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第五单元第18课杨修之死 3主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85029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上第五单元第18课杨修之死 3主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九上第五单元第18课杨修之死 3主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九上第五单元第18课杨修之死 3主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九上第五单元第18课杨修之死 3主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九上第五单元第18课杨修之死 3主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九上第五单元第18课杨修之死 3主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九上第五单元第18课杨修之死 3主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九上第五单元第18课杨修之死 3主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九上第五单元第18课杨修之死 3主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九上第五单元第18课杨修之死 3主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九上第五单元第18课杨修之死 3主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上第五单元第18课杨修之死 3主备.docx

《九上第五单元第18课杨修之死 3主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上第五单元第18课杨修之死 3主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上第五单元第18课杨修之死 3主备.docx

九上第五单元第18课杨修之死3主备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第18课课题:

杨修之死

【课标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

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5.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

《杨修之死》这篇课文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语言表达上有较强的文言色彩,而内容上又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语言的文言味不是本课的重点,这里不再赘述。

就小说阅读课而言,要求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阅读的一种基本模式。

这节课也将采用这一方法。

这既是对前面所学小说阅读方法的巩固,也是对今后小说阅读教学的延伸。

(教师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后习题一对文章内容进行了充分的预习。

)这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学习的乐趣。

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从而使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2、教学重点

学生在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语言,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杨修和曹操的形象特点。

体会刻画人物的方法和技巧

3、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杨修死因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对于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学生也已不陌

生,小说的三要素学生已经掌握。

学生通过欣赏影视作品、阅读文本对本文节选故事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内容也有个大体的把握。

但对于正确理解杨修死因还存有一定难度。

【教学目标】

1、自觉运用工具书,积累掌握注释及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字词(沉吟禀请班师譖害惑乱恃才放旷)的音、形、义。

2、默读课文,理清思路;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那几件事?

勾画出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独立思考并做批注,交流探究,品味语言,初步了解文章内涵。

3、复述故事,概括人物形象。

4、你争我辩,杨修的真正死因是什么?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厚底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构建动场引入新课

观看影碟《三国演义》片段(鸡肋的故事)

1、学生说出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这个片段的信息

2、由回答引入对《三国演义》及罗贯中的简要介绍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小说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

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小说刻画了近200多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带来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国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罗贯中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约1330—约1400)

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

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于《三国演义》的掌握程度。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标注出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字词(沉吟禀请班师譖害惑乱恃才放旷)的音、形、义。

2、根据自己积累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1)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2)(操)佯惊问:

“何人杀吾近侍?

(3)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4)但操有问,植依条答之。

【设计意图】达成目标1、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合作交流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理清思路;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那几件事?

勾画出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2、小组汇报,全班集体交流

3、学生活动:

找出小说的三要素。

   

人 物:

曹操、杨修。

   

   故事情节:

曹操杀杨修。

      环 境:

战场。

活动一 复述文中的六个小故事。

    

明确:

这六个故事分别是:

破字,分酥,破梦,告密,出门,答教。

 

归纳:

事件 心理

               私解“鸡肋” 怒杀杨修

               破译曹操写“活”字的用意 虽称美,心甚忌之

               分食一合酥 虽喜笑,心甚恶之

               揭穿曹操梦中杀人用意 愈恶之

               密告曹丕 愈恶之

               教曹植出城 大怒

               替曹植作答教 有杀修之心

活动二:

熟读课文,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1.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插叙的顺序。

插入的六件事是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

以杨修“身死因才误”做为行文线索。

3.初步思考:

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明确:

杨修:

恃才放旷。

      曹操:

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设计意图】达成目标2.理清文章思路。

四、综合建模拓展提升

曹操是一代奸雄,《三国演义》中与他有关的故事你知道哪些?

【设计意图】将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有机结合。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这六个故事分别是:

破字,分酥,破梦,告密,出门,答教。

 杨修:

恃才放旷。

      曹操:

阴险虚伪、狡诈奸猾。

当堂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惇庖譖害惑乱恃才放旷沉吟禀请班师

2、请写出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那几件事

布置作业

A层请写出你所知道的曹操的诗句。

B层做学习检测《积累与运用》

创造性阅读,布置辩论任务

关于杨修之死,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过于杨修自己,还有人认为另有他因,你持哪种观点?

请你确定自己的观点,并找出理由,我们将以此为主题,展开辩论。

第二课时

一、构建动场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故事,进行创造性复述,要注意语言流畅,富有吸引力。

[设计意图]达成目标3复述故事。

二、自主学习

活动一:

1、再次细读课文,划出文中体现人物性格的词句。

2、组内交流,进一步分析人物。

(要求:

1、跳读课文,抓关键词;2、品析关键词;3、用短语概括总结二者的形象)

       杨修                  曹操

     恃才放旷              阴险狡诈

     才思敏捷              城府很深

     卖弄聪明              表里不一

     伺察敏锐              虚伪多疑

    轻率大意              刚愎自用

     果敢大胆              残忍歹毒

     谋略不凡              暗藏祸心

     料事如神……          固执虚伪

     老谋深算……

【设计意图】达成目标3,分析人物。

三、合作交流

活动二:

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曹操杀杨修。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有其渊源的,杨修之死也是这样。

这是情节发展的必然,也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

下面请同学们以“杨修之死是否完全归因于曹操”展开辩论。

     

男生为正方,观点为:

杨修之死归因于曹操。

 

女生为反方,观点为:

杨修之死不归因于曹操。

 

辩论要求:

要有理有椐(你的观点要有事实依据)。

    在辩论中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明确:

曹操——阴险狡诈;杨修——恃才放旷。

总结归纳: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做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两个人物都独具个性,请同学们看一看他们的照片(打出二人图象)但是同学们看这都是《三国》中他们的形象,那么在历史上他们就是这样的人吗?

请大家回家搜集材料,经过研讨写个小报告。

四、综合建模

活动三:

为曹操、杨修各进一言,辨证看待历史人物      

1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杨修之死》,了解到曹操性格阴险狡诈的一面,但是我们看问题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同学们心中的曹操是个什麽样的呢?

      

 学生讲有关肯定曹操的故事:

如他知人善用,他爱惜老百姓的麦田,他胸有大志等。

(可背诵已经学过的《龟虽寿》《观沧海》等。

)      

教师总结:

曹操阴险狡诈,奸诈狡猾,被称为“天下第一奸雄”,但这只是他性格中的一个方面,他还是个任人唯贤,善于招纳贤才,又有雄才大略的人。

所以,他的性格是多面的,复杂的,我们要辨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问题。

     

活动四:

  那么,假如让你给曹操和杨修各进一言,你会和他们说些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

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

今天,有心理学家总结,杨修的死因与他的心理有关,只是当时的人没有从心理学角度去考虑罢了。

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

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在这里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设计意图】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厚底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附资料】

挽联

v聪慧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

v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

v聪明过了头顶

v才所用错地方

v为人不可恃才放旷

v做事定要三思而行

成语

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

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初出茅庐(诸葛亮):

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鞠躬尽瘁(诸葛亮):

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空城计(诸葛亮):

指一种作战方法。

望梅止渴(曹操):

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七步之才(曹植):

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

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乐不思蜀(刘禅):

比喻乐而忘本。

歇后语

v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v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v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v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v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v张飞吃豆芽--小菜-碟

v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飞) 

v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v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v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致死原因——————恃才放旷

【作业设计】

A层:

为曹操、杨修各进一言

B层:

学检前两个大题

【教后反思】

1、课堂教学环节体现的充分,有层次

本课的设计,力争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介绍背景入手,创设情景;然后复述课文,自由辩论,把大量时间分配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思考,合作讨论,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来学习语文;最后拓展延伸,本环节既是对课文的总结,又是课文的一个延伸拓展。

层层深入,水到渠成。

2、课堂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①自主学习,追求学生个性化的见解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由质疑问难,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对文中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从而让学生的内心阅读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

②鼓励合作,激发学生探究的精神

本文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对此有很浓厚的兴趣,最适于放开手,让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本课中,对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颇多争议。

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课题。

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

③倡导创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作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学科,教师还应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构建“向生活学习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本文节选自古典小说名著,编者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

因此,在教《杨修之死》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将课文放在《三国演义》整个背景之中,用诱导、点拨、激励等方式促使学生自觉迈进中国古典小说的殿堂。

当然,优点与不足是并存的。

在授课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教学时间把握不够准确。

因为本课内容长,环节多,造成了“前松后紧”的局面,因此要压缩好时间;二是大班授课,研讨的问题许多同学没有展示的机会,留下了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