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76080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宜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宜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宜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宜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宜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宜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宜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宜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宜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宜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宜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宜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宜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宜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宜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宜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宜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宜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宜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宜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宜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docx

《宜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宜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docx

宜昌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

宜昌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

(2015——2017年)

 

二0一五年五月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1

第一章现有基础…………………………………1

第二章面临挑战…………………………………2

第三章总体思路…………………………………3

第四章发展目标…………………………………4

第二部分发展任务…………………………………5

第五章基础教育信息化……………………………5

第六章职业教育信息化……………………………7

第七章其他教育信息化……………………………8

第八章教育管理信息化……………………………9

第九章教育服务信息化……………………………10

第三部分重大工程…………………………………11

第十章基础设施完善工程…………………………11

第十一章教育平台建设工程…………………………13

第十二章应用能力提升工程…………………………14

第十三章应用活动推进工程…………………………15

第十四章智慧城市对接工程…………………………15

第四部分保障机制…………………………………16

第十五章统筹有力领导体制…………………………16

第十六章协同推进工作机制…………………………17

第十七章多方合作建设机制…………………………18

第十八章广泛应用激励机制…………………………18

第十九章经费投入长效机制…………………………19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实现《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湖北“国家信息化试点省”实施方案》提出的任务目标,结合市委市政府关于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宜学之城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经研究,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宜昌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

第一章现有基础

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

一是全市所有学校都接入了互联网,60%以上学校网络带宽达到10兆以上,城区教育城域网于2013年12月正式开通。

共有9个县市区已完成辖区内专网建设;二是学生用计算机比例达到9∶1;教师用计算机比例达到1.6∶1;以交互式电子白板和触控一体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班通”)班级覆盖率达到98%以上;录播教室、电子书包等其他新型教育信息化设施也逐步进入学校。

——率先启动了宜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建设。

从2010年起,市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先后开发了宜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一期项目(教师、学生、学校三大数据库)和二期项目(智慧校园管理与应用系统);市教育局开发了督导评估、素质评价等业务应用系统;各县市区也开发了诸多业务应用系统,为信息化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应用和教育管理活动逐步展开。

各地各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逐步与高效课堂创建、课程改革创新、教育教学研修、师生在线学习、学生作业减负、划片招生入学等教育工作相结合,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努力探索和创新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体制机制。

市、县(市区)两级都成立了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多方协同的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多数县市已经落实;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使用、购买服务的建设机制已有成功案列;专项督导、绩效考核的评价机制已经启动,为全市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第二章面临挑战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未来三年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破解。

——思想观念方面。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利用信息技术破解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问题,教育规划纲要特别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要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但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学校,落实到日常教育活动中仍有很大差距;与管理者的教育思想,校长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教学习惯等方面仍有很大差距;也与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现实需求有很大差距。

——应用能力方面。

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广大教师面对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需要系统培训,实践锻炼才能逐步掌握和提升,需要经历敢于使用、愿意使用、恰当使用的较长过程,需要结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融合和创新。

——体制机制方面。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包括建设、管理、应用三个阶段,又涉及教育管理、教育教学、教育服务三个领域。

需要在经费投入、运行保障、协调推进、流程再造、应用激励、考核评价等诸多方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第三章总体思路

全市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思路是:

以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市级平台为引擎,以业务应用为核心,以教育现代化为目标。

坚持整体推进,创新体制机制,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宜昌特色。

各地各校在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要遵从以下指导思想、工作方针和发展路径。

——指导思想。

坚持育人为本,立足各地实际,按照统一规划,分年分项实施,坚持应用驱动,确保工作实效。

——工作方针。

遵循教育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律;普及最基本的硬件设施和最基础的常规应用;坚持示范引领和全面推进的工作策略;提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度和对教育发展的贡献率;建立支撑长效良性发展的体制机制。

——发展路径。

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按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为基础设施建设和初步应用阶段(2008——2014);第二阶段为设施升级、应用融合、机制建立阶段(2015——2017);第三阶段为全面融合、创新发展阶段(2018——2020)。

第四章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到2017年,宜昌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进入中西部地区前列。

设施完善、运行畅通的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完成;广泛应用、深度融合的教育活动形成常态;区域性亮点、阶段性成果不断涌现;为教育现代化建设和宜学之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和重要贡献。

具体目标

——教育信息基础设施普及完善。

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行政机构普及高速互联的基础网络和信息化终端设施,全面建成信息化教学环境,高标准完成“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任务。

——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使用便捷的数字教育资源。

建好市级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形成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优质资源研发、汇聚、应用和管理机制,提升资源规模、质量和应用水平。

——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建立市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创新管理模式,重构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效能,服务教育受众,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以广泛应用为前提,以深度融合为核心,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为突破口,有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建一批教育信息化示范地区、示范学校、创新团队、优秀案例,形成丰富多样、亮点纷呈的信息化教学应用模式和研究成果。

——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从组织管理、经费投入、技术研发、队伍建设等多个环节保障我市教育信息化持续、快速发展,形成社会参与,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的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第二部分发展任务

三年内,主要完成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其他教育、教育管理、教育服务五大方面的发展任务,各地各校要制定实施方案、大胆创新探索、细化任务目标、确保工作落实。

第五章基础教育信息化

基础教育是全市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阵地。

基础教育信息化主要是为促进教育公平,实现高位均衡,创新教育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助力。

三年内,主要完成以下发展任务:

——提升信息基础设施配备水平。

重点是教学点,幼儿园,特教学校,山区县市。

条件好的地方和学校可适度超前,装备代表教育技术发展方向的新型教育信息技术设施。

全市所有基础教育阶段学校都要达到百兆光纤到校园、有线无线双覆盖、各类终端到桌面、网络教学无障碍、泛在学习可实现。

——建成各级数字教育资源系统。

率先建好市级教育资源平台,并与国家、省级平台对接,各地各校建设特色资源和地方资源,初步建立起基础教育各学段、全学科、多形式、易使用的教育教学资源系统,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和教育资源云服务。

——提高信息化教学的普及率和融合度。

所有教师都能完成电子备课、白板教学、网络研修、空间应用、OA办公五项基本技能。

建立学校班级空间、教师教学空间、学生学习空间,引导教师通过空间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帮助学生通过空间进行个性化学习与发展,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开展诸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专递课堂等教学模式创新和教学深度融合实践,形成亮点特色和阶段性成果。

——创建信息化环境下的评价机制。

以信息化为依托,重点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中小学生课业管理系统,教育督导评估系统,教育质量测评系统,教师专业发展管理系统等评价工具开发和全面使用。

——支持各地各校信息化应用创新活动。

第六章职业教育信息化

职业教育是全市教育信息化的薄弱环节。

职业教育信息化要紧紧围绕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三年内,主要完成以下发展任务:

——加强职业教育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校园网络建设,建立校级网络中心,有线和无线网络覆盖学校办公、教学和生活等所有区域,网络出口带宽满足教育教学要求;普及“班班通”等多媒体教学终端;建设职业院校数字校园,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间专用或混用的录播教室、1套数字校园广播系统、1套校园数字电视台系统和1间专用或混用的数字化阅览室,职业院校生机比达到5∶1、师机比达到1∶1。

——加快构建职业教育数字教育资源。

以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建设具有宜昌特色的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一批市级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

建设职业教育实习实训仿真中心,购买或开发一批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实现全市重点专业仿真实训全覆盖。

——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

建设个人网络学习空间,为全市职业院校每一个师生提供一个实名制的云端账户,通过空间开展教学活动;建设宜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系统,完善以信息化为支撑的人才预测、就业预警和专业调整机制,更好服务宜昌本地企业发展和经济建设;建设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管理系统;建立学生职业信息技术能力认证机制。

——加快信息化环境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初步建立职业教育教师技能标准,推动远程培训、考核和认证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建设,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师的比例。

通过远程培训、网络研修、工教结合、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方式,鼓励教师开展信息化环境下实习实训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提高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

第七章其他教育信息化

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其他类型的教育也是全市教育信息化的有机组成。

其他类型的教育信息化要契合特大城市建设、宜学之城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家庭教育、校外教育等有序发展,既为培养人才助力,又促进城市建设。

三年内,主要完成以下发展任务:

——初步建立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家庭教育模式。

一是按照智慧城市总体规划的“市民e家”方案,做好教育模块对接,为家庭提供教育公共服务;二是按照宜昌教育云总体规划的“宜教通”移动教育模块,为教师、家长和学生提供在线教育服务,特别是家校互联、作业管理、成长记录、个性学习、教育评价等工作。

——初步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校外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一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校外教育机构在线申报、行政审批、行为监管工作;二是引导和培育校外教育机构重点向学生兴趣培养、新型技术体验等方向发展,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正能量。

——为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宜学之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在宜高校要为宜昌教育信息化提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

第八章教育管理信息化

教育管理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难点,又是教育信息化持久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是实现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现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对此,全市上下必须统一认识,克难攻坚,三年内,主要完成以下发展任务:

——把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和执行力建设放在首位。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学校校长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职能部门和学校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主阵地。

要通过系列培训、督导考核、活动推动、示范引领、激励创新等多种方式,切实提升局长、科(股)长、校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能力。

实施教育管理者全员培训和高端领导力专题培训;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并强化结果应用;评选奖励教育管理信息化优秀人才和典型案例。

——加快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开发和应用。

以宜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依托三峡云计算中心的技术支撑和各地教育城域网的网络条件,搭建“宜昌教育云”,开发用于基础教育管理部门的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课业管理系统;用于督导管理部门的教育督导评价系统和行政审批管理系统;用于学校管理的智慧校园管理与应用系统;用于安全管理的视频监控系统;用于考试巡查、应急指挥、视频会议等工作的市教育信息指挥系统;用于公众服务的在线调查和网上查询系统。

——不断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的其他管理活动。

第九章教育服务信息化

教育服务信息化应成为宜昌教育信息化的地方特色和亮点所在。

三年内,主要完成以下发展任务:

——为教育在线查询提供技术支持。

开发各类服务系统,提供学校学位查询、学生(考生)证书查询、中考(高考)成绩查询、毕业生档案查询等网上查询服务;办好教育门户网站和开通教育官方微博微信,提供教育政策和教育资讯服务。

——为教育网上诉求提供便捷通道。

依托《宜昌教育网》和各级教育门户网站、校园网站,提供局长(校长)信箱、在线咨询、办事大厅、网络投诉等多种服务。

做好与《中国宜昌》网、市长热线、省教育厅监察系统的对接和即时服务工作。

——初步探索建立网上家庭学习系统。

一是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宜教通、市民e家客户端)等多种渠道推送公共服务、进行家校互动;二是探索与广电网络融合,把宜昌教育云的优质资源推送到有线电视专门频道供广大市民和家庭观看学习。

第三部分重大工程

实施重大工程是实现发展任务的主要抓手和具体措施,是需要在全市范围内重点加强和必须突破的关键领域。

各地各校要结合总体规划,切实抓好抓实。

第十章基础设施完善工程

考虑到全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已总体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能基本满足应用要求,三年内,主要任务是网络优化,设备更新,提档升级,保障运行。

分年度具体安排见表一至表二。

表一:

基础设施完善工程分年度行动计划

项目

目标

进度

2015

2016

2017

 

总目标:

校校通网络,无线全覆盖,全市有专网

分项目标:

1、宽带。

全部光纤接入,分类制定标准。

A类(市区学校、县城学校、高中学校、职业院校、管理机构)互联网宽带不低于100兆;B类(幼儿园、乡镇学校)互联网宽带不低于50兆;C类(农村学校、教学点)不低于20兆。

2、机房。

A类建有专用机房;B类建有专用机柜;C类建有简易网络管理设备。

3、专网。

全市建成“宜昌教育专网”并与市电子政务网络互联互通。

市级专网互联网出口宽带不低于1000兆,内网不低于200兆;县市区专网互联网出口宽带不低于500兆,内网不低于100兆;覆盖所有县市区及学校。

4、无线网络。

A类学校全面实现校内无线宽带网络全覆盖。

5、网站。

所有学校建成校园网站,以区域为单位实现网站集群管理。

6、网络改造。

校内教学区域、办公区域、生活区域、活动区域,都要架设网线、信息点数符合国家和省厅制定标准。

1、宽带。

三类学校达到标准的1/3水平。

2、机房。

30%的A类和B类校达标。

3、专网。

主城区(西陵、伍家、点军、高新区、市直)完成;夷陵区、兴山县完成并与市级互联,其他县市区区域内建成。

4、无线。

数字化校园试点校完成。

5、网站。

A、B两类学校达标。

6、改造。

A类达标。

1、宽带。

三类学校达到标准的1/2水平。

2、机房。

80%的A类和B类达标。

3、专网。

市、县实现互联,并与市电子政务网互联。

4、无线。

所有高中、职业院校全部建成;实验中学、实验小学,新建中小学建成。

5、网站。

C类学校达标。

6、改造。

B类达标。

1、宽带。

三类学校达到标准。

2、机房。

三类学校达到标准。

3、专网。

优化升级。

4、无线。

A类学校全部达标。

5、网站。

优化升级。

6、改造。

C类达标。

表二:

基础设施完善工程分年度行动计划(续)

项目

目标

进度

2015

2016

2017

 

1、办公电脑。

A类人员(专任教师、中层以上教育管理人员)每人一台办公电脑;B类(后勤、财务、医疗等其他岗位人员)能满足信息化条件下的办公需求。

2、计算机教室。

A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十个班一间教室配备;B类(普通高中)每十二个班一间教室配备;C类(职业院校)按有关要求,做到数量足够,满足教学。

3、数字阅览室。

每校建有数量相当的供一个教学班同时在线阅览的数字阅览室。

4、录播教室。

每校建有一间具有视频会议功能的录播教室,校舍条件具备的学校应建观摩区。

5、数字探究实验室。

A类校(高中学校、初中学校)建有物理学科、生化综合学科共两间数字探究实验室;B类校(小学)建有一间科学学科数字探究实验室。

校舍条件暂不具备的校可与常规理科实验室合建。

6、科技创新实验室。

每校建有以机器人、各类模型、软件编程、3D打印、科技创客为主体的科技创新综合实验室一间。

校舍条件具备的学校可分建。

7、智慧(未来)教室。

无线网络环境下,多个显示终端、人手一台智能平板、支持翻转课堂等新教学模式开展的教学场所。

A类学校(高中、城市初中)不少于三间;B类学校(其他中小学)不少于一间,校舍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可与录播教室共建。

8、数字化文科专用教室。

网络环境下,智能平板或电子白板,显示终端,专用软件、器材支撑的地理和历史教室。

A类高中学校各一间,其他学校可自主建设。

9、数字影院。

以学校报告厅、阶梯教室等为基础,网络环境、数字形体专用存储播放设备支撑的师生观看电影场所。

1、办公电脑。

A类达标。

2、计算机教室。

A类达标。

3、数字阅览室。

以区县为单位,不少于30%达标。

4、录播教室。

以区县为单位,不少于30%建成。

5、数字探究实验室。

以区县为单位,不少于30%建成。

6、科技创新实验室。

以区县为单位,不少于30%建成。

7、智慧教室。

以区县为单位,不少于三所学校启动。

8、数字文科专用教室。

升级示范高中,完成不少于3所。

9、数字影院。

有条件的区县和学校启动。

1、办公电脑。

B类达标。

2、计算机教室。

B、C类达标。

3、数字阅览室。

以区县为单位,不少于70%达标。

4、录播教室。

以区县为单位,不少于70%建成。

5、数字研究实验室。

以区县为单位,不少于70%建成。

6、科技创新实验室。

以区县为单位,不少于70%建成。

7、智慧教室。

以区县为单位,不少于30%学校建成。

8、数字文科专用教室。

省级示范高中完成。

9、数字影院。

以区县为单位,不少于一所学校。

1、办公电脑。

优化更新。

2、计算机教室。

优化更新。

3、数字阅览室。

全部达标。

4、录播教室。

所有学校全部建成。

(教学点除外)

5、数字研究实验室。

全部建成。

6、科技创新实验室。

全部建成。

7、智慧教室。

以区县为单位,不少于70%学校建成。

8、数字文科专用教室。

所有高中完成。

9、数字影院。

以区县为单位,不少于三所学校。

第十一章教育平台建设工程

正在开发的宜昌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是按照教育部提出的“三通两平台”任务目标和市政府规划的“三峡云”总体方案,已率先纳入智慧城市建设范畴的重大项目。

根据一个登陆窗口,两大应用功能(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三个网络空间(教师空间、学生空间、机构空间),四类服务人群(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的思路进行设计,并与国家平台、省级平台实现对接,与“三峡云”有机融合,为全市教育系统提供在线教育服务的教育云平台(宜昌教育云)。

分年度具体安排见表四至表五。

表四:

教育平台建设分年度行动计划

项目

目标

进度

2015

2016

2017

 

1、平台系统部署。

系统部署三峡云计算中心,具备支持5万用户同时在线的服务能力。

2、基础数据录入。

完成50万学生、5万教师(管理者)、500多所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数据录入、关联比对、及时更新。

3、学习空间建设。

不少于10万学生拥有学习空间;不少于4万教师拥有教学空间。

4、上级平台对接。

与国家、省厅平台对接。

5、移动学习工具。

6、县市分级部署。

7、系统结构优化。

完成第1——4项

其中第三项完成40%任务

完成第1——6项

其中第三项完成60%任务

完成第7项

1、学校OA办公系统。

2、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3、中小学生课业管理系统。

4、教育质量测评系统。

5、教育督导评估系统。

6、民办教育机构管理系统。

7、教师专业成长管理系统。

8、校企合作系统。

9、其他教育管理系统。

完成第1——6项

完成第7——9项

完成所有教育主要业务管理系统开发

表五:

教育平台建设分年度行动计划(续)

类型

内容与目标

进度

2015

2016

2017

 

1、数字教材。

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17门主要学科(人教新版、鄂教新版)。

完成人教版资源建设

完成鄂教版资源建设

补充完善

2、素材资源。

学科工具、虚拟实验、教育专题资源。

完成30%的任务

完成70%的任务

补充完善

3、学科资源。

学案、教案、题库、课件不少于10T的容量,并适时更新。

完成40%的任务

完成60%的任务

补充完善

4、其他公共资源。

其中从中央电教馆远程教育资源库下载不少于5T的资源量,并适时更新。

完成40%的任务

完成60%的任务

补充完善

5、本地资源

完成40%的学科

完成40%的学科

补充完善

6、个性资源

不少于3种个性资源

不少于6种个性资源

补充完善

第十二章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要求,是开展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前提,也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面。

重点从以下方面全面实施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贯彻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

——制定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意见。

依据国家和省厅相关文件精神,从任务目标、政策措施、组织实施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确保三年内、全市所有教师完成培训培养任务,达到培训要求,提升应用能力。

第十三章应用活动推进工程

推进应用活动广泛开展,形成浓厚应用氛围,不断提升应用水平,是三年内教育信息化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

——常规应用普及活动。

以学校为主,常年组织教师以电子备课、白板教学、网络研修、空间应用、OA办公为五项基本技能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及和达标活动。

——专项应用竞赛活动。

以县市区为主,定期组织多媒体教学大赛、微课制作大赛,组织区域内网络教研、录播课程研讨、本地资源评比等等系列化应用活动,认真组织参加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网上晒课活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组织的各类信息化应用活动。

——典型应用示范活动。

在全市范围内,创建3个以上教育信息化发展示范地区;30个以上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