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练习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78156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练习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综合练习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综合练习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综合练习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综合练习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综合练习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综合练习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综合练习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综合练习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综合练习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综合练习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综合练习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练习二.docx

《综合练习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练习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综合练习二.docx

综合练习二

(2013·宜昌市)二、欣赏梦想花朵之美丽;(13分)

逐梦

金红柳

①每个人都会做梦,梦就像是一个人的灵魂,伴随人的一生。

梦既司空见惯,又神秘莫测;梦既虚无飘渺,又真实可见。

②关于梦,从古到今始终有一层神秘的色彩。

大脑到底是如何形成那些无拘无束的梦呢?

迄今为止,众说纷纭。

目前公认的观点是:

从生理上看,人的睡眠总是处于有规律的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的交替之中,梦是快波睡眠的一种表现,人在此阶段,供给大脑皮质的血流量增加,耗氧量也增多,这时不仅呼吸加快,心跳和血压也出现波动。

这说明此时人虽处于睡眠状态,但大脑皮质的某些区域仍处于紧张的活动状态,梦就发生在这“动乱”之际。

从心理上分析,就如古人所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的确,梦的内客与白天发生的事情有关系,但梦决不都是日常生活的翻版,而是生活内容经过“改装”后的产物。

比如,梦见从山上掉下来,可能预示着害怕失败或者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

但要记住梦是经过“伪装”的,现实只是梦形成的基础。

③梦,正是囤为它所具有的这种特殊的“现实性”和“理想性”,广大文人志士乐于用梦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或情感追求。

李白借用“忽复乘舟梦日边”,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南朝乐府《西洲曲》吟出“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感叹“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游子的思乡之苦黯然销魂,也只有在梦中得到暂时的慰藉。

甚至毛泽东都感叹“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④梦,它不仅让我们充满希望,更激发我们的斗志与追求。

如今一个响亮的词汇——“中国梦”,正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激励着每一个炎黄子孙。

千百年来,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引领着我们不停地在寻梦、追梦。

他们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A,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B,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C,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D,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大平”。

⑤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不懈追求和美好的向往!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

中国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世界必将见证,一个更加美丽的中国梦将在我们手中梦想成真!

15.仔细阅读文段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梦形成的原因。

(2分)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相关内容概括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要认真通读题干指定的段落,熟悉该段的内容,看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讲梦形成的原因,原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就本题而言,作者是从生理上和心理上两方面来讲梦形成原因的。

【标准答案】梦形成的原因:

从生理上看,人处于快波睡眠状态时,大脑皮质的某些区域仍处于紧张的活动状态。

从心理上看,梦的内容与白天发生的事情有关系,它是生活内容经过“改装”后的产物。

16.文段②为了说明梦的形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列举出两种即可)(2分)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说明方法判断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先要熟悉说明文中常见的说明方法法,如举例子、列数字、做比较、打比方、引用等。

就本题而言,从第②段的“比如,……”来看,作者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从先讲生理,再讲心理来看,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还有作诠释等。

【标准答案】举例子、分类别。

17.文段③中画横线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1分)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关键句在文中作用理解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要看划线句在文中什么位置,一般地,如果在文章开头,有开启全篇,领起下文说明对象的作用;若是在文章中间,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倘若在文章结尾,则有总结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题划线句置于文章中间,所以,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标准答案】承上启下或过渡。

18.“悲壮与豪迈”“浩然之气”“使命与责任”“一腔情怀”四个短语,是从文段④中抽出来的。

请根据文意,将他们还原到文中的A、B、C、D处。

(3分)

ABCD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词语归位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要通读第④段,从空白前的诗句意思中领悟填词的相关信息,如A处,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知,应填“一腔情怀”;同理B、C、D处分别填写“浩然之气”“悲壮与豪迈”“使命与责任”。

【标准答案】A.—腔情怀。

B.浩然之气。

C.“悲壮与豪迈”。

D.使命与责任。

19.文中说“广大文人志士更乐于用梦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或情感追求”。

请仿照文段③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横线上再补写一例(补写的句子中不得再引用文中已出现的诗词句)。

(3分)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仿照例句补写句子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要先看懂例句的特点,从例句来分析,其结构特点为:

“×××(什么诗人)借用×××(诗句),表明×××(什么意图)”,仿写时,可按这样结构套写。

【标准答案】示例:

陆游借用“铁马冰河入梦来”,表明自己为国戍边的渴望。

20.成大器者不管身处何处,梦想都不会消失。

陈涉虽佣耕田垄,但面对同伴的嘲笑,发出感叹“嗟乎!

!

”请将陈涉的话补充完整。

(2分)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文名句积累默写能力的考查。

【答题思路】解答这题,必须调动对文言名句的积累,根据题干的相关提示默写,本题默写的内容提示非常清楚,没有难度。

默写时,不能有错别字。

【标准答案】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2题。

(19分)

向泥土敬礼

耿立

①人们说乡村是泥土做的,是啊,木镇的一切都在泥土上。

木镇的人不识字,但不妨碍他们把泥土当作《圣经》,他们知道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泥土给的,炊烟呼吸,鸡啄驴鸣,花草物种,这些只是“圣经”上不同的文字。

②如果说草的种子是汉语印制的,父亲能读懂;那村长折腾土地的脾气就是英文印制的,他读不懂。

因为有时村长让大家种水稻,但却颗粒无收。

父亲说我们这里的地寒,水稻是金贵喜暖的玩艺儿,泥土有脾气,种子也有脾气,你不要拗,你能把庄稼种到石板上?

③有时,我看到父亲在田埂上扛着锄头走,一遇到牛从对面思索着走过来,父亲就退后一步,虽不像西方的人把手捂着胸脯那样,但绝对的虔敬,如同除夕从祖坟上把先辈的神灵请回过年一样。

父亲相信牛和人一样,离头三尺的地方有神灵。

④父亲的手,虽然如树皮一样皱褶苍老,有点变形,条条青筋如蚯蚓,但有着泥土的温暖。

我一握的时候,就感觉像庄稼的汁液传到我的血管,这是泥土的温度。

这样的手在泥土里绝对灵活,他锄地时,绝对不伤害庄稼,而对草,也是尽量照顾,只要和庄稼和谐相处,父亲是不会对草痛下杀手的。

⑤父亲年老了,手指有时不太灵便。

有一年惊蛰后,他在麦田松土的时候,不小心把一根在泥土下路过的蚯蚓斩断了,父亲内疚喃喃:

这怎么好,这怎么好。

父亲停下手,拿眼睛乜斜我一下,从兜里掏出一枝卷烟,咝咝地吸着,然后闭上眼睛。

他说出了令我吃惊的话:

让我装死一会。

他这是在推己及物想象蚯蚓的痛吗?

⑥即使冬令时节,父亲也闲不住。

他会和叫做家贼的麻雀对话,有时就撒出一些苞谷给这些小家伙,作为对它们一年来在窗前恪尽职守叫醒农人的犒赏。

有时父亲要在阳光晴好的时候堆粪翻粪晒粪,这是对泥土的滋补。

你想,他们陪伴着小麦走了一春,陪伴着苞谷走了夏季秋季,如今到了该歇息的时候,就如女人产后要吃红皮鸡蛋喝红糖水。

父亲还会到田地里去,他像逡巡的士兵,把泥土里的瓦块、砖头剔除了,怕这些骨头硌着睡眠的泥土,怕在地里漫游的小动物们闪了腰,怕来年开春撞坏了犁耙。

父亲心里最清楚,土地糊弄不得,土地和人是兄弟,多少辈子都比邻而居,对土地好也是对自己好。

⑦从地里回来的父亲脸上有一块泥巴,母亲想用手抠下,又想卷起衣襟擦,父亲招呼了一下说不用了——父亲羞涩了,但母亲的亲昵是对劳作的一种尊重。

泥土在脸上怎么了?

有时米粒和碎馍掉到地上,父亲拾起吹一下,或者母亲用衣襟擦一下,就填到嘴里。

泥巴在父亲的脸上,不就是土地的徽章么?

作为对一辈子的老邻居的奖赏,是否在父亲的脸上撒一把草籽,用洗脸水一浇就能发芽?

诗人雅姆说:

如果脸上有泥的人从对面走来

要脱帽致敬先让他们过去

⑧是啊,我们什么时候,对有泥的人有过足够的尊重呢?

我们向泥土敬个礼吧。

(选自《散文》2012年第3期,有删改)

18.通读全文,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父亲”敬重泥土及其生灵的具体表现。

(4分)

19.品味文章第⑥自然段画横线句子的语言特色。

(4分)

20.你如何理解第⑦自然段中“泥巴在父亲的脸上,不就是土地的徽章么”这句话?

(3分)

21.文中引用诗人雅姆的诗句有何作用?

(3分)

22.联系全文回答,我们为什么要向泥土敬个礼?

(5分)

【答案】18.(4分)①懂得泥土和种子有脾气“不要拗”;②与牛相遇时虔敬地后退避让;③不对草们痛下杀手;④误斩蚯蚓后深感内疚;⑤撒些苞谷给麻雀作犒赏;⑥用粪滋补泥土;⑦剔除泥土里的瓦块、砖头;⑧拾起米粒和碎馍,吹一下就填到嘴里。

(每点1分,概括出4点即可得4分。

19.(4分)示例:

运用比喻修辞,将“父亲”比作逡巡的士兵,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清除田间杂物时认真、仔细的神情。

或: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泥土、小动物以人的情态,活泼生动,富有情趣。

或:

运用排比修辞,父亲的连续三个“怕”,强烈地表达出父亲对土地及其生灵的关切之情(点明所用修辞手法1分,略加分析1分,表达作用或效果2分。

意思对即可)

20.(3分)①父亲不嫌脸上的泥巴脏,反而将其当作农人的一种荣耀;②父亲脸上的泥巴也是土地对父亲的一种特别的奖赏;③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对泥土的无比尊重以及他和土地之间如同兄弟、邻居一样的亲密关系。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

意思对即可)

21.(3分)①点出文章的中心;②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诗意(美感);③深化作者的感情。

(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3分。

意思对即可)

22.(5分)大地上的一切都是泥土给的,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2分)土地上的农人更具有淳朴宽厚、钟情于土地、热爱劳作的优秀品质。

(2分,说出其中一点品质即可)向泥土致敬,就是向滋养我们的土壤和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致敬。

(1分)

5.碎片阅读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

请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

(6分)

材料一:

中国成年人使用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各类数字媒介的阅读率为24.5%,其中更有约2.8%的人只阅读数字媒介而不读纸质书。

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刘稳说?

“上大学后开始接触新媒体,主要有手机报浏览新闻或直接浏览网页,以及看电子书。

这种新媒体作用于人们无聊的、碎片的时间,方便而快捷,操作也容易,更利于随身携带,见缝插针地阅读。

(中国新闻网2013年6月7日)

材料二:

“微博体”走马灯般亮相,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句“你来或者不来”就堂而皇之成了“见与不不见体”。

每一个“体”都很短命——存活时间三天至一周不等,它的生命取决于下一个“体”到来的频率。

“甚至有学生感叹:

都不知道140字以上的东西怎么写了。

”上海中学语文教师李莹莹对此表示担忧。

(屈一平《要屏幕阅读,还是图书阅读》)

材料三:

前不久,一个《我用1000条微博的时间来读一本书》的帖子,引起了网民的热议和大量转载。

文中提到:

“作家要写成一本书,不同于写一篇博客,写一次报道,他动用的是他全部的人生经历,从构思到写作,花上几年,每一个句子都有过推敲,每一个观点都是深思熟虑过的,再静静等待从流行到成为经典。

(罗荣海《网络时代别冷落了经典》)

(1)请结合材料概述什么是“碎片阅读”。

(2分)

(2)“碎片阅读”可能会对人有什么不良影响?

请结合材料概括。

(2分)

(3)根据材料说说“经典”有哪些特点。

(2分)

(意思对即可)示例:

“碎片阅读”就是指通过手机短信、电子图、网络等媒介(媒体)进行的方便快捷的、零碎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方式。

(意思对即可)  

(2)①只注重信息的读取,往往缺乏深层的思考;②易导致学生书面表达能力下降;③读者容易养成随意性(如随时读、随时写、随手转、随口评)(意思对即可)  

(3)不设统一答案。

要点:

①内涵厚重(答出“动用的是作家全部的人生经历”算对);②精心创作(答出“构思、写作都经过推敲和深思熟虑”算对);③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意思对即可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8分)

围绕教材中涉及到的经典文学作品,你班开展了“集体视听”系列活动。

(1)【话剧欣赏】活动中,你和同学们一起观赏了《(陈毅市长)选场》的话剧视频。

其中有一段对话:

齐仰之(笑)妙,妙!

陈市长真不愧是共产党人的化学家,没想到你的光临使我这个

多年不问政治、不问世事的老朽也起了化学变化!

陈毅我哪里是什么化学家哟!

我只是一个剂,是个催化荆。

晓华同学不理解台词中“催化剂”的言外之意,请你结合所学的剧本内容向他做一个解

说。

(3分)

(2)【广而告之】话剧欣赏活动结束后,大家决定把这段话剧视频向全

校宣传推介。

①语文老师给右边的话剧海报配写了一则广告语——三分钟与三十分钟的对话。

请你对这则广告语的妙处进行点评。

(3分)

②在宣传推介的过程中,晓华同学打算开展征集对联下联的话动。

他拟出的上联是“陈市长亲顾茅庐得良才”,请休尝试对出下联。

(2分)

6.

(1)陈毅对齐仰之的思想变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2)①陈毅以高超的谈话技巧,让齐仰之打破谈话不超过三分钟的界限,直到三十分钟,甚至要秉烛夜谈,体现了陈毅求贤如渴,语言幽默睿智,齐仰之固执质朴,有浓厚的爱国热情.②示例:

齐博士打开门扉遇知己

解析:

此题结合专题、语文实践活动考查对戏剧的把握。

(1)考查对语句言外之意的把握。

言外之意,就是“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见《现代汉语词典》),是口语交际的一个重点,也是在日常生活领域和特定场合下经常用到的一种说话方式。

完成此题,应知道“催化剂”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2)①考查对广告的赏析。

在赏析的时候,可从修辞、写作手法、动词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②考查对对偶修辞的把握。

对偶要求字数

相等、句式一致、词性相对、结构相应、内容相关。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冶

的古矿冶遗址和阳新的布贴画征服了无数热爱它们的人们。

(“人们”改为“人”)

B.丛平平经过认真的筹备,一个名为“CY故事”的故事贩卖店在淘宝网上正式开张了。

(“经过”提到“丛平平”的前面)

C.我们如果把中国自己的事情不努力搞好,那么在当今世界上就很难有发言权了。

(“不”提到“把”的前面)

D.歌星、影星多是中学生崇拜的偶像,他们将青春的热情乃至痴情恣意挥洒,常常

荒废学业。

(“他们”换成“我们”)

【答案】4.D(“他们”换成“中学生们”)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小说的原因,在于这些作品大多思想感情丰富细腻,而且叙述方法自由活泼。

(语意重复,“之所以”和“的原因”去掉其中之一。

B.我认为,应该尽可能使用简化字,不要滥用繁体字,这样会给汉字规范化和青少年学习增加困难。

(表意不清,“这样”一词指代不明。

C.望着白云缭绕的香炉峰和飞流直下的庐山瀑布,无不使游览者感受到大自

然的壮美雄奇和神功伟力。

(缺主语,去掉“使”,并将“游览者”移到“无不”之前。

D.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依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

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用词不当,将“依赖”改为“依靠”

 

综合性学习。

(4分)

材料一每年四月是我国“全民读书月”。

一个爱阅读的民族,才能真正铸就过硬的软实力。

材料二湖北省著名的百岁将军童陆生,他的健康经验有“三乐”,即心宽为乐,读书为乐,助人为乐。

他深知读书可以陶冶性情,延缓衰老。

至今,他除了读医学、文学杂志外,还整理出多个诗集和回忆录。

材料三《语文课程标准》向中学生推荐了几十本经典必读书目,但遗憾的是,我们常常看到许多中学生的经典阅读只停留在根据古典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上。

(1)请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概括出一个共同的结论。

(1分)

(2)针对材料三中的中学生读书现

象,学校准备开展“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的主题活动。

①请你为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1分)

②如果让你去请材料二中的童陆生将军到学校为全校师生作报告,你准备怎样对他说?

(2分)

【答案】8.(4分)

(1)阅读对于一个人乃至整个民族都很重要。

(1分,“阅读重要”0.5分;“一个人乃至整个民族”0.5分,只答个人或民族不得分。

(2)①示例一:

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示例二:

培养读书习惯,丰富美丽人生(1分,符合标语要求即可。

要求根据材料,从“多读书,常读书”和“读经典”两方面的任一方面拟写,否则不得分。

)②示例:

童将军(童老),你好!

久闻您喜好读书,非常敬慕。

我校即将开展“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主题活动,想请您去作报告,为全校师生指点迷津。

我们恭候您的光临!

(2分,语言得体1分;突出活动主题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请简要赏析上片“破纸窗间自语”一句。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概括作答。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词写于1182年,作者被免官闲居信州后,在博山寺旁筑“稼轩书屋”,时常往来于信州到博山的路上。

(1)上句“破纸窗间自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1分)屋外狂风急雨,吹动窗上破纸,瑟瑟作响,就像自言自语一样,这样就把风吹动纸响给人格化了,生动形象;特别是“自”字衬托了诗人“独宿”博山的孤寂心情,渲染了凄凉破败的氛围。

(1分)

(2)诗人平生为了国事操劳奔走于塞北江南,终老时却落得罢官闲居,壮志未酬的结局,辛酸之情跃然纸上。

他半夜惊觉,眼前的景象不再是沙场点兵而是饥鼠蝙蝠,残灯破窗和自己的满头白发,落差之大可悲可叹。

(1分)上片荒凉孤寂的景物为结语“眼里万里河山”的无限感慨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可见他失意时心系的不是自身处境的艰难而是中原统一的大业,表现出诗人志在千里的理想和崇高的报国热情。

(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