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64209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6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心理学.docx

《小学教育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心理学.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教育心理学.docx

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1:

心理学:

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

(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

(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

(1)时间:

长期观察、定期观察。

(2)内容:

全面观察、重点观察。

(3)观察者参与性:

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

(4)场所:

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

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

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

(1)实验室实验法

(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

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

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

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

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

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

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

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

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能体现观察法的某些优点;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但自然实验法也正是由于实验控制不很严格,容易受到各种无关变量的干扰而影响研究结果的有效性。

自然室实验法具有主动性和严密性的特点,有利于得到所希望的和比较准确的材料。

这是教育心理学研究最常用的和最实用的一种方法。

12心理测验法是指以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种类:

(1)内容:

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人格测验。

(2)形式:

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

(3)规模:

个别测验、团体测验。

3要素:

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优缺点:

最大优点是能数量化地反映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但测验法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测验量表的可靠性,而各种测验量表尚在完善之中。

13调查法:

是以提出问题的形式收集被试各种有关材料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

基本方式:

问卷调查、访问调查。

14教育经验总结法:

常常是由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工作者和教师合作进行的。

15个案法:

是一种较古老的方法。

它是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方法发展而来的。

16活动产品分析法:

是研究者通过对人的作业、作品、日记、手工制作、生产成品等分析。

了解其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17小学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科学地理解人的心理实质,帮助教师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了解小学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有助于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科学施教。

3学习掌握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小学教育科研的质量和水平。

18、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19、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是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把心理功能分为认知功能和动求功能。

20、1879年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

冯特被视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心理学摆脱哲学的标志。

21、现代心理学的理论流派:

构造主义心理学2机能主义心理学3人本主义心理学4精神分析心理学5行为主义心理学

22构造主义心理学:

1奠基人冯特;著名代表人物铁钦纳。

2观点及评价:

(1)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

(2)用实验内省法研究。

(3)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年人的一般心理规律。

(4)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

23机能主义心理学:

1美国詹姆士;杜威。

2观点及评价:

(1)主张研究意识。

(2)关心思维在人类适应行为中的作用。

(3)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过程。

24行为主义心理学:

美国华生;斯金纳。

25精神分析心理学:

1奥地利弗洛伊德。

2理论体系包括:

潜意识论、泛性论、人格论。

26人本主义心理学:

1美国马斯洛和罗杰斯,20世纪50年代创建。

2强调人发展自我潜力,实现自我需要,建立完善的自我,建立理想自我,达到自我实现。

3理论体系还不完备,代表一个新的方向,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给人的心理本质做出新的描绘,为心理治疗领域孕育了一个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27、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学科融合,促进发展。

心理学吸取了其他学科尤其是新兴学科的新成果、新技术,促进了自身内部的发展,拓宽了研究的范围并加强了研究深度。

2注重应用,日益广泛。

随着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对心理学的需要日益迫切,这促使心理学从大学讲坛和研究机构的实验室走出来,与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

3纵深研究,日益成熟。

现代心理学走向更广、更深的研究领域,呈现蓬勃兴旺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小学生心理发展

28、心理发展:

1广义:

广义的心理发展是指心理的种系发展,它既包含从动物的心理到人的心理的发生与变化的过程;也包括个体从出生到衰老过程中心理的发生与变化的过程。

29狭义:

狭义的心理发展,仅指个体的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生命全过程中心理的发生与变化的过程。

(变化有顺序的、不可逆的)。

30、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2稳定性和可变性3普通性和差异性4发展的不平衡性。

31、心理发展的阶段:

8个阶段:

1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也称学龄前期);小学生——童年期(6、7~11、12岁,也称学龄初期);少年期(11、12~14、15岁,也称学龄中期);青年期(14、15~25岁,学龄晚期);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死亡)。

3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概念:

所谓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征。

2内容两方面:

一是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

3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理解:

(1)儿童心理发展是和年龄有联系的。

(2)儿童年龄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受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的。

(3)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规律组织教学,安排教学活动。

34、发展的关键期:

1概念:

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在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学习变得特别容易,心理发展特别迅速。

同时,在关键期内,个体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敏感,有时又把关键期成为敏感期。

35、(单):

2~3岁:

直觉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儿童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学习社会交往的关键期。

4~5岁:

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4~9岁:

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4~6年级,小学中年级左右:

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关键期。

36、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教育工作有何重要意义?

(1)关键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

(2)关键期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

(3)关键期也是心理发展矛盾冲突最突出的时期。

(4)关键期是心理发展最快时期,教育工作一定要跟上。

37、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多38,39,40、简38.123,39.12,40.12、论+41它们之间的关系)

38、遗传因素:

1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可能性。

3生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心理发展。

39、社会环境和教育因素1家庭2学校。

40、内在需要与主观努力1内在需要是人对生存和发展条件的追求。

2主观努力需要是行为在内在推动力。

41、它们之间的关系:

遗传因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社会环境与教育因素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的外部因素,内在需要与主观努力是推动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

以上各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来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

42、小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

(一)身体外形的变化

(二)体内机能的防御(三)神经系统的发育(四)小学生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神经系统的发育为小学生心理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而心理的正常发展也能保证和促进小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

4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一)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快速性。

(二)~~~协调性。

(三)~~~~开放性。

(四)~~~~可塑性。

44、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简、论+总的来说+总之)

(一)低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从过去以游戏为主导性活动转变成为以学习为主导性活动,这对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明显的“适应”现象。

(二)中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他们的智力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进入一个关键期。

这个阶段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加速过渡为突出标志的,这里说的“加速过渡”就是指“飞跃”和“质变”。

(三)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在自我意识的发展方面进入了第二个上升期,而个性的发展则进入了骤变期。

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的突出需要主要是形成良好个性的品质和自我调整能力。

总的来说,贯穿小学儿童整个心理发展过程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两极间的冲突。

总之,在小学阶段的自我发展会对儿童今后的学习生活、人格的健全发展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45、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46~~59)

46、精神分析学派的个性发展观(47~50)

47、弗罗伊德的人格理论1影响:

一是人格结构理论。

二是儿童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2心理性欲发展5个阶段(!

)口唇期(0~1岁)——自我形成

(2)肛门期(1~3岁)(3)性器期(3~6岁)以上三个阶段为前生殖阶段(4)潜伏期(6~11岁)(5)生殖期(也称青春期)。

48、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论:

埃里克森认为,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要经过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目标、任务和冲突,埃里克森称之为发展危机。

49、埃里克森心理发展8个阶段:

(1)信任对不信任(0~1岁)

(2)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3)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3~6岁)(4)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2岁)(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6)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18~25岁)(7)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25~60岁)(8)完善无憾对悲观绝望(60~死亡)。

50、精神分析理论对于儿童教育的意义?

1重视儿童早期经验2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格教育3开展性教育课程。

5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52~55)

52、儿童认知发展的本质:

皮亚杰开创了临床法研究儿童智力与思维的先河,提出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就是主体通过动作完成对客体的适应。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是在个体与环境的不断相互适应和建构中,在已有图式基础上,通过同化和顺应来达到与环境的平衡,认知逐渐成熟起来。

53、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

1成熟2练习与经验3社会性经验4平衡

54、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1、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2、小学生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算阶段,其表现为:

(1)可逆性,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2)去自我中心主义。

(3)群体运算。

5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对教育的意义:

1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2激发儿童主动学习,促进智力发展。

3重视社会交往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

4结合认知发展阶段安排教学内容。

56、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57~59)

57、心理发展本质: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

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3形成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58、最近发展区:

1儿童有两种心理发展水平:

一是现有的(或称今天)发展水平。

另一种是潜在的(或称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2概念:

维果茨基把这种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水平与经他人帮助后所能达到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之为“最近发展区”。

59、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对儿童教育的意义?

1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观点,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教师应提供给学生一定程度的较高难度的学习任务,当儿童得到适当的帮助后,就可以促进其智力有高一级发展。

3教师辅导学生学习是完成智力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

但同时,教师和同伴对儿童的帮助应恰如其分,指导成分应逐渐较少,避免儿童产生依赖心理。

第三章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60、注意概念: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61、注意基本特征1指向性2集中性。

62、注意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

63、注意品质:

注意的发展水平被称为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持久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

64、注意种类:

1无意注意:

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2有意注意:

指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65、小学生注意的发展?

(论66

(1)

(2)(3)671)~(4)68

(1)~(3)69)

66、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

1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2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更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

小学生对具有一定抽象水平的材料的注意能力逐步发展起来。

3注意有明显的情绪色彩。

67、小学生注意品质的发展?

1注意范围的发展。

比成人狭小。

2注意稳定性的发展。

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其发展的速度超过幼儿期和中学阶段。

3注意分配能力的发展。

较幼儿有明显的发展,尤其是小学二年级的发展速度。

4注意转移能力的发展。

是有意注意发展的重要表现。

68、注意规律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1无意注意的规律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无意注意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一方面,要控制和减少分散学生注意的无关因素。

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吸引学生注意的有利因素。

教师语言是学生最重要的刺激物之一。

2有意注意的规律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首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其次,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3两种注意转化规律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代表儿童注意发展中的不同水平,但两者在学习和各种实践活动中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交替的。

两种注意的相互交替有利于注意长时间地保持集中。

69、小学生注意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良好的注意能力主要表现在注意的稳定性和注意的转移两个方面,即根据学习任务长时间地保持注意而不分心,学习任务的变化需要迅速转移注意而减少惰性。

70、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71、知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是在感觉基础上,对事物多种属性和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综合反映。

72、感知觉分类:

1感觉:

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2知觉: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73、感知觉作用:

1感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经验的源泉。

2感知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保证了个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74、小学生感觉的发展:

三方面:

视觉、听觉、运动觉。

75、小学生知觉的发展:

(论76~79)

76、小学生知觉发展的一般特点:

1知觉的有意性明显发展。

表现a知觉的选择性b知觉的持续性。

2知觉的精确性日益提高。

3知觉的策略性逐渐发展。

——首先是利用言语刻画知觉对象。

其次是根据顺序知觉对象。

77、小学生空间知觉的发展。

1大小知觉2形状知觉。

小学儿童识别几何图形的特点表现:

a不能正确识别和说明图形的本质属性。

b知觉立体几何图形要比知觉平面图形困难。

3方位知觉4距离知觉。

78、小学生时间知觉的发展。

79、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小学生对时间概念的学习以及对计时工具的认识,并注意在生活中进行运用,以促进小学生时间观念的早日形成。

80、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阶段。

四阶段:

1认识个别对象阶段:

儿童只看到各个对象或各个对象的一个方面。

2认识空间联系阶段:

儿童可以看到各个对象之间能够直接感知的空间联系。

3认识因果联系阶段:

儿童可以认识对象之间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因果联系。

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儿童能从意义上完整地把握对象总体,理解图画主题。

81、小学生观察品质的发展:

1精确性方面2目的性方面3顺序性方面4概括力方面。

82、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

1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引导学生做好观察前的知识准备。

3指导学生制定观察计划。

4鼓励小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

5引导小学生在观察时要勤于思考。

6指导小学生观察时要尽可能运用言语。

83、记忆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84、记忆分类:

1意识:

内隐记忆、外线记忆。

2理解性:

意义记忆、机械记忆。

3内容:

形象记忆、抽象记忆。

4编码方式和储存时间:

瞬间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一般为7+_2个组块。

85、记忆的基本过程及其规律:

记忆三环节:

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86、识记及其规律:

识记1概念:

识记是人们获得和巩固个体经验的过程,也是对信息的输入和编码过程,是记忆的开始阶段。

2分类:

a目的:

无意识记、有意识记。

b方法:

机械识记、意义识记。

3影响因素:

第一,识记的目的和任务对识记效果的影响。

第二,活动任务的性质对识记效果的影响。

第三,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对识记效果的影响。

第四,识记方法对识记效果的影响。

第五,适当“过渡学习”的识记效果好。

第六,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对识记效果的影响。

87、保持及其规律:

保持是指已经识记过的信息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是实现回忆和再认的必要前提。

3再认和回忆及其规律:

规律:

第一,再认和回忆的速度和准确性主要取决于对原识记材料的巩固程度和精确程度。

第二,信息储存的组织水平影响回忆的效果。

第三,正确利用联想规律回忆效果好。

联想规律:

1接近率2相似率3对比率4因果律

88、遗忘及其规律: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89、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有意识记稳步发展并逐步取代无意识记的主导地位。

(二)意义识记不断发展并逐步取代机械识记的主导地位。

(三)抽象记忆不断发展并逐步取代形象记忆的主导地位。

90、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小学生有意识记的能力。

1要使小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2要让小学生学会检查自己识记的效果。

3要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特点。

(二)培养小学生意义识记的能力。

1帮助学生加深对记忆材料的理解。

2教给学生意义识记的有效方法。

3适当训练学生机械识记的能力。

(三)指导小学生科学地进行复习。

1把握复习的时间2把握复习的量3把握复习的形式。

(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把眼看、耳听、口读、手写等结合起来,从而使同一内容在大脑皮层上建立多种联系,增强记忆的效果。

91、思维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属于认知过程的高级阶段。

92、思维基本特征:

1概括性2间接性

93、思维的类型:

1凭借物或思维形态不同:

(1)动作思维

(2)形象思维(3)抽象思维。

2过程的指向不同:

(1)集中思维

(2)发散思维。

3创新成分:

(1)常规性思维

(2)创造性思维。

94、思维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95、思维的品质:

1概念:

思维品质是衡量人的思维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2性质包括:

(1)广阔性与深刻性

(2)灵活性与独创性(3)批判性(4)敏捷性。

96、思维的形式:

1概念2判断3推理等。

97、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

学前儿童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98、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具体表现:

1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逐步发展,但仍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2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但是仍然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

3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中,存在不平衡性。

4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99、小学生思维过程的发展:

(100~102)

100、小学生比较能力的发展。

一是小学儿童比较能力的发展是随年龄和年纪的增长而不断加快的。

二是小学儿童比较能力的发展,在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特点。

101、小学生分类能力的发展。

第一,大多数小学生是从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功用特点来说明分类根据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中高年纪学生能从本质上说明分类依据的人数有所增加。

第二,解决同一课题,不同年级组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分类水平。

第三,同一个年级组的学生,在解决难度不同的客体时,表现出不同的分类水平,分类材料的难易程度对分类水平的影响明显。

第四,一~三年级学生,对分类材料仅作一次分类。

102、小学生概括能力的发展。

三个阶段?

阶段1,直观形象概括水平(7~8岁)。

阶段2,形象—抽象概括水平(8~10岁)。

阶段3,初步的本质抽象概括水平(10~12岁)。

103、小学生思维形式的发展。

(104~106)

104、小学生概念的发展。

首先,概念内涵逐步深化。

其次,概念外延逐步丰富。

主要指标:

一是字词概念的发展。

二是数学概念的发展。

再次,概念系统逐步形成。

105、小学生判断能力的发展。

106、小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

(直接推理、间接推理)直接推理三个发展阶段:

一、二年级为一个阶段;三、四年级为一个阶段;到五年级时为另一阶段;四到五年级之间有一个思维发展的加速期。

正确的次序为换位—换质—换质位。

107、小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及其培养。

(论108~112)

108、首先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的发展及其培养。

小学低年级处于萌芽阶段。

教师培养小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方法主要有:

一是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组织适当的教材内容,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二是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以促进其思维深刻性的发展;三是结合数学课程,以完成五个方面逻辑抽象试题的成绩为指标,即数学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命题能力、推理能力和运用法则能力,对学生进行训练,重点应放在培养他们的数学概括能力上。

109、其次思维的灵活性与独创性的发展及其培养。

小学生运算中的思维灵活性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一题多解,解题数量增加,表明小学生智力活动水平在不断提高,分析综合的思维逐步开阔;二是灵活解题的精确性在增加,学生不仅能一题多解,而且解题的正确率在提高;三是学生的综合分析水平在不断提高。

教师培养小学生思维灵活性方法主要有:

一是注意学生新旧知识间的渗透与迁移;二是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如作为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