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73682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77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docx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全章新课教学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附详细参考答案

初中八年级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

全章新课教学

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

一、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同步教学强化训练

(附详细参考答案)

二、第二节《运动的描述》同步教学强化训练

(附详细参考答案)

三、第三节《运动的快慢》同步教学强化训练

(附详细参考答案)

四、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同步教学强化训练

(附详细参考答案)

五、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质量检测卷

(一)

(附详细参考答案)

六、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质量检测卷

(二)

(附详细参考答案)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新课教学

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

(30分钟 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数值中,单位应该是厘米的是(  )

A.课桌的高度约为0.8

B.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8

C.一张试卷的厚度为70

D.小明身高约为1.68

2.如图所示,关于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

3.在学校“运用物理技术破案”趣味游戏活动中,小明根据“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可知留下图中脚印的“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  )

A.1.65mB.1.75m

C.1.85mD.1.95m

4.如图所示,正确测量圆柱体直径的方法是 (  )

5.小光同学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测量结果分别为50.1mm、50.1mm、50.2mm、48.0mm、50.3mm,则他的测量结果应是 (  )

A.50.2mm       B.49.75mm

C.50.18mmD.50.175mm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10分)

6.如图所示,某同学测量一片完整树叶的长度,读数为    cm。

7.某同学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定硬币的直径,测得1枚硬币的直径是     cm。

8.图中手表所表示时刻为   时   分   秒。

三、简答题(7分)

9.有一次,国王问阿凡提:

“人们都说你智慧过人,那么,你知道眼前这个池塘里的水有多少桶吗?

”阿凡提沉思了一下,然后一本正经地说:

“如果桶跟这个池塘一样大的话,那就只有一桶水;如果桶有池塘的一半大的话,那么就有两桶水;如果这个桶只有池塘的十分之一大,那就有十桶水……”国王听后拍手称道:

“你果真聪明!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阿凡提抓住了可以人为确定桶的大小作为测量标准这一突破点,从而以“狡辩”战胜了国王的刁难。

从这个故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四、综合分析题(8分)

10.步行不仅是一种简易的健身运动,而且还能方便地对一些长度进行估测。

(1)人正常步行时,步距变化不大,因此,步距可作为身体上的一把“尺子”。

为了使这把“尺子”更可靠,请你说出一种测量步距的方法。

(2)小华测出自己的步距为0.5m,他从教学楼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共走了84步,则教学楼的长度是多少米?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新课教学

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答案解析

1.【解析】选B。

课桌的高度约为0.8m,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18cm,一张试卷的厚度约为70μm,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8m。

2.【解析】选C。

A、D选项没有将零刻度线或某一整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且D选项读数时眼睛没有正对刻度尺。

B选项没有将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故选C。

3.【解析】选B。

读题图知脚的长度是25.10cm,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25.10cm×7=175.70cm。

故选B。

4.【解析】选D。

A项中,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没有与桌面对齐,使测量值变小;B项中测出的不是直径;C项中,没有借助三角板直角处,且零刻度线也没有与桌面对齐;D项中,零刻度线与桌面对齐,且三角板与刻度尺垂直,能正确测出圆柱体的直径。

故选D。

5.【解析】选A。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减小测量误差的有效方法,平均值要与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保持一致。

在测量结果中,48.0mm是错误的,求平均值时不应加上此数据,应根据另外四次数据求平均值,即

=50.175mm,因要与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保持一致,故最后结果应是50.2mm。

6.【解析】本题考查物体长度的测量。

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测量的起点数值,本题起点为0刻度,读数时要用三角板一直角边与刻度尺边重合,移动并使另一边刚好接触叶子的右边,这时垂直于刻度尺的直角边所对应的刻度值为叶子的长度数值。

读数为2.70cm左右。

答案:

2.70(2.68~2.72)

7.【解析】如题图所示,虽然是5枚硬币,但是实际测量的是4枚硬币的直径,由图示可知4枚硬币的直径和是7.40cm,所以1枚硬币的直径是d=

=1.85cm。

答案:

1.85

8.【解析】短粗指针为时针,指示在10处,即为10时;长粗指针为分针,指示在2前面小格处,即为9分;长细指针为秒针,指示在8后第一小格处,即为41秒。

答案:

10 9 41

9.【解析】无论要测出什么量,都要先确定一个标准(即确定出单位)。

由此可见,在长度、时间等物理量的测量中确定出国际单位是多么重要。

答案:

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规定它的单位。

10.【解析】

(1)人正常步行时的步距差距虽然不大,但只测量一步的步距可能存在较大的误差,我们可以测量出多步的长度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可以测量出10步的长度,然后除以10便可以得到步距。

(2)教学楼的长度为s=0.5m×84=42m。

答案:

(1)用尺子测出沿直线运动10步的长度,再除以10即得步距。

 

(2)42m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新课教学

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

(30分钟 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游客坐在船中逆流而上,若说他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  )

A.船舱         B.河水

C.迎面驶来的船D.河岸上的树木

2.我们都知道“刻舟求剑”的故事,当船不划动后从记号处下水不能找到剑。

这是因为剑主选错了参照物。

要确定剑落水的位置,应选择的参照物是 (  )

A.河岸        B.流水

C.船夫D.行驶的船

3.甲、乙两辆汽车行驶在平直的公路上,甲车上的乘客看乙车在向南运动。

乙车上的乘客看到树木在向南运动,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甲乙两车都向南运动

B.甲乙两车都向北运动

C.甲车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

D.甲车一定在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

4.2012年9月,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服役,指挥员指挥航母的战斗机“歼—15”起飞的航母“style”动作令人振奋,选择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可以认为起飞的“歼—15”是静止的 (  )

A.“歼—15”上的飞行员B.大海

C.“辽宁号”航母D.航母上的指挥员

5.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以同样的速度前进时,以拖拉机为参照物,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

B.站在正在上升的观光电梯上的乘客认为电梯是静止的,是因为他以身边的乘客为参照物

C.站在地球上的人认为地球同步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是因为他以自己为参照物

D.空中加油机在空中加油时若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运动的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8分)

6.在2012年4月22日举行的中俄联合军演中,中国海军舰艇组成“一”字型舰艇编队(如图所示)正在同速前进。

若以其中一艘舰艇为参照物,其余舰艇是      的。

7.“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是井冈山展现出来的独特魅力。

“五一”期间,苹苹乘坐的汽车刚刚进入井冈山景区,便有一种“车行绿色中,风景扑面来”的感觉,实在是令人心旷神怡。

“车行绿色中,风景扑面来”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与     。

8.诗人常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描述物体的运动。

如图所示是一首描述“云”和“月”运动的诗,之所以对这个现象“难意会”是因为_________。

三、简答题(7分)

9.据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一位法国飞行员在一次空战中,发现脸旁有一只“昆虫”在飞,他顺手抓来一看,竟然是一颗子弹,不禁出了身冷汗。

试说明子弹为什么变得毫无杀伤力。

四、材料阅读题(10分)

10.“五一”节期间,小丽随父母乘车到大连探望爷爷和奶奶。

他们刚刚进站上了车,小丽侧脸望去,对面的客车上坐着赵老师,正准备下车跟老师打招呼时,她感觉自己乘坐的客车开动了,无奈她只好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可不大一会,赵老师乘坐的客车离开了车站,而自己乘坐的客车却没有动。

(1)小丽认为自己乘坐的客车开动了是以 _______________为参照物。

(2)小丽认为自己乘坐的客车没有开动是以 ____________为参照物。

(3)这个现象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新课教学

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答案解析

1.【解析】选A。

说游客是静止的,就是游客相对于参照物来说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故选A。

2.【解析】选A。

剑主为了下水后能找到剑,应该确定好剑的位置,以河岸为参照物,剑是不动的,以船、流水、船夫为参照物剑是运动的。

故选A。

3.【解析】选B。

乙车的乘客以自己为参照物看到树木向南运动,说明乙车向北运动;甲车的乘客以自己为参照物看到乙车向南运动,说明甲车也是向北运动,且速度大于乙车,B正确。

4.【解析】选A。

本题考查参照物的选择。

若认为“歼—15”是静止的,则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应不发生变化,“歼—15”相对于“歼—15”上的飞行员的位置是不变的,而相对于大海、“辽宁号”航母、航母上的指挥员位置在发生变化,故选A。

5.【解析】选D。

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同速前进,它们相对静止,A正确;电梯与乘客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相对静止,B正确;地球同步卫星相对地球是静止的,相对站在地球上的人也是静止的,C正确;空中加油机在空中加油时,相对于受油机的位置不发生变化,故以受油机为参照物,加油机是静止的,故D错误。

故选D。

6.【解析】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一”字型舰艇编队同速前进时,以其中一艘舰艇为参照物,其余的舰艇相对于该艘舰艇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即其余的舰艇是静止的。

答案:

静止

7.【解析】本题考查参照物的选择,根据情境先判断出是哪个物体在运动,再判断该物体与哪个物体间发生了位置的变化,就以哪个物体为参照物。

该题中“车行绿色中”,是汽车在运动,汽车相对于“山”或“景物”或“地面”发生了位置变化,所以所选参照物是山(景物或地面);“风景扑面来”是风景在运动,风景相对于汽车发生了位置的变化,所以选汽车为参照物。

答案:

山(景物或地面) 汽车

8.【解析】本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以月亮为参照物,云是向西运动的;以云为参照物,则月亮是向东运动的,这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答案:

不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或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9.【解析】高速飞行的子弹对于站在地面上的人来说,用手去抓是非常危险的。

这位法国飞行员抓住一颗子弹却安然无恙是有一定的前提条件的,就是子弹和飞行员必须保持相同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这时就像我们拿起静止的物体一样。

答案:

子弹是从后面射来的。

此时,子弹和飞机的飞行方向相同,速度大小一样,子弹与飞行员相对静止。

因此,飞行员能轻易抓到子弹,子弹已没有杀伤力了。

10.【解析】物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当我们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时,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

小丽刚刚上车,车辆没有开动,感觉客车开动是选择了对面的客车为参照物的缘故;小丽乘坐的客车相对地面没有位置变化,所以认为自己乘坐的客车没有开动。

这种现象说明了物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答案:

(1)对面的客车 

(2)地面(房屋、相对于地面静止的客车等)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新课教学

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

(30分钟 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四个成语中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最明确的是(  )

A.离弦之箭       B.一日千里

C.姗姗来迟D.风驰电掣

2.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  )

A.6m/sB.6.25m/s

C.6.75m/sD.7.5m/s

3.如图所示是汽车上的速度表,一辆小汽车以此速度从玉屏驶向贵阳,若玉屏至贵阳约为3.2×105m,则 (  )

A.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s

B.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h

C.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km/s

D.该汽车只要4h就可到达贵阳

4.运动会上百米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

关于全过程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

B.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

C.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

D.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

5.某同学的爸爸携全家驾车去太湖渔人码头游玩,在途经太湖路时,路边蹿出一只小猫,他紧急刹车才没撞到它,如图为紧急刹车前后汽车行驶的速度—时间图像,根据图像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紧急刹车发生在8:

27

B.在8:

23~8:

27时间段内他驾车匀速前进

C.在8:

20~8:

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最大速度为60km/h

D.在8:

20~8:

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平均速度为60km/h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10分)

6.人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2m/s,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

某同学家距学校600m,他以此速度从家步行至学校需要的时间是     s。

7.小明一家去南通狼山旅游,在南通市通州区某公路的十字路口,他看到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汽车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达南通市区,最快需要       min。

8.如图所示,一只天鹅在空中直线飞翔,在天鹅飞行途中记录了三段路程的运动时间,则天鹅在这段路程中做的是    运动,从15s到45s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    m/s。

(小数点后保留一位数字)

三、作图题(5分)

9.一辆汽车在一平直的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请你在图上画出汽车行驶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v-t图像。

四、计算题(10分)

10.2012年12月26日,被称为世界运营里程最长高铁京广线全线贯通。

从北京到广州的高铁G79和特快T15运行时刻表如表所示:

往广州方向(里程:

2298km)

车次

始发站(北京西)

终点站(广州南)

G79

10:

00

17:

59

T15

11:

00

7:

32

(1)从北京西到广州南乘坐G79比T15节省多少时间?

(2)乘坐G79从北京西驶往广州南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乘坐T15从北京西驶往广州南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新课教学

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答案解析

1.【解析】选B。

根据速度公式v=

可知,要想明确地描述速度,既要明确路程,又要明确时间,只有“一日千里”明确了路程和时间,离弦之箭、姗姗来迟、风驰电掣都只是笼统地描述运动的快慢,故选B。

2.【解析】选B。

本题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

平均速度等于该段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所以晓燕百米赛跑中平均速度为v=

=

=6.25m/s,与中间和终点的速度无关,故B选项正确。

3.【解析】选D。

观察题图可知,汽车速度表的单位是km/h,指针指向80,说明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km/h,故A、B、C均错;从玉屏到贵阳的时间为t=

=

=4h,故选D。

4.【解析】选C。

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该段路程所用的总时间的比值,即v=

他们通过的路程相同,所用的总时间相同,故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

5.【解析】选D。

由题图可知,汽车在8:

27突然减速,说明此时紧急刹车,A对;在8:

23~8:

27这段时间内汽车的速度保持60km/h不变,而且全程中在这段时间内速度最快,所以在8:

20~8:

30时间段内他驾车的平均速度一定小于60km/h,所以B、C对,D错。

6.【解析】速度表示单位时间经过的路程,人步行速度约为1.2m/s表示的物理意义:

人每秒钟步行的路程是1.2m;需要时间t=

=

=500s。

答案:

人每秒钟通过的距离是1.2m 500

7.【解析】标志牌上的数字“40”表示的意思是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从此标志牌处到达南通市区,最快需要t=

=

=0.75h=45min。

答案:

45

8.【解析】观察题图中的时间可知三段路程间隔的时间都是15s,即时间相同,第一段时间经过的路程是150m,第二段时间经过的路程是200m,第三段时间经过的路程是300m,所以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不同,故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根据v=

可得,从15s到45s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

=16.7m/s。

答案:

变速直线 16.7

9.【解析】因为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速度大小恒定不变,与时间长短无关,所以图像是一条与时间轴平行的线,同时要在画线前,给坐标轴标上刻度。

答案:

如图所示

10.【解析】

(1)从北京西到广州南乘坐G79需要7h59min,乘坐T15需要20h32min,故可节省12h33min。

(2)从北京西至广州南的距离为2298km,乘坐G79的全程平均速度为v=

=

=288km/h。

(3)从北京西至广州南的距离为2298km,乘坐T15的全程平均速度为v'=

=

=112km/h。

答案:

(1)12h33min 

(2)288km/h (3)112km/h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新课教学

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

(30分钟 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只要求出某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便可知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B.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C.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

D.前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比后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小

2.把带有墨水装置的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纸带上,小车每隔相等的时间滴一滴墨水。

当小车向左做直线运动时,在纸带上留下了一系列墨滴,其分布情况如图所示。

设小车滴墨水的时间间隔为t,那么小车从图中第一滴墨水至最后一滴墨水的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小车的速度逐渐增大

B.小车的速度逐渐减小

C.小车的运动时间是8t

D.小车的速度时而变大,时而变小

3.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

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两个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个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个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4.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式为s=5t+t2(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则该物体 (  )

A.第1s通过的路程是5m

B.前2s的平均速度是7m/s

C.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6m/s

D.任意1s的平均速度都是2m/s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12分)

5.小明为研究蜗牛的爬行速度,他让一蜗牛沿刻度尺爬行。

蜗牛由A位置爬行到B位置(如图所示),共用时20s,则蜗牛爬行的平均速度为      m/s。

6.如图所示是甲、乙在相隔相同时间内运动的不同位置,则      (选填“甲”或“乙”)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若相邻间隔的时间为0.02s,则该物体的速度为     m/s。

7.某班同学用皮尺和停表记录了小红同学跑步通过10m、20m、30m、40m处时所用的时间,如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计算下列问题。

路程

10m

20m

30m

40m

时间

2.5s

4.6s

6.5s

8.5s

(1)从起跑点至10m处的平均速度是     m/s;

(2)从10m处到30m处的平均速度是    m/s;

(3)从30m处到40m处的平均速度是    m/s。

三、简答题(3分)

8.如图所示:

在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如何变化的实验中,一个同学为测小车在下半段的平均速度,在斜面的中点B点位置释放小车,测出小车滑到底端的时间,来计算下半段的平均速度。

这种测量方法对吗?

为什么?

四、实验探究题(5分)

9.蚊香生产者为了节约原料和用户使用方便,要根据蚊香的燃烧速度生产规格不同的各种蚊香。

有一种蚊香如图所示,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测出该蚊香正常燃烧的速度,要求:

(1)写出所需要的器材;

(2)说明测量方法。

五、计算题(4分)

10.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

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在模拟公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100s。

求:

(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

(2)汽车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新课教学

课时同步教学强化训练答案解析

1.【解析】选C。

某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只能代表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不能代表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速度时大时小,前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不一定就比后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小。

故只有C选项是正确的。

2.【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及对速度变化情况的判断。

由题图可知,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路程在减小,由v=

可知,小车的速度是逐渐减小的。

小车的运动时间为7t,图中有8个点,是8个时刻、7个时间间隔。

3.【解析】选D。

由题图可以看出小明做匀速直线运动,小华做变速直线运动;在前2s内,小华通过的路程大于小明通过的路程,所以小华跑得快;全程中,两个人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是相等的,所以两个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4.【解析】选B。

本题考查速度、路程的相关计算。

根据物体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式,可知物体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故C、D错误。

将时间代入公式可知,当t=1s时,路程s为6m;当t=2s时,s为14m,平均速度:

v=

=

=7m/s,则A错误,B正确。

5.【解析】由题图可知,在20s内蜗牛爬行了:

s=3.20cm-1.00cm=2.20cm=0.0220m,

则蜗牛爬行的平均速度为

v=

=

=1.10×10-3m/s。

答案:

1.10×10-3

6.【解析】由题图可知,在相等时间内,甲物体的路程相等,因此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物体在相等时间内,路程越来越大,则乙物体做变速运动。

甲物体起始位置到最终位置间的距离s=6cm=0.06m,甲物体的运动时间t=0.02s×4=

0.08s,则甲物体的速度v=

=

=0.75m/s。

答案:

甲 0.75

7.【解析】

(1)v1=

=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