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理论 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44536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艺理论 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文艺理论 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文艺理论 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文艺理论 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文艺理论 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文艺理论 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文艺理论 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文艺理论 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文艺理论 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文艺理论 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文艺理论 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文艺理论 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文艺理论 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文艺理论 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文艺理论 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文艺理论 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文艺理论 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文艺理论 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文艺理论 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文艺理论 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艺理论 整理.docx

《文艺理论 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艺理论 整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艺理论 整理.docx

文艺理论整理

文艺理论整理

第二编文学活动

第3章文学作为活动

1、活动与文学活动

1.人类活动

2.生活活动:

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这是从生命活动的意义上而言的;从其内在构成上而言,生活活动是以人们的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3.文学活动:

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文学活动的构成

1.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

是美国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

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世界指的是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

不论主观世界还是客观世界,世界是文学活动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是基本生活环境,是他们能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物质基础。

(文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文学中的客观材料与主观情思来源于社会生活,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

从古希腊的“模仿说”,到近代的“再现论”,再到我国解放后的“反映论”都强调文学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作者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创作作品的人,更是创作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作者的情感表现活动。

作品,作为显示客观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者的创造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价。

作品即是作家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又是读者接受的对象。

读者,文学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文本的价值才能实现,而读者的阅读,既是对作品人情世态与作家思想感情的了解与“复原”,又是一种“再创造”,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化修养对作品的意义进行具体化的理解,其结果必然与作品原意既有重合,也有所不同。

简而言之,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文学作为一种话语活动,这四个基本要素不是彼此孤立或静止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围绕着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2.作品与形式的关系

这个问题在20世纪西方文论中受到了突出的强调。

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应是作品的形式价值,是“文学性”,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的东西,主要包括文学的语言、结构和形式。

形式不是表现内容,而是决定和创造内容。

陌生化:

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也是形式主义者最关心的问题。

在其看来,“文学语言不仅制造陌生感,而且它本身也是陌生的”。

这个理论强调的是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

陌生化的基本构成原则是表面互不相关而内里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正是这种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

文学本体论:

是美国新批评派的代表人物兰塞姆所创造的一个文学理论术语。

这一术语意在说明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而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思路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实质上,这种文学本体论是一种作品本体论。

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

是指作者与读者在文学活动的文本中所达成的潜在对话。

即一个作家在从事创作时,都已经替自己设定了具体的阅读对象,也就是潜在的读者或者可能的读者,可见从创作一开始,作者与读者就处于对话状态。

3.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于联邦德国的一个美学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即姚斯与伊瑟尔。

这一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本文是一种“召唤结构”,存有许多意义空白,期待着读者自己去填补。

文学阅读过程,就是读者对本文符号内涵的破译和潜在形象的创造性建构过程,是文学作品得以实现价值,最后得以完成的终端环节。

在这样一种阅读活动开始时,读者心理上已经形成了“审美经验期待视野”,这种“审美经验期待视野”将直接影响读者对作品的阅读,从而导致对作品不同的理解与把握。

3、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1.文学活动的发生

文学起源于劳动

在文学起源的问题上,主要有四种学说,即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第一,巫术发生说。

巫术发生说并不是说文学直接来源于巫术,而是认为巫术意义的生产过程文学创作有某种启发意义,甚至,巫术活动的仪式化还为某些文学类型提供了直接的借鉴。

比如在“金枝”传说中,杀“国王”的仪式就已经有了戏剧艺术的胚芽。

第二,宗教发生说。

在历史上,宗教与文学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中世纪的欧洲,当时的文艺主要反映宗教题材,其发展也受到基督教的制约,有些学者因此得出文学源于宗教这一结论。

宗教发生说认为文学源于宗教,宗教活动的内容形式直接导致了文学的发生,早期的文学与宗教是密不可分的。

第三,游戏发生说。

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康德认为,艺术活动是人类想像力的游戏,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

康德的游戏说在席勒那里被系统地继续并加以发挥,席勒认为,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并提出了“过剩精神力”这一概念,认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人类除了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外,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而人们打发时间和精力的方式就是游戏,它是艺术发展的早期形式和艺术本质。

第四,劳动说。

认为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构成了文学活动的需要,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劳动对于文学活动的产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坚持并发展了文学起源的劳动说。

文学起源于劳动的“劳动说”比其他诸说有更大的合理性。

2.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

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论述的重要问题。

从根本上说,文学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也要受其他意识形态生产的影响,并且又可以对物质生产等领域产生反作用。

但物质生产与文学生产的关系不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

这就是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

一种情况是某些艺术类型在后来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反而衰落了,如古希腊时高度繁荣的神话、史诗,成为后代不可企及的范本;二是落后的地区,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可能超越经济发达的地区,如19世纪的俄国文学比英、法文学并不逊色,而当时俄国是欧洲经济落后的地区。

因此物质生产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支配作用”的东西,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

3.文学发展的原因

文学发展由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说,经济因素是其中的决定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还有政治、文化等因素也有直接影响。

 

第4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

1.文学的含义(文学三义)

(1)文学的文化含义:

文学有理由被视为文化。

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并不是今天所谓的“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而是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

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这正是的文学的文化含义。

近人章炳麟就认为:

“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2)文学的审美含义:

文学可以被视为一种审美形态。

文学是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这正是文学的审美含义。

这是从文学的广泛的文化含义中分离、独立出来的狭义的文学观念。

文学不再指代用语言或文字传输的所有文化现象,而仅仅指其中富胡审美属性的那一部分。

(3)文学的通行含义:

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体裁。

(通行的还是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主要被视为审美的语言作品)

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文学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

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

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有特殊的属性。

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

(1)文学作为一般的意识形态:

决定于经济基础;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简接的有距离的。

(2)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人们的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情形。

(3)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①无功利性与功利性:

审美的无功利性表现在,审美并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满足。

由于是无功利的(无利害的),文学才能是审美的。

集中体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

文学直接的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却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

可以从文学作为作家和读者的社会话语活动(直接的地功利性是为着达到间接的功利性)、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做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两方面看。

②形象性与理性:

③情感与认识:

文学是情感的。

文学也是认识的,文学不仅表达主观情感评价,而且也表达客观理智认识。

3.话语蕴藉:

话语蕴藉概念,是将现代“话语”概念与我国古典文论术语“蕴藉”相融合的结果。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思:

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二是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含蓄和含混是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含蓄:

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第三编文学创造

问:

文学创造的客体的特殊性

文学艺术和科学认识,不仅在反映的方法与形式上,而且在反映的具体生活即具体客体上,都是不同的。

文学创造的客体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活动。

所谓整体性的生活,是指既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也不局限于某一层次,而是多方面生活的交融、渗透,是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相统一的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反映的生活就具有这种整体性。

如《红楼梦》

其次,文学创造的客体具有审美价值的或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

文学在反映生活时,总是努力去发现和表现那些本身就具有美的事物。

如《望庐山瀑布》所反映的自然风景本身就是美的,能直接激发人们的美感。

但是也不等于说文学不能反映丑的生活,如果这样就太狭隘了。

如《阿Q正传》不就写了阿Q的丑陋吗?

对美的崇拜和对丑的描绘并不矛盾,关键在于通过艺术处理能否使之具有审丑价值。

最后,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正由于作家的体验,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才被知觉化、情绪化、心灵化,成为文字创作的题材。

如《红楼梦》

以上就是文学创造的客体的特殊性

第8章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

艺术真实

含义:

艺术真实既非生活真实亦非科学真实,而是主体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世界上去,经过艺术创造与“善”、“美”共生并存的审美化的真实。

特征:

1、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从这个侧面来说,艺术真实是一种内蕴的真实,是假定的真实。

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超越与飞升,作家只有在广泛观察与深刻体验社会生活的基础上,认识和感悟其内蕴——主要是本质性的东西,并予以提炼与集中,才能创造出艺术的真实。

如果说表现社会生活中某些本质性的东西,是艺术真实的内在要求,那么艺术情境的假定性则是艺术真实的外在特征。

2、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与诗艺性。

从这个侧面上说,艺术真实又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

文学是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以及对社会人生关注的立场上看待客体世界的,因而其对客体世界的认识、感悟与表现带有浓厚的主观性。

艺术真实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造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认识与感悟。

 

第四编文学作品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1.文学作品的类型

文学作品的类型,是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表现审美情感的方式。

我们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1)现实型文学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再现客观现实,是现实型文学的主旨。

它强调立足客观现实,忠于现实,对现实进行冷静的观察和分析,直接揭示现实。

它在艺术表现手段上的基本特点是逼真性。

它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

描写时尽量达到酷似对象,让读者感觉没有夸张变形。

(2)理想型文学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这要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表现主观理想。

这是理想型文学的主旨。

它突出主观因素,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艺术地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表达作者超越现实的主观愿望。

二是直接抒情的方式。

这是理想型文学的主要艺术手段。

它的情感态度主要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像现实型文学那样不动声色地将情感隐藏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

(3)象征型文学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这要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是寄寓审美意蕴。

这是象征型文学的主旨。

这种意蕴或是侧重客观现实,或是侧重主观感受,都往往有某种超出具体、个别现象的抽象、概括、朦胧的性质。

二是暗示的方式。

这是象征型文学的主要艺术手段。

它侧重以间接的方法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往往塑造变形的、虚拟的假定性形象,启发读者去想像、发现象外之意,反对直接性的表现。

这种表现方式使实验室具有朦胧性。

为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要求读者去积极地思考、探寻丰富的“象外之意”。

(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出现,后在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欧美具有极大影响的一种文学思潮。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突出特点就是真实和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现实矛盾和批判社会罪恶;同情社会下层的小人物,反映他们的悲惨命运和内心痛苦;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并注意细节的真实。

但不少作家以抽象的人道主义为出发点来批判黑暗现实,难以找到准确变革社会的道路。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各种文学体裁均有佳作,其中尤以长篇小说为最。

优秀作家众多,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易卜生等。

浪漫主义文学:

是出现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一股文学思潮。

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一方面刺激了人的精神个性觉醒,另一方面又使人们对现实产生失望,在这个大起大落的激情时代,思想界出现傅立叶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哲学家康德、费希特等对“自我”的关注。

在这个大背景上,出现一大批作家、诗人,他们打破了传统古典主义的束缚,着重抒发个人感受和体验,歌颂大自然,喜欢异国情调,在诗歌、小说、戏剧各领域均创造了辉煌的成就。

代表作家有雨果、拜论、普希金等。

现代主义文学:

是19世纪末诞生并流行于20世纪的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前期主要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10多种文学流派。

现代主义植根于20世纪的社会现实,其思想基础是19世纪末期以来流行的非理性主义哲学。

现代主义的基本特点是主张反传统,着力表现的是人在现代社会中的扭曲和异化;表现手法上追求新奇和怪诞,语言往往晦涩难懂;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再遵循典型化和个性化规律,甚至只是某种抽象概念的符号;特别重视内心世界的挖掘,人物的活动日益从外部世界退回到内部世界。

二战以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主张把文学拉回到“现实”,但就表现生活的异化和人生的迷惘而言,它与前期现代主义一脉相承。

后现代主义主要包括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

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代表作品为法国作家波德莱尔的《恶之花》。

后期象征主义兴起于本世纪20年代,著者有艾略特的《荒原》、比利时梅特林克的《青鸟》等。

象征主义喜欢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观念,用物质的可感性表现隐蔽的内心世界,着眼点不是描写客观的真实,而是追求主观的幻觉;喜欢用象征、联想、暗示、烘托等手法来表现内在的“最高真实”,重视雕塑美、音乐美和朦胧美,追求扑朔迷离的神秘境界。

前期代表作家是法国的马拉美、魏尔伦和韩波,后期的代表作家有法国的瓦雷里、

奥地利的里尔克、英国的艾略特、爱尔兰的叶芝、俄国的勃洛克、美国的庞德等。

2.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

文学作品的体裁,是指文学作品话语系统的结构形态。

有诗、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等基本体裁。

(1)诗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诗可以分成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等。

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2)小说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与短篇小说,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等等。

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深入细致的人物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3)剧本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可以分为悲剧、喜剧与正剧;按场次划分,还可分为独幕剧与多幕剧等。

它的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4)散文

散文有广义的散文与狭义的散文。

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

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

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它的基本特征主要是:

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写真实感受。

(5)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它的基本特征是及时性、纪实性、文学性。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1.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本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用来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综合古今对文本层次的探讨,我们总体上可以将文本分为三个大的层次:

文学语言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

(1)文学语言层面

这里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文学言语除了人们经常提到的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还有以下三个特点:

①文学言语是内指性的。

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即指向语言符号以外的现实世界,必须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

而文学言语则是内指性的,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

有时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与整个艺术世界的氛围相统一就可以了。

②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涵性。

人类的语言符号,一般有两种功能,即指称功能和表现功能。

普通言语,侧重运用它的指称功能。

而文学言语则把语言的表现功能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文学言语中蕴涵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像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于心理蕴涵性。

③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作家们总是设法把普通言语,加工成陌生的、扭曲的、对人具有阻拒性的言语。

这种言语可能不合语法,打破了某些语言的常规,甚至还不易为人所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

(2)文学形象层面

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①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②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③文学形象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④文学形象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意蕴层面

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由于形象具有指向性和包孕性,就使意蕴层面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一般又可分出三个不同层面:

①历史内容层②哲学意味层③审美意蕴层

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通常分为三种:

文学典型、文学意境、文学意象。

其中,典型是现实型文学的表现形态,意境是理想型文学的表现形态,意象是象征型文学的表现形态。

2.典型/文学典型

(1)概念: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典型通常有如下美学特征:

①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特征”的概念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提出,“特征化原则”是文学典型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就内涵而言,“特征”具有两种属性:

其一,它的外在形象及其具体、生动、独特;其二,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及其深刻和丰富的。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可以分两个层次来理解:

首先,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活的“总特征”。

其次,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②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凡是文学史上可以称为典型的文学形象,都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

这种“生命的魅力”,首先在于典型人物的生活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与多彩。

其次,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典型环境:

典型环境,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

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典型人物: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都是通过“卓越的性格刻画”来实现的,在人物塑造时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地位。

(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恩格斯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科学地提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所谓环境,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

如《红楼梦》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就是环绕着她的典型环境的产物。

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形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如《水浒传》中的林冲

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这种现象在无产阶级英雄典型那里表现得尤其充分。

通过人物的努力可以把法庭变成讲台(如高尔基的《母亲》),把监狱变成战场(如《红岩》),可以改变穷山恶水,可以带来周围人物的思想和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甚至推动历史的前进。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互相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反过来,典型环境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

3.意境/文学意境

概念: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审美想象空间。

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意境的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集中地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

文学意境的特征:

(1)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