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古诗诵读插图注音注释版 全国通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68158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7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古诗诵读插图注音注释版 全国通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古诗诵读插图注音注释版 全国通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古诗诵读插图注音注释版 全国通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古诗诵读插图注音注释版 全国通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古诗诵读插图注音注释版 全国通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古诗诵读插图注音注释版 全国通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古诗诵读插图注音注释版 全国通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古诗诵读插图注音注释版 全国通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古诗诵读插图注音注释版 全国通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古诗诵读插图注音注释版 全国通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古诗诵读插图注音注释版 全国通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古诗诵读插图注音注释版 全国通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古诗诵读插图注音注释版 全国通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古诗诵读插图注音注释版 全国通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古诗诵读插图注音注释版 全国通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古诗诵读插图注音注释版 全国通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古诗诵读插图注音注释版 全国通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古诗诵读插图注音注释版 全国通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古诗诵读插图注音注释版 全国通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二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古诗诵读插图注音注释版 全国通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古诗诵读插图注音注释版 全国通用.docx

《二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古诗诵读插图注音注释版 全国通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古诗诵读插图注音注释版 全国通用.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古诗诵读插图注音注释版 全国通用.docx

二年级下册语文素材古诗诵读插图注音注释版全国通用

 

二年级古诗诵读资料(下)

 

目录

序号

古诗名称

作者

古诗第一句

序号

古诗名称

作者

古诗第一句

27

水亭二首

(宋)晁说之

渚蒲淅淅风犹急

40

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28

题君山

(唐)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

41

夜立阶下

(清)袁枚

半明半昧星

29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42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

30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

43

桂花

(宋*)邵清甫

绝怜月殿好根荄

31

寄王琳

(北朝)庾信

玉关道路远

44

有约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32

江村夜泊

(唐)项斯

日落江路黑

45

麦田

(宋)杨万里

无边绿锦织云机

33

碛中作

(唐)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

46

题秋江独钓图

(清)王士禛

一蓑一笠一扁舟

34

劝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47

条山苍

(唐)韩愈

条山苍,河水黄

35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48

华山

(宋)寇准

只有天在上

36

晓日

(唐)韩偓

天际霞光入水中

49

画鸡

(明)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

37

易水送别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

50

庐山瀑布

(唐)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

38

山雨

(元)偰逊

一夜山中雨

51

弹琴

(唐)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

39

山中

(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

52

重别周尚书

(北朝)庾信

阳关万里道

shǔitíngèrshǒuqíyī

水亭二首(其一)

sòngcháoyuèzhī

宋•晁说之

zhǔpúxīxīfēngyóují

渚蒲淅淅风犹急,

ànliǔqiānqiānyǔshàngyú

岸柳纤纤雨尚余。

qīlùsùōuhúnqùjìn

栖鹭宿鸥浑去尽,

sùxīháiyǒuliǎnɡsānyú

泝溪还有两三鱼。

渚,水中小洲,也有水边的意思。

淅淅,象声词。

物体擦动声。

浑,全。

泝,同“溯”

河中小洲生长的香蒲叶在还有些急的风的吹动下发出悉悉索索的声音,

岸边细长的柳条上还挂着残存的雨滴。

栖息在树上的避雨鹭和鸥全都飞走了。

溯溪而上的话会看到还有两三条鱼在水里游动。

tíjūnshān

题君山

tángyōngtáo 

唐•雍陶

yānbōbùdòngyǐngchénchén

烟波不动影沉沉,

bìsèquánwúcuìsèshēn

碧色全无翠色深。

yíshìshuǐxiānshūxǐchù

疑是水仙梳洗处,

yīluóqīngdàijìngzhōngxīn

一螺青黛镜中心。

「烟波不动」写湖面风平浪静;「影」,是写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沉沉」,是写山影的凝重。

「碧色全无翠色深」,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凝视倒影,当然是只见翠山不见碧湖了。

这两句以波平如镜的湖水,以浅碧与深翠色彩的对比,映衬出君山倒影的鲜明突出。

这是一幅静谧的湖山倒影图。

这种富有神秘色彩的宁静,很容易引发出诗人的遐想。

所以三、四句笔锋一转,将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融合在湖山景物的描绘中。

古代神话传说,舜妃湘君姊妹化为湘水女神而遨游于洞庭湖山之上。

君山又名湘山,即得名于此。

所以「疑是水仙梳洗处」这一句,在仿佛之间虚写一笔:

洞庭君山大概是水中女仙居住梳洗的地方吧?

再以比拟的手法轻轻点出:

「一螺青黛镜中间」,这水中倒影的君山,多么象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

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

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湖之上.诗从君山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ūnwǎn

村晚

sòngléizhèn

宋•雷震

cǎomǎnchítángshuǐmǎnbēi

草满池塘水满陂,

shānxiánluòrìjìnhányī

山衔落日浸寒漪。

mùtóngguīqùhéngniúbèi

牧童归去横牛背,

duǎndíwúqiāngxìnkǒuchuī

短笛无腔信口吹。

陂:

池塘。

衔:

口里含着。

此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浸:

淹没。

寒漪:

带有凉意的水纹。

漪,水波。

横牛背:

横坐在牛背上。

腔:

曲调。

信口:

随口。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

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shānzhōng

山中

tángwángbó

唐•王勃

chángjiāngbēiyǐzhì

长江悲已滞,

wànlǐniànjiàngguī

万里念将归。

kuàngshǔgāofēngwǎn

况属高风晚,

shānshānhuángyèfēi

山山黄叶飞。

悲:

抱怨,怨恨。

已:

太。

滞:

不流通。

念:

思念。

高风:

秋高气爽时的风。

这首诗,前半抒情,后半写景。

但诗人在山中、江边望见的高风送秋、黄叶纷飞之景,正是产生久客之悲、思归之念的触媒;而他登山临水之际又不能不是以我观物,执笔运思之时也不能不是缘情写景,因此,后半首所写之景又必然以前半首所怀之情为胚胎。

诗中的情与景是互相作用、彼此渗透、融合为一的。

前半首的久客思归之情,正因深秋景色的点染而加浓了它的悲怆色彩;后半首的风吹叶落之景,也因旅思乡情的注入而加强了它的感染力量。

jìwánglín

寄王琳

běicháoyǔxìn

北朝•庾信

yùguāndàolùyuǎn

玉关道路远,

jīnlíngxìnshǐshū

金陵信使疏。

dúxiàqiānhánglèi

独下千行泪,

kāijūnwànlǐshū

开君万里书。

玉关:

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这里代指自己所在之地。

金陵:

梁的故都,即南京。

这两句是说,自己身在边远之地,故国的音信稀少。

句意与「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相同。

这两句应是:

开君万里书,独下千行泪。

即是说:

看到来信,无限伤心。

这是庾信接到王琳的信后写给他的一首诗。

由于长久不见故国人来,又不闻故国信息,而今一见万里来书,不禁感动得流泪,这也是一篇表达了故国之思的作品。

倪璠说:

「王琳方志雪耻,故子山有是寄焉。

」王琳:

字子珩,梁将,平侯景之乱有功。

元帝被杀后,立傀儡政权,王琳曾举兵攻。

其后陈霸先篡梁帝位,王琳又曾讨伐陈霸先,兵败被杀。

庾信对这人是赞许的。

jiāngcūnyèbó

江村夜泊

tángxiàngsī

唐•项斯

rìluòjiānglùhēi

日落江路黑,

qiáncūnrényǔxī

前村人语稀。

jǐjiāshēnshùlǐ

几家深树里,

yīhuǒyèyúguī

一火夜渔归。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美妙的夜景图.月亮刚落下去,天还没亮,路上还是黑的,村前偶有几个人说着话经过.树丛中有几户人家,一个打渔的人举着火把回家了.

qìzhōngzuò

碛中作

tángcénshēn

唐•岑参

zǒumǎxīláiyùdàotiān

走马西来欲到天,

cíjiājiànyuèliǎnghuíyuán

辞家见月两回圆

jīnyèwèizhīhéchùsù

今夜未知何处宿,

píngshāwànlǐjuérényān

平沙万里绝人烟。

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

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

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

「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

「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

诗人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写过「过碛觉天低」的雄浑诗句。

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

「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

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

一轮团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

现在,月圆人不圆,怎么不叫人感慨万分?

也许他正想借这照耀千里的明月,把他的思念之情带往故乡,捎给亲人?

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我们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消息,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现实──「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前句故设疑问,并不作正面回答,转而融情入景,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

后句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

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

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

正如诗人所说: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造境写情,情与景契合无间,情深意远,含蕴丰富,读来别有神韵。

quànxué

劝学

tángyánzhēnqīng

唐•颜真卿

sāngēngdēnghuǒwǔgēngjī

三更灯火五更鸡,

zhèngshìnánérdúshūshí

正是男儿读书时。

hēifàbùzhīqínxuézǎo

黑发不知勤学早,

báishǒufānghuǐdúshūchí

白首方悔读书迟。

更:

古时夜间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为两小时。

午夜11点到1点为三更。

五更鸡:

天快亮时,鸡啼叫。

黑发:

年少时期,指少年。

白首:

头发白了,这里指老年。

方:

才。

三更灯火五更鸡”是指勤劳的人、勤奋学习的学生在三更半夜时还在工作、学习,三更时灯还亮着,熄灯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鸡就叫了,这些勤劳的人又得起床忙碌开了。

第一句用客观现象写时间早,引出第二句学习要勤奋,要早起。

第二句为第一句作补充,表达了年少学习时应该不分昼夜学习,通过努力学习才能报家报国,建功立业。

第三、四句写的是年轻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了年纪大了,在想要学习也晚了。

句子中“黑发”,“白首”是采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借指青年和老年。

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读书学习要趁早,不要到了老了后悔了才去学习。

从结构上看,三、四句为对偶句,“黑发”与“白首”前后呼应,互相映衬,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qiūcí

秋词

tángliúyǔxī

唐•刘禹锡

zìgǔféngqiūbēijìliáo

自古逢秋悲寂寥,

wǒyánqiūrìshèngchūnzháo

我言秋日胜春朝。

qíngkōngyīhèpáiyúnshàng

晴空一鹤排云上,

biànyǐnshīqíngdàobìxiāo

便引诗情到碧霄。

悲寂寥:

悲叹萧条空寂。

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等句。

春朝:

春天的早晨。

亦泛指春天。

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排云:

推开白云。

排:

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诗情:

作诗的情绪、兴致。

碧霄:

青天。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

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

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

xiǎorì

晓日

tánghánwò

唐•韩偓

tiānjìxiáguāngrùshuǐzhōng

天际霞光入水中,

shuǐzhōngtiānjìyīshíhóng

水中天际一时红。

zhíxūrìguānsāngēnghòu

直须日观三更后,

shǒusòngjīnwūshàngbìkōng

首送金乌上碧空。

天际:

天边。

直:

只要

须:

等到。

日观:

泰山东南山顶名日观峰,为观日出处。

首:

第一。

金乌:

太阳,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为三脚乌。

天边霞光映入水中,一时水中映出的天际一片通红。

只要在泰山日观峰一直等到三更以后,就会看到第一轮红日被送上蔚蓝的天空。

yìshuǐsòngbié

易水送别

tángluòbīnwáng

唐•骆宾王

cǐdìbiéyāndān

此地别燕丹,

zhuàngshìfàchòngguān

壮士发冲冠。

xīshírényǐmò

昔时人已没,

jīnrìshuǐyóuhán

今日水犹寒。

此地:

指易水岸边。

燕丹:

战国时燕国太子丹。

发冲冠:

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冠:

帽子。

人:

指荆轲。

没:

即“殁”字,死,死去。

水:

指易水之水。

就是在这个地方燕丹送别荆轲,壮士慷慨激昂,场面悲壮。

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只有易水还是寒冷如初。

因为徐敬业用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流传天下,骆宾王被武则天抓进监牢。

但武则天念其才华而不忍杀之,想让他为朝廷做事,但骆宾王拒绝了,想返回家乡。

骆宾王非常苦闷:

一方面为自己的处境忿忿不平,又不满意武则天的统治;一方面想为推翻唐朝干出一番事业,又要念及武则天的不杀之恩。

在这种彷徨压抑中,骆宾王写出了“易水送别“这首诗。

这首诗虽然名为“送人”,实际上重点却是借描写燕丹送荆轲表现出今日送别的壮烈情景,抒怀咏志,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苦闷的心境。

shānyǔ

山雨

yuánxièxùn

元•偰逊

yīyèshānzhōngyǔ

一夜山中雨,

línduānfēngnùháo

林端风怒号。

bùzhīxīshuǐzhǎng

不知溪水长,

zhǐjuédiàochuángāo

只觉钓船高。

偰(xiè)逊(1319~1360)字公远,本名偰伯辽逊,维吾尔族。

山中下了一夜的雨,风在树林顶端怒号。

我不知道溪水涨了,只是发觉钓鱼的小船更高了

shānzhōng

山中

tángwángwéi

唐•王维

jīngxībáishíchū

荆溪白石出,

tiānhánhóngyèxī

天寒红叶稀。

shānlùyuánwúyǔ

山路元无雨,

kōngcuìshīrényī

空翠湿人衣。

这首小诗描绘初冬时节山中景色。

首句写山中溪水。

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灞水。

这里写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

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

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

由于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读者不但可以想见它清澄莹澈的颜色,蜿蜒穿行的形状,甚至仿佛可以听到它潺潺流淌的声音。

次句写山中红叶。

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

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

但对王维这样一位对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敏感的诗人兼画家来说,在一片浓翠的山色背景上(这从下两句可以看出),这里那里点缀着的几片红叶,有时反倒更为显眼。

它们或许会引起诗人对刚刚逝去的绚烂秋色的遐想呢。

所以,这里的「红叶稀」,并不给人以萧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对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连。

如果说前两句所描绘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两个局部,那么后两句所展示的却是它的全貌。

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

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象有形的物体那样可以触摸得到,所以说「空翠」。

「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份,浓得几乎使整个空气里都充满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象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而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所以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

这是视觉、触觉、感觉的复杂作用所产生的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种心灵上的快感。

「空」字和「湿」字的矛盾,也就在这种心灵上的快感中统一起来了。

rénrìsīguī

人日思归

suíxuēdàohéng

隋•薛道衡

rùchūncáiqīrì

入春才七日,

líjiāyǐèrnián

离家已二年。

rénguīluòyànhòu

人归落雁后,

sīfāzàihuāqián

思发在花前。

人日:

古代相传农历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

入春七日,花还未开,但自己思归之情却早在花开之前就有了。

人归落雁后:

言雁到春天飞向北方,今春天已到,自己归期尚且未定,因而想到自己北归之时恐在雁归之后了。

「思发」句:

谓己北归之思却早已萌生于春日花开之前。

这是一首思乡的诗。

人日:

旧时称阴历正月初七为人日。

唐刘餗《隋唐嘉话》说这诗是薛聘陈时所作。

按:

薛道衡于隋初为内史舍人,兼散骑常侍,作过聘陈主使。

这首诗可能即作于此时。

佳处固在后二句,然若无前二句为之先导,徒以后二句为骨干,亦不成其为好诗。

南北朝后期,此种两联五言四句诗独成一格,颇多传世佳作,此篇亦其最著名者之一。

诗句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诗人是在异地他乡辞旧岁迎新年的。

从诗句的词语中可看出,「离家已二年」并不是真的离家已整整两年。

后两句,诗人告诉我们,他在春花开放前就有了归家的念头,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真正能动身回乡,可能要落在南雁北飞的日子之后。

诗歌写出了远在他乡的人时刻都在想着回家的普遍心理。

yèlìjiēxià

夜立阶下

qīngyuánméi

清•袁枚

bànmíngbànmèixīng

半明半昧星,

sāndiǎnliǎngdiǎnyǔ

三点两点雨,

wútóngzhīqiūlái

梧桐知秋来,

yèyèzìxiāngyǔ

叶叶自相语。

天上闪烁着半明半暗的星光,空中飘落三点两点小雨。

 梧桐树儿已经感受到了秋意,叶叶间有说不完的话语。

夜幕笼罩,群星闪烁,时明时暗,一片幽静。

空中偶尔飘落几缕雨丝,若有若无。

这是一个清冷的夜,凉风飕飕,带来些许秋的气息,被敏感的梧桐嗅到了。

雨打梧桐叶,发出些许声音,像是叶子在低声互语。

他们好像知道,秋天到来了,分别的日子不远了,一个个亲切地诉着衷肠,到了夜里,还不知道休息。

sòngcháishìyù

送柴侍御

tángwángchānglíng

唐•王昌龄

liúshuǐtōngbōjiēwǔgāng

流水通波接武冈,

sòngjūnbùjuéyǒulíshāng

送君不觉有离伤。

qīngshānyīdàotóngyúnyǔ

青山一道同云雨,

míngyuèhécéngshìliǎngxiāng

明月何曾是两乡。

侍御:

官职名。

通波(流):

四处水路相通。

武冈:

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离伤:

离别的伤感。

两乡:

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首诗大约是诗人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时的作品。

这位柴侍御可能是从龙标前往武冈(今湖南省武冈县),诗是王昌龄为他送行而写的。

起句「流水通波接武冈」(一作「沅水通流接武冈」),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

所以第二句便说「送君不觉有离伤」。

「谁渭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

于是诗人再用两句申述其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笔法灵巧,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

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物因情变」,两地竟成了「一乡」。

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它固然不同于「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那种面临山川阻隔的远离之愁;但也不象「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何人不识君」那么豪爽、洒脱。

它是用丰富的想象,去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

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而这种情谊不也就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吗

guìhuā

桂花

sòngshàoqīngfǔ

宋*•邵清甫

juèliányuèdiànhǎogēngāi

绝怜月殿好根荄,

liúrùrénjiāncìdìkāi

流入人间次第开。

zhǐyǒujūnjiāshuāngzhǒnghǎo

只有君家双种好,

xīnxiāngcéngdájiǔtiānlái

馨香曾达九天来。

作者:

应为宋代诗人邵清甫,此诗取自《全宋诗》

根荄:

植物的根。

yǒuyuē

有约

sòngzhàoshīxiù

宋•赵师秀

huángméishíjiéjiājiāyǔ

黄梅时节家家雨,

qīngcǎoch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