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冲刺卷 01新课标ⅰ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68926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冲刺卷 01新课标ⅰ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冲刺卷 01新课标ⅰ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冲刺卷 01新课标ⅰ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冲刺卷 01新课标ⅰ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冲刺卷 01新课标ⅰ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冲刺卷 01新课标ⅰ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冲刺卷 01新课标ⅰ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冲刺卷 01新课标ⅰ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冲刺卷 01新课标ⅰ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冲刺卷 01新课标ⅰ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冲刺卷 01新课标ⅰ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冲刺卷 01新课标ⅰ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冲刺卷 01新课标ⅰ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冲刺卷 01新课标ⅰ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历史冲刺卷 01新课标ⅰ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冲刺卷 01新课标ⅰ卷.docx

《高考历史冲刺卷 01新课标ⅰ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冲刺卷 01新课标ⅰ卷.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冲刺卷 01新课标ⅰ卷.docx

高考历史冲刺卷01新课标ⅰ卷

2016年高考历史冲刺卷01(新课标ⅰ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诗经•小雅•斯干》载: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农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农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

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

A.皇帝制度B.分封制

C.宗法制D.科举制

【答案】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的相关知识,这属于复习备考的热点之一。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25.763年,唐礼部侍郎杨绾上书皇帝说:

“进士者皆育当代之学而不通经史,明经者但记帖括(默写填空)又投牒自举(自己报名参加考试),非古先哲王侧席待贤之道。

”要求“明经、进十及道举并停”,恢复古代察举孝廉的方法。

杨绾认为科举制

A.考试内容有失偏颇B.选拔标准不合时宜

C.选才路径沿袭传统D.录取原则公平公正

【答案】A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相关知识,这属于复习备考的热点之一,学生要引起重视。

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另一方面,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26.据史书记载:

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

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

这种现象反映了

A.内阁大臣延续历代宰相职权B.阁臣利用皇权参与政治

C.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D.内阁制初具民主协商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内阁大臣地位不高也无权,内阁大学士不能与皇帝共同决策,决策权只属于皇帝一个人,内阁大臣也不是延续历代宰相职权,“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足以证明阁臣是能够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的。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

【名师点睛】在做此类试题时首先审准题目的设问明确答题的方向,其次审清题目的时间和空间信息,因为其实好多选择题都是在设问、时间和空间等信息上设置陷阱,特别注意有些隐性的时空信息,必要时可以用笔画出来。

然后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在做题时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

27.范仲淹《四民诗》说:

“吾商则何罪?

君子耻为邻。

”宋人《富国策》阐述了“商人众则入税多”的观点。

这说明

A.宋朝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

C.传统的商业观念发生变化D.士农工商四民平等思想出现

【答案】C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名师点睛】评价重农抑商,应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评判。

脱离具体的历史环境,无视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就将失去应有的历史意义。

依此而论虽然重农抑商在中国古代曾对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但同时它也起过某些积极作用。

当然,我们对重农抑商的作用给予一定的肯定,并不是说它就没有与商品经济矛盾的一面。

重农抑商与商品经济之间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和斗争。

28.下表是《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一书中关于近代中国城市化比率统计表(单位:

%)

对上表解读不正确的是

A.中国城市化整体上发展缓慢

B.长江下游、两广地区城市化比率最高

C.城市化的主因是商品经济发展

D.手工工场的兴办吸纳了大量劳动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表格可知从1843到1893年中国城市化在缓慢的向前发展;长江下游、两广地区城市化比率分别从1843年的7.4和7.0到1893年的10.6和8.7,这两个阶段都是所有地区最高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城市化率东南沿海沿江高,西北内陆低的原因主要是开埠通商的影响;而不是手工工场的兴起,因为时间是在1843-1893年间,这时候已经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而不是资本主义萌芽。

故选D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的影响

29.孙中山说:

“中国的各省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不是不能统属的。

而且统一之时就是治,不统一之时就是乱。

美国之所以富强,不是由于各邦之独立自治,还是由于各邦联合后的进化所成的一个统一国家。

所以美国的富强,是各邦统一的结果,不是各邦分裂的结果。

中国原来既是统一的,便不应该把各省再来分开。

”材料表明孙中山的主要观点是

A.建立美国式的联邦共和国B.反对各省自治和实行联邦制度

C.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D.主张民族独立

【答案】B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三民主义[Z|X|X|K]

30.“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一个重视枪杆,一个重视笔杆;一个擅长武斗,一个擅长文斗。

”是学者对我国近代某段历史的描述,由此推断

A.该段历史时期是抗日战争B.促进国民革命运动发展

C.国共关系处于对峙状态D.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中国共产党重视组织群众运动,忽视革命领导权和建立武装,是大革命的失败原因之一。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

【名师点睛】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

(1)革命任务:

“打倒列强,除军阀”说明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2)群众基础:

以两党合作为核心,形成了四个阶级的统一战线。

(3)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

(4)革命军队:

组建国民革命军,并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封建军阀,打击了列强的侵华势力。

31.下图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

根据该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一五计划”的实施

B.自然灾害是导致1960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根本原因

C.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

D.“八字方针”实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

【答案】A

考点:

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八字方针

32.“(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它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

”这实质上反映了在古希腊

A.商业平等是政治平等的现实基础B.商业贸易尊重自由和平等的原则

C.海外贸易活动推动了平等观念形成D.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指出:

“(在希腊)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

”说明古希腊商业的发展促进了自由和平等的理念,是民主政治制度的经济基础。

故选D。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商业上自由平等影响了政治理念

【名师点睛】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①人民主权。

雅典的国家管理大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里。

所有合扶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和其他军事、行政机关的人员构成及运转原则,都是这一特征的充分体现。

]

②轮番而治。

所有公职人员都实行任期制。

所有公民轮流统治与被统治。

公民内部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人有权参政议政。

一个人统治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统治。

在具体运作上,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都用抽签方式决定。

这最能体现轮番而治的原则。

33.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

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这表明

A.列宁突破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

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C.列宁已经认识到了计划和市场的本质

D.列宁意识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答案】D

【名师点睛】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战争爆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严峻的考验。

为了保证军事上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在经济领域采取一系列非常措施,这些措施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考点: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苏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

34.二战后7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既然危机如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索,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却被掩盖了……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

下列主张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

B.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调节

C.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

D.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二战后70年代美国等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危机,面对这一次经济危机,这些国家立即增大了自由经济比率,削减了国有化比重,也从侧面说明了西方国家面对危机并没有自然调整而是“反应过度”,所以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选项A。

考点: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削减国有化比重

35.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

“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

”这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A.不愿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B.与美欧进行军事抗衡

C.谋求成为政治大国D.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

【答案】C

考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迅速兴起的日本

二、非选择题。

(总共6小题。

40.(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徐继畲等人先后著书立说,介绍铁路知识……帝国主义列强纷纷谋求在中国修建铁路,以便把他们的侵略势力从中国沿海伸向内地,并为此展开了种种活动,如1865年英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长约0.5公里的展览铁路,广为宣传,但都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1876年,英国商人采取欺骗手段擅自修筑了一条吴淞铁路,但这条铁路经营一年多就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了。

五年后,在洋务派的主持下,于1881年开始修建唐胥铁路,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

此后在台湾修筑了台北到基隆港和到新竹的铁路。

——摘编自中国铁路网《中国铁路发展历程》

材料二图为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变化图

材料三新中国火车机车的发展历程

|||||

|1950年9月修复组装的一台日本蒸汽|1964年制造的中国第一台经过重大技术改|1973年设计制造我国第一台交--直流|2007年我国首列世界先进的“和谐号”动车|

|机车。

|进的干线货运机车。

]|电传动干线货运机车。

|组列车。

|

根据上述材料,提炼一个对中国近代或现代铁路交通发展认识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要求:

观点正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观点:

近代中国铁路交通产生、在艰难中发展。

(3分)

说明:

①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国家不独立;②经济落后,国家贫弱;③思想、科技落后,守旧势力强大;④近代爱国人士的宣传、推动;⑤西方列强在华修建铁路的刺激、诱导;⑥洋务派修建铁路的效应推动;⑦近代中国交通发展呈现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⑧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每一小点2—3分。

9分)

示例二:

观点:

现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迅速,火车机车制造走向世界先进水平。

(3分)

说明:

①新中国国家独立、社会稳定,政府重视;②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发展;③科技发展,技术创新;④铁路交通不断改善,改变了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⑤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每一小点2—3分。

9分)

(其它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可以从产生兴起的因素、主要特征、积极作用等几个方面回答。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通讯工具的进步

41.(25分)贸易保护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破坏性经济政策的代表。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0年,美国通过了臭名昭著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2万余种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立即引起欧洲国家对美国产品的报复措施,使全球贸易几乎终止。

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许多国家对对外贸易的依赖性减小了。

材料二著名作家沃尔特·李普曼在1932年曾评论说:

“或许,在人类知识的现阶段,我们尚未具备理解这样一种大规模新型危机的条件”,“它也许是一次人类理解能力的危机”。

垄断巨头梅隆哀吧:

“我不相信我们有什么秘诀或灵符能补救我们所受的灾害。

”1933年1月,前美国总统柯立芝在临终前哀叫:

“我看不到任何让位于希望的东西,看不到任何有希望的人。

材料三1947年10月30日,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23个发起国签约,承诺在今后的国际贸易中遵循关贸总协定的规定。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是:

“缔约国各国政府认为,在处理它们的贸易与经济事务关系方面,应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持续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为目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作出互利互惠的安排,以便大幅度地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障碍,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

”。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1913-1938年国际贸易的特征(5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给世界所造成的影响。

(6分)

(3)概括说明材料三与材料一间的内在联系(3分)。

据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宗旨指出其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重大作用。

(5分)

【答案】

(1)特征:

国际贸易增长几乎停滞;国家间外贸联系减弱。

(5分)

原因:

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面对危机,各国都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政策;人类对威胁其自身利益的全球性危机还缺乏必要的合作认识。

(6分)

(2)影响:

①贸易保护主义泛滥,使资本主义世界贸易迅速萎缩;②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导致国际关系的恶化;③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④也使得人们对现代资本主义产生了信任危机。

(6分)

(3)联系:

材料一中主要国家政府加强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造成国际贸易的日益萎缩和国际关系的紧张,促使各国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重要性。

而材料三正是在吸取材料一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努力,体现了自由贸易精神,顺应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

(3分)

作用:

在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5分)

考点: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经济大危机·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认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清代官修图书的制度与机构,至少可追溯到清入关前皇太极时期的文馆之设。

天聪十年(1636),改文馆为内三院,顺治十五年(1658),改内三院为内阁,十八年六月,复改内阁为内三院。

康熙九年(1670),又改内三院为内阁,另设翰林院。

此后的官修图书,主要由翰林院承担,内阁、詹事府、内务府和雍正以后的军机处、方略馆,也都有修书或参与修书之责。

顺治年间,虽然连年征战,但摄政王多尔衮和清世祖福临,仍然谕令撰修了一批图书,如《赋役全书》、《人臣儆心录》、《资政要览》、《御注孝经》等,还曾下令纂修明史,但未能完成。

官修图书的类别,包括经学、史学、天文、历法、数学、农艺、文学等等各个方面。

据不完全统计,康雍时期的官修图书不下100种,大约平均三年编成两种书,乾隆时期不下120种,平均一年编成两种书,这是以往任何朝代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而且,官修图书中卷帙繁多者为数不少,一书动辄百卷以至数百卷,更有10000卷本的《古今图书集成》和收集3457种著作、合计79070卷的《四库全书》,都是中国书史中罕见的巨著。

而这样的巨著出现在清朝前期,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

康熙帝命令修纂的《康熙字典》,是所谓“钦定”之书。

乾隆年间,有王锡侯作《字贯》一书,其中有不少驳正《康熙字典》谬误之处,被统治者认为大逆不道,王锡侯全家因此被杀,《字贯》书版以及王锡侯的其他著作也均被销毁。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官修图书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朝官修图书的影响。

(7分)

【答案】

(1)(8分)制度与机构设立较早;专门机构负责;统治者非常重视、钦定图书;图书种类多;编成时间快;卷数繁多的巨著很多。

(2)(7分)通过国家政府的组织,发挥了知识分子的集体力量,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总结,有利于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禁锢思想,限制学术争鸣,阻碍文化事业发展。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清代的改革·图书的修订

4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978年9月17日,埃及总统萨达特和以色列总理贝京在美国华盛顿签署了《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和《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两份文件,这就是著名的“戴维营协议”。

《关于实现中东和平的纲要》规定:

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居民在一个5年过渡期内实行“自治”,在那里将建立自治机构来取代以色列的军事统治机构,以色列取消设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军事机构。

此外,将建立一支警察部队,其中可以有约旦人参加。

以、约部队将参加联合巡逻。

不得迟于过渡期开始后的第三年,埃、以、约及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居民选出的代表将以联合国安理会22号决议为基础举行谈判,以确定约旦河西岸和加沙的最后地位。

在过渡期结束以前,以、约将缔结和约。

《关于签订一项埃及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条约的纲要》规定:

埃、以将举行谈判,其目标是在这项纲要签字后的3个月内缔结和约。

和约的各项条款将在条约签定后的2至3年之间执行。

埃及在西奈半岛行使充分主权。

以色列军队分两阶段撤退。

以色列在阿里什、拉法、纳克卜角和沙姆沙伊赫附近留下的机场归埃及,作为民用。

以色列船只可以在苏伊士湾、苏伊士运河、蒂朗海峡和亚喀巴湾自由通航。

协议还规定了联合国部队驻扎的地方等。

作为旁证在条约上签名的卡特说,这证明“和平已经到来”,“我们终于迈出了和平的第一步,这是漫长而艰难的道路上的第一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戴维营协议”签署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戴维营协议”产生的影响。

(9分)

【答案】

(1)(6分)美国为扩大在中东影响;埃及与美国关系开始密切;以色列需要缓和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

(2)(9分)为埃及、以色列结束战争状态打开了通道,加速了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同以色列进行谈判的历程,有力地推动了中东和平进程。

协议的签订为实现中东和平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使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的关系开始由对抗向对话方向发展。

但使阿拉伯联盟发生严重分裂;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自治安排也未如期实施。

考点: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中东问题

47.(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英国托马斯·霍布斯(ThomasHobbes,1588—1679)在英国内战时写下《利维坦》一书,书中第二部分中指出,国家产生前,人们生活在自然状态中,这种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连绵不绝的战争状态,为了摆脱这种恐怖暴力的自然状态,于是出于人的理性而订立契约,交出每个人全部的自然权利,让一个利维坦(圣经中的怪兽)全权统治,利维坦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部分人,或者可以是全体人,这个人或集体能把大家的意志化为一个意志,能把大家的人格统一为一个人格;大家则服从他的意志,服从他的判断组成国家,维护个人的利益。

为了这个强大的利维坦,公民自由就没有必要了。

材料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大事记:

1640—1642年议会斗争;1642—1649年内战;1649—1653年英吉利共和国成立;1653—1659年克伦威尔独裁时期。

1653年克伦威尔正式宣布自己就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护国主”,英吉利共和国时代结束,以克伦威尔的个人军事独裁为特色的护国政体时期开始;1658年,克伦威尔病逝。

英国重新进入混乱时期。

1660年,斯图亚特封建王朝复辟,他们推行反动政策,实行血腥报复,严重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1688年“光荣革命”。

——维基百科

(1)根据材料一回答:

概括材料中霍布斯的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霍布斯还有哪些进步观点?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回答,霍布斯观点在当时是否受到质疑?

为什么?

(7分)

【答案】

(1)观点:

君主专制、社会契约(6分)其他进步观点:

天赋人权(2分)

(2)质疑:

是的。

(1分)理由:

在霍布斯那里,“自然法”被引向为专制主义辩护;因为他所主张的君主专制的理论,克伦威尔做了实践,克伦威尔建立了军事独裁的护国政体,未能维护革命后的社会秩序,甚至还导致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

最终光荣革命后,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

(6分)

比较简单,肯定受到质疑。

关于第二小问的“原因”,难度较大,学生不易把握,解题的关键,在于梳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运用相关重大事件给予佐证。

重点注意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A.克伦威尔建立了军事独裁的护国政体,但未能维护革命后的社会秩序,甚至还导致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

B.通过“光荣革命”,英国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考点: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霍布斯的思想主张;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在同治年间的中国沿海城市,如果你爱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去学洋务;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学洋务。

1867年,因父亲突然去世而陷入家庭困境的严复跨进福州船政学堂。

后又被作为海军军官学生派遣出洋,曾入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学习。

回国后,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负责人。

因不是科举正途出身,始终无法施展抱负。

为了改变这一尴尬的现状,从1885年至1893年,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