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物理课本物质间的基本交互作用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6557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物理课本物质间的基本交互作用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基础物理课本物质间的基本交互作用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基础物理课本物质间的基本交互作用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基础物理课本物质间的基本交互作用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基础物理课本物质间的基本交互作用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基础物理课本物质间的基本交互作用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基础物理课本物质间的基本交互作用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基础物理课本物质间的基本交互作用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基础物理课本物质间的基本交互作用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基础物理课本物质间的基本交互作用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基础物理课本物质间的基本交互作用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基础物理课本物质间的基本交互作用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基础物理课本物质间的基本交互作用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基础物理课本物质间的基本交互作用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基础物理课本物质间的基本交互作用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基础物理课本物质间的基本交互作用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基础物理课本物质间的基本交互作用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基础物理课本物质间的基本交互作用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基础物理课本物质间的基本交互作用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基础物理课本物质间的基本交互作用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物理课本物质间的基本交互作用Word下载.docx

《基础物理课本物质间的基本交互作用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物理课本物质间的基本交互作用Word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础物理课本物质间的基本交互作用Word下载.docx

  公元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巨著出版﹐书中牛顿提出了有名的万有引力定律(lawofuniversalgravitation)(图4-3):

图4-2 苹果与月球均受到同一形式的地球吸引力作用

图4-3 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与质量乘积成正比﹐与其距离平方成反比。

任何具有质量的两质点间﹐均有相互作用的吸引力。

此吸引力的量值与两者的质量乘积成正比﹐与两者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若两质点的质量分别为m1﹑m2﹐两质点间的距离为r﹐则两质点间的万有引力量值F便可表为

F=

(4.1)

其中G称为重力常数(gravitationalconstant)﹐其值直到1798年﹐才由英国科学家经实验首次测得G的量值﹐目前G的公认值为G=6.67×

10-11N‧m2∕kg2。

由于重力常数G值太小﹐所以篮球与篮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微弱得察觉不到﹐篮球与地球或太阳与地球之间的万有引力则较易呈现出来。

  质量m之物体在近地球表面处自由释放﹐仅受地球重力作用﹐所受加速度量值可由牛顿运动定律F=ma及万有引力定律得知

ma=F=

(4.2)

因此

a=

(4.3)

此处M为地球质量﹐r为物体至地球中心距离﹐或近似于地球半径﹐两者均为定值﹐故加速度a值亦为定值﹐与物体质量m无关。

所以不同质量的物体﹐均会以相同加速度落下﹐而回答了伽利略无法解决的问题。

此固定的加速度值﹐亦称为重力加速度﹐常以g值代表。

范例 4-1

质量为27kg的小孩﹐在地表的重量约为270N﹐那么质量为81kg的大人﹐当其在距地表高度为2倍地球半径处的航天飞机里﹐其重量约为多少?

  分析  物体的重量即所受的地心引力﹐其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和地心的距离平方成反比W=mg=

   解  W大人=

W小孩=

两式相除

得W大人=90(N)

此值为大人在地表处重量之

4-2教学理念

  说明带电荷的物体之间有静电力﹐且静电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因库仑静电力的作用﹐电子及原子核才会组合成原子。

并说明磁力﹑磁力线与磁场的概念。

4-2 电力与磁力

一﹑电 力气球与静电引力

  把玻璃棒靠近静止的气球﹐气球依然静止不动(图4-4(A))。

但玻璃棒若以丝绢摩擦过后﹐靠近经衣服摩擦过的气球﹐可观察到气球会被玻璃棒吸引(图4-4(B))。

若移近两个分别经衣服摩擦过后的气球﹐可发现气球将彼此排斥(图4-4(C))。

这些原本不带电的玻璃棒或气球﹐经过摩擦后﹐在物体表面因为获得或失去电子﹐而形成带有不同电性的物体﹐彼此之间也就会呈现出吸引或排斥力﹐这种带有电荷物体之间的作用力﹐称为静电力。

图4-4 (A)玻璃棒靠近气球﹐气球静止在原来的位置。

(B)丝绢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以衣服摩擦过的气球。

(C)两个经衣服摩擦过的气球会互相排斥。

约翰屈伏塔

  两个气球用同一件衣服依次摩擦后﹐气球将带同种电荷﹐再将两气球移近时会发生排斥作用。

这代表带有同性电荷的物体会互相排斥;

反之﹐若两个带电体会互相吸引﹐则代表两者带有异性的电荷。

我们将这两种不同的电性﹐分别称为正电与负电。

静电章鱼

  库仑(CharlesCoulomb﹐1736~1806﹐法国人)(图4-5)对带电物体间的吸引力或排斥力﹐做了进一步的量化研究﹐从实验中他发现:

若带电量分别为q1﹑q2的两个点电荷(即带电体的大小远小于两个带电体之间的距离)﹐彼此相距r﹐则两个点电荷之间的静电力F与q1﹑q2的乘积成正比﹐并与距离r的平方成反比(图4-6)﹐即

图4-5 两带电物体作用力关系的发现者─库仑

图4-6 两个点电荷之间的静电力与电量乘积成正比﹐与距离平方成反比。

(4.4)

此处k为库仑常数﹐后来称此关系为库仑定律(Coulomb'

slaw)。

电量的单位为库仑(C)﹐一个电子所携带的电量约为1.6×

10-19库仑。

  第2章所介绍的原子结构中﹐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因电性不同﹐而可彼此互相吸引﹐形成原子(图4-7)。

其中带相同负电的电子之间﹐或是带相同正电的质子之间﹐因电性相同﹐而会互相排斥。

图4-7 原子内电子与原子核间带有不同之电性﹐彼此互相吸引而组成原子。

静电接触起电﹑静电感应起电﹑金属屏蔽效应

  两不同物体因彼此摩擦﹐使一物体表面的某些电子转移到另一物体表面上﹐造成物体带电﹐此现象称为摩擦起电。

互相摩擦过的两物体﹐成为带有等电量﹑不同电性的物体。

至于物体所带的电性﹐则与物质的特性有关(图4-8)。

图4-8 不同物体摩擦后所带的电性:

(A)手拿玻璃棒与丝绢摩擦﹐玻璃棒带正电﹐丝绢带负电。

(B)手拿塑料尺与毛衣摩擦﹐塑料尺带负电﹐毛衣带正电。

范例 4-2

两个点电荷的斥力原为F﹐若其中一个点电荷的电量﹐增加为原来的两倍﹐且两个点电荷间的距离﹐也增加为原来的两倍﹐则其斥力为何?

(A)4F (B)2F (C)F (D)

 (E)

  分析  由库仑定律知﹐两点电荷间的排斥力与两点电荷带电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点电荷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解  

两式相除﹐可得

﹐即F'

故选(D)

二﹑磁 力NN相吸﹑磁化微观磁化原理﹑磁性磁铁小游戏

  将一棒状磁铁悬吊起来﹐最后静止时磁棒会指向南﹑北方向﹐指向北方的一端称为指北极﹐或称N极;

指向南方的一端称为指南极﹐或称S极。

相同磁极间具有排斥力﹐相异磁极间具有吸引力(图4-9)。

此现象与静电力中的同性电相斥﹑异性电相吸很类似﹐而相异处为:

正电荷或负电荷可以单独存在﹐但磁铁的N极与S极必定同时存在﹐即使将磁棒从中折断﹐每一段也皆会各自产生新的N极或S极(图4-10)。

图4-9 磁棒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图4-10 磁铁从中折断后每一段都仍有N﹑S两极﹐若靠近仍可吸在一起。

  没有磁性的铁钉﹑回形针﹐当靠近磁铁时﹐却会被吸引﹐这是因为这些物体在磁铁附近﹐会产生磁化现象:

靠近磁铁N极的一端会被磁化成S极﹐较远的一端则被磁化成N极。

所以当第一根回形针被磁棒吸引﹐其另一端还可以再吸引另一根被磁化的回形针(图4-11)。

能被磁化的物质﹐称为铁磁性材料﹐铁磁性材料通常含有铁﹑钴或镍等物质。

暂时磁铁

图4-11 磁铁吸引被磁化的回形针﹐若移开磁铁﹐则回形针磁性消失。

  将磁棒平放在纸上﹐并在周围均匀撒满铁粉﹐轻轻敲击纸面﹐可发现铁粉会排列成有如无数条互不相交的曲线(图4-12)。

这是因为每一粒铁屑在被磁化后﹐像是一个一个小磁铁会受到磁棒吸引﹐并且沿着所受磁力的方向排列。

这种因为磁力的作用﹐使附近的铁粉彼此连结而成的圆滑曲线﹐称为磁力线(lineofmagneticforce)。

磁铁不同的排列﹐其产生的磁力线也不尽相同(图4-13(A)﹑(B));

若把小磁针排在磁铁周围﹐也可看到因磁力作用使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图4-13(C))。

磁力所能作用到的空间﹐称为磁场(magneticfield)。

磁力线愈密的地方﹐磁场的量值愈大﹐磁性物体在该处所受的磁力也愈大。

如果磁力线的疏密程度都一样﹐则为均匀的磁场(图4-14)。

我们规定在空间某处磁场或磁力线的方向﹐为在该处磁针N极所指的方向。

磁性磁铁吸铁粉立体磁力线

图4-12 磁铁周围的铁粉排成磁力线的形状

长条型磁铁的磁力线﹑马蹄型磁铁的磁力线

图4-13 (A)与(B)为N-S极及N-N极间的磁力线形状。

(C)放置多个小磁针也可排列出磁力线﹐同时可定出磁力线的方向。

图4-14 大型磁铁中间区域的磁力线疏密程度一样﹐为均匀的磁场。

4-3教学理念

  原子核能稳定存在是因为有“强力”作用﹐但是因为其作用力范围很短﹐所以只有在原子核大小的尺度内才有作用。

而在中子衰变成质子或其他粒子的过程中﹐我们得知自然界中还有另外一种交互作用﹐称之为“弱力”﹐作用的范围比强力作用的范围更短。

4-3 强力与弱力

一﹑强 力

  第2章中曾提到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所组成。

依库仑定律﹐原子核内任两个带正电的质子之间﹐虽有强大的静电排斥力存在﹐但原子核却不崩裂仍能稳定地存在﹐这表示核内应存有更强大的吸引力将核子(质子与中子的统称)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此种存在于原子核内的作用力称为强交互作用(stronginteraction)﹑强力(strongforce)或核力(nuclearforce)(图4-15)。

不管核子有无带电﹐质子-质子﹑质子-中子与中子-中子间的核力均相同。

强力是一种短程的作用力﹐当核子之间的距离小于10-15m时﹐强力作用非常明显;

但距离大于10-15m时﹐强力作用衰减非常快﹐甚至可以忽略。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法察觉到强力的作用。

图4-15 原子核内的强力的量值约大于库仑排斥力100倍左右﹐而可使原子核内之核子稳定结合在一起﹐不会崩溃。

二﹑弱 力

  在原子核反应中﹐常可见到一个原子核X会释放出电子﹐而变成另一个原子核Y(原子序数较X多1)﹐此过程称为β衰变(βdecay)(图4-16)﹐即

图4-16 β衰变时﹐放出β粒子后﹐原子核质量数不变。

X→Y+e-+

(4.5)

其中

为质量接近零﹑中性不带电的粒子﹐称为反微中子。

最简单的β衰变为中子(n)衰变成一个质子(p)的衰变﹐即

n→p+e-+

(4.6)

  在核反应中﹐质子与质子碰撞后有时可形成氘核(

H)与正电子(图4-17)﹐即

图4-17 质子与质子碰撞形成氘核的反应有如β衰变的逆程序

H+

H→

e++v(4.7)

其中v为质量接近零﹑中性不带电的粒子﹐称为微中子。

此交互作用中﹐有一质子转变为中子﹐基本上为β衰变的逆过程﹐两者反应的行为非常类似﹐但都无法以重力﹑电磁力或核力来解释这些反应现象﹐科学家因此认为自然界还存在有另一种短程的交互作用。

由于在相同的质子与质子碰撞下﹐类似β衰变的反应式(4.7)所发生的次数﹐比强力之反应所发生的次数少很多﹐它的作用强度也就较强作用微弱﹐此种β衰变的作用﹐被称为弱交互作用(weakinteraction)或弱力(weakforce)。

  由于弱力的存在﹐中子或原子核才会产生β衰变﹐而弱力作用的范围比强力作用的范围更短(约为10-18m)。

三﹑自然界的基本力

  平常生活中﹐可察觉出各种不同的作用力﹐如摩擦力﹑地板对物体的支撑力﹐这些接触力﹐从微观观点来看﹐主要都是电磁力。

而日月星辰的运转﹑物体的坠落﹐则是受到重力影响。

在原子尺度下﹐静电力维系电子和原子核的组成﹐强力则可将原子核内的粒子结合在一起﹐弱力则常出现在原子核反应中。

综合而言﹐物理学家发现自然界的交互作用力都可归类成此四种基本作用﹐即:

重力﹑电磁力﹑强力与弱力(图4-18)。

图4-18 自然界的四种基本作用力

 公元1960至1970年间﹐科学家发现弱力和电磁力事实上是“电弱力”(electroweakforce)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征;

也就是自然界中的四种力只剩重力﹑电弱力与强力三种。

科学家认为自然界的基本作用力和宇宙的起源有密切的关系﹐对基本作用力进一步的了解与统合﹐一直是物理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补充数据 四种基本作用力之强度作用范围与性质概念延伸

  四种交互作用力的相对强度﹑作用范围﹑性质与主要角色﹐整理于下表:

要点整理

重要概念

▓静电力:

带电荷物体之间的作用力。

▓磁 极:

将一磁针水平悬挂起来﹐磁针两端恒指南北﹐指向北方的一端称为指北极﹐或称N极;

▓磁 化:

当铁磁性物质靠近磁铁时﹐靠近磁铁N极的一端会被磁化成S极﹐较远的一端则被磁化成N极。

▓磁力线:

因为磁力的作用﹐使附近的铁粉彼此连结而成的圆滑曲线。

▓磁 场:

磁力所能作用到的空间。

▓强 力:

核子(中子或质子)与核子之间的交互作用﹐有时也称为核力。

▓弱 力:

出现在原子核β衰变中的一种作用力。

基本原理

▓万有引力定律:

具有质量的两质点间﹐均有相互作用的吸引力。

此吸引力(F)的量值与两者的质量乘积(m1×

m2)成正比;

与两者的距离(r)平方成反比。

F=

▓库仑定律:

两个点电荷之间的静电力F与两个点电荷所带电量q1与q2的乘积成正比﹐而与两个点电荷之间的距离r平方成反比﹐即

分析应用

▓带同性电的物体会互相排斥﹐带异性电的物体会互相吸引。

▓两不同物体因彼此摩擦﹐使物体中原子核外的电子转移﹐造成物体带电﹐此现象称为摩擦起电。

▓基本作用力:

自然界的基本作用力有四种﹐强度由大到小排列﹐依序为强力﹑电磁力﹑弱力﹑重力。

名词术语

万有引力定律﹑静电力﹑库仑定律﹑摩擦起电﹑磁化﹑磁力线﹑磁场﹑强力﹑核力﹑弱力

习题

4-1 重力-万有引力定律

( )1.如右图﹐两星球A﹑B的质量比为9:

4﹐两星球相距l﹐则在两星球联机上距A多少处放置一物体时﹐物体所受的重力为零?

(A)

l (B)

l (C)

l (D)

l (E)

l。

( )2.不考虑空气阻力﹐将质量为m1﹑m2的两物体在同一高度﹐静止释放﹐若m1>m2﹐则何者先落地?

为什么?

(A)m1物体受重力较大﹐所以m1物体先着地

(B)m1物体质量较大﹐所以m1物体先着地

(C)虽然m1物体质量较大﹐但m1﹑m2两物体受重力相等﹐故两者同时着地

(D)m1﹑m2两物体的加速度相等﹐所以两者同时着地

(E)虽然m1﹑m2两物体的加速度相等﹐但m1物体质量较大﹐故m1物体先着地。

( )3.若地球的半径为6400km﹐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9.8m∕s2﹐则在距地球表面上高度为多少km的地方﹐其重力加速度为2.45m∕s2?

(A)3200 (B)6400 (C)9600 (D)12800 (E)16000。

( )4.如下图所示﹐甲﹑乙﹑丙﹑丁为四个大小可忽略的钢珠﹐其质量比为m甲:

m乙:

m丙:

m丁=4:

3:

2:

1。

若甲﹑乙的距离为2l﹐丙﹑丁的距离为l﹐甲﹑乙之间的万有引力为F1﹐丙﹑丁之间的万有引力为F2﹐则

=?

 (A)6 (B)4 (C)3 (D)

 (E)

( )5.若月球的半径为地球的

﹐月球表面上之自由落体加速度量值约为地球表面的

﹐求月球与地球的质量比值为何?

 (B)

 (C)

 (D)

( )6.承第5.题﹐已知星球的体积和半径的三次方成正比﹐试问月球与地球的密度比值为何?

4-2 电力与磁力

( )7.两个带相等电量的点电荷之间的斥力为F﹐当距离增加为原来的两倍﹐欲使其斥力仍为F﹐且两点电荷仍带相同电量的情形下﹐个别电量变为原来的几倍?

 (B)1 (C)

 (D)2 (E)4。

( )8.如右图﹐方形的磁铁被折断之后﹐折断后的两片磁铁互相排斥﹐试问折断后两片磁铁各自的N极与S极的位置有下列几种可能?

(A)(乙) (B)(甲)﹑(乙) (C)(甲)﹑(丙) (D)(乙)﹑(丙) (E)(甲)﹑(乙)﹑(丙)。

4-3 强力与弱力

( )9.下列关于自然界的四种基本作用力之叙述﹐何者正确?

(应选三项)

(A)弱力与β衰变有关

(B)原子核内部不可能有电磁力产生

(C)万有引力与质量有关

(D)强力为质子间的交互作用﹐中子间没有强力作用

(E)质子与电子间﹐同时具有万有引力与电力的作用。

( )10.下列叙述何者正确?

(应选两项)

(A)两电子间有强力作用

(B)两质子间有静电力作用

(C)两质子间没有重力作用

(D)两中子间没有静电力作用

(E)两中子间没有强力作用。

( )11.欧洲核子研究组织于2012年7月宣布探测到极可能是希格斯玻色子的新粒子。

希格斯玻色子是“标准模型”可预测出的一种基本粒子﹐是一种不带电荷且不稳定的粒子。

根据希格斯假说﹐希格斯场遍布于宇宙﹐有些基本粒子因为与希格斯场交互作用而获得质量﹐希格斯场就像是一池胶水﹐会黏着于某些基本粒子﹐使粒子具有质量.假若进一步的实验确认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则可以支持“标准模型”的理论﹐也可给予希格斯假说极大的肯定﹐特别是对于解释为什么有些基本粒子具有质量.根据上文﹐下列叙述哪些正确?

(A)若希格斯玻色子存在﹐则可用来解释强力的作用

(B)希格斯玻色子是相对论中预测必然存在的一种基本粒子

(C)若希格斯玻色子存在﹐则可用来解释有些基本粒子何以具有质量

(D)若希格斯玻色子经实验证实存在﹐则可支持“标准模型”的理论

(E)标准模型所预测的希格斯玻色子具有质量﹐带有电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