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地理新课标甲卷word与解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5683066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0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高考地理新课标甲卷word与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全国高考地理新课标甲卷word与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全国高考地理新课标甲卷word与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全国高考地理新课标甲卷word与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全国高考地理新课标甲卷word与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全国高考地理新课标甲卷word与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全国高考地理新课标甲卷word与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全国高考地理新课标甲卷word与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全国高考地理新课标甲卷word与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全国高考地理新课标甲卷word与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全国高考地理新课标甲卷word与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全国高考地理新课标甲卷word与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高考地理新课标甲卷word与解析.docx

《全国高考地理新课标甲卷word与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高考地理新课标甲卷word与解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高考地理新课标甲卷word与解析.docx

全国高考地理新课标甲卷word与解析

2016年全国高考地理新课标甲卷word与解析

 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聚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建设生态化的经营组织模式。

某县生产的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

该县茶企业通过整合特色山水,建设集茶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茶庄园。

据此完成1~2题。

1.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当地拥有

A.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B.知名品牌的农产品

C. 发达便捷的交通网 D.高精尖的技术水平

2.与传统的茶园相比,现代茶庄园的突出优势是

A.品牌更多,环境更优   B.市场更广,产品价格更低

C. 产品更多,效益更高D. 投入更少,生产成品更低

【答案】1.B   2.C

【解析】

 1.本题考查现代农业的发展条件。

解题关键是找准设问角度:

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条件”(关键词),理解“庄园经济”的核心含义以及准确理解题干所述案例所体现的含义。

由材料中(题眼)“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化的经营组织模式”可知“农业资源”是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条件。

题干案例中某县以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的优质茶叶为中心,建设了现代茶庄园,说明农产品的知名度和质量是得到市场认可的前提,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扩大规模,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促进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才能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廉价的劳动力和发达的交通是庄园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不属于前提条件,A、C错误;庄园经济的经营组织模式中不能体现对高精尖技术的要求,D项错误。

故选B项。

 2.本题考查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比较优势,解题关键是设问角度中(题眼)“与传统的茶园相比”这个限定成分,以及现代茶庄园的“突出优势”(关键词)。

据题干中案例涉及的某县现代茶庄园案例可知:

传统茶园的产品主要以茶叶为主,现代茶庄园以茶为中心,延长茶的加工、储藏、销售等各环节,增加了产品种类,同时还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茶文化发展旅游业,增加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材料中某县现代茶庄园是以获得“中国地理标志”的优质铁观音这一知名品牌为前提的,没有出现更多品牌,A错;现代农业生产与传统农业生产相比,高投入、高产出,因此产品成本高,价格高,但是经济效益也更高,B、D错;庄园经济经营多元化,涉及生产、加工、旅游、文化等,产品多样化,C正确。

故选C项。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某国外转移,图1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

据此完成3~5题。

 

3.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规模     B. 劳动力成本

C.原材料成本     D. 技术水平

4.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A.市场规模大   B.技术水平高

C.劳动力素质高  D.基础设施水平高

5.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发展的战略是

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   B.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

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  D.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

【答案】3.B 4.A  5.D

【解析】

3.本题考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据材料中(题眼):

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其国外转移,家电组装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该类产业转移的总体趋势是不断向劳动力丰富廉价的地区或国家转移,其主要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影响其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关键词)是劳动力成本。

从市场规模看图中国家中中国是最大的,但却是转移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最终转移向越南,A错;电子工业对原料需求量较小,C错;技术水平对日本来说是优势条件,不是工业移出的因素,D错。

故选B项。

4.本题考查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

解题关键是(题眼)越南“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设问的落脚点是:

(与越南相比)中国(题眼)家电组装厂的数量较多,产量大。

20世纪90年代,虽然越南的劳动力价格比中国低,但是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市场广阔,故选A项。

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B、C错;基础设施水平是有利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D错。

5.本题考查产业转移对中国的影响。

解题的关键是(题眼)在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出中国的大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发展的战略”(关键词)。

随着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说明我国的劳动力价格上涨,同时市场饱和,优势技术不明显,因此中国的家电产业不应该再依赖于劳动力优势,靠价格取胜,应该加大科技投入,树立自己的品牌意识,增加市场的竞争力。

与越南相比中国外资家电组装在政策、成本上不占优势,A、C错误;进口越南产品会冲击我国的民族企业,不能实现我国家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B错误。

故选D项。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

据此完成6~8题。

6.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

7.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A.年降水量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8.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答案】6.C7.D   8.C

【解析】

6.考查地形对其它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形因素通过海拔高度、坡向、坡度等影响其它自然地理要素。

高山苔原带(关键词)气温低、降水少、植被覆盖率低,都与该地带海拔高密切相关。

在高山苔原带,大气的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所以与海拔有关,A项错误;降水量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多再减少,B项错误;相同面积相同降雪量,坡度大积雪厚度小,坡度小,积雪的厚度大,与坡度密切相关,却与海拔基本无关,C项正确;坡度大小影响土层薄厚,海拔高低影响气温,土层和温度都会影响植被的生长,D错误。

7.考查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冬半年冻害的形成与大幅度降温有关,(题眼)长白山西北坡冻害高发,说明西北坡受坡向影响,存在导致出现异常降温天气的因素。

我国东北地区冬季盛行西北季风,长白山为东北——西南走向,西北坡为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大,积雪薄,且易被风力吹散,受其影响冬季降温幅度最大大,冻害高发,D正确;年降水量的大小对冬季少雨季节的低温影响较小,A错误;冬季气温最低不一定降温幅度最大,B错误;长白山北坡年日照时数最少,C项说法错误。

 8.考查全球变暖的影响。

全球变暖导致降雪的条件不易形成,使得(题眼)长白山雪期缩短,且变短,裸露的矮小灌木,缺少积雪的覆盖,使得冻害加剧;并且由于气候变暖使得矮小灌木生长期延长,同样也使得冻害加剧。

C正确;蒸发加剧影响土壤水分,不影响气温,,不会导致冻害加剧,A错误;全球变暖与低温更低相矛盾,且与太阳辐射变化无关,B、D错误。

 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

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泾流冲刷河床。

图2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河床断面。

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

据此完成9~11题。

9.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A.1~3月 B.3~6月C.6~9月D.9~12月

10.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A.径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宽

11.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答案】9.D 10.B11.A

【解析】

9.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

图中显示甲河床断面低于乙,(题眼)甲到乙的变化过程是河床逐渐升高的过程,结合材料,甲为河流汛期对河床侵蚀作用强的阶段,乙为枯水期潮流带来泥沙河床堆积的阶段,由甲到乙为河流汛期结束转为枯水期的过程,浙江东部1~3月属于枯水期、3~6月为枯水期转为汛期、6~9月属于汛期、9~12月属于汛期转为枯水期的过程,故D正确。

10.考查湖泊(水库)对河流的调蓄功能。

(题眼)河流上游水库对下游河段具有调蓄作用,导致下游河段径流量汛期减小、枯水期增大,A错误;由于汛期流量减小,下泄径流对河床冲刷减弱,因此河道淤积加重,流速减慢,B、C错误;图中显示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影响影响河床深度,对宽度影响较小,D错误。

11.考查河流的治理措施。

结合材料可知该河河口处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枯水期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问题,修建河口水闸(关键词)可以阻挡枯水期时潮流倒灌入河,减轻泥沙淤积,A正确;河口水闸会阻挡河流汛期洪水下泄,B错误;潮流会带来泥沙淤积,而不是冲淤,C与材料信息不符;D选项拦截和流入海泥沙与治理泥沙淤积相矛盾。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发过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

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图4示意罗纳河流域的地形。

(1)分别之处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9分)

(2)表1列出罗讷河整治不同阶段的主要措施。

请在下列整治和开发目标中进行选择,完成表1。

请将选出的各整治和开发目标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5分)

整治和开发目标:

防洪 改善水质发电 增加生物多样性

     土地开发 开采河沙改善航运条件

 

(3)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设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

(4分)

(4)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

(6分)

【答案】

(1)上游(瑞士境内):

有春汛,夏季径流量大,冬季为枯水期。

北部支流(索恩河):

全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无明显枯水期。

地中海沿岸支流:

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丰水期。

(本小题共9分)

(2)①改善航运条件 防洪

②发电改善航运条件  土地开发(防洪)本小题共5分

(3)因为河流跨多个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利益,由国家唯一授权机构才能协调各行政区、各部门的利益,并从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整治,以实现整治效益最大化。

(本小题共4分)

(4)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本小题共6分)

【解析】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与河流流域的综合整治与开发。

(1)题,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主要由河流的补给类型决定。

结合图中等高线、经纬度信息,(题眼)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上游主要流经阿尔卑斯山西北坡山区地带,以季节性积雪融水和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气温是影响径流量的主要因素;北部索恩河流经(题眼)46°N以北海拔相对较低的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南部地中海沿岸(关键词)支流,属于地中海气候区,都以雨水补给为主,径流量随降雨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气温或降雨量的季节变化,从而得出不同河段的径流量特征。

(2)题,(题眼)表格中不同的措施所针对的目标不同,整治措施针对河流面临的问题、开发措施针对河流资源与功能。

截弯取直、消除河道分叉可以增强泄洪能力、减轻河道淤积;梯级开发可以开发水能资源、改善航运条件;整理河谷滩地属于土地资源的开发。

第(3)题,(题眼)“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河流整治与开发的授权机构,所发挥的是组织协调、管理落实的作用,它的成立原因要从(题眼)罗讷河流域所跨区域特殊性、治理和开发的多样性等方面加以分析。

第(4)题,(题眼)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会影响河道的长度、水流速度、河床宽度等特征,所发挥的生态功能也不同,河流的生态功能主要包括降解污染、维护生物多样性等。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

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

图5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答案】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练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本小题共7分)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度减少(全面停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与扩展。

(本小题共9分)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周边植被的破坏,保护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本小题共6分)

【解析】考查生物生存环境的变化与生物环境保护。

(1)题,抓住图中所示(题眼)不同年份分布范围的图例信息,主要从面积大小和变化方向两方面进行概括。

结合图示信息分阶段分析描述即可:

整体为片状——碎片状——向北、向西扩大。

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成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面积退缩,片状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题,材料中提供的(题眼)人类活动对森林面积的影响和图示中交通工程的建设是分析该题的关键。

按照上题的时间步骤逐一解释原因即可,植被破坏(栖息地减小)——修建道路,栖息地被割断(碎片化)——停止采伐天然林,面积扩大。

该题关键结合材料寻找关键信息。

第(3)题,理解(题眼)交通工程建设对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的破坏和迁徙路线的阻断是本题的关键,要从减轻生态环境破坏、合理规划建设线路、保护野生动物迁徙路线、设置野生动物穿越通道等方面思考。

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留有生态通道、减少植被破坏等。

请考生在第42、43、44三道题地理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2B铅笔子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2.篁岭(图7)是美丽的山居村落,位于婺源东北部,篁岭因“晒秋”闻名遐迩。

当秋日的阳光把晒楼唤醒的时候,一家家晒楼把鲜红的辣椒,翠绿的豆角,金黄的玉米、稻谷、黄豆……晒起来,让整个山村变成色彩斑斓的画卷。

篁岭人家“晒秋”没什么讲究,赶上什么就晒什么,恨不得把整个秋天的收获都晒起来。

分析“篁岭晒秋”的旅游价值及开发的有利条件。

【答案】旅游价值:

篁岭晒秋是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民俗文化产品价值高;(2分)篁岭晒秋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体验价值、购物和农家乐开发价值等。

(2分)

有利条件:

(篁岭晒秋)旅游产品独特,与附近旅游景点的旅游产品差异明显,可以实现产品互补;(3分)接近著名旅游景点(婺源、景德镇等),客源有保障。

(3分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旅游价值及开发的有利条件分析。

材料中提到(题眼)“山村变成色彩斑斓的画卷”具有较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发展农家乐可以为游客提供农产品采摘、晾晒等体验活动,增强参与性,农产品购物可增加经济收入。

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主要从旅游资源的特色、市场距离、地区接待能力、交通条件等方面分析。

(题眼)图中显示篁岭附近有景德镇、婺源、玉京峰等旅游景点,篁岭晒秋与附近景点独特性突出,互补性强;离著名景点景德镇和婺源较近,有利于吸引更多游客,保证加大的客源市场;篁岭位于区域北部河流上游的丘陵地带,在交通和地区接待能力上不占优势。

43.[地理——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10分)

 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总面积1.35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米,其东面的通榆运河比里下河地区高1~2米,北面的黄河故道比里下河地区高5米,南面是新通扬运河和沿江高沙地,西面是高耸的京杭运河大堤,因此里下河地区易发洪涝灾害,图8示意里下河地区位置和河网分布。

 

提出里下河地区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

【答案】开挖入海新河,改造河网,分散水流;(3分)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洪涝期间排水;(3分)修筑蓄洪(水库),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退耕还湖;加强预报监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4分,答出其中2项即可得满分。

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但本部分不得超过4分)

【解析】考查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

自然灾害的的防治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

明确材料中提到的里下河地区及周边的地势特征是其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关键,因此针对(题眼)四面地势高排洪难的问题,开挖入海新河、修建蓄洪、排洪等水利工程建设是针对性措施;非工程性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监测预警、加强宣传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等。

44.[地理——选修:

6:

环境保护](10分)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快递业保持高速发展的趋势。

2015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206亿件,同比增长48%,快递业务收入完成2760亿元。

与此同时,由快递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说明废弃的快递外包装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答案】环境污染问题:

快递外包装会产生大量的包装盒(袋)、胶带等固体废弃物;不可降解的包装塑料袋和胶带等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4分)

  解决措施:

推广使用环保的外包装材料,实行绿色包装;(2分)在确保货物不受损坏的情况下,实行适度包装;(2分)对外包装中的纸张(纸盒)等可利用废弃品,实行分类回收。

(2分)

(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但本部分不得超过6分。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固体垃圾污染及其治理措施。

快递外包装(关键词)主要以纸箱、塑料包装袋和胶带为主,属于固体废弃物污染,不可降解的塑料垃圾还会带来水和土壤等方面的污染。

解决措施上要从如何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三方面进行思考,进行适度包装可减量化、采用绿色环保的包装材料可无害化、对废弃的包装材料进行分类回收可资源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