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69228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7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0-2021学年度春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时长:

75分钟总分: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

共15题,毎题3分,共45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春秋时期,出现人才跨国流动现象。

战国时,出现“客卿”一职,各国纷纷打破地域界限,不拘一格地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异国人才担任军政要职,成为时代鲜明特征。

“客卿”的出现

A.使人才异地任职成为惯例B.有利于私学的发展

C.使“尚贤”思想成为主流D.促进官僚政治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各国纷纷打破地域界限,不拘一格地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异国人才担任军政要职,成为时代鲜明特征”可得出这种任人选才的试,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主的标准,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形成,D项正确;“惯例”的说法不能从材料中体现,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教育,排除B;“主流”的说法错误,排除C。

2.西汉文景时期,朝廷以田地产量的三十分之一向自耕农征收赋税,然而佃农向地主缴纳的地租往往超过田地产量的二分之一。

这一状况导致当时

A.中央政府财政入不敷出B.重农抑商政策的颁行

C.朝廷严惩豪强兼并行为D.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出西汉文景时期佃农地租沉重,这会导致自耕农随时面临破产风险,阻碍自耕农经济发展,故选D;材料没有反映中央政府的收入与支出情况,故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政府抑制商业发展的政策,故排除B;汉武帝时期,朝廷严惩豪强兼并行为,而非文景时期,故排除C。

3.唐代民间私社根据不同活动内容和类型设立,私社活动涉及各个方面,有丧葬互助、水利管理、宗教活动、经济互助等,在城市和乡村中十分盛行。

这一现象

A.削弱了中央集权B.丰富了社会治理方式

C.保障了民众生活D.密切了城乡之间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私社活动涉及各个方面,有丧葬互助、水利管理、宗教活动、经济互助等,在城市和乡村中十分盛行”可得出,私社所涉及的方面广泛,成为唐代社会治理的重要补充手段,丰富了治理的方式,B正确;私社并不是地方割据势力,与中央权的削弱无关,排除A;CD项与私社的功能无关,排除。

4.南宋时,相扑已经形成一套完整规则。

水平颇高的职业相扑高手大量涌现,甚至还出现了女性相扑。

比赛时,各方相扑高手云集临安,皇帝有时也去观看。

相扑运动盛极一时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的重视和倡导B.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C.中外交流日益频繁D.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南宋时相扑运动盛极一时,这种文化现象出现

主要原因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故选D;皇帝有时也去观看相扑运动,并不等于政府的重视和倡导,排除A;相扑运动是市民生活丰富多彩的一种表现,并非相扑运动盛极一时的原因,排除B;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与相扑运动盛极一时无关,排除C。

【点睛】

5.明太祖规定:

宦官不得干预朝政,不得读书识字。

但明宣宗规定:

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可以根据内阁所拟字样,按皇帝的旨意,用朱笔批行称“批红”,更是在宫中设内书堂(太监学习的处所)。

这种变化的出现

A.说明行政大权旁落宦官之手B.使内阁首辅不再是百官之首

C.表明司礼监掌握了决策权力D.反映了皇帝权力的极度膨胀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从材料的内容及所学知识分析,宦官权力地位的提升是皇帝抑制大臣权力、彰显自身地位的表现,因此D是正确答案;司礼太监掌握的是“批红”,是代行决策权,而非行政权力,故A不是正确选项;内阁首辅不是丞相,只是皇帝顾问,不是百官之首,故B不是正确选项;材料中“按皇帝的旨意,用朱笔批行称‘批红’”说明司礼太监是代行批红,而非获得决策权,故C不是正确选项。

6.晚清以前,郑成功至多是以“遗民忠义”的“忠烈”形象受人景仰,也有人视之为“草寇”。

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排满驱荷开拓台湾”而备受国人推崇。

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国人信仰推高了郑成功地位

B.近代以来传统儒家思想式微

C.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以适应时代

D.国人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普遍认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晚清时期,被视为“草寇”的郑成功被国人推崇为“排满驱荷”民族英雄。

这一转变适应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统治危机空前严重的社会现实,是国人对民族历史的重构,故C正确;材料和国人信仰无关,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传统儒家思想式微,故B错误;D项错在“普遍认同”,故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逻辑是“现象一一本质”。

本题的现象是清末人们推崇“排满驱荷”的郑成功,这实质上反映出当时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非常严重。

7.民国初年,上海德大纱厂创办人穆藕初,针对原棉不足,棉质退化的问题,引进美国长纤维棉种,发起组织中华植棉改良社,强调“专以研究棉产为范围……庶将东亚棉产成为商战健将”。

穆藕初的系列举措旨在

A.实现农业资本化经营B.振兴实业挽回利权

C.推动产业布局的调整D.抵制外国棉花输入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专以研究棉产为范围……庶将东亚棉产成为商战健将”可知,穆藕初引进美国长纤维棉种,发起组织中华植棉改良社,目的是振兴中国实业,挽回利权,故选B;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产业布局问题,排除C;D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点睛】

8.1919年以前,《共产党宣言》被零星地介绍到了中国。

五四运动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更多地研读《宣言》,逐渐接受其思想主张。

1920年,李大钊护送陈独秀离京途中,两人在冰冷的骡车中商定着手按照《宣言》思想,筹备建党事宜。

这说明

A.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C.新文化运动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成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后,先进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为创建中国共产党创造了条件,D项正确;A项,此时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排除;B项,五四运动后,中国民主革命性质没有再发生改变,排除;C项,题干并未体现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排除。

9.如图是梁白波于1938年创作的漫画新闻。

该创作旨在

A.宣传根据地大生产运动热情B.推进抗日统一战线巩固发展

C.动员妇女广泛参与救亡运动D.体现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漫画中妇女主动承担了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的任务,让男性拿枪上战场,主旨是动员妇女广泛参与救亡运动,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是在根据地,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统一战线,排除B;材料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无关,排除D。

10.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的冲击以及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党和政府审时度势,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为我国当前及长远发展指明了道路。

该战略

A.是对改革开放战略的延续和发展B.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重大举措

C.侧重于利用外部资源来发展经济D.合理安排了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和政府针对当前形势,在准确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本质上是对改革开放战略的延续和发展,A项正确;融入经济全球化只是构建新格局的组成部分,并非其核心和全部,B项错误;侧重于利用外部资源来发展经济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不符,C项错误;合理安排了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在材料中并未体现,D项错误。

11.1595年后,荷兰民间陆续成立了一批以东印度贸易为重点的公司。

1602年,为了避免过度的商业竞争,这些公司在政府干预下合并成为联合公司,并获得议会授权,可以自组佣兵、发行货币,获准与其他国家签订正式条约,对占领区实行殖民统治。

这说明荷兰

A.商业资本主导国家的内外政策B.工业资本急需开拓海外市场

C.政府在殖民活动中起重要作用D.资本的原始积累具有残酷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印度公司等贸易公司主要是为了殖民扩张,荷兰政府为了解决过度的商业竞争,整合殖民公司,成立了联合公司,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在殖民活动中的重要作用,C正确;题干体现的是政府的主导作用而非商业资本的主导作用,排除A;荷兰主要是商业资本,排除B;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性主要指的是对殖民地的掠夺和破坏,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

12.有学者指出,近代英国宪政体制规定议会在所有的事项中具有最高权威的地位,特别在下院多数党领袖出任首相成为惯例之后,英国政府的行政分支成为议会意志的实际执行者。

此规定

A.实现了分权制衡B.提高了行政效率

C.消弭了政党分歧D.削弱了内阁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下院多数党领袖出任首相成为惯例之后,英国政府的行政分支成为议会意志的实际执行者”可以看出,议会成为英国的权力中心,并有对行政权的监督权,使行政效率大为提高,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分权,排除A;C项太绝对,排除C;从材料“英国政府的行政分支成为议会意志的实际执行者”来看,内阁权力有所提升,D项错误。

13.1871年5月,马克思指出:

“这是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把它从统治社会、压制社会的力量变成社会本身的充满生气的力量……这是人民群众获得社会解放的政治形式,这种政治形式代替了被人民群众的敌人用来压迫他们的假托的社会力量。

”在此,马克思揭示出巴黎公社的主要经验是

A.科学理论指导B.革命需要各阶级的联合

C.人民主体原则D.民主集中制的决策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把国家政权收回是人民群众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这种形式下,人民群众掌握国家力量,这种人民群众掌握下的国家力量将原本压制社会发展的力量转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由此可知,马克思揭示出巴黎公社的主要经验是人民主体原则,C正确;巴黎公社并没有得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排除A;B是巴黎公社的教训,排除;民主集中制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

14.如图是二战期间同盟国最初制定的“分割占领日本计划”的地图规划,但实际上未付诸实施。

导致计划和实际结果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同盟国貌合神离对占领日本持消极态度

B.原子弹的出现使美国取得巨大优势

C.

世界大国实力对比变化及意识形态斗争

D.分区占领将会导致日本的激烈反抗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苏之间由于国家利益及意识形态的斗争,国际关系出现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阵营的局面,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在亚洲对抗社会主义扩张的桥头堡,因此二战期间同盟国最初制定的“分割占领日本计划”并未实施,C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苏联也同样具备原子弹优势,B排除;二战后日本属于战败国,分区占领将会导致日本的激烈反抗的说法错误,D排除。

故选C。

15.二战后,美国逐渐出现了“阳光地带”和“铁锈地带”的区分。

如表所示。

这种格局表明美国

A.反全球化思潮日益强烈B.经济发展受到地理条件限制

C.经济霸主地位日益衰落D.经济转型深受科技革命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美国出现的“阳光地带”以电子、石油、飞机制造等新兴工业为主,而“铁锈地带”则以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为主,这种格局表明美国在科技革命的影响下出现了经济转型,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反全球化思潮日益强烈”,故A项错误;“经济发展受到地理条件限制”不是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经济霸主地位日益衰落”,故C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共4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国商轶变法后,严格户管理,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行“什伍连坐法”汉代“编户齐民”,编制户籍以征收人头税,分派兵役、力後。

唐代中期以后编制户籍主要依据转向田产,淡化人丁。

宋元明清户籍沿续此法。

——摘编自王成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

材料二英国户籍管理大事记(节选)

——摘自尹虹《近代早期英国流民问题及户口管理政氟》

材料三1951年,公安部领布了旨在“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安全”的《城市户ロ管理行条例》,在城市进行人口登记。

1953年,为配合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并为国营企业招工提供依据,《全国人ロ登记办法》出台。

1958年1月,国家领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了户口登记、注销、迁移、收恭、婚烟、年龄、违法责任等具体细则,标志着新中国户籍制度的形成。

——摘编自吴学凡《新中国户籍制度70年变迁及其经验》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英国近代户籍管理的特点。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户籍制度建立的原因。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户籍制度在社会治理中的意义。

【答案】

(1)中国古代:

服务于赋役征发:

依据由人丁转向田产,人身控制逐渐松弛;与基层治理直接相关。

英国近代:

通过立法逐步确立:

管理部门由教会转向政府;与济贫、就业相关。

(2)原因:

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配合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

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3)意义:

有利于社会稳定;服务于经济发展:

丰富了国家治理

内涵。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秦国商轶变法后,严格户管理,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行‘什伍连坐法’……”,可得出,中国古代户籍管理的特点是:

与基层治理直接相关;根据材料一“……编制户籍以征收人头税,分派兵役、力後”,可得出,中国古代户籍管理的特点是:

服务于赋役征发;根据材料一“……唐代中期以后编制户籍主要依据转向田产,淡化人丁……”,可得出,中国古代户籍管理的特点是:

依据由人丁转向田产,人身控制逐渐松弛。

根据材料二“1495年,……主教登记在册……1593年,……由治安官管理户籍……”,可得出,英国近代户籍管理的特点是:

管理部门由教会转向政府;根据材料二“1785年,议会法案……”,可得出,英国近代户籍管理的特点是:

通过立法逐步确立;根据材料二“……不在惩罚流民,经议会许可征税,救济贫民与失业者”,可得出,英国近代户籍管理的特点是:

与济贫、就业相关。

(2)根据材料三“1951年,公安部领布了旨在‘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安全’的《城市户ロ管理行条例》……”,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户籍制度建立的原因是:

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根据材料三“……1953年,为配合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并为国营企业招工提供依据,《全国人ロ登记办法》出台……”,可得出,新中国户籍制度建立的原因是:

配合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选举;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户籍制度建立的原因还有:

国家经济建设的需求、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社会稳定、服务于经济发展及丰富了国家治理的内涵等方面简析户籍制度在社会治理中的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700~1819年英国原棉进口总值统计(单位:

万磅)

1780~1830年英国棉纺织品出口总值统计(单位:

万磅)

——摘编自马瑞映、杨松《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棉纺织产业的体系化创新》等

1720~1800年英国纺织业发明数量及专利总数(单位:

项)

——摘编自常悦、何朝安《近代英国的技术专利制度一一从纺织技术的角度看》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三个图表中提取两条或三条具有逻辑关联的信息,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

(要求:

信息准确,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

信息:

英国棉纺织业发明数量与英国原棉进口量。

论题:

技术发明推动经济转型。

阐释:

18世纪以来,英国在专利发明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尤其在棉纺织业生产领域,珍妮纺纱机、飞梭、水力织布机以及改良蒸汽机

发明与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1780~1800年,在英国棉纺织技术发明不断増加的同时,原棉进口量迅速增加至5601.1万磅。

因此,技术发明的巨大突破是推动经济转型的根本因素。

示例二:

信息:

英国棉纺织品出口量与英国原棉进口量。

海外市场扩大刺激国内经济转型。

阐释:

1780~1830年,英国棉纺织品出口量从35.506万磅大幅度增加到4105.0969万磅,海外市场不断扩大,以英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与此同时,为满足海外市场需求,18世纪以来,英国棉纺织业发明成就以及英国原棉进口总值大幅度增加,极大地刺激了英国国内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工业革命的顺利完成。

因此,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客观上刺激了国内经济等诸多领域的发展与转型。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

【解析】

【详解】示例一根据材料中的“1720~1800年英国纺织业发明数量及专利总数”和“1700~1819年英国原棉进口总值统计”两条信息,拟定论题为:

技术发明推动经济转型。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二者的逻辑关系角度进行论证。

如18世纪以来,英国在专利发明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尤其在棉纺织业生产领域,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以及改良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1780~1800年,在英国棉纺织技术发明不断増加的同时,原棉进口量迅速增加至5601.1万磅。

最后总结,因此,技术发明的巨大突破是推动经济转型的根本因素。

示例二根据材料中的“1780~1830年英国棉纺织品出口总值统计”和“1700~1819年英国原棉进口总值统计”两条信息,拟定论题为:

海外市场扩大刺激国内经济转型。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二者的逻辑关系角度进行论证。

如1780~1830年,英国棉纺织品出口量从35.506万磅大幅度增加到4105.0969万磅,海外市场不断扩大,以英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与此同时,为满足海外市场需求,18世纪以来,英国棉纺织业发明成就以及英国原棉进口总值大幅度增加,极大地刺激了英国国内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工业革命的顺利完成。

最后总结,因此,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客观上刺激了国内经济等诸多领域的发展与转型。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尽管尼克松在咨文中说了一大堆玩弄词藻的空话,但他仍然无法掩盖美帝国主义危机重重、日益没落的处境。

同时,这两个咨文表明,美帝国主义在力不从心的情况下,还要继续进行挣扎,对内加强反动治,对外坚持侵略扩张,企图扭转内外交困的局面。

——1972年1月30日人民日报社论

苏修先生们,你们在全世界干尽了横行霸道的勾当,充分暴露了你们超级大国的丑恶面目。

…老实告诉你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既然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我们就要坚决同第三世界的国家和人们站在一起,同一切爱好和平和主持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站在一起…你们想在联合国千坏事而不遭到中国的坚决反对,那完全是痴妄想。

——1972年8月28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下表记录了二战结東后的70年来,美国对中国的6次重大战略误判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此时外交的基本态度以及外交政策呈现的变化趋势。

分)

(2)据材料二从美国角度分析导致其六次战略误判的原因,并指出中国采取了哪些措施使美国第三次战略判断成为误判。

【答案】

(1)外交态度:

对美态度有所缓和;对抗苏联:

;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

外交趋势:

从以意识形态

主逐渐向以国家利益为主转变。

(2)误判原因:

美国实力的强大及与中国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的差异,使其不能客观认识中国。

做法: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增强经济实力;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加入世贸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尽管尼克松在咨文中说了一大堆玩弄词藻的空话,但他仍然无法掩盖美帝国主义危机重重、日益没落的处境……”,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基本态度是:

对美态度有所缓和;根据材料一“苏修先生们,你们在全世界干尽了横行霸道的勾当,充分暴露了你们超级大国的丑恶面目……”,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基本态度是:

对抗苏联;根据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就要坚决同第三世界的国家和人们站在一起,同一切爱好和平和主持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站在一起…你们想在联合国千坏事而不遭到中国的坚决反对,那完全是痴妄想”,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基本态度是:

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

(2)根据材料二可知,二战结束后的70年来,美国对中国的6次重大战略误判,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美国自身实力强大,同时与中国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差异,使其不能客观认识中国。

根据材料二可知,美国对中国的第三次战略判断是“苏联解体,下一个垮台的是中国”,对此,中国政府借鉴苏联教训,进行改革开放,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增强经济实力,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加入世贸组织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中国不但没有重蹈苏联的覆辙,还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使美国第三次战略判断成为误判。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大概终唐之世,对于唐太宗总是一味的赞扬,不允许也不可能出现贬斥的评论。

五代后晋时,刘晌等编撰《旧唐书》,说:

“贞观之风,到今歌咏。

”这是有事实根据的。

宋代以后,对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的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歌颂的,同时开始对他的个人品行有所非议了,对贞观政事的得失也有所评论了。

……自宋、元至明、清,封建统治者之所以歌颂唐太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宣扬儒家的“仁政”。

不少帝王如明朝宪宗、清朝康熙、乾隆皇帝等,都曾极力推崇《贞观政要》,把唐太宗视为治天下的圣君。

值得注意的是,南宋朱熹别有一番议论:

“太宗之心,则吾恐其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借义,以行其私。

而当时与之争者,才能知术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义之可饬。

是以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其功耳。

——赵克尧、徐道勋:

《唐太宗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唐至清,对唐太宗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案】

(1)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国泰民安。

(2)变化:

由一味赞扬,不许贬斥到基本肯定贞观之治,同时非议他的个人品行。

说明: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时代变化的影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政治力量的影响。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1)结合所知识指出贞观之治的表现,唐太宗时期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完善了一系列制度,终于促成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2)根据材料信息“大概终唐之世,对于唐太宗总是一味的赞扬,不允许也不可能出现贬斥的评论”“宋代以后,对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的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歌颂的,同时开始对他的个人品行有所非议了,对贞观政事的得失也有所评论了”归纳从唐至清对唐太宗的评价发生的变化。

再结合所知识分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时代变化的影响;“自宋、元至明、清,封建统治者之所以歌颂唐太宗,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在于宣扬儒家的‘仁政’”得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政治力量的影响。

考点:

选考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唐太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