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下科学期末训练卷4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79564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2.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七下科学期末训练卷4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浙教版七下科学期末训练卷4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浙教版七下科学期末训练卷4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浙教版七下科学期末训练卷4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浙教版七下科学期末训练卷4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浙教版七下科学期末训练卷4含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浙教版七下科学期末训练卷4含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浙教版七下科学期末训练卷4含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浙教版七下科学期末训练卷4含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浙教版七下科学期末训练卷4含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七下科学期末训练卷4含答案解析.docx

《浙教版七下科学期末训练卷4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七下科学期末训练卷4含答案解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教版七下科学期末训练卷4含答案解析.docx

浙教版七下科学期末训练卷4含答案解析

2019年浙教版七(下)科学期末训练卷4

一、选择题

1.人类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下面是三位不同时代科学家的主要观点,这三种观点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B、③①②C、②③①D、③②①

2.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

B.岸边树木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现象

C.看到水中的鱼比鱼的实际位置浅是光的反射现象

D.从不同的地方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光的漫反射现象

3.某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到如图所示的位置,光屏中心正好出现最清晰的像。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A、10厘米B、15厘米C、25厘米D、30厘米

4.如图是一初中《科学》课本,下列对此课本的估测值与真实值最接近的是()

A、长度约为26厘米B、质量约为2千克

C、重力约为0.2牛D、平放时对桌面压强约为2帕

5.如图所示的现象或应用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6.小红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把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前25cm处。

在凸

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的位置可找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

这个像是下图中的()

7.下列现象中,能利用光的折射原理来解释的现象是()

 

A、水中“错位”的渔夫

B、水中的倒影

C、地面上的圆形光斑

D、波光粼粼的水面

8.如图所示,直升机通过悬索吊挂火炮,进行转移。

不考虑空气阻力,则直升机在空中()A.悬停时,火炮受到的重力与它对悬索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B.加速上升时,悬索对火炮的拉力大于火炮所受的重力

C.匀速下降时,火炮所受的重力大于悬索对火炮的拉力

D.水平匀速飞行时,悬挂火炮的悬索会偏离竖直方向

9.在学习“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时,老师做了如图的实验:

具有一定速度的钢珠在水平面上能沿直线

AB运动;如果在它的运动路径旁放一磁铁,钢珠的运动路径将变成曲线AC。

对该实验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用玻璃球代替钢珠也能达到实验目的B.钢珠沿直线AB运动时不受任何外力作用C.钢珠沿曲线AC运动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D.实验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10.如图,分别向4个不同形状的容器内匀速地注水,则注水过程中容器底所受水的压强与注水时间的关系符合左下图所示曲线的容器是()

11.小明游玩了意大利比萨斜塔后,买了一个模型,当模型塔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时(如图),小明对模型塔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倾斜的塔不受桌面对它的摩擦力B.以跑动的小狗为参照物塔是运动的

C.塔受到桌面对它的支持力竖直向上D.塔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塔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12.下图甲所示,玻璃管两端开口处蒙的橡皮膜绷紧程度相同,将此装置置于水中,乙图中能正确反映橡皮膜受到水压强后的凹凸情况是()

13.下列四幅图是描述某一轻质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受水平拉力F作用下发生形变后静止时的场景,其中与事实相符的是()

14.小明把两支同样的粉笔竖直放置在坚硬的水平桌面上。

粉笔两头横截面积不同,其中一支正放,一支倒放(如下图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粉笔受到的重力与它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B.两支粉笔都受到了桌面给予的摩擦力,且大小相等C.由于受力面积不同,桌面对粉笔的支持力不同D.本实验无法得出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15.如右上图所示,桌面上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平底杯子,里面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水和酒精,A、B两点到杯子底部的距离相等。

已知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酒精的密度ρ酒精=0.8×103kg/m3,则A、B两点的压强pA、pB的大小关系是()

A.pA=pBB.pA<pBC.pA>pBD.无法确定二、填空题

16.智能穿戴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图1为最新型的智能穿戴设备谷歌眼镜,它集WiFi、照相机、导航、探测倾斜度的重力感应装置等多功能于一体。

(1)谷歌眼镜中最为先进的是其显示系统,它主要由一个微型投影仪和一个透明的棱镜组成(图2),图中

棱镜将投影仪发出的光进行而进入人眼。

(2)重力感应装置可以侦测到眼镜佩戴者头部的倾斜程度。

如图3为重力感应装置的部分结构,其中A为

高2毫米重0.1克的柱形金属重物,固定在长1厘米的轻质金属杆中点,杆的两头粘连在BC两个压电感应器上。

当装置水平放置,A对BC杆的压力为牛。

(g=10N/kg)

(3)智能眼镜的使用和普及还存在着争论。

下列属于反对使用智能眼镜的理由有。

(可多选)A、智能眼镜具有精确的导航功能,并能上网冲浪,可实现随时办公;B、智能眼镜距离人体很近,所释放的电磁波会通过太阳穴直接进入人的大脑,用户生活在辐射更为严重的

环境中;C、智能眼镜外观时尚、佩戴舒适,并可作为太阳镜使用;D、用户长时间使用智能眼镜时,一只眼睛关注现实世界,另一只眼镜充斥虚拟屏幕,会使用户眼睛疲劳,出现视觉混淆的状况;

E、智能眼镜进行拍照摄像方便迅速且不易被人察觉,易侵犯隐私。

17.阳春三月,阳光明媚。

乐清清江镇江沿村的近万亩李花先后绽放,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欣赏。

(1)按生物结构层次来分,李树的花属于层次的结构。

(2)为了保持李树的优良形状和加快繁殖速度,果农用嫁接的方法进行栽培,这种生殖方式属于生殖。

(3)小科观花时看到树荫下的水平地面上有如图所示的光斑,这圆形光斑是通过小孔成的像。

18.如右图所示为女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的情景,图中水球相当于,假设水球的焦距为f,则此时王亚平到水球的距离u的范围是

19.小红同学用一个未知焦距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并使三者的中心处在同一高度上,这样调整的目的是

实验序号

物距/厘米

像距/厘米

像的性质

1

20

6.7

倒立、缩小的实像

2

10

10

倒立、等大的实像

3

7.5

23

倒立、放大的实像

4

4

——

正立、放大的虚像

(2)根据上表中信息可知此凸透镜的焦距为厘米。

(3)眼球成像的特点与上述哪次实验所得像的性质类似。

(填实验序号)

20.如图是小柯制作的多用途手电筒,AB处是可插入胶片的小插口,CD、EF是可左右伸缩的套筒,DF处装入凸透镜。

当手电筒先作照明用时,调节套筒,使灯泡灯丝处于位置,射出平行光线;在此基础上,作幻灯机使用时,在AB处插入幻灯片,接下来应把套筒向(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前方屏幕上观察到倒立放大的实像。

21.某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f,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先后使烛焰位于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

当蜡烛在处时,可模拟人眼正常成像。

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在两者之间放近视眼镜,光屏该向(填“左”或“右”)移动,才能重新得到

清晰的像。

22.如图甲为我国冰壶运动员比赛场景,运动员推动投掷壶从出发点A运动至投掷线B点,之后投掷壶被推出,在冰道上沿着弧线BCD路径到达D点并撞击目标壶,两只冰壶偏离不同方向离开冰道。

(1)投掷壶离开手后由于具有,还能在冰道上继续前行。

(2)两只冰壶相撞后偏离不同方向,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

(3)投掷壶在冰道上沿弧线运动,是因为运动员脱手之前对冰壶进行了旋转,这样冰壶在前进时产生了如图乙方向的自转,因此在前进过程中冰壶两侧的空气流速不同,导致冰壶两侧受到气压不同,请判断图中冰壶两侧的气压p1和p2大小关系:

三、实验探究题

23.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一:

将长方体木块平放在长木板上,用力F拉长木板,当长木板与木块发生相对滑动后,记录弹簧秤的示数于表一。

再将木块分别侧放、竖放,重复实验。

实验二:

将长方体木块平放在长木板上,用力F拉长木板,当长木板与木块发生相对滑动后,记录弹簧秤的示数于表二。

再分别将一个砝码,二个砝码放在木块上,重复实验。

表一表二

实验次数

压力大小

木块放置情况

弹簧秤示数/牛

1

木块的重

平放

1.0

2

木块的重

侧放

1.0

3

木块的重

竖放

1.0

(1)实验一的第3次实验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为牛;

(2)实验一探究的问题是;

(3)表二中的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24.小明利用如图装置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

与此成像规律相同的是。

A、投影仪B、照相机C、放大镜

(2)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能否在光屏上再次出现烛焰清晰的像?

如果能,说出像的性质;如果不能,说明理由。

(3)小明接着用此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除了把凸透镜换成薄玻璃板外,还需将光屏换成。

25.小柯同学用一根弹簧来制作弹簧测力计,在弹簧的下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对应的弹簧的长度也不同,具体数据见下表:

钩码重力G/N

0

2

4

6

8

10

12

弹簧长度L/cm

3

4

5

6

7

8

8.5

(1)小柯制作的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N;

(2)实验时,小柯先把弹簧放在水平桌面上使其自然伸长,用刻度尺测出弹簧的原长为L0,再把弹簧竖直悬挂起来,然后用竖直向下的力F拉弹簧下端,测出此时弹簧的长度为L,则弹簧的伸长量x为L﹣L0。

由于弹簧自身重力的影响,最后作出的F﹣x图象,可能是图1中的图(其它操作都正确)。

(3)小柯还选了甲、乙两种规格不同的弹簧进行测试,绘出如图2所示的图象,图象中只有OA段和OB段

是发生弹性形变的。

若他要制作精确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应选弹簧(选填“甲”或“乙”)。

四、简答题

26.2019年5月17日,国外媒体报道了我国最先进的“翼龙”无人机出口沙特的消息,引起了人们对中国无人机的关注。

翼龙无人机机身质量1.1吨,翼展14米,机长9米,最大升空高度5300米(16400英尺),其他参数如表格所示。

最大飞行速度

280千米/时

正常巡航速度

160千米/时

最大续航时间

20小时

最大续航航程

4000千米

最大载荷量

200千克

最大载燃油量

300千克

(1)翼龙无人机头部设计成流线型,且表面复合材料极其光滑,目的是。

(2)翼龙无人机满载燃油,并以最大载荷量停在水平跑道上蓄势待发,此时无人机轮胎与地面接触的总面积为0.04米2。

无人机对水平跑道的压强多大?

(3)翼龙无人机若以正常巡航速度从某机场飞往相距2019千米的目的地执行任务,需飞行多少小时?

27.水平实验桌面上有微小压强计、刻度尺和装有适量水的A、B两个烧杯.小亮学习了液体内部压强跟哪些因素有关的知识后,又提出了新的猜想,为此他利用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①将微小压强计的探头放入A烧杯的水中,探头到烧杯底的距离L为6cm,如图甲所示,记录微小压强计U

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h1;

②将微小压强计的探头放入B烧杯的水中,探头到烧杯底的距离L为10cm,如图乙所示,记录微小压强计

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h2;

小亮发现h1大于h2,于是小亮得出结论“液体内部任意一点的压强跟该点到容器底的距离L有关”。

请你利用这些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小亮的结论是错误的,写出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一、选择题

2019年浙教版七(下)科学期末训练卷4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B

A

D

A

B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B

D

D

B

二、填空题

16.

(1)反射

(2)1×10-3(3)BDE

17.

(1)器官

(2)无性(或营养)(3)太阳

18.凸透镜u>2f

19.

(1)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2)5(3)1

20.焦点右

21.a右

22.

(1)惯性

(2)改变物体运动状态(3)p1

三、实验探究题

23.

(1)1.0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大小是否有关?

(3)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也越大

24.

(1)B

(2)倒立、放大、实像(3)大小相同未点燃的蜡烛

25.

(1)0~10

(2)C(3)甲四、简答题

26.

(1)减小摩擦阻力

(2)m=1100千克+300千克+200千克=1600千克

F=G=mg=1600千克×10牛/千克=16000牛

F16000牛

P=——=——————=4×105帕

S0.04米2

答:

无人机对水平跑道的压强为4×105帕。

(3)

s2019千米

t=——=——————=12.5小时

v160千米/时

答:

需飞行12.5小时。

27.①将微小压强计的探头放入烧杯的水中,用刻度尺分别测量探头到烧杯底的距离L1,探头到水面的距离

H,读出压强计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h1,将以上数据记录下来。

②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调整探头所在的位置,使探头到水面的距离仍为H,用刻度尺测量探头到烧杯底部的距离L2,读出压强计U形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h2,将以上数据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

通过数据可发现L1≠L2,h1=h2。

由此证明液体内部任意一点的压强跟该点到容器底的距离L无关,所以小亮的观点是错误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