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考试之政治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6600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信用社考试之政治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农村信用社考试之政治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农村信用社考试之政治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农村信用社考试之政治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农村信用社考试之政治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农村信用社考试之政治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农村信用社考试之政治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农村信用社考试之政治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农村信用社考试之政治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农村信用社考试之政治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农村信用社考试之政治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农村信用社考试之政治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农村信用社考试之政治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农村信用社考试之政治知识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农村信用社考试之政治知识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信用社考试之政治知识点总结.docx

《农村信用社考试之政治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信用社考试之政治知识点总结.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村信用社考试之政治知识点总结.docx

农村信用社考试之政治知识点总结

1、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根本点和出发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2.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

毛泽东在1939年10月4日为中共中央主办的党内刊物《共产党人》创刊而写的发刊词中,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8年来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提出了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3.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其所谓“新”,是相对于17~18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4.新民主主义社会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从新中国建立到1952年,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努力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1952年底,当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在全国完成后,国内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邓小平理论:

主要内容:

(1)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4)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

在现代化建设的长期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可是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8)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

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

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9)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上述九条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要掌握其完整体系和内在逻辑。

第一条是思想基础,是这一理论的精髓,贯穿于全部。

第二条是这一理论的前提和立论基点。

第三、四、五、六、七条着重论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这一理论在党的路线上的集中表现。

其中又突出讲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还突出讲了生产力标准,这是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

第八条专门论述了运用这一理论,实现党的路线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第九条讲“一国两制”,用这种方式来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这些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部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是: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A.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同各国实际相结合。

(2)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所以说,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有什么重要意义?

(1)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基本的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根本依据。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的锐利武器。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助于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正确认识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B.“三个代表”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1)“三个代表”是我们的立党之本。

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走在中国社会发展前列的先进政党。

我们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2)“三个代表”是我们的执政之基。

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赋予的、人民赋予的。

(3)“三个代表”是我们的力量之源。

我们党能够始终从根本上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中国文化的进步,切切实实地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

这是我们全部力量的源泉所在,也是我们不断成功和发展的奥秘所在。

4、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A、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提高党和政府领导各项工作的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至关重要。

这既是做好各项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科学发展观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第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B、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C、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原则: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其指导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坚持发展的全面性。

  第二,必须坚持发展的协调性。

  第三,必须坚持发展的可持续性。

  第四,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D、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途径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五个统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途径。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努力实现五大转变:

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三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四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五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其现实依据在于:

首先,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举措: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五条举措:

第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第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第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E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

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F.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发展。

为什么?

发展是我国当前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离不开发展;健全民主法治、维护公平正义、打造诚信友爱的社会环境离不开发展;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活力离不开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安定有序、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斗争的主动权离不开发展;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发展。

6、四项基本原则

邓小平在讲话中将我们党一贯所强调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原则,科学地概括为“四项基本原则”,这就是

四项基本原则内容:

“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并指出,“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题”。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现阶段我国的改革与发展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四项基本原则发挥了立国之本的作用。

四项基本原则提出后,先后被载入党章和宪法,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党的十四大修改通过的党章明确强调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它是中国人民长期流血奋斗取得的历史经验,是党和国家团结、稳定、发展、进步的最重要政治基础。

四项基本原则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就是通过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为确保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可动摇。

邓小平指出:

我们“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

”我们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为了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而不是损害和背离社会主义;是为了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而不是削弱和否定党的领导;是为了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而不是动摇这个政权。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立国的根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四项基本原则保证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稳定。

邓小平指出,“不认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不能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全党就有一个明确的政治方向,全国各族人民就有一个团结凝聚的核心,一切活动和工作就能在一定的法制和规范的范围内进行。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稳定有利,对大局有利,对人民有利,也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有利。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

我们需要这样的一个政治基础。

四项基本原则来源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也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充实。

邓小平指出:

“这四项基本原则并不是新的东西,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所一贯坚持的”。

7、党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党的基本路线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而制定的,其内涵十分丰富,它包括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依靠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中心任务(经济建设)、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直接动力(改革)、外部条件(开放)、基本方针(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和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解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坚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认识,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战略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

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还有赖于各地和城乡的协调而均衡地发展,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最终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8、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1、促进了生产力的大解放

2、加快了政治文明建设进程

3、激发了先进文化的蓬勃发展

4、推动了和谐社会建设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0、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主要目标和任务如下:

推动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扎实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不断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建设。

A“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

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11、2012两会工作报告:

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脉络——核心数字:

7.5%——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

2011年,中国GDP逐季回落,比上年增长9.2%。

此次报告提出的9项任务中,“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亦被排在首位。

温家宝强调,GDP增长目标调低,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

4%——居民消费价格控制在4%左右。

2011年,中国CPI在年中触顶后,开始步入下行通道,全年同比涨5.4%。

报告指出,4%的目标综合考虑了输入性通胀因素,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以及居民承受能力,也为价格改革预留一定空间。

900万——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这一数字与去年持平,不过在世界经济艰难复苏之际,能稳住就业对中国来说意义重大。

50%——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0%。

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

温家宝要求,各类城市要更加注重把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同时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

8000亿——中国2012年拟安排财政赤字8000亿元。

其中中央财政赤字5500亿元,代发地方债2500亿元。

上述数据较2011年均出现回落。

温家宝要求,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