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70036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2

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课标要求]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重农抑商

[历史叙述]

1.含义:

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目的: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3.提出: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4.影响:

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重点精讲]

正确评价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1)在封建社会前期,它的实行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但是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又是必然的,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的流通,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到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

明清统治者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制和束缚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这些做法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国家落后,也就失去了最初的积极作用。

[深度点拨]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深化探究]

探究点 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一 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思考

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答案 主张:

重农抑商。

理由:

发展农业可以富国强兵;弃农经商会导致国家贫弱。

材料二 见下图

思考

据材料二漫画并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答案 在封建社会早期,有利于自然经济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则阻碍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二、工商业的管理

[历史叙述]

1.措施

(1)秦朝: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2)汉代:

实行盐铁官营制度。

(3)唐代:

市的设立与废止,都决定于朝廷的命令。

所有的市都是朝廷设官管理的官市,市的交易时间也受到限制。

2.评价:

抑制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出现和生长。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三、“海禁”政策

[历史叙述]

1.含义:

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内容

(1)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

(2)清朝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又颁布“迁海令”,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

(3)明代及清代有些时期,曾经短暂地实行所谓对外开放,但是严格限制。

3.影响:

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概念辨析]

“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

(1)“海禁”政策是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如郑和下西洋)。

(2)闭关锁国政策是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国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

(3)“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而闭关锁国政策则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深化探究]

探究点 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卷七

思考

(1)根据材料分析,明清时期推行这种对外贸易政策的根本原因。

(2)请简要分析上述政策带来的消极后果。

答案 

(1)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结果,是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导致的。

(2)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以促进新的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历史叙述]

1.原因:

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生产的发展,使得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在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开始出现。

2.时间:

明代中后期。

3.标志:

手工业工场的出现。

4.特点:

与欧洲国家相比,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具有地区性和不平衡性。

5.实质:

雇佣关系。

6.缓慢发展的原因:

明清王朝压抑工商业及闭关锁国的政策。

[重点精讲]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明清社会生产力与西欧各国相比明显落后,不足以瓦解封建的自然经济。

(2)明清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进一步强化,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打击本国工商业。

(3)封建地主经济的特有活力,把资本主义萌芽引向中断、逆转和夭折。

(4)行会制度对手工业、商业竞争的限制。

(5)明朝后期与清代货币制度落后,扰乱国内市场,阻碍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6)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重农抑商、重儒轻贾的价值观念,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重点精讲]

中国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呈现出哪些特点?

(1)微弱、稀疏。

(2)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

(3)发展水平低。

(4)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

[深化探究]

探究点1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材料 苏州东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大多“雇人工织”,按件计酬。

思考

材料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

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答案 现象:

丝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

本质: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探究点2 自然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

材料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

“农睱之时,(松江)所出匹布,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思考

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与资本主义萌芽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案 现象: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关系:

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探究点3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材料 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

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

行货有税矣,而算及舟车;居货有税矣,而算及庐舍。

——《江苏省明清以来碑刻资料选集》

思考

据材料归纳概括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明政府对手工工场进行多方面的限制和盘剥,使机户丧失生产经营的主动权;向人民征收苛捐杂税,严重影响了手工工场的扩大再生产。

课堂小结

1.《汉书·食货志》载:

“(汉武帝时)敢私铸铁器鬻盐者,钛左趾(在左脚趾上挂铁钳),没入其器物。

”这一规定反映当时(  )

A.限售生活用品B.出现垄断组织

C.推行抑商政策D.开创工官制度

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了汉武帝实行的盐铁官营政策,但是并不是限售生活用品,排除A项;盐铁官营政策不等于完成了政府对工商业的垄断,排除B项;西周时期开创了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排除D项。

2.“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

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

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

A.徽商的谦虚

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歧视和压制

C.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的虚伪

答案 B

解析 中国古代具有重农抑商、歧视商人的传统观念。

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在本质上反映了明清时期的商人仍然受到朝廷的歧视和压制。

3.清代定制,如有洋商人等将官银私运出口,或内地商人交易时找给外商货价使用官银者,一经查出,无论银数多少,全部充公,仍照私运例治罪。

此规定(  )

A.阻止了白银外流B.有利于纸币的流通

C.阻碍了国际市场拓展D.抵制了外来经济侵略

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的政策实际上是因噎废食,面对西方的经济入侵,没有从经济制度、货币制度等政策的完善方面积极进取,反而采取被动消极的保护政策,最终受害的是国内工商业对外的发展空间,故C项正确。

4.清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说:

“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他所说的“大错”最有可能是指“海禁”政策的实施(  )

A.未能起到阻挡外来侵略的目的

B.加快了封建制度衰落的步伐

C.是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的根源

D.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题干中的“黄遵宪”,他是晚清爱国诗人。

晚清时期,中国备受凌辱,黄遵宪认为实行“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清朝被动挨打的原因之一。

5.以西递、宏村为代表的皖南古村落群与明清徽商关系密切。

中国社科院吕政认为徽商衰落原因是“官商勾结”“买田置地”“买官”。

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这些最能说明(  )

A.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B.封建社会政治腐败

C.重农抑商政策产生实效

D.商人从政是当时首选

答案 A

解析 “买田置地”“买官”不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社会进步”。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元年)令滨海民悉修徙内地五十里,以绝接济台湾之患。

于是麾兵拆界,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

材料二 (康熙五十五年下诏)海外有吕宋、葛喇巴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也……东洋可使贸易,若南洋,商船不可令往。

——《清圣祖实录》

材料三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窘迫)。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故有以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实行“海禁”的主要目的。

这里的“海禁”与材料一中的“海禁”有什么不同?

(3)据材料三,指出“开海”的积极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海禁”对中国社会长远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答案 

(1)原因:

封锁台湾(或收复台湾需要)。

影响:

给沿海居民带来巨大灾难。

(2)目的:

清除海贼(防止沿海商人与海盗勾结)。

不同:

材料一:

完全禁止;材料二:

限制。

(3)积极影响:

人民富足;社会安定。

消极影响:

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延缓了中国发展的步伐。

解析 第

(1)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绝接济台湾之患”分析,是为了封锁台湾;影响根据“生灵之祸,莫惨于此”分析,给广东沿海居民带来灾难。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此即海贼之薮也”分析,为了清除海贼;第二小问,比较两则材料中政策的不同点,材料一中“空其人”说明禁止,材料二中“可使贸易”“不可令往”说明限制。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鲜有……为非之患”从经济和社会两个方面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清朝时期东西方之间交往存在的差距回答。

[基础达标]

1.下列材料中能够体现出中国古代专制政府抑商政策的是(  )

A.(汉)“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B.(唐)“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C.(宋)“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

D.(清)“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

答案 D

解析 “商之子恒为商”意即反对商人为士,这说明商人在政治上和法律上受到歧视,体现了古代专制政府的抑商政策。

2.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不得为官。

这反映了汉初政府实行的政策是(  )

A.海禁B.抑商

C.奖励农耕D.整顿吏治

答案 B

解析 材料“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不得为官”体现的是抑商政策,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3.有学者论:

“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

”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  )

①盐铁官营制度 ②早市、夜市出现 ③商人群体形成

④重农抑商政策

A.①④B.②③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②③的出现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①④则体现了政治权力对经济的干预。

4.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

该法令出台的主要目的是(  )

A.抑制商贾发展,增加财政收入

B.提倡粮食节约,严禁商品流通

C.稳定市场物价,增强军事力量

D.调整商业布局,加强户籍管理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主要内容为向工商业者征收重税,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其目的是为了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

5.《唐会要》记载“天下诸郡……有田宅产业……先己亲邻买卖”。

这实质上反映了唐代(  )

A.注重邻里之间和谐人际关系

B.对商业发展实行严格的限制

C.田宅产业只能卖给亲戚邻居

D.坊市限制的规定已有所松动

答案 B

解析 材料讲对于田宅产业等先在亲邻中买卖,说明买卖范围非常小,人们不敢扩大买卖范围,其原因主要是官府的控制,故B项正确。

6.1656年,清政府颁布法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规定“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并严惩一切“私下诸番互市者”。

这一政策的最大影响是(  )

A.沉重打击了海外航运业的发展

B.直接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

C.使我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D.导致沿海商民的经济收入锐减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其最大的影响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之后,导致中国近代被动挨打。

7.“(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

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材料反映了苏州(  )

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B.私营手工业取代官办工场、作坊

C.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D.工匠与机户的关系紧密

答案 C

解析 明朝中后期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雇佣劳动关系。

8.清政府规定:

“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

”该规定从实质上反映出(  )

A.资本主义萌芽危及封建王朝的统治

B.纺织业内部出现了不正常的兼并现象

C.清政府严格限制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

D.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的规定表明,其目的在于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这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能力提升]

9.《汉书·食货志》记载: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这表明(  )

A.朝廷重农,百姓抑商

B.上至朝廷下至百姓皆重农抑商

C.百姓皆重商轻农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倾向

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汉朝统治者虽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实际上在官吏和世俗眼中商人因富有而高贵,农民因贫穷而低贱,法律和现实存在着强烈的反差。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项。

10.西汉贾谊主张“今驱人而归之农,皆着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伎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言皆趋农作,则蓄积足而人乐共所矣”。

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保护小农经济

B.禁止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C.减少人口流动

D.打击了富商大贾

答案 A

解析 贾谊主张“重农抑商”,使人们都从事农业生产。

“重农抑商”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农业劳动力,保护了小农经济,故A项正确;“重农抑商”主张抑制而非禁止民间工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将农民限制在土地上,减少了人口流动,但非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歧视打击富商大贾,是其手段而非目的,故D项错误。

11.“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

禁之愈严而寇愈盛。

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为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对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

A.“海禁”加剧了寇患

B.“海禁”的负面作用明显

C.“海禁”会使商人铤而走险

D.应当废除“海禁”政策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信息,“海禁”政策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沿海商人铤而走险,走上为寇的道路,故A、B、C三项都是对材料的正确理解。

材料虽然表明了“海禁”政策的弊端,但没有明确表示应当废除该政策,因此,D项错误。

12.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

“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

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辈悉健有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触纲不敢归又连结外夷,向导以入。

”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海禁”政策的必要性

B.“海禁”政策的恶果

C.小农经济的脆弱

D.明朝社会矛盾激化

答案 B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人陈亮说:

“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 清雍正帝说:

“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

(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

说明了什么?

(2)从材料二、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

(3)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工、商三者的关系?

答案 

(1)他的观点是正确的。

说明了农工商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

(2)黄宗羲:

农工商皆本;雍正帝:

重农抑商。

(3)在坚持农业为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工商业;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平衡、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国家富强之本。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禁民下海。

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藏海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

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有关部门)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

材料二 顺治末年(1660年左右),清政府下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

凡溪河庄(装)栅,货物不许越界。

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

材料三 夷货非衣食所急,何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

请完成:

(1)明清两朝对海外贸易的政策有什么相似之处?

(2)明朝采取这种政策出于什么考虑?

从明朝的实际情况看,这种政策是否奏效?

(3)明清政府推行这些政策的社会经济根源是什么?

(4)应如何认识和评价明清对外政策的影响?

答案 

(1)都不许民间船只出海,禁止对外贸易。

(2)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

该政策并没有奏效,明朝仍有一些奸商勾结倭寇,骚扰东南沿海。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这些政策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趋于没落,不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