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北师大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61502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北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北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北师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北师大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北师大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北师大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北师大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北师大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北师大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北师大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北师大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北师大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北师大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北师大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北师大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北师大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北师大版.docx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北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北师大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北师大版.docx

模块2第七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5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北师大版

第15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考点

曲折前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新探索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

1.国民经济恢复

(1)时间:

1949—1952年。

(2)背景

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长期掠夺、压迫。

②国民政府肆意搜刮。

③多年战争的破坏。

(3)完成:

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4)意义:

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

(1)时间:

1953—1957年。

(2)内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成就: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沈阳第一机床厂。

(4)意义:

开始改变中国工业的落后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

(1)时间:

1953—1956年。

(2)内容

①农业:

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

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实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

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易误辨析]  “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

所谓过渡,是指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

“过渡时期”,指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其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背景: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时间:

1956年9月。

(3)内容

①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尽快地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经济建设方针:

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4)评价:

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但八大确定的正确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2.探索的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①提出: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②内容: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③评价:

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尽快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脱离了中国的国情。

(2)“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特点

a.大跃进:

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不断大幅度提高计划指标。

b.“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②危害:

违背了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导致国民经济建设出现混乱,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3.国民经济的调整

(1)目的:

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2)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成效

①从1962年,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易误辨析]       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大跃进”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是“左”倾错误的表现,但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1)“大跃进”属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范畴,错误的根源在于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变革生产关系的范畴,根源在于生产关系变革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2)“大跃进”运动的错误在于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与生产关系无关。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三、“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破坏

(1)原因:

1966年爆发“文革”动乱并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

“文革”十年,国民收入损失约5000亿元。

(3)调整

①1971年,周恩来对国民经济进行恢复和调整,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好转。

②1975年,邓小平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使国民经济得到进一步好转。

[教材补遗]统购统销

就是借助政权的强制力量,让农民把生产的粮食卖给国家,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部由国家供应,农民的口粮和种子也得由国家批准后才能留下,城镇家庭凭粮本供应粮食,国家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是国家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

所谓“计划收购”被简称为“统购”;“计划供应”被简称为“统销”。

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

这一政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初期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应的作用,后来严重地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

统购统销期间,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严重牺牲了农民利益,为工业建设提供了原始积累。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

[素养1—时空观念]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

2.十年建设时期(1956-1966)

[素养2—史料实证]

►探究1 工业化的奠基——“一五”计划的开展

史料 ①“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

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

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

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

②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分放在东北。

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

③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天津的投资额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分别为负4.49%和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

——据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整理

(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工业建设总体布局未重视东南沿海的原因。

(2)概括“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布局的特点并做简要评价。

史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的工业化布局。

由①可知,“一五”时期,工业化布局为东北优先,同时发展华北、西北和华中。

由②可知,内地和东北地区是投资项目的集中地。

由③可知,东南沿海地区在“一五”计划时期被忽视。

(1)原因:

历史:

旧中国的工业集中在东南沿海。

现实:

两大阵营对峙,东南沿海面临美国军事威胁。

(2)特点:

重点建设东北工业基地,同时,投资项目向中西部倾斜。

评价:

初步改变了我国中西部工业、交通落后的面貌,建设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推进了全国工业的均衡发展,但没有充分利用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和发挥沿海老工业基地的作用,导致全国整体投资效益不高。

►探究2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史料一 “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

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自然大进军……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①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

——1958年2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

史料二 ②“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

——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

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史料一、二体现了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史料一、二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解读史料时注意两则史料出处的时间信息,从时代背景去分析史料中的现象。

①处信息体现了“大跃进”运动的特点——高指标。

②处信息则反映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

经济建设中出现冒进倾向;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违背经济规律;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共产主义),要求扩大集体化规模,实行军事化形式管理,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素养3—历史解释]

1.“一五”计划的特点和成因

(1)特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确定以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②地区分布:

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③发展生产力和改变生产关系并举:

“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进行,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④长期性、渐进性:

“一五”计划是贯彻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大步骤,考虑到改造和建设的长期性和渐进性。

(2)成因

①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这种落后的状况只有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途径才能改变。

②受学习苏联建设经验的影响。

③当时的国际环境需要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

总之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靠自己力量获得实现工业化的物质基础。

④“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这是由于东北地区具有相对优越的工业基础,且工业、农业等物质资源丰富。

同时地理位置靠近苏联易于接受援助,具有独特的优势。

(3)实质:

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2.“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比较

项目

“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主要目的

提高生产力

变革生产关系

所属领域

反映了我国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属于生产力领域

反映了我国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属于生产关系领域

影响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

二者是造成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3.改革开放前经济建设方针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1)1950-1957年:

伴随着“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2)1958-1960年:

由于“大跃进”的发动,全民大办工业,“以钢为纲”,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基础的情况下超常规畸形发展。

(3)1961-1965年:

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两千多万城市人口下放回乡,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逆城市化时期。

(4)1966-1977年:

由于“文化大革命”及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失误,大批干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化进程停滞不前。

[素养4—唯物史观]

过渡时期(1949-1956年)我国社会的特点

1.社会性质:

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2.经济结构: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

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3.阶级结构:

由多种阶级成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并存到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4.社会主要矛盾:

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5.政治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1.(2018·湖南长郡中学一模)在实施“一五”计划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时,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虽然中共领导人此前曾考虑过首先发展轻工业效果会更好些,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选择的可能性很快消失了。

“当时的情况”是指(  )

A.不具备优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

B.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C.计划经济体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D.冷战对峙格局下国家安全面临威胁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而且面临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故D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当时中国不是不具备优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而是迫切需要发展重工业,维护国家安全;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国情需要,而不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故排除B项;计划经济体制在“一五”计划期间逐渐形成,故排除C项。

]

2.下图为我国1952-1956年底主要经济成分的变化:

这种经济成分变化最主要的意义是(  )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D.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

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改造后,公有制经济逐步占主导地位,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故A项正确;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才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故C项错误;D项不是最主要的意义,故D项错误。

]

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

这项政策在当时(  )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A [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平均主义,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

]

4.1968年,成都军区军训部为购买一辆自行车给成都五金公司负责人写了一封信:

“五金公司负责同志:

军训部需购自行车一辆请协助解决,此致。

”这封信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部门交流频繁,行政效率较高

B.国家全力备战,民政服务军事

C.经济体制僵化,生活物资紧缺

D.阶级斗争为纲,取消商品流通

C [材料所述现象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表现,反映出当时中国实行指令性经济政策,生活物资紧缺,故C项正确。

]

2014-2018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考纲

考点

卷别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全国卷Ⅰ

2018·大规模经济建设对矿产的需求

2015·“一五”计划(工业化)

2014·“一五”计划、计划经济体制

全国卷Ⅱ

2018·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年)

2017·“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

2016·“一五”计划

2014·粮食的统购统销

全国卷Ⅲ

2018·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新课标全国卷在本讲内容的命题中,主要集中于“一五”计划、计划经济体制和1956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热情与探索等主干知识上。

试题坚持能力考查,体现学科能力目标,更呼应时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做到以史为鉴。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1.考查点:

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

(2018·全国卷Ⅰ·31)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D [从漫画信息可知,1953年,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叩开了“锰”“铜”“钨”“石油”“煤”“铁”等矿产资源开采的大门,这说明当时中国重工业得以发展,反映了当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故选D项。

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局面,排除A项;在古代中国已经开始了对矿产资源的开采,排除B项;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排除C项。

]

2.考查点:

“一五”计划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比重的变化

(2016·全国卷Ⅱ·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

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A [材料关键信息:

一是时间“‘一五’计划期间”,二是压缩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

这说明国家的投资主要用在了生产领域,这是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故选A项。

B项本身与材料矛盾,排除。

C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未反映深层原因,排除。

D项与材料矛盾,工业化必然促进城市化发展,故排除。

]

3.考查点:

“一五”计划期间中西方工业建设的比较

(2015·全国卷Ⅰ·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A [美国和英国早就实现了工业化,而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工业基础相当薄弱。

由图示信息可知,中国的钢、生铁、发电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快,有的指标甚至超过美国和英国好几倍,这符合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实情,故选A项。

]

4.考查点:

“一五”计划与粮食供应政策

(2014·全国卷Ⅰ·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 [题干材料反映了“一五”计划期间的粮食计划供应问题。

粮食供应不涉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故排除A项;“一五”计划期间没有发生大规模自然灾害,故排除C项;国民经济恢复在1952年底已基本完成,故排除D项。

]

5.考查点:

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计划经济体制

(2014·全国卷Ⅱ·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C [“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于A项“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农村的政权建设”、D项“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不会起到促进作用。

粮食的统购统销本身就是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据此判断C项正确。

]

6.考查点:

中共八大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018·全国卷Ⅲ·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

“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C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变成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因此在政治上需要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共八大提出健全法律制度建设,故C项正确。

]

7.考查点:

1956年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2018·全国卷Ⅱ·31)右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

“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

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该漫画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B [题中漫画反映了妇女的地位及作用,即不仅是家庭主妇,量布做衣服,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可以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体现了女性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故B项正确。

A、C两项材料没有反映;当时城乡差别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故排除D项。

]

[模拟精选·直击考法]

1.考查点:

三大改造

(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在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粮食局工作的侯传国保存着一张《滕县人民委员会清产核资批准通知书》,其父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做小生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营日用百货店,后来在公私合营时把家中的积蓄入股到薛城面粉厂,得到了这张特殊的“股票”。

这张“股票”(  )

A.说明国家重点鼓励股份制企业发展

B.是中国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C.见证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D.反映了新中国致力于恢复国民经济

C [根据材料中“在公私合营时把家中的积蓄入股到薛城面粉厂,得到了这张特殊的‘股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张“股票”见证了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C项正确。

]

2.考查点:

计划经济体制与民生问题

(2018·河南信阳一检)据《票证旧事》记载,复旦大学研究生王春瑜当年决定结婚的因素之一是婚后才有副食品供应证,凭此每周才能买到几块豆腐干、半斤豆芽之类。

这反映出(  )

A.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B.计划经济体制下仍然存在商品交易

C.节俭与奉献是当时社会风尚的主流

D.“文化大革命”动乱导致日用生活品匮乏

B [根据材料中“婚后才有副食品供应证,凭此每周才能买到几块豆腐干、半斤豆芽之类”可以看出当时处于计划经济时期,但可以凭证购买少量商品,说明计划经济体制下也存在一定的商品交易,故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该现象发生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故A、D两项错误。

]

3.考查点:

中共“八大”

(2018·河南信阳一检)1956年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指出:

“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地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

农业是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这段报告(  )

A.纠正了重工业比重过大的现象

D.表明经济建设重心由重工业转向农业

C.开始了农村所有制性质的改造

D.是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D [1956年苏共二十大暴露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弊端,而中国之前的经济建设完全照搬苏联模式。

由材料中“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等信息可以看出,周恩来非常注重国民经济比例协调问题,这是对有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故选D项。

A、B两项是对材料内容的过度解读,C项材料反映不出来,均排除。

]

4.考查点:

十年探索时期农村改革的尝试

(2019·安徽滁州质检)1959年中央在《关于组织农村集市贸易的指示》中提出,允许社员有“小自由”,1960年再次强调“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经济”。

这些规定的提出(  )

A.旨在促进工业化建设速度

B.有利于缓解农村经济困难

C.开始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D.加强了人民公社管理体制

B [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农村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这些规定是为了“活跃农村经济”,这有利于缓解农村经济困难,故B项正确。

]

5.考查点:

“文化大革命”期间工矿等产业的发展

(2019·邯郸高三质检)下面是1976年与1966年相比各种生产资料年产量增长率统计表,由此表信息可以推知(  )

项目

原煤

原油

发电量

棉布

粮食

增长率

33.5%

91.7%

499%

146%

20.9%

33.8%

A.“文化大革命”中生产资料仍有增长

B.国家仍然重点扶持军事工业

C.“文化大革命”没有影响经济的发展

D.工业的发展比例出现了失调

A [根据材料可得出钢、原煤、原油、发电量、棉布、粮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由此可以推知“文化大革命”中生产资料仍有增长,故A项正确;国家仍然重点扶持军事工业在材料中无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