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连词并与和的对比分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45073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连词并与和的对比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自连词并与和的对比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自连词并与和的对比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自连词并与和的对比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自连词并与和的对比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自连词并与和的对比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自连词并与和的对比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自连词并与和的对比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自连词并与和的对比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连词并与和的对比分析.docx

《自连词并与和的对比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连词并与和的对比分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连词并与和的对比分析.docx

自连词并与和的对比分析

连词“并”与“和”的对比分析

赵 青

【摘要】:

连词,是起连接作用,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子等,表示并列、选择、递进、转折、条件、因果等关系。

“并”与“和”作为连词,具有共通的语法特征:

可连接句中并列的几个名词性成分或动词性成分;连接并列成分,都可出现在述语的位置;连接动词性成分,都可出现在述语位置;连接的并列成分可出现在带“的”定语位置。

但二者也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

首先,“并”与“和”在连接词语的类型上有所不同;其次,“并”与“和”所连接的成分的语义在一定意义上也不完全相同。

【关键词】:

连词;并;和;语法功能;共通点;对比差异

连词,是起连接作用,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子等,表示并列、选择、递进、转折、条件、因果等关系。

例如:

1.和、跟、同、与、及、或(主要连接词、短语)

2.而、而且、并、并且、或者(连接词语或分句)

本文选取“并”与“和”这两个并列连词经行对比分析,从其共性中找出细微差异,本文在总结前人的经验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做了进一步的研究。

首先从起各自所具有的基本语法功能入手,通过具体例子找出二者的细微差别,进而逐步将其扩展到现实的语用当中。

一、连词“并”与“和”的语法功能:

(一)连词“并”

吕叔湘、朱德熙(1962)对连词“并”:

的解释是:

专门连接两个动词。

吕叔湘(1999)对连词“并”的解释是:

多连接并列的双音节动词,连接小句时,限于后一小句主语承前省略。

用于书面,表示进一层的意思。

张斌(2001)对连词“并”的解释是:

a.连接动词性词语,表示并列关系。

动词必须是双音节的。

b.连接名词性短语,表示并列关系。

书面语色彩较浓。

c.连接副词或介宾短语,表示并列关系。

副词必须是双音节的。

d.连接小句,表示递进关系。

后一小句的主语必须承前省略,意思上比前一小句进了一层。

黄伯荣、廖序东(1993)对连词“并”的解释是:

连接动词性词语或分句,表示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

陆俭明、马真(1985)对连词“并”的解释是:

连接形容词性词语。

彭小川、赵敏对连词“并”的解释是:

连接动词、动词性短语和分句,其中以分句为主,此时后一分句主语必须承前省略。

“并”所连接的前后成分的语义关系可分为递进、承接、并列三种。

吴云芳(2008)对连词“并”的解释是:

连接动词性成分,且连接的并列结构在表述功能上是陈述性的。

以上各家观点可总结为:

A.连词“并”连接动词性词语,动词必须是双音节的,连接名词性短语,连接副词或介宾短语,副词必须是双音节的,连接小句,后一小句的主语必须承前省略,意思上比前一小句进了一层。

B.表示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

C.“并”连接的并列结构在表述功能上是陈述性的。

(二)连词“和”

吕叔湘、朱德熙(1962)对连词“和”的解释是:

连接名词和代词等体词性成分。

黄伯荣、廖序东(1993)对连词“和”的解释是:

表示联合关系,主要用作连接名词性词语,也可以连接双音节谓语性词语,作各种句子成分,作谓语中心时前后还必须有附加成分。

此外,用“和”连接谓词构成的联合短语,还可以作主语、宾语等,但这些连和短语都是复杂的短语,总不是简单形式。

陆检明、马真(1985)对连词“和”的解释是:

连接名词性词语及代词成分。

按照“和”所连接成分的性质的不同,从体词性和谓词性两个角度来对连词“和”做一个简单的整理和总结。

1.“和”连接名词、代词等体词性成分

连词“和”一个最常用的功能就是用来连接名词和代词等体词性成分,这是所有的语法学家和语法著作公认的,也是“和”在实际语言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项功能。

例如:

(1)评估组将借鉴香港的【经验和做法】,客观公正地对余杭法治水平做出评价。

(2)2004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进口国;进口增加额达1484亿美元。

(3)朝鲜外交部今天在这里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美国和韩国】举行“协作精神93”联合军事演习,认为这次军事演习是严重威胁【亚洲和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挑战行为。

2.“和”连接动词、形容词等谓词性成分

“和”的连接能力并不仅限于连接名词、代词,很多学者都曾指出“和”还可以连接动词、形容词等谓词性成分。

王力在《汉语史稿》中就指出了:

“五四以后汉语就受了西洋语法的影响,逐渐用‘和’来连接行为和性质了。

”但其他的语法学家们也指出,“和”连接谓词性成分不是任意的,它要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

“和”在连接谓词性成分时,对于是否需要共同连带成分,学界均有自己的见解。

对此,本文将对各家的不同观点做出简单梳理,从“并”与“和”所连接的词语类型,连接动词性成分时的功能差异以及所连接成分的语义经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区分“并”与“和”的细微差异,为语文教学或对外汉语教学中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解释。

二、连词“并”与“和”的语法对比分析:

(一)“并”与“和”连接词语的类型对比:

“并”与“和”都可连接句中并列的几个名词性成分或动词性成分,二者可以互换。

如:

(4)我国自主【设计并制造】的第一台机器人预计八月份推出。

(5)我国自主【设计和制造】的第一台机器人预计八月份推出。

(6)张教授【编辑并出版】了一套解释历史问题的书籍。

(7)张教授【编辑和出版】了一套解释历史问题的书籍。

(8)某市公安局:

你局X月X日要求协查的【信函并材料】两份收悉。

(9)某市公安局:

你局X月X日要求协查的【信函和材料】两份收悉。

(10)【林黛玉并丫头们】都唬慌了,忙去报知王夫人,贾母等。

(11)【林黛玉和丫头们】都唬慌了,忙去报知王夫人,贾母等。

“五四”运动以后,“和”逐步取代了“并”连接名词性词语的功能,两者之间的区分日益明确化:

“并”用于连接动词性成分和分句,“和”则用于连接名词性词语以及位于主宾语位置上的动词和形容词。

“和”还可连接形容词性成分,同样表示并列关系。

但“并”连接形容词性成分这种形式尚未在学术界形成规范定义,我们尚且认为它不符合语法规范。

如:

(12)小张脸上的【惊愕和疑惑】使大家都相信他是无辜的。

(13)*小张脸上的【惊愕并疑惑】使大家都相信他是无辜的。

(14)生活中的细节可以折射出人类行为的【高尚和丑陋】。

(15)*生活中的细节可以折射出人类行为的【高尚并丑陋】。

“并”连接形容词性词语此种看法,陆检明,马真提出过,却没有做出具体说明及例证。

近年来,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崔永元出版的《痛并快乐着》、《快乐并痛着》,继而在互联网上出现许多相似的用“并”连接形容词的用法,如“忙碌并快乐着”、“庸俗并快乐着”、“简单并快乐着”、“穷并快乐着”、“付出并快乐着”等等。

这样是否就可以说明“并”可以连接形容词性词语或成分呢?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彭小川和赵敏对此做出个相关解释,认为应该从两方面看待这类现象:

其一,就字面而言,“并”的却出现了连接形容词的情况,但使用起来却很有限制,必须与“着”连用才能成立。

因此,如果说能连接形容词的话,也仅仅限于此种格式,而且,整个格式由于“着”的作用,呈现出一种动态,也可以说是没有完全摆脱“并”连接动词性词语或成分的功能;其二,此种用法更多地是为了达到一种修辞目的而非常规用法。

将来能否普遍应用,还需拭目以待。

(二)“并”与“和”连接成分的语义分析:

1.表示并列关系:

“和”与“并”都可表并列,都可连接动词性词语或成分,多数情况下二者可以互换。

但“并”在连接并列连接的分句时,在前后项语序的安排上,具有语篇衔接的功能。

它所连接的前后项,在语义上不存在程度加深的关系,也不是先后顺序的关系,理论上它们是可以互换的。

但由于当事人主观视点的不同,或者由于语篇衔接的需要,孰先孰后往往会有所选择。

例如:

(16)女同志在电话里一本正经地对李东宝说:

“经我们研究,考虑到你们的态度,并考虑同行的关系,我们决定不起诉你们了。

但希望你们在《人民日报》上登一个启,以示道歉。

”(王朔《懵然无知》)

(17)林珠告诉他,贺汉儒已经给她打过电话了,许诺立即给她办理去美国留学的一系列手续并送她一万美金作为生日礼物,而且此刻,收买她的一万美金与一束鲜花已经躺在她的办公桌上,是贺汉儒委托他的一个朋友送来的。

(池莉《来来往往》)

例句(16)的前后项既不是递进关系,也不是承接关系,两者完全可以互换,可把句子改成“经我们研究,考虑同行的关系,并考虑到你们的态度,我们决定不起诉你们了”。

但说话者为了能更顺利地让对方接受不起诉的条件,将主观视点先放在对方的态度上,故先提“考虑到你们的态度”。

例句(17)中,“送一万美金”显然发生在“办理去美国留学的一系列手续”之前,该句也完全可改成“……许诺送她一万美金作为生日礼物并立即给她办理去美国留学的一系列手续”。

但出于与后文(一万元美金已经送来了)衔接的需要,该句将“送一万美金”置于“并”所连接的后项,使语义联系更紧密的句子排在一起,使语篇表达显得更为连贯顺畅。

然而“和”在连接分句时则无明显的衔接语篇功能,前后连接的两项动作行为可相互颠倒而不引起语义的改变。

若将例句(17)中“并”替换为“和”,也可理解通顺,但缺乏了与整个语篇的联系,表达也显得生硬不够流畅。

2.表示递进关系:

这里所说的递进,指的是所连接的后项的语义,在程度上比前项进了一层,即程度加深了,语义加重了。

因此,一般不宜或不能同前项倒过来说。

“并”可表示后项意义较之前项意义有所加深,“和”则无此用法,所连接的前后项之间可颠倒移位。

例如:

(18)曾有女邻居【当面骂过姚处长妻子,并在她脸上啐过唾沫】。

(梁晓声《疲惫的人》)

(19)曾有女邻居【当面骂过姚处长妻子,和在她脸上啐过唾沫】。

(20)我们愿意同奥地利政府和人民一起,继续【保持并发展】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人民日报》1995年9月17日) 

(21)我们愿意同奥地利政府和人民一起,继续【保持和发展】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22)好在我们的民族【逐渐觉醒,并日渐走上振兴】。

(《光明日报》2002年3月7日)

(23)好在我们的【民族逐渐觉醒,和日渐走上振兴】。

先看例句(18),在对方的脸上啐唾沫使其蒙受耻辱的程度,当然要远远甚于当面骂她。

后项的程度明显加深了。

例句(20),在语义上发展合作关系也要比保持合作关系要重很多。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表意上递进的句子也会同时含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关系,如例句(22),从时间上说,肯定是“觉醒”在先,“走上振兴”在后。

但我们认为这类句子强调的并不是这种先后关系,它们的侧重点在于表示意义上的更进一层。

因为,就一个民族的命运而言,“觉醒”仅仅是起步,与“走上振兴”在程度上还有很大的距离,只有真正“走上振兴”才是最值得庆幸的事。

另外,“并”在例句(20)中连接动词性短语,在其余两句中连接分句,可它们都能表示递进关系,可见,动词性词语与分句只是结构上的区分,被“并”连接时,不可能造成语义关系上的不同。

3.表示承接关系:

此种类型前后项的语义关系纯粹是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的关系,不含语义上程度更深的意思。

“并”的前后项按事件发展的顺序排列,一般不可互换。

“和”连接的前后项没有事件发展或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因而一般可互换。

例如:

(24)只见那个男青年神色庄严地从她手里接过车票,并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的手里。

(路遥《匆匆过客》)

(25)“那么你念个我听听。

”她说,并摆出一副准备认真倾听的神情。

(张贤亮《绿化树》)

(26)他自己扶起了自己的自行车,并接着去扶别人的。

(梁晓声《冉之父》)

从上面3例可以看出,这类句子与上文提到的语义上表递进同时含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关系的句子不同,它们的前项跟后项纯粹是一种先后顺序的关系,表示动作或事件相继发生,在语义上均无后项比前项程度更深的意思。

具体如例句(24),一般来说,人们买票是先付钱,后取票,可这个例句当时的情景是,那个青年妇女主动把票让给男青年,而不是男青年要买她的票,因此是男青年“接过车票”发生在前,“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的手里”发生在后。

例句(25)中“她”是先请对方念,然后再摆出准备认真听的神情。

这两句我们都可以将“并”换成“接着”,正可以证明这种先后顺序的关系。

例句(26),则更为明显,“并”后更是直接加上了“接着”一词。

我们认为,这类句子前后项的语序,正是遵循了时间顺序的相似性原则。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作为连词,“并”与“和”都可连接名词性及动词性成分,但在并列连接动词性成分时,二者在做以下成分时存在一定的差异,“并”可做定中结构中心语、粘合式定语、主语、宾语,“和”可做谓语,“并”与“和”都可做带“的”定语、述语;此外,二者所连接成分在语义上也存在某些细微差异,表并列关系时,二者可以互换,表递进关系或承接关系时,二者不可以互换,只有“并”作连词可以表递进或承接关系。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J].北京:

人民日报,1962,(6).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9.

[4] 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5]陆检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6]彭小川,赵敏.连词“并”用法考察[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

(1).

[7] 吴云芳.“和”“与”“并”“而”连接谓词性成分时的区别[J].北京:

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语文研究2008,(1).

[8] 李英哲、卢卓群.汉语连词发展中的若干特点[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

[9] 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代汉语虚词例释[K].商务印书馆1982.

[10]侯学超.代汉语虚词词典[K].京大学出版社,1998.

[11]朱德熙.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1982.

[12]俞士汶.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K].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13] 朱德熙.语法·修辞·作文[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14]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2.

[15]曹炜.近代汉语中被忽视的“和”类虚词成员“并”—以<金瓶梅词话>中“并”的用法及分布为例[J].古汉语研究2009,(4).

[16]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7]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

中华书局,2002.

[18]储泽祥等.汉语联合短语研究[M].湖南: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

 

《银外人》2016年第一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