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诗说木叶导学案版教师汇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73714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琴诗说木叶导学案版教师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琴诗说木叶导学案版教师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琴诗说木叶导学案版教师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琴诗说木叶导学案版教师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琴诗说木叶导学案版教师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琴诗说木叶导学案版教师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琴诗说木叶导学案版教师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琴诗说木叶导学案版教师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琴诗说木叶导学案版教师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琴诗说木叶导学案版教师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琴诗说木叶导学案版教师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琴诗说木叶导学案版教师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琴诗说木叶导学案版教师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琴诗说木叶导学案版教师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琴诗说木叶导学案版教师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琴诗说木叶导学案版教师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琴诗说木叶导学案版教师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琴诗说木叶导学案版教师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琴诗说木叶导学案版教师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琴诗说木叶导学案版教师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琴诗说木叶导学案版教师汇编.docx

《琴诗说木叶导学案版教师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琴诗说木叶导学案版教师汇编.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琴诗说木叶导学案版教师汇编.docx

琴诗说木叶导学案版教师汇编

【课前寄语】

有种力量叫放大目标,有种智慧叫把问题缩小,有种承诺叫人生诚信,有种约定叫顶峰相见,有种幸福叫结缘惜缘,有种信念叫必定成功。

使用说明:

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句子,再研读本学案。

必须牢记:

未读课文,不做学案。

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

《说“木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初步感悟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

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学习难点: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学习课时二课时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预习案】

知识链接

一、背景知识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

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二、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提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阅读文章第5段)

诗歌中的形象,即意象,具有暗示性。

意象无论在任何诗人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具有了一定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化入了中国人的思维。

“木”“叶”如此,更有其他意象。

如松、菊、梅、竹、兰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关山、杨柳、兰舟、长亭等物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而南山、幽居、禅寺等则多与隐逸情怀相连。

这些意象呈现出丰富多彩、相对稳定的含义,从而为我们理解诗歌内容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2012年全国卷17题选择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题目为: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许多考生或不明其意,或张冠李戴。

由于”折柳“的寓意又影响了第二个问题的思考,因此此题得分普遍较低。

究其原因,乃不知古典诗词的许多意象有着特别的含义。

“柳”,留,二字同音,有“留客”的含义。

因此古人有折柳赠送的习俗,也寓示着朋友、亲人将要远离。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此曲一起,“何人不起故园情”呢?

弄懂来龙去脉,寓意自然明矣。

由此启发在古诗鉴赏备考复习中,不能不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三、诗歌意象 “意象”一词是诗词欣赏的一个重要概念。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

自学导引

1、看拼音写汉字:

征shù()jú()颂得鱼忘quán()cén()阳无fánɡ()lǒnɡ()首寒zhēn()wéi()杆shū()朗xī()窣秋风niǎoniǎo()tiáo()远zhuózhuó()其华piānpiān()起舞

2、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咬文嚼字”的典范。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木叶”阐述了一种文学现象,即中国诗歌的语言具有性。

2)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

请默读全文,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

第1自然段:

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

第2-3自然段:

区别和两个词语,指出更常见,其关键在字。

第4-6自然段:

分析“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

一是

二是

第7自然段:

总结诗歌中一字之差而意境不同。

【探究案】

1、快速阅读第一段,概括中心。

(请同学们厘清材料和观点关系,留意指示代词“这里”)

中心:

“木叶”突出的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

2、第二段在引用诗句时有“树”“木叶”“落木”等意象,作者想表明一个什么观点?

(留意段末指示代词“这里”)

观点:

古代诗人在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

3、“木叶”意象在古典诗歌中广泛应用关键在于一个“木”字,“木”字有哪些艺术特征呢?

(请同学们关注第4段、第5段段末句子,结合4、6段相关信息概括)

(1)含有落叶的因素。

(2)具有颜色的暗示性

4、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

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结合文章第五段相关信息回答问题)

明确:

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

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

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

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5.讨论:

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

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

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5、“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意象   颜色      感觉        意味

树叶 褐绿色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

木叶微黄 干燥不湿润  疏朗飘零之意

落叶繁密绿色饱含水分  春夏之交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

6、概括各段的段意

(1)“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

(2)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常用“树”、“叶”及“落木”。

(3)区别关键字在“木”字,用“落木”舍“木叶。

(4)“木得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含有落叶的因素。

(5)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6)“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具有颜色的暗示性。

(7)艺术形象领域,几乎一字千里。

随堂练习:

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

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

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

(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

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

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分析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哪些情感。

王诗:

表现了梅花的“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

陆词:

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毛词:

赞美了“梅”的高贵圣洁,借此抒发了豪放乐观、超越时空的革命者的情怀。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6分)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①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②学不成。

【注释】①乐游苑:

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高,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仕女节日游赏之处。

断肠天:

指繁花似锦的春日。

断肠:

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

②“饿损纤腰”:

暗含“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

(1)古典诗歌讲究炼字。

前一首诗中的“逐”字和后一首诗中的“绊惹”在用法上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2分)

本是东风吹得柳枝飘拂,用“逐”字则说是柳枝在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更加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蓬勃生机。

唐诗“绊惹”用法同李诗“逐”字,本是春风吹柳,却说柳枝有意撩逗春风,表现出垂柳的调皮与风情万种。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柳”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的“柳”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

(4分)

拟人表现手法。

前一首用春日之柳的繁华得意反衬秋日之柳的衰落憔悴,寄托了作者的迟暮之伤与沉沦之痛。

后一首,一、二句先极写垂柳之美,三、四句笔锋一转,联想到“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意,巧妙地讽刺了世人以善于窥测皇帝意向为能,极尽逢迎谄媚之能事的丑恶现象。

 拓展: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

A.考纲解读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B.命题特点

C.知识梳理

鉴赏诗歌的形象和意境:

鉴赏诗歌一般思路:

意象——意境——情感

诗歌的基础诗的画面诗的内涵

诗歌形象:

(一)诗歌形象主要包括:

1.人物形象:

(1)诗中的“我”,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如《雨霖铃》中的“我”。

鉴赏诗人自身形象,要准确地抓住其人格内涵,指出其社会意义。

(2)作者所描写的客观形象,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

2.自然景象或意象:

意象:

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融注了自己思想情感的景和物。

(二)意象的特殊内涵:

1.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2.菊花   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古来许多诗人都借菊花来寄寓自己的精神品质,菊花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3.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4.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5.莲   借以表达爱情。

6.梧桐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7.杜鹃鸟   凄凉、哀伤的象征。

8.鹧鸪鸟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9.寒蝉   悲凉的同义词。

10.鸿雁  

(1)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2)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11.化碧 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12.尺素  作书信的代称。

13.青鸾  《山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行,都先让一只青鸾报信。

后人便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14.双鲤  书信的代称。

15.五柳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

”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16.东篱  陶渊明《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17.三径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18.劳歌  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19.长亭  送别地的代名词。

20.南浦  屈原《楚辞河伯》:

“送美人兮南浦。

“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

21.阳关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渭城”、“阳关”。

22.柳岸  送别的地方。

23.鸿鹄 比喻有远大志向。

24.红豆  象征爱情或相思。

25.鸡黍 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26.落花   

(1)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2)面对落花,唏嘘感叹:

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

(3)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27.流水  

(1)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

(2)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

28.“捣衣”和“砧声”    

(1)“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2)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3)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29.船   

(1)“自由”。

(2)“漂泊”之感。

30.青山    

(1)故乡的象征。

(2)人事往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万古长存。

它不仅是一种空间意象,同时更暗含时间的因素,它代表一种压力,启示诗人对生命与历史进行反思;它提供一个坐标,让诗人得以定位自己在历史中的形象。

同样,“青山”意象在诗歌中也经常被用于暗示浓烈的情感。

31.梅子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32.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33.鸳鸯指恩爱的夫妇。

34.丁香指愁思或情结。

35.莼羹鲈脍:

借指思乡之情。

36.芭蕉:

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37.黍离:

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38.连理枝、比翼鸟:

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39.投笔:

指弃文从武。

40.楼兰:

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

  

41.请缨:

喻杀敌报国。

(三)意象传统内涵的不确定性:

咏柳诗而言,古人多以折柳表惜别,但有很多例子往往会打破我们的定式思维。

比如:

1.有的属于描绘柳的婆娑轻扬,讴歌迷人的春天的咏物诗;

2.有的借飞舞的柳絮象征诗人自由无拘的性格:

3.有的将随风飘舞的柳絮比作随风转舵的政客小人;

4.有的以风中飞舞的“柳条”象征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形象。

(四)题目类型: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怎样)的形象?

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五)分析方法

1.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掌握常见意象的特殊意义。

2.分析意象的个性色彩,了解诗人惯用手法。

例:

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归去来兮辞》: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和郭主簿》: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唐·杜甫《云安九日》: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

唐·白居易《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唐·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李商隐《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3.准确理解修饰词。

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六)答题步骤:

1.什么形象?

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强化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8分)

晓上空泠峡①  王罔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

①空泠峡:

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

②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

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敢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授徒。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

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

①小孤山:

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

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

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3.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

过湖俞桂

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

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1)“日暖风香正落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分)

阳光煦暖,和风播撒着花香,疏淡的梅花悄然飘落(2分),描绘了一幅和暖馨香的画面(2分)。

(2)这首诗是如何写景的?

请任选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4分)

(点明手法2分,分析准确2分)

①远近结合。

前两句写近景,扣题交待过湖的时令,渲染香暖和悦的氛围;三、四句写远景,远处若隐若现的山色如同水墨画横在天地间,一只白鸥由远处飞来,增添了画面的诗意。

远近结合,使画面层次分明,富有情趣。

②虚实结合。

前两句写实,叙事写景,小舟离开岸边荡起波纹,日暖风香正是梅花飘落的时节;第三句诗人调动想象,远处的山色缥缈迷蒙,如同水墨画上的色调。

虚实结合,调动读者用想象去补充山色、白鸥之外的画面空间,富有诗情画意。

③动静结合。

波纹荡开,梅花飘落,白鸥飞过,都有幽微的动感,行文灵动有趣;若隐若现的山色如同水墨画横在天地间的卷轴上,自有一番安静和谐之美。

动静相宜,美不胜收。

(答出其中的一种,且结合诗句分析即可;有其他说法,若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鹧鸪天

苏庠

枫落河梁野水秋,澹烟衰草接郊丘。

醉眠小坞黄茅店①,梦倚高城赤叶楼②。

天杳杳,路悠悠,钿筝歌扇等闲休。

灞桥杨柳③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

【注】①黄茅店,指的是乡村客店。

②赤叶楼,这里指女子所居之楼。

③“灞桥”句,汉代人送别,在长安灞桥折柳相赠,故后代以“灞桥杨柳”代指离别。

(1)词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4分)

开头两句,写旅途上所见的秋郊景色:

枫叶凋零,飘落河桥,野水退落,暮烟飘散,郊外山丘衰草漫漫,一片枯黄。

(1分)。

渲染出秋的寥廓、苍凉、萧瑟(1分),烘托出词人的离愁别绪(2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8分)

南柯子·忆旧仲殊

十里青山远。

潮平路带沙。

数声啼鸟怨年华。

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

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注】仲殊,宋代僧人。

(1)“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4分)

(1)运用了拟人手法。

(2分)借啼鸟声声慨叹年华虚度的惆怅,衬托出作者孤身漂泊在行旅中的凄凉寂寞之感。

(2分)

(2)词中“荷花”的含义是什么?

结合全词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分)

“荷花”表现了词人清操脱俗的品格。

(或清高自好、高雅洁净、出淤泥而不染等亦可)。

(2分)从全词看,表现了词人孤独冷寂、浪迹天涯的艰辛,借“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等句,反映了词人眷恋尘世的复杂心境。

(2分)

附诗歌鉴赏之语言

【例题展示】

阅读下面一道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3年高考)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

毒龙,指世俗欲念。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分别哪一个字用的好?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6分)

【答案】“咽”、“冷”二字用的好。

(1分)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2分)“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色(意境),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主旨)。

(3分)

【答题技巧归纳】

答题分三步:

1、找出妙用字,理解其本义。

(入手点)

[答案]“咽”、“冷”二字用的好。

(1分)

2、分析语境义(结合诗句的意思分析,翻译句子……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2分)如果用到手法(一般是修辞)还要答用了什么手法并解析手法。

3、总结妙用字的作用或诗歌主旨。

(表现了作者……的心情/描绘了……的意境)(写出诗歌的意境、主旨)“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色(意境),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主旨)。

(3分)

【强化练习】

六、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8分)

鹧鸪天

王寂

秋后亭皋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

沙鸥相对不惊飞。

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1)这首词的上片有两个字用得极为生动,请指出来并加以分析。

瘦、肥。

(1分)这两个字用拟人的手法,(1分)写出山的线条因云散去而清晰柔和,水面因秋雨变得宽阔,极有趣味。

(2分)

(2)有人说“久忘机”是这首词的关键,你是否同意?

结合词的内容说明理由。

同意。

“久忘机”说明作者的机巧之心已荡然无存,体现了作者淡泊恬静的超然情怀。

(2分)上片景物描写烘托出作者对恬美宁静的大自然的赞美与喜爱;下片通过写与沙鸥为伴,与柳溪父老为友,表达了自甘恬淡的情趣。

(2分)(其他回答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北斋雨后①

文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②。

雨后双禽来占竹,秋深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③,留客临轩试越茶。

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①此诗为宋神宗熙宁年间作者任兴元知府时作。

北斋是作者庭院中的书斋。

②放吏衙:

免去吏卒定时参见知府的惯例。

③吴画:

唐画家吴道子的画,此代指名画。

(1)有人认为,“雨后双禽来占竹”一句中的“占”字可改为“站”,你同意吗?

为什么?

(4分)

不同意。

(1分)“占”有占有、霸占之意,这里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鸟雀跳跃竹枝的欢喜得意神态。

(2分)若改为“站”字,就失去了欢快之态,变得索然无味。

(1分)

(2)从全诗看,诗人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情趣?

请简要分析。

(4分)

诗人表达了喜爱恬淡、闲适,厌倦官场生活的情趣。

(1分)作者首先写因喜爱北斋环境清幽僻静,免掉衙参;次写北斋雨后淡雅清新之景,再写诗人流连庭院美景,与好友赏画品茗;尾联直抒对旧日山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3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

书边事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