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方案设计方法与思想.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76427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慧城市方案设计方法与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智慧城市方案设计方法与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智慧城市方案设计方法与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智慧城市方案设计方法与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智慧城市方案设计方法与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智慧城市方案设计方法与思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智慧城市方案设计方法与思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智慧城市方案设计方法与思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智慧城市方案设计方法与思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智慧城市方案设计方法与思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智慧城市方案设计方法与思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智慧城市方案设计方法与思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智慧城市方案设计方法与思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智慧城市方案设计方法与思想.docx

《智慧城市方案设计方法与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城市方案设计方法与思想.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智慧城市方案设计方法与思想.docx

智慧城市方案设计方法与思想

智慧城市方案设计

方法与思想

一、设计背景

平安是老百姓最基本的要求,和谐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

在城市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让老百姓生活平安、幸福,如何让社会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经营管理的热点问题。

市是自治区下辖地级市,位于东南部,是蒙冀辽三省区接壤处,蒙东辽西冀北地区(旧热河地区)经济中心、区域中心城市。

被自治区政府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是中华文化发源地之一,境有红山文化遗址。

地处环渤海经济区和东北经济区的腹地,京津冀协同发展辐射区,2015年GDP总值为1861.27亿元,是中国50家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之一。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安全与城市管理作为“和谐社会”的主要因素,如何能够提高人民群众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安全感,如何能够更好的保护城市的历史资源、旅游资源,如何解决日益增长的人口与车辆带来的交通问题,如何能够把城市经营管理好,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突出了“信息化”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而城市信息化的目标就是建立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系统的提出与推广,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和推动了城市经营管理的优化与升级。

城市数字化系统作为一项切切实实的民生工程,它的建设与实施提高了城市在的综合治理、安全管控、应急指挥等方面的执行能力,极大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安全感。

智慧城市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容的城市发展的新模式,是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具有更强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具有更强的创新发展能力。

建设智慧城市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带动信息产业与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彰显城市特色。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围在建的智慧城市已达1000多个,未来还会保持年均20%的增长速度。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将助推智慧城市的建设,实现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以及更深入的智能化。

云计算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服务模式和计算模式,具有虚拟化、伸缩性、多租户等特点,为解决智慧城市建设规模分布式数据管理、面向服务应用集成、快速资源部署等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手段,可以助力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对云计算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产业机遇高度关注,纷纷出台相关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加快推动云计算的发展和应用,抢占未来云计算产业的战略制高点。

云计算已经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领域之一,是未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智慧城市”不仅仅是物联的城市,更是一个通过云计算、深度分析、可控制的城市。

二、打造智慧城市需要的四大要素

以人为基础:

城市里应该有良好的就业和创业环境,适宜居住,居民的购买力要随着经济增长不断提高。

以土地为载体:

城市从“平面化到立体化”发展,推动“精明增长”,势在必行。

以信息为先导:

物联网、传感网等方兴未艾,在可见的将来,城市信息化将随着技术升级而不断加快。

以资本为后盾:

中国的城市发展,单靠政府财政投入远远不够,需要调动民间资本的力量。

三、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

1、提升城市智慧水平

智慧城市中的人、财、物、信息等等所有的功能单元流畅运转,实现全社会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

建立具有强大数据分析能力的云计算平台将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云计算平台可以成为智慧城市的“大脑”,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储与计算,并节约运行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2、整合城市的信息资源

城市各个领域之间是一种网状关系,是相互依赖的。

云计算平台能够实现数据交换整合,做到全方面的信息共享,为预测和决策提供有力的智慧参考。

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融合,它是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当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相融合时可以直接带动新兴产业的产生,间接推动城市传统支柱产业的发展。

在构建云计算平台的过程中,需要将政府职能与信息技术充分融合,解决医疗、交通、教育、金融、能源供给、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一系列社会管理服务问题。

云计算为智慧城市的持续繁荣创造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3、智慧云将以多种形态支撑城市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是非常庞大的工程,涉及到城市管理、交通、社区生活、医疗卫生、金融商务等多个领域。

支撑智慧城市建设的智慧云在上述领域表现出多种形态。

而智慧城市系统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治安监控、综合治理监控、调度指挥管理的存在的不足,促进了城市治安、综合治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了防、控制与打击于一体的完整链条,为城市治安信息化管理、远程指挥提供安全可靠的运行平台。

四、智慧城市建设的作用

随着城市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

而在全球信息化趋势下应运而生的智慧城市建设,将会带动一大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产业带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发展。

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将充分发挥产业辐射作用,服务于城市建设。

据世界银行测算:

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智慧城市”的建设,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实施全方位的智慧管理,将能增加城市的发展红利2.5到3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实现4倍左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引领未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方向。

基于“智慧+互联+协同”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是推进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与全新城市运营理念的融合,从而推动城市规划建设上台阶,城市公共服务上水平,为创新城市运营模式提出新方法、新思路。

智慧城市这一新思路的提出,不仅是对存在问题的小修小补,更是站在现代城市运营、“强市”持续发展的高度,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前瞻布局,对先进技术和人才的战略投资,对更多服务型工作岗位、培育有竞争力的现代信息服务行业的创造,从而构建响应21世纪发展需求,实现城市经济与自然环境更加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家园。

智慧城市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很有可能推动城市围生产、生活、管理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和节约城市中各种物质和能源的投入,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城市环境污染,使市场配置资源的效果进一步改善,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全新发展形态的城市化道路。

建设智慧城市,有利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城市抢占未来制高点、争创发展新优势,把现代化城市建设全面推向新阶段的战略举措。

智慧城市建设,将给城市带来“发展红利”。

五、“智慧城市”的前景

实现了智慧城市:

不仅可以在食品上安装传感器,对食品进行监控,在人身上也可以安装不同的传感器,对人的健康参数进行监控,并且实时传送到相关医疗保健中心;可以利用部署大街小巷的监控摄像头,实现图像敏感性智能分析并与110、119、112等交互,实现探头与探头之间,探头与人、探头与报警系统之间的联动,从而构建和谐安全的城市生活环境;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实现各类消费电子产品、通信产品、信息家电及智能家居等设备,通过不同互联方式进行通信和数据交换,实现家庭网络中各类电子产品之间的“互联互通”、“智慧城市”应用方面非常广泛,包括智能运输、智能建筑、数字化医疗、公共安全等等,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方面。

“现在在地球上发生的很多事情我们无法清楚了解,譬如汶川震、地震,舟曲泥石流等,所以我们希望让城市更智慧,让我们可以预测到地球、城市可能会发生什么问题,以便于我们进行早期预防,尽可能减少损失。

”、如今的技术已经可以让传感器越来越微小化,甚至可以进入细胞中监控细胞的状况。

以后人的梦境、思想都可以实现物联网。

对于如今正在热播的《盗梦空间》中进入梦境获取信息的情节,随着技术的发展,这有可能在将来实现。

六、设计标准

智慧城市系统的建设依据国家相关法律规章、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相关研究成果等资料进行规划设计,具体如下:

(1)平安城市建设方面

Ø《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技术标准》(GA/T669-2008)

Ø《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系列标准》(GA/T669-2008)

Ø公安部关于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的建设、管理、应用规性文件(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汇编2009年3月)

Ø《中华人民国公安部行业标准》(GA70-94)

Ø《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GA/T367-2001)

Ø《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GB50198-94)

Ø《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GBJ115-87)

Ø《安全防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A/T75-2000)

Ø《道路交通安全行为图像取证技术规》(GA/T832—2009)

Ø《机动车号牌图像自动识别技术规》(GA/833-2009)

Ø《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A/T496-2009

Ø《建筑及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GB/T50311-2000)

Ø公安部《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系列标准规》

Ø《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网络层安全协议》(GB/T17963)

Ø《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GA216.1-1999)

Ø《计算机软件开发规》(GB8566-88)

Ø《安全防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94)

Ø《安全防工程技术规》(GB50348-2004)

Ø《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GB50174-93)

Ø《建筑物防雷设计规》(GB50057-94)

Ø《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GB50343-2004)

Ø《安全防系统雷电浪涌防护技术要求》(GA/T670-2006)

Ø《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JGJ/T16-92)

(2)智慧城市管理方面

Ø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2]17号)

Ø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CJ/T213-2005)

Ø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编码及数据要求》(CJ/T214-2007)

Ø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地理编码》(CJ/T215-2005)

Ø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建设规》(CJJ/T106-2010)

Ø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监管数据无线采集设备》(CJ/T293-2008)

Ø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绩效评价》(CJ/T292-2008)

Ø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监管案件立案、处置与结案》(CJ/T315-2009)

Ø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建设导则(试行)的通知>》

Ø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城[2005]121号《关于推广市东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意见》

Ø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城客函[2005]100号《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试点实施方案》

Ø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办城函[2007]42号《关于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Ø《现代设计工程集成技术的软件接口规》(GB/T18726-2002)

Ø《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GB/T8567-1988)

Ø《计算机软件需求说明编制指南》(GB/T9385-1988)

Ø《现代设计工程集成技术的软件接口规》(GB/T18726-2002)

Ø《安全技术防规工程技术规》(GB/T75-94)

Ø《安全防工程技术规》(GB50348-2004)

Ø《安全防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94)

Ø《安全防系统验收规则》(GA308-2001)

Ø《安全防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A/T74-2000)

Ø《软件工程国家标准》(GTB856)

Ø《信息技术互连国际标准》(ISO/IEC11801-95)

ØGB/T2260中华人民国行政区划编码

ØGB/T79291:

2000、1:

1000、1:

2000地形图图式

ØGB11714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

ØCJJ100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规

ØGB17733.1地名标牌

ØGB/T18521地名分类与类别代码编制规则

ØGB/T10114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码规则

ØCJJ103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标准

(3)智能交通建设方面

Ø《中华人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Ø《中华人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Ø《公路交通安全实施设计技术规》(JTJ074-2003)

Ø《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A/T496-2009)

Ø《道路交通安全行为图像取证技术规》(GA/T832—2009)

Ø《机动车号牌图像自动识别技术规》(GA/T833—2009)

Ø《公安交通指挥系统工程建设通用程序和要求》(GA/T651-2006)

Ø《公安交通管理外场设备基础施工通用要求》(GA/T652-2006)

Ø《公安交通指挥系统工程设计制图规》(GA/T515-2004)

Ø《安全防工程技术规》(GB50348—2004)

Ø《安全防系统雷电浪涌防护技术要求》(GA/T670-2006)

Ø《交通电视监视系统工程验收规》(GA/T514-2004)

Ø《机动车测速仪》(GBT21255-2007)

Ø《报警图像信号有线传输装置》(GBJ115-87)

Ø《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17859-1999)

Ø《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GB50343-2004)

Ø《安全防工程程序与要求》(GA/T75-1994)

Ø《安全防系统验收规则》(GA308-2001)

Ø《安全防系统通用图形符号》(GA/T74-2000)

Ø《邮电通信网光纤数据传输系统工程施工及验收暂行技术规》

Ø公安部《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3111”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Ø公安部《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框架》

Ø最新国家和地方标准规。

 

(4)城市应急指挥方面

Ø《中华人民国公安部行业标准》GA70-94

Ø公安部《县、市级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技术规》

Ø《程控数字用户自动交换机通用技术条件》GB/T14381-93

Ø《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规》GB/T18578—2001

Ø《数字程控调度机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YD/T954-1998

Ø《城市警用地理信息系统标准体系》GA/Z01-2004

Ø《城市警用地理信息分类与代码》GA/T491-2004

Ø《计算机软件开发规》GB8566-88

Ø《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GB8567-88

Ø《中华人民国电信条例》

Ø《电信网间互联管理暂行规定》

Ø《MPT1327信令标准》

Ø《350M集群移动无线电标准》

Ø《119火灾报警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B16282-1996

Ø《邮电部交换总规划书》

Ø《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设计规》GB50313-2000

Ø《公安部指挥中心110系统指导规》

七、设计原则

(1)基础架构层的设计原则

市智慧城市系统的基础架构层建设需以云计算技术中的IaaS(基础架构即服务)构建,需遵循“统一管理与分配、保障业务连续性与稳定性、智能化、可扩展、可迁移”的设计原则,以充分保障与支持应用系统的实际需求为目标,实现智慧城市系统的底层云架构。

Ø统一管理与分配

基础架构层必须能够统一管理智慧城市系统中所使用到的计算、存储、网络资源,在设计上必须符合云计算IaaS层面的技术要求;同时可根据应用系统的实际使用需求,将基础架构的计算、存储、网络资源进行统一分配。

Ø保障应用系统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基础架构层需通过灾备、还原等方式保障整个智慧城市系统中应用系统的高可用状态;同时通过快速恢复等技术手段基础架构保障应用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智能化

基础架构层必须在设计上采取智能化的设计理念,当智慧城市应用系统遇到使用高峰时能够为其分配更多的计算、存储、网络资源;当应用系统达到使用低谷时,自动回收多余的资源,整个过程必须是弹性的、智能的、无需人员参与的。

基础架构可扩展

基础架构层在设计初期,需采用可以扩展的架构设计。

当智慧城市系统需要进行计算、存储资源扩展时,可直接进行扩展工作,无需停止整个智慧城市系统的运行状态;同时需保障正在运行的业务系统可在不停机的情况下进行扩展与维护工作。

Ø可迁移

基础架构层必须保障整个智慧城市系统是处于一个可迁移的环境下运行,当需要进行资源整合或项目整合时,能够整体打包迁出与迁入。

(2)业务层设计原则

市智慧城市业务层的建设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技术先进、突出应用、稳定可靠、资源共享、信息安全”为原则,确保系统的设计和建设满足城市管理的全局需求,体现城市管理的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领先水平。

Ø统一标准

智慧城市系统的建设必须统一标准,系统建设在符合国家、行业相关标准及地方标准的建设要求基础上,“统一编解码标准、统一联网协议、统一控制协议、统一编号规则、统一图像标注、统一位置标识”,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系统架构,整合治安监控资源、道路监控资源、市政资源、社会资源和已建资源,在同一的标准框架下实现统一部署、资源共享、平台共用,构建全网各种设备接入、各子系统互联互通、区域视频信息系统互联共享的信息管理系统;

Ø统一规划

智慧城市系统的建设必须统一规划,按照政府统一要求和部署,采用高科技、新方法对城市管理进行综合分析和管理监控,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运行效率,增强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加快城市数字化进程;

Ø技术先进

采用主流的、先进的技术构建系统平台,满足可视化社会治安防控需要,为城市数字化管理、公安治安监控、政府市政管理、应急联动指挥等提供业务支撑,促进城市图像信息综合应用,具有先进的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水平,实现“指挥点对点可视化、系统运行数字化、应对决策扁平化”,使城市可视化管理、应急指挥和治安防控数字化水平进入全国的先进行列;

Ø突出应用

智慧城市系统的建设必须突出应用,鉴于系统技术复杂,投资巨大,在建设中应以现实需求为导向,以有效应用为核心,以技术建设与工作机制的同步协调为保障,确保系统能有效服务于公安和政府工作的需要,充分利用视频信息资源,结合各种应用业务,围绕打造“智慧城市”、创造“平安城市”、保障和谐的城市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治安条件,不断提高公安机关预防、打击犯罪、严密治安管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的行政执法的水平;

Ø稳定可靠

智慧城市系统的建设不是各种视频资源的简单组合,而是统一标准构架下的有机组成,系统采用的软硬件根据统一的规、协议和要求选型,根据最新的标准规,并经过具有相应资格的软件评测中心、产品检测中心的测试,质量达标,性能稳定,能够持续有效运行,满足城市管理7*24小时不间断持续运行的需要;

Ø资源共享

智慧城市系统的建设应满足各部门、各应用系统对监控图像共享的需求,为监控资源数字化整合共享提供接口支持。

视频信息不仅要满足治安管理、城市管理、交通管理、应急指挥等的需求,而且还能兼顾灾难事故预警、安全生产监控、环境等方面对视频图像的需求;

Ø信息安全

智慧城市系统构建信息传输专网,保证专网专用,安全畅通,社会监控资源通过互联网或VPN接入时,需采用严格的网络隔离和安全措施;不同专网之间,如公安视频专网与城管政府网之间也应采用严格的网络安全和隔离措施,确保各专网的信息安全。

八、智慧城市建设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要确立更加开放,更加高远的指导思想,应始终坚持体现城市特色的创新发展思路,注重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加强组织保障,提高认同度,扎实有序推进。

重点应把握以下几点:

1、梳理“智慧城市”的规划思路。

建设智慧城市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首先要考虑怎么才能便捷利民,以人为本;其次考虑政府来如何提高治理体系;最后应该从供给侧改革方面考虑企业如何转型升级。

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还需从政府的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监督、经济调节这四大职能进行考虑,如何从这四个方面分析整合市目前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成绩,以及计划实施建设的信息化项目工程。

要思考建设智慧城市可以解决市的哪些问题。

2、智慧城市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相关重大战略和政策。

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信息化持续发展的过程,必须遵循国家信息化整体发展战略,保持与国家相关宏观政策相一致。

尤其要注重与国家“两化融合”发展战略相结合,与“三网融合”、物联网、3G通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与发展低碳经济相结合。

从而,从全局上把握好智慧城市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科学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3、智慧城市建设应注重体现城市特色。

智慧城市建设不可千篇一律,每一个智慧城市都应具有独特个性,能够支持该城市发展目标和更好发挥城市特色的承载体。

要着力发展基于高新技术的战略型、先导型产业,产用互动,以用促产,以产推用,打造新一轮经济增长极,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智慧系统建设应优先实施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社会安保等重大民生项目,通过示带动,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应用体系建设。

4、智慧城市建设应建立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要上升为城市党委和政府的意志,确定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编制依据。

确定以市“十三五”规划中关于市信息化的发展建设要求以及国家、自治区发展规划政策为顶层设计编制的主要方向和依据。

认真研究,抓住时机,用创新的理念,对原有管理体制进行功能再造,研究制订高起点的、具体的、实用的政策支持体系,切实促进智慧城市的发展。

5、智慧城市建设应建立强健的组织协调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广,并且受体制和机制方面问题的制约,推进难度大,因此,智慧城市建设更应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主导部门和一系列支持系统。

主导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导与协调作用,整合和集中智慧城市各参与主体的力量,同时还要推动智慧城市研究机构、专家咨询系统和知识支撑体系的建立,加强和深化智慧城市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创新,充分挖掘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的集体智慧,努力形成“顶层管设计、中层管协调、底层管落实”的工作机制。

6、智慧城市建设应进行广泛深入的舆论宣传引导。

智慧城市建设不但是政府和企业关注的事情,还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应注重舆论宣传和引导,提高政府、企业、市民对智慧城市建设理念的认同度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协同度,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