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押题专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68961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6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押题专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押题专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押题专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押题专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押题专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押题专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押题专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押题专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押题专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押题专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押题专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押题专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押题专练.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押题专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押题专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押题专练.docx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押题专练

专题0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1.侯建新在《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一文中说:

“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

”据此,与“封建”含义相近的是()

A.宗法制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D.君主专制

【答案】C

2.《荀子·儒效》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稳定了西周的政治秩序B.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D.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对后世的影响。

“稳定了西周的政治秩序”对西周的影响,与题干要求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可知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故B项正确;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受破坏,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没有建立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诸侯争霸并不是都由分封制导致,故D项错误。

【答案】B

3.“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

史实即历史事实:

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解析】A项是对郡县制“是什么”进行描述,是史实,故A项错误;B项是单纯对郡县制的评论,属于史论,故B项错误;史识是在分析大量的史实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C项涉及到整个中国历代国家组织结构的形式,显然是在科学研究中国历朝历代国家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得出来的结论,C项与B项比较的话更接近史识,故C项正确;D项属于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C

4.刘邦称帝后,大封刘姓子弟为王,“自为枝辅,以卫王室”,允许后代继承封号,并规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由此可见当时存在着()

①分封遗风②宗法观念③皇权思想④世袭制度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刘邦称帝后,大封刘姓子弟为王”体现了分封遗风,故①正确;“刘姓子弟为王”体现了宗法观念,故②正确;“自为枝辅,以卫王室”体现了皇权思想,故③正确;“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体现了世袭制度,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5.下列选项中,通过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A.西汉设置刺史B.西汉设中外朝制度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D.清朝设军机处

【答案】B

6.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召开后,巡视制度作为反腐利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下列古代官职中,具备这种职能的是()

A.太尉B.太守C.刺史D.司空

【解析】太尉是主管军事的中央官员,是“三公”中的一员,故A项错误;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故B项错误;“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刺史是负责监察地方政治的官员,故C项正确;司空是掌水利、营建之事的官员,故D项错误。

【答案】C

7.宋代政治以“事任”为中心,由“依事系任”为原则使其多机构和官职分担政务。

该原则对宰相带来的重大影响是()

A.徒有虚名B.职权明确C.禁足军政D.权力分割

【解析】宋代宰相权力受到削弱,但不是徒有虚名,故A项错误;多机构和官职分担政务,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而非职权明确,故B项错误;削弱相权,并非针对军政,故C项错误;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进一步分割相权,故D项正确。

【答案】D

8.《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三称:

(元代)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据此可知,元行省()

A.军国重事,无不领之B.辖区广阔但权力不大

C.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

【解析】材料不是体现行省的权力,而是其权力受到节制,故A项错误;元代行省的权力大,故B项错误;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指的是行省制下牵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据一方,表明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故C项错误;尽管权力很大,但受中央政府节制,故D项正确。

【答案】D

9.有学者总结中国古代“皇权的强化,一方面表现为有一定独立性的外朝中枢机构权力被削夺殆尽,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一部分内廷臣属或机构因得皇帝信任而不断培养发展势力,成为实际上的权力中枢”。

能支持上述观点的朝代是()

A.西周B.秦朝C.元朝D.清代

【答案】D

10.清朝前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甚至严重“异化”。

最能体现“异化”的表现是()

A.军机大臣参与决策B.推行密折制度

C.内阁负责行政事物D.增加行省数量

【解析】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并不能参与决策,故A项错误;雍正帝在通常的奏章之外,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故B项正确;内阁是皇帝位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的行政机构,主要职能是咨询,故C项错误;增加行省数量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强化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答案】B

11.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

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

这说明商代()

A.宗法分封制形成中B.贵族爵位等级萌芽

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

【解析】材料中涉及的“子”“公”“伯”“侯”“男”等都是后来的贵族爵位等级名称,所以材料说明在商代出现贵族爵位等级萌芽,故B项正确。

【答案】B

12.商汤以夏桀“弃捐五帝之恩刑,推蹶三王之法籍”,方以“有夏多罪,天命殛(杀死)之”为词进行征伐;周武王伐纣也以纣“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作为兴兵的理由之一。

这些做法反映了当时()

A.以不行宗法作为开战说辞

B.王朝更替须得到先祖支持

C.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形成

D.统治者利用尊祖崇礼观念

【答案】D

13.学者冯天瑜说:

“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

”对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

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

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

D.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

【解析】材料中“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说明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地缘政治,这就为以后的地缘政治出现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

【答案】D

1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周王以“天子”自居,但“汤武革命”使周天子感到“天命无常”,于是提出“顺天应民”的观点,以后历代都遵循。

这反映了周以后()

A.天命思想强化了宗法制度

B.人民的主体地位被确立

C.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D.天命观被赋予实际内容

【解析】根据题目中,由“天”为最高神到“顺天应民”的天命观变化,增加了“应民”的内容,实际上是关注了人民的利益,是历史的进步。

宗法制强调的是以父系血缘关系维系等级制度,“应民”与血缘无关,故A项错误;西周处于奴隶社会,其社会性质决定了其维护的是奴隶主阶层的利益,人民的主体地位被确立不正确,故B项错误;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巩固等级秩序,“家”“国”相结合,此为借助人伦秩序,题目中的天命观只是增加了“应民”,与人伦秩序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D项正确。

【答案】D

15.清代史学家赵翼说: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

”材料表明秦朝()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

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

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答案】D

16.班固在史书中记载:

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

这可以佐证()

A.刺史设置有助于君主专制

B.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

C.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

D.监察制度有利于京畿稳定

【解析】司隶校尉为汉武帝时设置的主要负责京师地区监察的官员。

材料中“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表明司隶校尉在京师不避权贵的严格监察使得权贵畏惧,这有利于京师地区的稳定,故D项正确。

【答案】D

17.晚唐时期,朝廷授予众多节度使同平章事的头衔,与宰相并称,号为使相,但并不行使宰相权力。

北宋前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增加,包括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等。

这种变化反映了北宋()

A.宰相权力的扩大B.藩镇问题依然较严重

C.君主专制的强化D.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解析】北宋时期被授予使相头衔的官员类型增加,体现了北宋时期形成了一种冗官局面,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C项正确。

【答案】C

18.宋代形成了一个惯例:

“国朝以来,凡政事有大更革,必集百官议之,不然犹使各条具利害,所以尽人谋而通下情也。

”这一惯例()

A.有效防止了君主乾纲独断

B.降低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C.表明君主权力有下移趋势

D.彰显了政府决策的开明性

【答案】D

19.唐代尚书省下属的吏部负责官员的考核和选用,而宋代则另设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

这反映了宋代()

A.官员选拔日益严格B.官僚机构日益臃肿

C.宰相权力更加削弱D.政府机构趋向精细

【解析】宋代设置“审官院专门负责官吏的考核和选用”以分化宰相的任官考核权,体现宰相权力更加削弱,故C项正确。

【答案】C

20.元代的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钱粮、兵甲无不领之”,其主要管理权如军权则由蒙古人等少数民族上层担任,“虽德望汉人,抑而不与”。

由此可见行省()

A.执掌地方大权,形成割据之势

B.权在蒙古贵族,导致蒙汉分裂

C.代表了朝廷意志行事,有利于中央集权

D.体现了蒙汉各族的联合,以达长治久安

【解析】根据题意,元代行省是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其长官权力很大且由蒙古人担任,尽管汉人德望很高,但中央不任用。

元代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为了维护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而实行行省制,故C项正确。

【答案】C

21.明朝万历皇帝时期,由于在朝会上以内阁大臣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他争辩,给万历皇帝上书进行无端谩骂的官员更是络绎不绝。

于是,他干脆长期不上朝了。

这表明()

A.君主专制权力受到一些约束

B.内阁制是一种集体领导体制

C.君主专制的观念越来越淡化

D.内阁体制是朝政混乱的根源

【答案】A

22.在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由父子推及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

这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

B.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

C.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

D.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

【解析】材料“由父子推及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表明家庭伦理关系延伸到国家的政治制度,故C项正确。

【答案】C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

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

……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材料二秦以后,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

由于儒学取得正统地位,先秦儒学中的民贵君轻、君臣共治、明主慎法等观念也得到传承。

遇到贤明的君主,官僚就可以以此为据,抑制皇帝的私欲。

官僚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以约束皇权。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分析》

材料三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

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

(4分)

(2)结合秦汉、隋唐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官僚对皇权也起到很多的制约作用”。

(9分)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

(6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

(6分)

之时可通过“天人感应”之说对皇帝进行规谏从而制约皇权;隋唐时期新创设的三省六部制,尤其是三省之中的门下省负责审核批驳政令,这也是对皇权的一种制约。

第(3)问,根据材料三“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得出,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制度;根据材料三“无论行政……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得出行省较过去郡县制之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已经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权,但仍要受制于中央;根据所学知识,元朝的行省制并不是全国一概如此,在京畿之地,河北、山东、山西三地由中书省直接管理,这也是较郡县制的一种进步。

第(4)问,由过去贵族政治的世袭转为官僚政治的皇帝直接任命,必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统一国家的巩固与稳定;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实行集体统治并直接对皇帝负责,这就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从秦汉至隋唐,官僚政治都对专制皇权保持着一种实际上的制约和监督,这有利于减少暴政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答案】

(1)变化:

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

(4分)

(2)说明:

秦朝:

实行朝议制度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或宰相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汉朝:

儒学成为正统,“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起到制约作用。

隋唐:

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

(9分)

(3)理由:

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任答两点得6分)

(4)作用:

官僚政治为中国古代社会管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运作机制,有利于稳定政体;官僚政治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和抑制暴政;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6分)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伴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解析】首先亮出论题,然后进行阐述。

可以从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或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角度来分析。

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从郡县长官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的角度回答;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从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比较获得认识。

【答案】示例一:

论题:

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3分)

示例二:

论题:

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

(3分)

拔人才,一定程度满足了下层民众的政治需求,推动了唐朝初期的社会稳定与发展。

(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