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恋爱时的心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47481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女生恋爱时的心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女生恋爱时的心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女生恋爱时的心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女生恋爱时的心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女生恋爱时的心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女生恋爱时的心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女生恋爱时的心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女生恋爱时的心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女生恋爱时的心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女生恋爱时的心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女生恋爱时的心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女生恋爱时的心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女生恋爱时的心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女生恋爱时的心理.docx

《女生恋爱时的心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女生恋爱时的心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女生恋爱时的心理.docx

女生恋爱时的心理

女性爱情心理与恋爱交往

一、女性恋爱的心理动力与矛盾

1.1女性恋爱的心理动力

恋爱,是爱情生活的第一站,随着生理、心理的变化,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每个正常的成年人都会产生爱的需要。

一谈到爱情,人们便自然联想到男女之间的感情,确切地讲什么是爱情呢?

什么使我们爱上特定的某个人而排斥他人?

有人说“爱情是伟大的”,也有人说“爱情会毁灭人”,有的人谈到爱情时幸福万分,也有人谈到爱情时悲痛异常。

《情爱论》的作者瓦西列夫说“爱情是本能和思想,是疯狂和理性,是自发性和自觉性,是一时的激情和道德修养,是感受的充实和想象的奔放,是残忍和慈悲,是温饱和饥渴,是淡泊和欲望,是烦恼和欢乐,爱情把人的种种体验熔于一炉”。

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三因素论勾勒出了爱情的心理结构。

他认为不论人类的爱情多么复杂,都是由三个相同的成分构成的,分别是:

A、动机成分。

人类爱情的产生必然有性驱力的原因,除了性驱力外,一定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例如我们会因一个人的外形而对他亲近或疏远。

B、情绪成分。

情绪是人对反映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可以引发身心激动的状态。

属于爱情的情绪,除了爱与欲之外,还有可能含有其他成分,凡是恋爱过的人,都会知道恋爱中包含了酸甜苦辣。

例如,浪漫的爱是由亲密加激情构成,由承诺构成的痴情只有激情可以燃烧,而完整的爱是由亲密、激情及承诺共同构成的。

激情是指男女之间本能的异性吸引,与生俱来,而亲密则是指两个人通过相互沟通,能够经常彼此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得到对方的接纳。

正是因为不断深化的相互了解,两个人变得越来越亲密。

终于有一天,双方愿意为对方承担责任,并与对方保持恒久的关系,这就是承诺。

只有激情而没有亲密和承诺的“爱”是不能永恒的。

当激情消退的时候,留下的只是伤害。

我们说,爱情是两性之间一种忘我依赖的、带有性倾向的情感。

它的心理结构是复杂的。

在爱情的心理结构中,始终存在着一个复杂的爱情需要系统,它支配着人们的两性活动。

有人曾经把爱情的需要系统归纳为以下几种:

志同道合的需要、随俗屈从的需要、宣泄肉欲的需要、非爱情目的的需要、炫耀自我的需要、偶像崇拜的需要、打发光阴的需要等。

以上这些典型的爱情需要系统,可以使人们产生完全不同的爱情动机。

爱情动机使两性对爱情行为产生内在的、主观的愿望或一项。

由于人们爱情需要系统的差别,加之人们生活环境、文化程度、生活目的、世界观的差异,因而必然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爱情动机。

女性恋爱的心理动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冲动心理型

一般来说,一见钟情的人总是较多地偏重于自然吸引。

一见钟情的心理基础是相信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主要是对身材仪表、谈吐举止等外在因素的感知,这些外在因素就势必有一定的表面性和虚假性,过分相信第一印象,就容易导致得出错误的结论。

(二)、虚荣心理型

虚荣心是人的一种感情特征。

虚荣心表现在恋爱中是多方面的,如在择偶时过多地强调身高、相貌、家庭地位、经济条件等,只要求对方能给自己“增光彩”,自己面子上好看。

一旦生活中出现符合满足虚荣心条件的人,这虚荣心便成为一种恋爱的动力,使得一些女性不顾一切地敞开了自己的心怀。

同时由虚荣心的恋爱动机所引发的恋爱由很强的功利性,即希望在所爱的人那儿获得社会地位、经济等方面的补偿,使恋爱带有虚假色彩,因此,虚荣心也是恋爱中的消极心理,它使婚姻建立在不稳定的基础上。

(三)、自卑心理型

有些女性的自我评价较低,表现在恋爱问题上,一种是对男方各种条件的苛求。

自卑心理型恋爱的另一种是对自身各种条件的不自信,常有一些女性因为自己还没有恋人而自卑,认为自己对异性没有吸引力,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敢坦然与异性交往,更怕在异性面前失误,甚至用逃避与异性接触的办法阿里保护自尊心,并极力掩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失落。

但是当有男性对她表示好感时,她似乎“久旱逢甘露”,敞开了自己的心怀,表现出过分激情,但常常因为这样使她忽视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四)、从众心理型

由于不少女性的独立意识弱、依赖心强等弱点的存在,也由于长期处于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环境之中,女性的从众倾向要大于男性。

很多恋爱中或准备恋爱的女性却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去恋爱和到底爱对方什么,对于她们而言,恋爱更多的是羊群效应之下的产物。

这种从众心理下产生的恋爱必然会岁双方社会阅历的增长、恋爱目的的明确而逐渐失去吸引力。

如此一段感情很可能成为两人的累赘而非快乐。

1.2女性恋爱心理的矛盾

恋爱阶段是人的感情、激情最为高涨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心理特征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冲动、自觉、排他和波动。

在这个阶段,感情之火点燃得很快,随时可能激起人们不顾一切的行为,它可以引导恋人不顾一切地对抗外求的阻力。

它一方面可以显示出人们果断、勇敢的积极品质,但另一方面也会产生由冲动所带来的问题,由此又容易使恋爱出现波动。

同时,在这个阶段,双方的直觉性感知异常敏感,恋爱中常见的一见钟情的现象便以此心理特征为基础。

排他性是恋爱对象予以任何性亲近的表示。

这种心理特征的出现既与生物本能又与社会因素有关。

恋爱心理特征可能是单一也可能是多方面的促成女性坠入爱河的动力,但常常也是这些因素存在的弊端构成感情发展的不稳定的隐患。

二、女性择偶的心理及主要类型

2.1女性的择偶心理

择偶意向是婚姻的基础之一,它主要体现在择偶标准之中,也直接关系到婚恋的成功与否,是多数人人生的必经过程。

中国青少年研究所1992—1993年对青年的择偶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青年最看重的因素主要有:

对自己有无感情、性格、工作能力、理家能力、过去与他人有无性行为、文化程度等。

因为每个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文化程度不同,择偶的标准与规则也不相同,但择偶作为人们的一种心理行为,具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

专家学者们对择偶心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具特色的择偶理论。

2.1.1精神分析择偶说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家中与父母的关系会影响到他成年后对伴侣的选择,而且所选择的伴侣不是在外表及心理上与父母有相似之处,就是完全不像他的父母。

他还认为,爱是一种重新寻找,择偶结婚歧视是寻找自己父母的替代。

由于儿童在生命早期最先接触的爱的对象是父母,儿童性格的形成与父母爱的方式有关,因此成年择偶结婚大都以父母的婚姻为蓝本。

如果儿童幼年时父母给予了足够的关爱,那么成年后他会不自觉地按照父母的影子为自己选择配偶。

女孩子找父亲的替代,男孩子找母亲的化身。

而那些在幼年时受到父母遗弃、厌恶、贬低、虐待,缺少正常父母之爱的人,他们在择偶时往往选择那些极不像自己父母的人。

因此,精神分析的替代理论认为,恋爱择偶是成年的自我对儿童期父母感情的重新修正。

2.1.2物以类聚说

许多学者认为,每个人在选择伴侣时,都在寻找最像自己的人。

这与古代中国的“门当户对”有所不同,门当户对主要指家庭地位,而相似性的寻找不但在容貌、气质、学历、智商上要相配,个人的政治观念、信仰、工作职业、为人处事的态度也要相似,最好个人兴趣爱好也相同。

这就是同质性择偶学派的要点。

有学者认为,人们的自恋倾向可能是导致此种想法的主要原因。

他们认为,选择了与自己相似的人,他们就又可以再度与自己相爱了。

有些同质派学者则提出人们在择偶时,在心理上有15个因素在起决定作用:

(1)、类似的价值观

(2)、类似的人生努力目标

(3)、类似的xx与教育背景;

(4)、双方家庭类似的哲学观点;

(5)、彼此之间良好的沟通能力

(6)、相互的生理吸引力;

(7)、对婚姻与性的健全态度;

(8)、对婚姻的高度承诺与期望;

(9)、类似的人格特质;

(10)、对养育子女有接近的看法;

(11)、双发都有固定的经济来源;

(12)、年龄很接近;

(13)、双方的兴趣与爱好很相似;

(14)、都有良好的亲子关系;

(15)、都愿意接受婚前辅导。

2.1.3取长补短说

美国社会学家温奇曾经提出过择偶互补理论。

他认为爱情是个人需要的一种表达方式,可能是意识,也可能是潜意识的行为。

一个人在幼年期的成长中欠缺某些经验,成年后就会在伴侣身上寻求弥补。

温奇认为,每个人都有多方面的需要,如谦卑、成就、独立、顺从、敌对、抚养等。

男女选择伴侣的过程实际是发现能给予自己最大心理满足对象的过程。

他提出,一个支配欲很强的人,会选择一个意志薄弱、很顺从的人;一个强健的人,会选择一个很纤弱的人,这就是“互补作用”的结果。

温奇曾对美国25对新婚夫妇进行过一项配对实验,先将个人的性格分别做一调查,然后按其背景材料以匿名方式加以匹配,结果发现其中20对竟然都被他对上了。

温奇的互补说在实践中很有普遍意义。

2.1.4条件xx说

美国学者默斯登认为,每个人在选择恋爱对象时,实际是对方的某些特点刺激了本人的情感,本人按内心的价值观体系进行衡量,最后加以权衡,确定自己的一种人。

他认为,每个人的择偶是在对对方的优缺点有所了解之后,对其各项加减之后考虑各候选人的得分来决定的。

他举例说,某人有两个可选择的对象A和B。

列出六个指标作为评价这两个人的标准。

这六个指标分别是外表、智力、财富、幽默感、性格、信仰。

假定某人的价值观体系中这六项的比重依次为:

外表5分、智力3分、财富3分、幽默感2分,性格1分,那么,依据自己对

A、B两人的了解与印象分别予以打分。

最后算出

A、B两人各自的总印象分,谁的总分最高,就选择谁为伴侣。

2.2女性择偶主要类型

2.2.1追求美满爱情型心理

他们的择偶目的,是要寻觅志同道合的、有共同语言的终身伴侣,在生活与事业中相互扶持、甘苦与共,全心全意地爱对方,同时自己也获得爱和力量。

2.2.2追求外在美型心理

如要求对方身材魁梧,英俊潇洒,既有模样、有口才,又有风度。

究其原因,除了爱美、追求美的心理以外,主要是虚荣心在作怪。

找个仪表堂堂的美男子,走到哪里,别人都会投来羡慕的目光。

2.2.3追求经济实惠型心理

这些女性有着强烈的物质追求,在选择朋友时,谁有钱、谁给的时会多究考虑谁。

家底歉丰、经济拮据人家的弟子,人品再好也不予理睬。

2.2.4注重品德型

一些女性择偶时,把男朋友的品德放在第一位,重才不爱财,重德不重貌。

强调对方正直、诚实、善良,心胸广阔,求知欲强,有事业心等。

2.2.5归宿型心理

在择偶动机方面,最主要的就是寻求归宿,建立自己的小巢,以得到生活的安定、经济上的安定以及精神上的安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女性有较强的自省意识,开始对婚姻安全等要素关注。

对此,天津市妇联在相关媒体与研究机构的配合下,对已婚妇女的婚姻状况进行了为期数月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受访女性认为“配偶双方各自拥有相对独立空间,但在事业上互相帮助”的婚姻是她们最期待的婚姻,10%的女性认为“在家庭内是共同成员,但在家庭外互不干涉和过问”的婚姻是她们最希望拥有的。

仅有7%的人希望过两个人像“糯米团”一样紧紧地粘在一起的婚姻生活。

在受访对象中,45%的女性认为感情是婚姻的基础。

但除感情之外,丈夫的责任感最重要。

这些女性的一个共同的看法是,男人只要有了责任感,不论出于何种状况,都会对事业负责、对自己负责。

这样的男人一定要给他独立、发展的空间,同时要尽自己所能支持他、帮助他。

24%的女性则注重对方的“能力”,仅13%的女性将对方性格和气质当成最重要的择偶标准。

而认为对方“经济基础”、相貌、身份和地位最重要的则不到10%。

三、女性失恋挫折及心理调适

3.1失恋的内涵

恋爱不一定就代表着婚姻,现实生活中的恋爱并不一定能走向婚姻。

从统计分析学的角度来看,初恋成功的情侣大约只有10%。

很多人是经过以此或多次失恋痛苦的折磨后才找到爱情归宿的。

因此,在爱情的道路上,失恋是正常现象,失恋给人带来的痛苦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

爱情心理学对失恋的严格定义是:

在热恋期时其中一方由于某种原因觉得对方已经失去了在心中爱的位置,主动中断与对方的恋情,而被中断方的感情仍难以平复,处于“失恋”状态;或双方由于某种不可抗的外力的作用,被迫中断相互间的恋爱关系,双方的感情都难以平复,都处于“失恋”状态。

这两种失恋状态对人的心理打击都是由于热恋关系的突然终止而引起的。

而下列三种情况,由于都不存在爱的得而复失,因此,都不能称为失恋。

(1)、刚建立恋爱关系就分手,双方还没有进入热恋期,感情并不深厚,心里的打击还比较小。

(2)、双方虽进入了热恋期,但经过充分思考后,局的继续发展这种爱情关系对双方都是折磨,从而理智地分手。

(3)、单恋者,随人对对方朝思暮想爱的刻骨铭心,但始终未得到过对方的感情回报,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

单恋的基本心理特征是痴情,这是当事人自觉进行的一种强烈而持久的感情折磨。

3.2失恋的原因及心理行为特征

女性因各种理由相恋,失恋的原因同样也多种多样,或者受到家庭的阻挠,恋爱的一方或双方家长的反对,恋人承受不住压力而选择分手;或者是双方相处久了之后发现性格不合而分手;或者因为第三者插足等。

有些失恋者能理智地接受这一事实,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能振作起来,重新寻找自己的幸福。

而有些失恋者则由于失去爱情产生极度的绝望感、孤独感和虚无感,觉得自信心遭到挫败,感到自我价值、自我尊严的迷失。

在这种情况下,失恋者往往有以下不良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1)、自卑心理

失恋后受到极大刺激,觉得羞愧难当,没脸见人。

有的甚至觉得活着没有意义,从而走上绝路。

(2)、报复心理

报复是失恋后失去理智的极端行为,表现为伤害对方“自己不好过,也不让你好过”和伤害自己。

这两种心态都可能造成毁灭性的结局。

(3)、渺茫心理

有的人把恋爱看得至高无上,一旦失恋了,就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把事业、前途全部抛到一旁,对未来一片迷茫,甚至破罐子破摔,自我封闭、自我折磨,一直颓废下去。

3.3失恋的心理调适和应对

自我调适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自我安慰法

天涯何处无芳草?

天下谁人不识君?

有了这种想法,就可以逐渐驱除原恋人在自己心中的位置。

因为它可以激发起人们获得幸福爱情的希望,打消自卑感和知音难求的心理。

实际上,只要相互间建立起一定的感情,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西施效应,使新的情人在感觉上超过原来的恋人。

若拿原来的恋人的长处和优势去比现在恋人的短处和弱点,那必然是越比越觉得原来的恋人像魔鬼精灵一样挥之不去,从而错过一个又一个机会,贻误了自己的爱情。

(2)、采取酸葡萄策略

(3)、找人倾诉

把自己的苦衷在自己的亲人和好友面前倾诉出来,避免一个人暗自流泪,独自惆怅。

朋友们的鼓励和开导可以使失恋的女性得到安慰,学会冷静地对待。

(4)、参加社交活动

失恋的女性可以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交活动,多交普通朋友。

与普通异性朋友交往不仅可以学习如何与异性朋友相处,还可以培养自己对异性的判断力,以等待真正适合你的人出现。

(5)、环境迁移法

失恋后立刻换一个环境,有利于忘却能引起恋爱痛苦回忆的事物、场所与情景。

时间有时是最好的心理医生。

4.1少女早恋的心理问题

当前,受市场经济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在学生特别是女学生中普遍存在对于爱情理解的一些误区,在各种不成熟的爱情观的影响下,女学生由于缺乏对爱情的科学认识和独立见解,容易形成对周围参照系的盲从心理。

第一种是将恋爱视作寻找一种情调的心理。

不少同学因为认为整天和书本打交道的生活十分乏味,于是希望找个异性朋友玩玩,调节一下心绪。

恋爱的人心理上会感到别有一番情调:

有时充满着幸福愉悦感,有时又平添不少烦恼、苦涩……这种感觉往往是局外人无法体味的。

由于高年级学长有意的言传身教,恋爱对很多刚刚入学的低年级同学而言,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于是他们一进校就开始早恋。

第二种是为了满足好奇心理。

那些很早就开始谈恋爱的学生中,有不少一开始不是因为两情相悦,而仅仅是因为看见同班同学或者同寝室“玩”得有滋有味,于是便跟着试试。

第三种是因为年轻人少不更世的虚荣心理。

有些早恋的女学生不懂得真正的爱情,最初只是想在同学中表现自己有异性追求,有男同学爱慕,以填补生活中偶尔泛起的空虚,给自己带来一些快感和满足感等等。

第四种是处于某种功利心理。

时下不少女生视金钱、地位、家境关系为择偶标准等。

4.2少女早恋的表现

早恋的特点表现为:

(1)、情绪性。

由性冲动和外在吸引而产生强烈的情绪情感,缺乏思想意识方面的理性考虑。

(2)、晕轮效应。

恋爱双方往往是由双方身上的某一方面的有点产生倾慕之情,缺乏对对方的全面评价。

(3)、冲动性。

缺乏责任感和伦理道德观念的约束,极易发生性行为。

4.3少女早恋的危害

过早谈恋爱又过早失恋,对于年龄还小的女学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精神痛苦,影响学业,严重的还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观。

女性年龄小,自制力差,不能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感情,恋爱中极容易出问题。

若恋爱方式不文明,还会出现越轨行为。

此外,学生早恋还将营销学到学生个人思想的进步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正在恋爱的同学,交往的指向性很强,往往会与原来的伙伴疏远,甚至脱离集体。

4.4少女早恋的引导

古希腊有个神话,万神之王宙斯给了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个盒子,并告诉她绝对不能打开。

为什么不能打开?

而且还绝对?

潘多拉越想越好奇,便越想揭开真相。

憋了一段时间后,她终于把盒子打开了。

谁知道盒子里装的全是人类的罪恶,结果让它们都跑到人间。

局势,心理学上把这种“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现象叫“潘多拉效应”。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与异性交往是度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考验。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和教师不能正视青春期的异性交往,采取压抑和堵塞的办法被动应付。

青少年不仅得不到及时的正面指导,反而会遭受来自各方面的误解和责备。

(1)、宣传科学的性健康知识

(2)、不要xx,要xx

五、大龄未婚女性的心理及调适

5.1女性大龄未婚的原因及现状

(一)、客观原因

1、时代原因

现在大学生毕业的年龄一般为二十二三岁,毕业后一般工作1-2年后才开始考虑婚嫁,这个时候已经是25岁左右了。

再加上越来越多的女性进一步深造,她们毕业工作则往往28岁左右了。

这样在学业结束、事业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步入大龄的行列了。

2、交友面窄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工作环境的变化,许多职业的特点都使得人们的交往面变窄。

同时工作忙碌,人们的生活节奏快、网络的广泛应用使青年人对虚拟世界的依赖等原因,也致使交友面变窄,深度交流的机会变少。

(二)、主观原因

1、择偶条件过高

2、过分追求感觉、缘分、对婚姻质量要求过高

3、恋爱过程出现问题

4、对婚姻持恐惧心理,惧怕亲密关系

5、追求事业成功

6、父母的参与和干涉

7、缺少“爱”的能力。

所谓“爱”的能力是指爱自己的能力、爱他人的能力以及被爱的能力。

有些女性不知道如何去爱,如何交往,为了“爱”完全丧失了自我。

5.2大龄女性未婚心里特征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

中国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对北京市大龄未婚青年曾做过一项调查,结

83.11%的人认为别人的“指指点点”、“冷言冷语”是她们最苦恼的问题之一。

2.封闭心理

这类女性本来就不善于交往,不愿在婚姻问题上采取主动态度,因为害怕别人的询问而常常将自己关在个人的小天地。

3.逆反心理

在长期找不到合适的对象交往后,一些女性在意识上会比较好胜,希望能找到一个各方面条件都更加优秀的对象,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择偶标准。

4.强烈的爱情需求

5.追求事业成功

6、焦虑、抑郁状态

5.3大龄未婚女性的心理调适

5.3.1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迟来的爱

大龄未婚女性要正确对待迟来的爱情。

大龄未婚者由于年龄较大,社会阅历较丰富,处理爱情问题较理智,因而相对来说缺少一点爱的激情。

每个人都会在情窦初开之时在心目中编织自己理想爱人的形象,但是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异性与自己的偶像相近或一致的机会实在难得。

5.3.2积极创造条件,善于捕捉机会

耐心等待、积极创造与异性接触了解的条件并善于捕捉机会是克服将就心理的良方。

对于有过恋爱史的大龄未婚者来说,特别要克服前瞻心理。

随着恋爱次数的增多,头脑中具体恋人的形象也增多了。

这些恋人各方面条件的比较与冲突的机会也就相应增加了,自然就容易产生前瞻心理。

大龄未婚女性,要充分、及时利用各种机会,获得认识异性的更多机遇,要善于利用各种媒体中介机构或亲朋好友介绍平台,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寻求自己的幸福;社会也应积极创造条件,为广大大龄未婚女性搭桥牵线,帮助大龄未婚女性解决她们恋爱中的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