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名人轶事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69871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国名人轶事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民国名人轶事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民国名人轶事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民国名人轶事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民国名人轶事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民国名人轶事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民国名人轶事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国名人轶事二.docx

《民国名人轶事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国名人轶事二.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民国名人轶事二.docx

民国名人轶事二

民国名人轶事

(二)

⊙1930年,杨振声筹办青岛大学,力邀闻一多和梁实秋加盟,分别主持国文系和外文系,杨说:

“上海不是居住的地方,讲风景环境,青岛是全国第一,二位不妨前去游览一次。

如果中意,就留在那里执教;如不满意,决不勉强。

”梁称之为“先尝后买”法,于是“半日游览”、“一席饮宴”,就留在了青岛大学。

 

  

 

⊙有一次,梁实秋和闻一多在一间教室的黑板上看到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个乌龟和一只兔子。

旁边注了一行字:

闻一多与梁实秋。

“哪一个是我?

”闻一多严肃地问。

梁实秋同样严肃地回答:

“任你选择。

 

 

 

 

⊙抗战胜利后,吴有训担任中央大学校长。

一天深夜,警察从贡院街妓院抓到一名学生,送回学校处理。

吴有训把那个学生认真训导一番之后,提笔写了“德之贼也”四个字相赠,并将其开除。

 

  ⊙1941年的一次会议上,张奚若尖锐地批评国民党的腐败和蒋介石的独裁。

蒋听不下去,就插话说:

“欢迎提意见,但不要太刻薄!

”张一怒之下便拂袖而去。

下次再开会,他接到会议通知和往返路费后,当即回一电报:

“无政可议,路费退回。

”从此再没有出席国民参政会。

 

  ⊙1945年底,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各党派都有代表参加,学者中有傅斯年和张奚若。

张本是国民党党员,他的代表名额是共产党提的,以无党派代表出席。

国民党反对说:

“张奚若是本党党员,不能由你们提。

”张便发了个声明:

我不是贵党党员!

⊙少年胡适出洋,哥哥嘱付他:

到美国别学没用的文史哲,要学有用的才能发财。

胡适答应,到美国选修农学。

老师拿来30多种苹果,让学生们认苹果的名字,胡适照着书反复对啊对,还是错了一多半。

再看别的学生,人家根本不用对,都是农家子弟,这苹果打小就认识。

当时胡适就抓狂了,从此改修文史哲,终成大家。

⊙民国时期有个清官叫石瑛,不义之财,分文不取。

30年代任南京市长时,硬逼蒋介石的连襟孔祥熙纳税4500块大洋。

孔氏后来伺机报复,克扣南京市政经费。

国民党中常委开会时,愤怒的石瑛抓起大墨盒,砸向孔祥熙脑袋。

虽未砸中,却泼了孔氏一脸墨汁。

蒋介石深知石瑛为人耿直,不但未批准其辞职,反而向其保证恢复经费。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北平学生赴南京请愿抗日。

蒋介石请陈铭枢、蔡元培出来劝学生,陈铭枢被闷棍打倒,蔡元培被女生薛迅扇了耳光。

报道称:

蔡年事已高,右臂为学生所强执,推行半里,头部亦受击颇重。

蔡伤数月方愈。

策划者是北平地下党,目标是保卫苏联。

⊙高平子,天文学家,月球上有座环形山,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有一天,他的孙子去拜访胡适,说,我们读书,要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胡适打断他,问:

啥叫为天地立心啊,你解释给我听听。

那孩子当时就傻在那里了。

胡适教训道:

学你爷爷吧,不要说自己都不理解的话。

⊙1919年1月,司徒雷登被聘请为首任燕京大学校长,他将燕大发展成中国学术水平最高的教会大学。

他提倡学术自由,支持学生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他亲自带领学生上街游行,高呼抗日口号。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他被日军关押在北京,1945年获释后,司徒雷登继任燕大校长,直到离开中国。

死后,他唯一的愿望是归葬于原来的燕京大学,但一直未被共产党政府允准。

⊙当年张光斗支持建三门峡大坝,唯黄万里不支持,结果现在潼关以上渭南地区几成淹没区,百姓成为鱼鳖。

前段央视记者采访张光斗,张光斗说:

"我当年就不赞成修三门峡坝,结果是他们不听。

”黄万里的儿子看后说:

“我仿佛看到,跪着的秦桧突然从岳王庙前站起来喊道:

当年我要直捣黄龙去抗金,但岳飞不干!

⊙上世纪40年代,去延安采访的记者回来对宋美龄盛赞CCP的正直、理想主义和牺牲精神,宋无法相信。

她默立在窗边凝视江岸,说道:

“如果你们告诉我的有关他们的事是真的,那么我只能说,他们还没有尝到真正的权力的味道。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

⊙黄顺兴:

1988年3月28日,在全国人代会上投第一张反对票,反对89岁的周谷城担任主任委员!

1992年三峡工程表决时他再投反对票,他站起身举手要发言,但不被理睬,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整个会议大厅音响全关了!

只有主席台上的一个麦克风还在工作!

老黄愤怒至极,当场拂袖退席!

⊙他是名门之后,美国名校博士,曾被毛泽东批有反骨,1955年舌战群儒七昼夜,反对三门峡工程上马,历史证明了他的完全正确。

九十年代,他六次上书中央,再反“三峡”工程上马,屡挫屡上,他要求三十分钟陈述机会而不得。

弥留之际喃喃呼出:

三峡千万不能上。

2001年,他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他就是黄万里。

⊙国民党元老吴稚晖晚年说:

从前,张之洞这样的改革派成了老顽固,不能不让位给我们这些革命的暴徒,而我们这些人也一个个变成了臭官僚,白花了二十年改革的工夫……年轻人怀一腔热血,想一劳永逸解决社会问题,但最终你会发现,你只能用温和的法子激活人性中的善,而无法消灭人性中的恶。

⊙胡汉民,终生追随孙文革命。

他回忆自己为什么会走上革命之路:

6岁时,跟父母出门,雇了挑夫,可付给挑夫的钱,都被工头吞掉抽大烟了。

于是挑夫就对胡家人横眉立目,骂骂咧咧,但当工头来到,挑夫却噤若寒蝉,一声不敢吭了。

这种媚强欺弱的态度刺激了胡汉民,他认为这样的民族,理应来场革命。

⊙1948年冬。

吴晗劝胡适留在北大,但胡适没有听从这位爱徒的劝说,毅然登机南行。

胡多次说:

"吴晗可惜,走错了路。

”吴晗颇不以为然,认为这位前老师脑子进水了。

文革中,吴晗惨遭摧残,被迫害致死,妻子袁震也被迫害致死,养女吴小彦狱中自杀。

最后追加的追悼会只是被用两句话平反,用一面党旗盖住了他的一生。

若干年后被平反。

历史证明:

还是老师技高一筹,看得深远。

⊙上个世纪40年代,在昆明西南联大做教授的闻一多先生薪水太低,不足以养家糊口,无奈之时,朋友们帮其出主意:

刻印章。

不过,闻一多的治印摊只摆了一天,就被人劝了回来。

大学教授街上设摊,有失体统。

但一家老小的生计仍无着落。

校长梅贻琦出面,联络朱自清、沈从文等11名教授,

联名在报纸上为闻先生刊登广告:

“闻一多文坛先进、经学名家......”让他在家里设“点”,代人治印。

昆明人有收藏象牙章的习惯,加之名教授治印,生意便源源而来,日渐兴隆。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前后,蒋介石和汪精卫联名要求全国各界名流学者到江西庐山开谈话会。

7月11日的谈话会上,蒋、汪发言后,胡适慷慨激昂,发表了一通抗日救国的演讲。

在座的胡健中听后,即席赋诗一首:

“溽暑匡庐盛会开,八方名士溯江来。

吾家博士真豪健,慷慨陈词又一回!

”言语中颇含戏谑之意。

胡适看罢,微微一笑,随手写了一首白话打油诗回赠:

“哪有猫儿不叫春?

哪有禅儿不鸣夏?

哪有蛤蟆不夜鸣?

哪有先生不说话?

⊙吴宓一生日记不断,足有几百万字。

吴担心自己的日记不安全,就转移到一位放心可靠的门生那里,随后找来一张纸,习惯性地记下了当天的日记,包括何人何时如何转移日记。

不久,吴宓果然被抄家,造反派按图索骥,一举获胜,将吴先生日记全部抄回。

吴宓在牛棚闻知此事,痛悔不已,连连顿足:

“这是我一生中干的最大的一件笨事!

⊙前清进士周善培读了梁启超的文章后,找到梁启超说“中国长久睡梦的人心被你一支笔惊醒了!

这不是恭维你。

但是,做文章有两个境界:

一是能动人,读你的文章,没有不感动的,第一步你已经做到了。

第二个是能留人,司马迁死了快两千年,至今《史记》里有许多文章还是使人不厌百回读的。

你这几十年中,作了若干文章,你试想想,不说百回读,就是使人读两回三回的,能有几篇文章?

”梁启超听后深受启发。

⊙上个世纪20年代,上海泥城桥开了一家叫“四而楼”的酒馆,很多人不明白“四而”是什么意思,就去请教时任上海公学校长的胡适。

胡适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但碍于情面,不好承认不懂。

随亲自前往“四而楼”小酌,寻机向主人探问究竟。

主人说:

“楼名取自《三字经》的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故曰“四而”,是为了图一个一本万利的彩头。

胡适听后几欲晕倒。

⊙戴笠原名戴春风,有一次请人算命,说他命中五行缺水。

为了给自己补水,他自己改名为戴笠,字雨农。

所用的化名也多水:

汪涛、徐清波、沈沛霖.......一个比一个水分大。

但沈沛霖的名字用久了,就有人献媚说:

不如改为“洪森”,水更大了。

戴笠心中一高兴,赏了他一把德制左轮手枪。

1946年3月17日,戴笠所乘的专机因大雨雷电坠毁在南京郊区的山腰,尸体在大雨中淋了三天三夜才被找到。

这样,一辈子想要补水的戴笠,一下子就补够了。

⊙有“民国诗怪”之称的林庚白喜欢算命,据说曾算出徐志摩将乘飞机遇难。

1937年春,给行政院秘书黄岳秋算命,说黄半年之内必有大凶。

黄平时诗酒风流,与人无忤,大家都不相信。

结果“七七”事变后,黄因为给日本人做情报而伏法,大家甚为佩服。

林也给自己算命,算着自己有一吉一凶,吉的是娶一个美女做老婆——果然娶了小自己20岁的美女林北丽;凶的是活不过50岁,——1941年遭汉奸出卖,被日本人用步枪打死,终年45岁。

是宿命是巧合?

只能留与后人评说。

⊙一代国学大师梁漱溟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林彪事件后,1973年毛泽东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批林批孔”运动,全国上下都积极响应,可唯有梁对此不以为然。

他反对以非历史的观点评价孔子,且反对把批孔与批林相提并论,并为刘、彭辩护,于是“批林批孔”很快发展成“批林批孔兼批梁”。

梁在劫难逃。

每次批梁,他都把中山装穿得格外笔挺,还拿着一个教授皮包,显得特别神气。

开始时,梁漱溟还反驳两句,后来见他们胡说八道,干脆就不言声了。

为了震慑他,就把批判会搞大,军代表、统战部和政协一起组成了200多人的批梁大会,整整批了快一年。

梁天天照常准时参加,洗耳恭听,从不耽误,却就是不检讨。

特别有意思的是,因批斗时间长,连批判的人都累得不行,会中不得不休息;可每到休息的空隙,梁漱溟居然忙里偷闲打起了太极拳,一副悠哉悠哉的神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