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50796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参考答案.docx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参考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参考答案.docx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参考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思考题及答案参考

题型为两种:

简答(答要点击可)、论述(把空写满)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经验(P23-25)

答: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用“结合”作为关键词来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把近30年来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提炼成“十个结合”,即:

第一个结合: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第二个结合:

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第三个结合:

把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

第四个结合:

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第五个结合:

把推到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结合起来;

第六个结合:

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

第七个结合:

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第八个结合:

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

第九个结合:

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

第十个结合:

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以上十个结合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经验。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推进要求(P28-30)

答: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十七大提出“十个坚持”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固把握“八个必须”的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即: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八个必须”是党基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并立足当今时代特征与科学发展目标得出的新的历史论断,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行动指南。

1、“八个必须”进一步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八个必须”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一步加以整理与提炼,完整地展示和回答了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2、“八个必须”进一步总结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党在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得出的根本经验,而这一根本经验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各个层面的新认识、新论断,“八个必须”正是这些新认识、新论断的高度凝练与集中展现。

3、“八个必须”进一步指明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八个必须”是一个理论创新成果,就在于其同时满足了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需要,既有目标指向性,又有具体操作性。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P33-36)

答:

依据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和逻辑结构包含五个层面内容。

1、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障。

党的领导是坚持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障。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党更好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2、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立足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特殊国情和最大实际,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依据。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掘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3、基本路线——坚持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遵循。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遵循。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4、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5、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目标。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努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包含了领导力量、基本国情、基本路线、总体布局、发展目标五个层面,这五个层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具有整体性以及内在逻辑性。

“五位一体总布局”是带有根本性特征的过程性规定,有了这些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通畅无阻。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从整体性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和结果。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并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这条道路。

【4】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P71-72)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发展观拓展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造性地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第二,科学发展观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成要素,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内涵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增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新要素,形成了一面旗帜三个要素。

党的十八大对一面旗帜三个要素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做出了科学界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主题和根本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第三,科学发展观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和基本要求。

党的十八大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又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变成“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四,科学发展观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明确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

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项基本要求”。

第五,科学发展观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明确提出中国的国际战略目标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六,科学发展观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把“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为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任务;第一次把纯洁性建设同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一道作为执政党建设的主线;第一次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第一次把建设廉洁政治,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作为党建的一个基本要求和基本目标。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完成的科学体系(P76-83)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但是,并不是简单的A、B、C相加,而是有着内在的严密的逻辑和构架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实现中国现代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解放思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包括: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就是其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所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

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和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标准。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各项方针政策制定的“总依据”。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

首先,我们国家已经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其次,但是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再次,我国的社会主义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应该把它理解为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而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段预测;最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是意味着每一个国家都要必然经历的第一阶段或者是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建立人民共和国以来最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创举,是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最鲜明特点。

它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就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由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的一种经济体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味着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性改革,即由市场而不是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对资源的配置其决定性作用。

5、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理论。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要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过程。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战略思想。

在中国走什么样的发展战略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依据中国国情和国际环境特色,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战略思想和战略步骤,主要就是“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定位(P84-93)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理论飞跃的成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这一体系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则,而且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回答了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新课题;形成了新的科学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找到了正确的发展道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1、与时俱进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理论根基;

2.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以贯之的理论品质。

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确保和体现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第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重要成果之间也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取向(P104-110)

答:

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取向。

即:

发展生产力;为绝大多数人谋求利益;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造的成果。

这一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彰显着独具特色的价值意义。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价值的根本彰显。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根本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的设计和安排都凸显了人民利益至上、维护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

2、维护人民的主体地位和根本利益。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执政为民、立党为公,彰显了共产党人以及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就是维护人民的主体地位、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首先,从政治上、法律上确立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其次,从经济上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出台各项法律、制度保障人民的人身自由、生命健康、劳动、受教育等权利。

3、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公平正义,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不倦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的价值取向的实现需要制度的保证和实现的载体。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地位为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了制度保障,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4、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其关于人类解放的全部学说和实践都紧紧围绕这一主题。

中国共产党一直为人的全面发展做着不懈的努力。

通过根本的政治制度和基本的经济制度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社会生活的水平和质量;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着力改善民生,扩大社会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人的和谐发展。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P112-115)

答: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对长期以来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的高度概括。

这一制度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几个主要领域,从逻辑上讲,其基本要义大致包括三个层次:

根本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具体制度,就是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等各项具体制度,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等诸多内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根本层面的制度,体现着国家的性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

2、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作为基本层面的制度,规定着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基本原则。

3、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作为具体层面的制度,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法律形式确立制度,并通过各种法律规范为不同层面制度的贯彻落实提供良好法制环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原则。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即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即坚持“三统一”原则。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在“三统一”中起着统领作用,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共产党执政的实质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体现了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执政理念。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P115-121)

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中国速度”,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的有机统一。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即公有制占主体;共同富裕。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足于中国国情,符合当代中国的实际。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坚持社会主义又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他制度的进步因素。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政治上集中统一与经济上开放搞活的有机结合。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凸显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与国家对经济干预的相辅相成。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强调共产党的领导有高度重视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发展民主和维持稳定的有机结合。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

【1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特点(P136-138)

答: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具有以下五个鲜明特点:

第一,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目标为基础,保持目标的连续性。

发展目标是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第二,集中精力着力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目标更具针对性;

第三,增加深化改革开放的要求,突出改革开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第四,把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目标一起提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

第五,提出了两个“翻一番”的新要求,既鼓舞人心又切实可行。

【11】正确处理好城府与市场的关系(P159-160)

答:

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任何市场经济体制都必须处理好的关键问题,决定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走向和运行质量。

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各有优点、各有缺点,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关键是寻求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的最佳结合点,使政府行为在调解经济、弥补市场功能失灵的同时,避免自身的政府失灵,克服自身的缺位、越位、错位问题。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过程;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1、更加尊总市场规律,就是说尽管政府的宏观调控是必要的,但是不应违反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首先,尊重价值规律。

实践中我们一般只注重量的方面,而忽视了其所内含的质的内容。

其次,尊重供求规律,商品的市场价格与均衡数量不是由主管部门的官员主管预测和臆断来确定的,而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的,其中价格机制发挥着核心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慎用价格管制政策,而应该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制定政策。

最后,尊重竞争规律。

市场经济是鼓励竞争的,因为只有竞争才能促进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进社会福利。

维护竞争方面,政府的关键作用就是要反对垄断,鼓励竞争。

2、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关键是政府应该把自己该管的领域管好,把应该有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真正交给市场。

一方面需要弱化政府在微观方面的一些管理职能,从不该管的领域中退出来,让市场真正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从而有效提升市场效率;另一方面在坚持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完成政府职能的转变,强化政府在社会管理和服务方面的职能,通过强化政府这方面的职能,弥补市场本身具有的不足和缺陷,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P162-164)

答:

1、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本质与核心。

社会主义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事业,而人民的利益只有靠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够真正得到维护和实现。

这一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同其他主义、其他社会理想所不同的一个关键点。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现代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事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现代化。

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方向和政治环境的保证,是现代化战略决策及其实施的基本条件。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要建立健全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政治环境和可靠的制度保障。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现代政治基本原则和规则,要适应市场经济原则、规则和规范要求,并为其发展和完善提供必要的政治支持和保障。

民主政治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统一于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不过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在政治领域中的反映和投射;同时,市场经济自由、平等、公正等原则也需要政治上的自由、平等、公正提供制度性保障。

否则,政治资源的独占和特权,必然导致经济竞争的不公平不平等,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

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

民主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和基本特征,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是社会和谐之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因此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

【13】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体系构建(P167-169)

答:

构建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体系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满足公民的知情权。

第二,加强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程序化建设。

要通过立法手段推进公民参与的过程,通过制度安排保障公民民主决策的权利。

要健全和完善挺听证制度。

包括立法听证,行政听证,司法听证,对我国而言,这三种听证制度都尚未做到制度化和规范化。

需要在法律层面做出努力,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使听证制度逐步制度化、法律化。

第三,健全和完善公民自由政治权利的法律制度。

第四,健全和完善公民陪审制度。

健全和完善公民陪审制度,发展和扩大公民的公益诉讼制度。

都是在司法过程中和诉讼领域中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制度和方式。

我们应该在制度层面逐步健全、完善这两种制度,使它们成为公民有序参与司法、参与诉讼的有效方式。

还要健全和完善公民批评制度、建议制度、申诉制度、控告制度、检举制度、信访制度、监督制度等。

要使这些制度成为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法律机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同时,在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时,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外政治文明建设的经验。

【1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P171-173)

答:

政治体制,从广义上是指一个国家的政体,也就是一个国家政权的组织制度和运行机制;狭义上是指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即政党、议会、政府、法院、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组织形式和相互关系。

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改革具体的政治体制,而绝不是要改变基本政治制度。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最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原有的政治体制的弊端要求改革。

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存在着不少弊端。

突出的弊端是权力过分集中,其他弊端的长期存在都程度不同地与权力过分集中相联系,可以说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是一种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

这种体制,必然造成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严重地缺少党员、人民的参与和监督,从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原则缺少制度化、法律化的有力保障,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都难以充分实现。

这种政治体制,损害党和国家的生机和活力,难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

第二,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客观要求。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日愈紧迫的要求。

原有的政治体制是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存在着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权力高度集中,机构林立庞大,法制不健全等现象。

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妨碍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只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扫清道路,才能巩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

总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其紧密配合,互相促进,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15】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P179-182)

答:

1、文化建设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表现在,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反映,又能为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表现在,加强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深刻认识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