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习题集答案1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72645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78 大小:1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学习题集答案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8页
金融学习题集答案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8页
金融学习题集答案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8页
金融学习题集答案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8页
金融学习题集答案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8页
金融学习题集答案1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8页
金融学习题集答案1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8页
金融学习题集答案1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8页
金融学习题集答案1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8页
金融学习题集答案1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8页
金融学习题集答案1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8页
金融学习题集答案1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8页
金融学习题集答案1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8页
金融学习题集答案1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8页
金融学习题集答案1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8页
金融学习题集答案1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8页
金融学习题集答案1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8页
金融学习题集答案1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78页
金融学习题集答案1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78页
金融学习题集答案1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78页
亲,该文档总共17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融学习题集答案12.docx

《金融学习题集答案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学习题集答案12.docx(17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融学习题集答案12.docx

金融学习题集答案12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金融学

集习题

系部: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工具

第三章金融机构体系

第四章利息与利率

金融市场第五章及其构成第六章金融衍生工具与金融市场机制理论商业银行第七章及经营管理第八章中央银行货币供求与均衡

第九章银行监管第十章货币需求第十一章货币供给

第十二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政策第十三章第十四章国际货币体系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价值尺度:

答价值尺度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

是指货币作为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工具。

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

货币执行这一职能,不需现实货币,人们可以在观念上用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如商品标价。

货币的价值尺度功能,使得人们可以将不同形式的商品先转化为货币的价格形式,然后再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

2.价值贮藏

答:

价值储藏是货币的职能之一,即货币暂时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货币就退出流通;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增加时,部分被贮存的货币就进入流通。

作为储藏手段的货币应是足值的金属货币(如金银条块等)。

本质上,纸币不具备储藏手段的职能。

只有当纸币币值长期保持稳定的条件下,人们才会储藏纸币。

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优点在于货币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可以起到交易媒介的作用。

3.狭义货币

答:

按照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不同,将货币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即M0、M1和M2。

其中,M1就是狭义货币,通常由现金和活期存款组成。

这里的现金是指流通中的通货。

活期存款,在国外是指全部的活期存款,在我国只包括支票类和信用类活期存款。

狭义货币是现实购买力的代表,是各国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对象。

4.广义货币

答按照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不同,将货币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即M0、M1和M2。

其中,M2就是广义货币,通常由现金、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及某些短期流动性金融资产组成。

这里的短期流动性金融资产是指那些人们接受程度较高的可在一定程度上执行货币某些职能的信用工具,如商业票据、可转让存单、国库券、金融债券、保险单、契约等。

广义货币扩大了货币的范围,包括了一切可能成为现实购买力的货币形式。

对于研究货币流通整体状况和对未来货币流通的预测都有独特作用。

5.准货币

答:

准货币,也称亚货币。

一般将广义货币口径中除狭义货币以外的部分称为准货币或亚货币。

包括活期存款、储蓄存款、定期存款及某些短期流动性金融资产组成。

这里的短期流动性金融资产是指那些人们接受程度较高的可在一定程度上执行货币某些职能的信用工具,如商业票据、可转让存单、国库券、金融债券、保险单、契约等。

准货币本身虽非真正的货币,但由于它们在经过一定的手续后,能比较容易地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加大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

所以,也称为近似货币。

6.实物货币

答:

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出来的某种物品来充当的货币。

最初

的实物货币形式五花八门,各地、各国和各个时期各不相同。

例如,在中国历史上,充当过实物货币的物品种类就有:

龟壳、海贝、布匹、农具、耕牛等。

实物货币的缺点在于:

不易分割和保存、不便携带,而且价值不稳定,很难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

所以,它不是理想的货币形式,随后被金属货币所取代。

7.流动性

答:

在经济学中,“流动性”是指某种资产以较小的代价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便利性。

流动性的大小取决于转换的便利程度和买卖资产的交易成本。

由于现金不用转换为别的资产就可以直接用于支付或清偿,因此,现金被认为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

8.货币制度

答:

货币制度:

是指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一国政府以法律或法令形式对货币的发行与流通等所做的一系列规定,是货币运动的规范和准则。

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有:

确定本位货币和辅币的材料;确定货币的单位;规定货币的流通程序和流通办法;确定发行准备和货币的对外关系。

根据货币的不同特性,货币制度分为金属货币制度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9.本位货币

答:

本位货币,简称“本位币',是一国货币制度中规定的标准货币,是一国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是该国的基本通货。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

在纸币制度下,本位币由国家垄断发行。

在支付上本位货币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

即在商品劳务的交易支付中和在债务的清偿上,债权人不得拒绝接受。

10.格雷欣法则

答:

在双本位制中,当黄金与白银的法定比价与市场价格不一致时,市场价格高于法定比价的金属货币(即“良币”)在流通中的数量会逐渐减少,而市场价格低于法定比价的金属货币(即“劣币”)在流通中的数量会逐渐增加,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即格雷欣法则。

11.信用货币制度

答:

信用货币本位制是指以不兑现的纸币为本位币,本位币不规定含金量,也不可以兑换黄金的一种货币制度。

这种货币制度的特点是,在流通中执行货币职能的是纸币和银行存款,有的国家的货币也规定本国货币的含金量,但仅限于名义上,流通中的纸币并不能凭此规定与黄金兑换。

二、单项选择

1(B);2(A);3(B);4(D);5(B);6(A);7(D);8(D);9(D);10(D);11(B);12(A);13(A);14(C);15(B);16(C);17(B);18(A);19(C);20(B);

三、多项选择

1(B、C、D);2(A、B);3(A、C、D);4(A、B、C);5(A、D);6(C、D);7(B、D);8(B、C);9(A、B、D);10(A、C、D)。

四、判断并改错

1.(×)将“平行本位制”改为“双本位制”。

2.(×)将“铸币”改为“商品货币”。

3.(×)将“支付手段”改为“价值尺度”。

4.(×)将“银币”改为“劣币”;将“金币”改为“良币”。

5.(×)将“流量”改为“存量”。

6.(×)将“无限”改为“有限”。

7.(×)将“相互尊重”改为“需求的双重巧合”。

8.(×)将“必须”改为“不必”。

9.(×)将“支付手段”改为“交易媒介或流通手段”。

10.(×)将“一定”改为“不需要”。

11.(×)将“收益性”改为“流动性”。

12.(×)将“价值尺度”改为“交易媒介或流通手段”。

13.(×)将“越大”必为“越小”;或者将“越强”改为“越弱”。

14.(×)将“不是”改为“也是”。

15.(×)删除“和支票”。

16.(×)将“储藏手段”改为“交易媒介或流通手段”。

17.(×)将:

“金汇兑本位制”改为“金块本位制”。

18.(×)将“金币本位制”改为“金块本位制”。

19.(×)将“M3”改为“M2”。

20.(×)将“金块本位制”改为“金汇兑本位制”。

五、填空题

1.(流动性);

2.(贵金属货币);

3.(代用货币);

4.(信用货币);

5.(电子货币);

6.(流通手段或交易媒介);

7.(观念上);

8.(币材或货币材料);

9.(双本位制);

10.(跛行本位制);

六、简答题

如何理解货币的定义?

它与日常生活中的通货、财富和收入概念有何区别?

1.

答:

(1)大多数经济学家是根据货币功能认为,货币是指在购买商品和劳务或清偿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任何物体。

通货(钞票和硬币)是货币;支票账户存款也被看成是货币;旅行支票或储蓄存款等信用工具也可发挥货币的功能。

货币定义包含了一系列东西,而不是某一样东西。

(2)货币与通货的区别。

通货只是货币的一个组成部分,经济学家所说的货币,除了通货以外,主要是指以支票、本票、汇票形式表现的对于货物、劳务等所具有的权力。

(3)货币与财富的区别。

货币是社会财富的组成部分,财富除了货币资产以外,还有更多的非货币性金融资产以及实物资产等。

(4)货币与收入。

首先,在商品经济时代,人们的收入大多表现为货币。

其次,收入是货币的流量概念,是指某一时期内的货币量,如一个月、一年;而货币是一个存量概念,是指某一时点的货币余额,如第一季度末的货币余额。

2.简述货币的基本职能及特点。

答:

货币的主要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价值储藏和支付手段。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特点。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不需要现实的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货币必须具有完全的排他性;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和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货币自身的量必须能够计量,在技术上规定了固定的货币计量单位,即价格标准。

(2)流通手段特点。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需要是现实的货币,货币以通货或支票的形式充当交易的媒介用来对商品和劳务的支付;不需要是足值的货币,可以是货币符号。

(3)价值储藏特点。

价值储藏是指货币暂时退出流通领域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即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能够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

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货币就退出流通;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增加时,部分被贮存的货币就进入流通。

(4)支付手段特点。

指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不是交换的媒介物;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可以购买别人的商品先于售卖自己的商品,而作为交易媒介,只能现出售自己的商品换货币,再购买他人商品;货币作为支付手段,潜藏着使社会再生产过程发生中断的可能性。

3.简述西方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和具体内容。

答:

(1)货币的层次划分,是指按不同的统计口径对现实流通中各种信用货币形式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货币层次划分的目的是在货币流通总量既定的前提下,按照不同类型的货币流动性划分各个层次,以此作为中央银行调节货币流量结构的依据。

(2)迄今为止,关于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划分并无定论,但根据资产的流动性来划分货币供应量层次,已为大多数国家政府所接受。

所谓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也称作“货币性”,它是指一种金融资产转换成现实购买力(现金)的便利程度和买卖时的交易成本。

根据资产流动性不同,

货币供应量分为以下层次:

M1=C+D,M2=M1+S+T,M3=M2+Dn,M4=M3+L。

各国政府对货币供应量的监控重点主要是M1和M2两个层次。

(3)比如现金和活期存款,可以直接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使用,直接引起市场商品供求变化,因而具有完全的流动性。

这就是狭义的货币供应量M1,即:

M1=通货M0+银行体系的活期存款。

(4)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流动性较低,它也会形成一定的购买力,但需要转化为现金才能变为现实的购买手段,提前支取则要承受一定程度的损失,所以其流通次数较少,对市场的影响不如现金。

因此,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也是货币,也应计算在货币供应范围内,从而得出广义的货币M2,即:

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

(5)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不能接受活期存款,但能接受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这些金融机构的存款与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即储蓄存款没有本质区别,都具有较高的货币性,货币供应量因此应扩大为M3,即:

M3=M2+其它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

(6)国库券、人寿保险公司保单、承兑票据等在金融市场上贴现和变现的机会很多,都具有相当程度的流动性,与M3只有程度的区别,而没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也应纳入货币供应量中,由此得到M4,即:

M4=M3+其它短期流动资产。

4.简述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答: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指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与组织形式。

(1)规定货币材料。

简称“币制”,是指用来充当货币的物质。

不同的货币本位制度建立在不同的货币材料基础上。

如用黄金充当货币材料,就构成金本位,用白银充当货币材料,就构成银本位。

一国建立货币制度,首先要确立以哪一种物质作为币材。

币材虽然由国家确定,但国家并不能任意为之,仍然要受到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往往只是对已经形成的客观现实从法律上加以肯定。

(2)规定货币单位。

货币单位是指货币制度中规定的货币计量单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在国际上,一国货币单位的名称,往往就是该国货币的名称,如美元、日元等。

二是确定货币单位的“值”。

在金属货币条件下,货币的值就是每一货币单位所包含的货币金属重量,即铸币平价。

在流通可兑换货币时,货币单位的值是货币单位的含金量,即金平价。

在黄金非货币化后,则主要表现为本国货币的购买力。

(3)通货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一般规定辅币由国家铸造发行,本位币则可能是自由铸造也可能是限制铸造。

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最初是分散发行的,例如银行券在早期是由各个商业银行自主发行的,但银行券分散发行难以保证币值稳定,使经济生活出现混乱,各国逐渐通过法律把银行券的发行权收归中央银行或指定发行机构,以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宏观调控。

(4)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的规定。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是指在货币发行时须以某种金属或某几种形式的资产作为其发行货币的准备,从而使货币的发行与某种金属或某些资产建立起联系和

制约关系。

在不同的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准备的内容不同。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以法律规定的贵金属(金或银)作为准备;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发行已与贵金属脱钩,转而与外汇、物资等联系。

目前各国货币发行准备的构成一般有两大类:

一类是现金准备,包括黄金、外汇等具有极强流动性的资产;二是证券准备,包括短期商业票据、财政短期国库券及政府公债券等在金融市场上高度可流通的证券。

5.解释“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答:

(1)“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是双本位制下产生的一种货币排斥另一种货币的现象。

所双本位制,是指金银两种货币按法定比例流通的一种复本位货币制度。

国家为金币银币规定固定兑换比率,由于官方的金银比价较之市场自发金银比价缺乏弹性,可能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2)即当金银的实际价值与法定比例相背离时,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良币”)被收藏、熔化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

结果,银贱则银币充斥市场,金贱则金币充斥市场。

比如金币和银币的法定比价为1:

15,而金与银的市场比价由于银的开采成本下降,使得其比价为1:

17,此时金币为良币,银币为劣币,人们就会将银币兑换为金币,将金币贮藏,最后使银币充斥流通,而金币则被排斥出流通领域。

如果相反即银的价格上升而金的价格降低,人们就会将手中的金币兑换为银币,将其贮藏、流通中就会充斥金币。

最终的结果在流通中仍然只有一种货币真正在执行货币的职能。

(3)“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表明了货币的排他性特征。

七、论述题

1.论述货币形式的演变过程。

答:

历史上许多东西都充当过货币,不同的经济交易或不同的历史时期使用过不同的支付手段。

根据充当货币材料的不同,货币形式的演化顺序为:

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支票及电子货币。

(1)实物货币,是指以自然界存在的某种物品或人们生产出来的某种物品充当的货币。

最初的实物货币形式五花八门,各地、各国和各个时期各不相同。

例如,在中国历史上,充当过实物货币的物品种类就有:

龟壳、海贝、布匹、农具、耕牛等。

实物货币的缺点在于:

不易分割和保存、不便携带,而且价值不稳定,很难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

所以,它不是理想的货币形式,随后被金属货币所取代。

(2)金属货币,是指以金属为币材的货币,包括贱金属和贵金属。

随着商品交换的扩大,金属货币逐渐以贵金属为主。

如黄金和白银。

贵金属的自然属性具有质地均匀、便于分割、便于携带、不易损坏、体积小价值大等特征,能满足人们对货币材料的客观要求,适合充当货币。

(3)纸币。

是指以纸质作为货币材料的货币。

历史上的纸质货币主要是商人或国家用纸印制的货币。

最初的纸币是可兑现纸币,即持有人可随时向发行银行或政府兑换成铸币或金银条块,其效力与金属货币完全相同,且具有携带便利、避免磨损、节省金银等优点。

后来,纸币就打上

了国家的烙印,演变成国家发行的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也就是信用货币。

现在的纸币一般为不兑现纸币,由法律赋予其法偿性的地位而成为一国的本位货币,无兑换实质货币的义务。

(4)支票。

即存款货币,这是一种无形货币。

现代银行为客户开立支票存款账户,客户可以签发支票用以支付,银行通过支票的收付替客户结清债权债务关系,发挥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在当代各国和国际性金融组织的货币层次划分中,存款货币和现金合称为“狭义货币”。

(5)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是利用电子计算机系统储存和处理的电子存款或信用支付工具,亦称“数据货币”。

电子货币的出现,是现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和银行转账结算技术不断进步的产物。

如借记卡、储值卡、电子钱包和电子支票等。

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工具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信用

答:

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体现一定的债权债务关系。

信用涉及借方和贷方两个关系人。

贷方为信用提供者,即债权人;借方为信用接受者,即债务人。

授信过程是债权人提供一定的有价物给债务人,并约定时间,债务人将有价物归还并支付一定利息的过程。

信用经历了高利贷信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信用三个阶段。

目前主要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租赁信用和股份信用等。

2.商业信用

答:

商业信用,指企业之间提供的与商品交易联系的一种信用形式。

主要形式有赊销和预付。

它既反映了买卖关系,又反映了债权债务关系。

商业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础,在调节资金余缺的同时,也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但其在方向上是严格单向的,且受到规模的限制,因而其发展需要引导和规范。

3.银行信用

答:

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一种信用形式,它是在商业信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间接信用。

银行信用无论在方向上,还是规模上都具有优势,具有广泛性、间接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从而成为现代社会信用的主要形式。

4.国家信用

答:

国家信用也叫政府信用,主要是指国家作为债务人,向社会公众或国外政府机构发行债券筹措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国家信用的目的主要用于弥补财政开支不足和进行生产性投资。

主要信用工具有中央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债券和政府担保债券。

5.经营租赁

答:

是租赁信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是指出租人将自己经营的设备或用品出租的一种租赁形式,目的在于使用设备。

主要特点是:

租赁期间由出租人承担维修管理责任,租赁期满后,出租人收回租赁物,承租人无权购买。

租赁合同具有可撤销性,租金具有不完全付清特点,即基本租期内.

的租赁物租给多个用户使用。

6.信用工具

答:

信用工具又称金融工具、金融产品,是指在金融活动中产生的、能够证明金融交易金额、期限、价格的合法凭证,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

总的来说,信用工具的基本特征是:

偿还性、流动性、收益性和风险性。

商业信用工具按期限分为短期信用工具,主要是商业票据,包括汇票、本票和支票。

长期信用工具主要有股票和债券。

7.实际收益率

答:

实际收益率即卖出信用工具时金融工具的票面收益及其资本损益与买入价格的比,或者说是信用工具的当期收益与本金损益之和除以实际交易价格。

公式如下:

P?

PT0C?

Ti?

rP0

PPi0rTT实际收益率,债券买入价格,债券卖出价格,债券持有期。

其中,支票8.答:

支票是以银行为付款人的即期汇票。

具体地,是银行的存款客户签发的、委托银行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一种票据。

按支付方式可分为现金支票与转账支票,前者可以从银行提取现金,后能只能用于转账结算。

9.融通票据答:

通常称为商业票据或金融票据,是由资信好的大企业或金融公司等机构以融资为目的而开出的无担保的短期期票。

融通票据的签发不需要有真实商业交易发生,它仅仅是为筹资目的而开出的无担保的短期期票。

10.股票答:

股票是指股份公司发给股东作为入股凭证,并借以取得股息收益的一种有价证券,是金融市场上重要的长期投资工具。

股票作为一种现代企业制度和信用制度发展的产物,主要分为普通股票和优先股票两种类型。

11.债券:

答:

是指债务人发行的承诺按约定的利率和日期支付利息并偿还本金的债务凭证,它反映了筹资者和投资者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按债券发行的主体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公司债券。

按利息支付方式的不同分为息票债券、贴现债券和零息债券。

二、单项选择;)(;12C)(C;11(A);9(D);5B);(B)6(B;7();8A);(A)10(;B3)(;D1()2D;()4;)(;D19)(;C17)(;B15)(;A13()14B;()16A;()18C;()20C

三、多项选择.

1(A、D);2(A、B、C、D、E);3(A、B);4(A、B、C);5(A、B、C、D);6(A、B、D);7(A、D);8(B、C);9(A、B、D);10(A、B、C)。

四、判断并改错

1.(×)在信用活动中,一定数量的有价物从贷方手中转移到借方手中,并没有同等价值的对立运动,只是有价物使用权的让渡,没有改变所有权。

2.(√)

3(√)

4.(×)在经济繁荣时期,由于生产扩大,商品畅销,商业信用的供应和需求会随之增加。

而在经济衰退时期,生产下降,商品滞销,对商业信用的需要也会减少。

5.(√)

6.(×)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

银行信用活动的主体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但它们在信用活动中仅充当信用中介的角色。

7.(√)

8.(√)

9.(×)本票的付款人为出票人自己,因此没有承兑制度。

10.(√)

11.(√)

12.(×)本票由出票人本人承担付款责任,无须委托他人付款,所以,本票无须承兑就能保证付款。

13.(√)

14.(√)

15.(×)普通股股东一般具有优先认股权,而优先股一般是没有优先认股权的。

16.(×)优先股的股息相对固定,当公司经营状况良好时,优先股东不会因此而获得高额收益。

17.(×)在公司破产后,优先股在剩余资产的分配权上也要优先于普通股,但是必须排在债权人之后。

18.(√)

19.(√)

20.(×)股票的股息或红利要从公司利润中支付,而债券利息是公司的固定支出,要计入公司的经营成本。

五、填空题

1.(偿还和付息);

2.(商业信用)/(消费信用);

3.(银行信用);

;为主体的借贷行为))或政府((以国家4.

5.(消费信用);

6.(偿还性)/(流动性);

7.(信用工具在无损状态下迅速转变为现金的能力);

8.(实际收益率);

9.(本票);

10.(汇票);

六、简答题

1.商业信用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答:

(1)商业信用的特点:

第一,商业信用的主体是厂商。

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工商企业,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信用。

第二,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成本,这种商品不同于普通的商品,而是处于产业资本循环过程最后一个阶段上的商品资本。

第三,在产业周期各阶段上,商业信用的规模的变化与产业资本的动态是相一致的。

(2)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第一,商业信用的规模有限。

商业信用以商品形态提供信用,且该商品是处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商品资本,因而,商业信用的规模受工商企业所拥有的商品资本量的限制。

第二,商业信用的授信方向有限。

商业信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