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道德人格培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56098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道德人格培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道德人格培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道德人格培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道德人格培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道德人格培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论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道德人格培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论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道德人格培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道德人格培养.docx

《论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道德人格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道德人格培养.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道德人格培养.docx

论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道德人格培养

论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道德人格培养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会科学教育系 胡艳蓓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大变革的转型期:

一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深刻的革命正在产生重大的影响,引起了中国社会一系列重要的变迁。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社会变迁的加速,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着剧烈变化,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了强烈冲击,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建立起来,导致社会道德出现了某种混乱与无序。

在这一特定的转型时期,道德和道德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和价值失落以及时有发生的触目惊心的自杀、杀害同学甚至杀害父母与老师的事件,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不可否认,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笔者认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代某些青年道德人格的沦丧。

如何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变迁中青年的道德状况和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如何培育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人格,培养他们的道德主体精神,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使青年走出道德冲突与困惑,这是我国伦理道德教育在21世纪所面临的新的课题。

  一、当代青年道德失范及原因分析

  所谓道德人格就是个体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个体特定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结合。

它既是道德客体自觉接受和内化道德规范的结果,又是接受德性熏染的心理基础,其实质是人在道德上区别与动物界的规定性。

  青年是社会的希望,他们的道德素质是他们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也是社会精神面貌的一面镜子。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青年身上时,却令人遗憾地发现,当代青年的道德状况堪忧。

  案例一

  1999年6月14日,南京市某大学发生一起严重的伤害案件:

生物系即将毕业的女研究生伍小莉用尖刀将自己的导师杨维佣教授严重刺伤,随即举刀自杀未遂。

杨维佣教授不忍看到女弟子的大好前程被毁,拒绝去医院治疗。

一个月后,杨维佣教授因内出血和伤口感染而身亡。

  案例二

  2000年5月3日,湖南大学天马新村8栋402室的女工程师宁友荣被溺毙在自家的浴池内,其夫徐章汉头部被砸伤,凶手是受害夫妇的女儿徐梦菲。

  案例三

  2000年6月26日上午,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被告人陈耀朋(浙江省某高校一名研究生,因失恋而残忍地杀害了女友。

)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以上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虽然只是当代青年中少数极端的例子,但是却反映出我国在伦理道德建设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

道德教育忽视了对人的价值的终极关怀,忽视了对人的灵魂与美德的关怀。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长期以来道德教育不落实、不扎实,人格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

虽然道德教育历来都是最受党和国家的重视的,但是在一些家长和学校领导的心目中,在社会实际生活中的地位不高。

学生家长与学校所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所关注的是实际的效益、利润,很少有人去思考人生的许多精神问题,也不再关心自己的灵魂,至于道德修养似乎变得无关紧要了,人的良知、情操、人格日益贬值和失落。

这种善恶不分、邪正混杂的生活状态导致青年心灵的困惑和迷茫。

据2000年共青团中央组织的全国大型调查看,当代青年中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也就是说他们知道应该怎样做,但是实际上却没有那样做,知与行是分离的。

这表明在如何进行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上出现问题,即把道德当作知识的倾向严重存在,忽视了道德习惯的培养。

道德教育只强调抽象的道德原则,而不太重视人格的培育。

这样,最基本的品德素质的培养出现空缺,造成一些不知羞耻、不讲信用、不讲良心、忘恩负义的行为得以存在,以至人们的某些道德行为失去了规范的约束。

青年的伦理价值观和道德行为一旦缺乏有效的控制、约束和引导,就会产生扭曲的道德人格。

以上几个案例就是很好的明证。

  对当代青年一代而言,社会物质环境的改变,独生子女家庭的娇宠,唯升学以求的生活目标的畸形,显示出一种人格发展的困境。

环境与家庭正在扶持一种特殊人格:

以依赖为前提的虚假主体性,它潜移默化地在苛求环境、苛求他人的过程中任性地扩张,发展为自私狭隘,惧怕艰苦、心理脆弱的自我中心式人格。

这种不健康的人格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引导,就极易产生种种道德失范行为。

  社会变迁中,青年道德失范的另一重要方面是:

进入互联网的青年人往往会产生道德失范的意识与行为。

一方面,青年认为网络上很难讲道德;另一方面,有意或无意地做些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

1999年,北京联合大学对五所高校的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互联网对现有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产生了或可能产生强烈的影响和冲击。

对于“在网络交往中,应遵守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这一点,38.8%的人表示“现在做起来很难”,还有5.3%的人认为“没有必要”;有14.4%的人认为网络的使用会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同时,也有15.3%的人认为网络的使用会降低社会的道德水平;还有46.6%的人表示“很难确定”。

对于“网络黑客”的行为,26.3%的人表示“黑客有高超的技术,令人佩服”;16.7%的人表示“黑客的行为促进了网络技术的发展”;还有24.4%的人表示“不好说”;只有24.2%的人认为“黑客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应严厉惩罚并尽力杜绝”;有12.5%的学生曾经“获提他人的邮件”,9.8%的人曾经“查阅黄色图片或文字”,8.6%的学生曾经“获得机密或他人的私人信息”,还有5,4%的人曾经“发布了不健康的信息”。

④这一调查结果充分表明了青年人在网络道德问题上的模糊与失范。

模糊认识必然造成错误舆论,错误舆论也必然成为失范行为的先导。

青年上网的人多,据调查,目前已有30.8%的青年进入互联网世界,有19.7%的青年“准备上网”,未来可能上网的青年将达到50.5%。

⑤如果对青年网上的失范行为不进行遏制,帮助青年修正对此的模糊认识,只能让网络失范行为日益严重。

目前网络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是青年道德主体丧失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了青年道德人格取向的偏差。

这说明我们现在的人格教育还不到位,没能教会青年学会正确选择与判断,以至成为现代科技的奴隶,失落了自我。

  二、变革时代对青年道德人格的要求

  80年代以来,中国所实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变化就是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

市场经济同其它经济形式一样,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伦理道德基础。

市场经济是以理性化为特征的经济制度,市场经济社会需要公平、秩序和稳定,需要以自由、平等、信用和契约为基础建立一种普遍性的交换关系。

这种关系不是靠人情、等级和特殊性,而是以一套具有普适性的、非人格化的规范和程序来维持社会的运行,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现代人际关系——合作关系。

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反映到道德层面上,人们逐渐形成一种共识:

道德应以现代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规范为基础。

这些规范包括人格自由、平等,尊重人权、遵守社会公德、公平竞争、依法守法等。

这说明市场经济孕育了新的人与人的关系,它为现代新型人格的发展开拓出了新的可能空间。

因此,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人格的内在属性表现为独立、理性、自由、平等、公正等品质。

  这种现代道德人格首先尊重人的自由、平等,它使青年意识到我们生活中正在出现并扩大着的人与人之间的共同利益、共同价值以及正在形成着的共同规则、共同伦理,这些都是一个现代人所必须承认和遵守的;使青年了解当代人类发展中所具有的世俗化、主体化、一体化的大趋势,培养青年具有一种生存的同一感,学会“关心他人”,走向他人,学会与不同价值取向的人共同融为一体。

在追求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目标下,做到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关怀、理解,学会通过对话、沟通,克服自私狭隘、自我中心式的人格取向。

  其次,这种现代道德人格充分肯定和显示个体价值与主体性价值原则。

主体性的失落是现代社会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的物化、异化的产生,本来意义上的主体己渐趋消失,而大众文化(电视、网络等)则通过对自主性的消融,进一步强化了非主体化的趋势。

主体性的失落同时又以大众文化的泛滥为背景,大众文化则体现了模式化、世俗化的价值取向。

现代道德人格则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张扬,是青年道德主体意识的提升。

在道德问题上它强调青年道德选择的自由,同时自己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强调对道德问题作理性和自觉的把握,重视自己的自主判断,淡化传统习惯,不以他人的、传统的或权威者的道德意识为主要的评判尺度;强调个人在道德生活中的权利以及社会对个人应负的责任,强调尊重和保护自我利益。

由此可见,人的主体性就是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总称。

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的主体性不断发展和弘扬的过程,正是人的精神不断获得自由、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人的道德自律不断发展的过程。

由于人的精神不断完善和发展,人才能不断认识自身,才会有真正人的生活,人才会与社会相适应,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为人是社会的人,道德生活便构成了人类生活的重要特征,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才会有真正的人的生活。

所以,只有现代道德人格的建立,人的主体性才能得以弘扬,推动着人迈向更高层次的道德境界,人自身才能真正实现向“自由个性”的飞跃。

  三、当代青年道德人格的培育

  青年作为发展中的个体,他们的健康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是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也是他们自身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方面。

道德人格的培育,一方面依赖于道德主体的内在自觉,即青年自身的道德自律;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外部社会环境的整治和优化。

这两方面相互配合,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一)青年自身的道德自律

  青年期是人生发展和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变革深深地影响其道德生活,并客观要求青年作为社会的道德主体参与社会生活。

此外,当代青年的独立意识、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主观上也要求认识自我,把握自我。

  马克思说: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⑥这说明,人类的自律意识对道德养成的重要作用。

道德人格的形成依赖个人的道德修养,而道德修养的过程就是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思想意识方面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个体道德自觉的过程。

在道德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儒家反复强调要“反求诸己”,向内心世界下功夫,实际上就是要求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完善自己,这就特别需要培养自律意识,发扬自律精神,如果缺乏这种精神,任何外在的道德规范都不会内化为青年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这样道德教育就会失效。

道德人格的培育是一个人内心深处进行吐故纳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高度的自律精神,没有严于解剖自己的决心和勇气,就不可能实现道德人格的升华。

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旧体制的转换,新旧观念的碰撞,中西文化的冲突,使得社会上各种道德观念、价值准则良莠并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代青年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自律精神,就会感到混乱、迷茫,无所适从,因此,只有具备自律意识,才能充分发挥人格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保持清醒的头脑,独立思考,科学决策,正确选择,向着更高的道德境界迈进。

  由上可见,个体自身的自律精神对道德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青年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道德修养呢?

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是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我们要摒弃其中的封建糟粕,吸收符合现代价值的精华,运用来指导青年做人。

  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值得借鉴和参考:

  1.知行统一。

当代青年中知行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也是造成道德失范的一个主要原因。

因此,青年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加强知行统一。

苏格拉底认为:

知识即美德;皮亚杰强调道德认知对道德自律的重要意义,我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看到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关系。

道德知识是道德行为的先导,没有道德知识就不可能有道德行为。

而这些知识不是个体先天所具有的,它们是不断学习和思考的结果,所以,道德知识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这种学习的目的在于理解和把握道德必然,形成科学的道德知识系统。

这个科学的道德知识系统才会使个体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不致迷失方向,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2.自我磨练。

荀子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行,圣心备焉。

”⑦这说明,个体的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一个不断积累和深化的过程。

所谓自我磨练就是要通过善的积累,不断巩固强化,逐渐凝固成优良的品德。

这种道德修养方法,实际上就是强调对人的道德意志的磨炼,只有不断加强对自我的磨炼,人才能步入更高的道德境界。

  3.内省。

所谓“内省”,指自己在内心反省自己的言行,扫除邪恶不好的东西,保留善的东西,就是要去恶存善。

内省的修养方法,是一种自我锻炼的修养方法。

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正确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断清洗、克服错误的道德观念。

一个人只有在内心严于解剖自己,对一切错误的道德观念毫不留情地进行自我批评,坚决抛弃,才可能成为一个符合时代精神的有道德的人。

  4.慎独。

所谓慎独,是指个人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情况下,能自觉按一定的道德准则思考和行动,而不做任何坏事。

慎独是一种境界更高,自觉性更强的自我修养方法。

它不仅要求人们不要在暗地里做不道德的事,还要求人们从小处入手,防微杜渐。

不因为是小的好事而不去做,也不因为是小的坏事而去做,即古语所说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所以,慎独的修养方法同时又是一种道德境界,品德高尚的人,在个人独处的情况下要自觉按道德规范约束自己。

  

(二)社会环境的整治和优化

  人是社会环境的创造者,同时又是社会环境的产物,这对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从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来讲,人的一切都离不开社会环境,道德人格的培育也是如此。

道德人格的培育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整治和优化,这一方面是因为良好的社会环境为道德人格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良好的社会环境对道德人格的培育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社会环境对青年道德人格培育的作用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家庭环境。

家庭对青年人格的培育有很大影响。

青年在独立生活之前,多数时间是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因此,家庭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深深烙印在青年的心灵上,都会影响青年个体未来的生活,塑造着个体的人格。

如前述几个案例,造成青年道德失范、道德人格扭曲,与其家庭教育的偏差不无关系。

一般来说,人的社会化过程可以明显地分为两个领域,一是接受家庭教育的熏陶,一是接受社会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舆论引导)和约束。

在成人阶段之前,家庭教育要比社会教育更基本,内容更丰富,与道德人格的形成关系更大。

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

人们总是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开始认识世界,走向社会的。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不知不觉影响青年的成长。

家庭教育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许多人是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言行接受社会规则,完成社会化的,因此家庭教育对道德人格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永久性的。

所谓家庭环境的优化,就是父母应确实担当起育人的职责,既不应娇宠和溺爱孩子,也不应过分苛求孩子——过与不及都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只有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实施正当的家庭教育,青年的道德人格才能健康发展。

  社会文化环境。

人格不单纯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其中文化价值观念影响人们行为的倾向,塑造着人格。

“人格主要是由文化塑造的”。

⑧传统观念总是在各个方面发挥作用,影响人塑造人。

因此,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要大力宣传,造成育人的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舆论是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社会价值观的好恶标准,其中一部分会通过个人意识转化为人格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舆论对人所起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

优化舆论环境,就是用正确的舆论引导青年,不仅引导他们建构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而且引导青年建构理想的道德人格,其中最根本的是帮助青年正确理解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正确的舆论应当惩恶扬善,即通过舆论鞭挞社会中存在的丑恶现象及观念,褒扬社会中的公正、正义的现象及观念。

正确的舆论并不是站在纯客观的立场上对社会现象作自然主义的反映,而是从各种性质迥异的社会现象中反映人们应有的基本立场和态度,激励人们追求美好的理想、美好的事物,并为这种美好的追求注入现时代的精神意蕴,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帮助世人分清真与假、善与恶,引导青年不仅追求丰盈富蔗的物质生活,而且追求高尚进取的精神生活。

在培育道德人格时,正确舆论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正确的舆论以外部信息输人的形式,与个人的道德理念发生相互冲突,使得个体的道德人格中自私性、狭隘性、不稳定性逐渐为宽广性、稳定性等特性的道德人格所取代,使个体的道德人格形成自觉地接受德性熏染的心理倾向。

  学校环境。

学校教育对青年道德人格的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面对社会转型期青年种种道德失范的现象,人们不得不反思当前我国学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学校德育实效不佳已是不争的事实。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尽管有很多,但究其根源,可以说是无“人”的、与学生生命——生活相脱节或相悖的、简单的、形式化的说教,即是道德教育割裂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系,对学生个体缺乏应有的关注。

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走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困境需要新的道德,也呼唤新的道德教育。

为回应这种时代的要求,学校德育应重新定位,向生活世界回归,即让学校德育从抽象化、空洞化、形式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生活,关注、指导和引导青年的现实生活,帮助青年走出道德失范的误区。

  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意味着放弃教条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从具体的、个人的、现实的生活出发。

具体来说,就是要关注和引导青年的日常生活。

当代青年的物质生活比以前大大丰富,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消费,养成怎样的生活习惯,就成为摆在当代青年面前的突出的新问题。

学校德育不应回避这些问题,而应该向学生传授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有关知识,指导他们以自尊自爱的方式生活,引导他们体验这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关注和指导青年的学习生活。

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主要活动是学习。

学校德育可以通过强化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青年如何做人。

德育的价值在于教人做人,德育应该将塑造人完美的精神世界作为首要和重要的问题来抓。

  总之,青年发展中所面临的生活问题十分复杂,也很具体。

为此,学校德育在坚持生活化价值取向的基本前提下,应主动关注、研究和增补大量与青年生活中典型、敏感和棘手问题相关的内容,在实践中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注释】①《现代妇女》,2000年第l期。

②《知音》,2000年第10期。

③《深圳青年》2000年第3期。

④转引自胡钰、吴倬:

《互联网对青年价值观的负面影响》,《青年研究》,2001年第3期⑤《2000年报告:

当代中国青年思想道德状况与特点》,《中国青年研究》,2000年第4期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15页。

⑦《荀子·劝学》⑧韩庆祥:

《哲学的现代形态一人学》第325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摘自《青少年导刊》2002年第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