8个特殊点外,其它所有点的振动轨迹皆是S型曲线。

例如,d点的轨迹为d1-d-d2(图35-D).其振动沿OD方向向外传播。

为了便于分析,将d点的振动时轨迹放大如图36所示:

图中dk为质点d向d2振动时轨迹上的任一位置,由d至dk的运动可分解为3种分运动。

①沿OD方向的分运动(dk),沿OD方向传播出去形成纵波(p).

②垂直OD方向的分运动(Kdk),沿OD方向传播出去形成垂直传播方向振动的横波(S)。

③扭摆分运动沿OD传播出去形成扭波(n).

由此可见,任何振动轨迹呈曲线的原始波都可以分解成为纵波、横波和扭波等3种基本体波(图35)。

3种体波同源,同时生于同地。

只是由于在传播过程中传播介质对3种波的传播速度不同,才逐渐拉开,单独运行。

实际的振源体大多不是球体,在这种情况下,弹性波是沿振源表面各点的曲率半径方向向外传播,振源表面各点的振动轨迹可以全部呈S形,都包含有3种基本成分,而不存在只产生一种波形的特殊方向。

(2)弹性波的传播

纵波是一种压缩波,凡是具有压缩弹性的物体都能传递纵波。

固体以及受压气体和液体都有压缩弹性,都能传递纵波。

真空无压缩弹性,不能传递纵波,如声波。

纵波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传播质点在一维空间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