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大同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85427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大同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x

山西省大同市一中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第Ⅰ卷 客观卷(共70分)

一、选择题(每空2分,共70分)

1、对于植物生长素发现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达尔文通过实验发现了生长素

B.温特的实验证明是化学物质引起胚芽鞘弯曲生长的

C.拜尔的实验是在有光的环境中进行的

D.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云母片传递给下部

2、为了探究生长素和乙烯对植物的生长的影响及这两种激素的相互作用,科学家用某种植物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由此可初步推测        

 

A.浓度高于10-6mol/L的生长素会抑制该植物茎段的生长

B.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含量达到M值时,植物开始合成乙烯

C.该植物茎中乙烯含量的增加会促进生长素的合成

D.该植物茎中生长素和乙烯含量达到峰值是不同步的,因此其生长与二者含量变化无关

3、实验证明2,4-D对杨树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情况如图所示。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验证不同浓度2,4-D对该植物生根的影响,以确定其促进生根的

最适浓度,按照下表设置了浓度梯度:

组别

A

B

C

2,4-D浓度/(mol·L-1)

10-14

10-12

10-10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2,4-D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实验表明其生理作用具有双重性

B.该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其实验结果能够确定2,4-D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C.该实验中用2,4-D溶液对插条处理的方法有浸泡法或沾蘸法

D.用2,4-D处理扦插枝条时,应该处理扦插枝条的上端

4、果实在成熟之后发生的细胞呼吸

突然升高的现象称为呼吸跃变,

是果实成熟达到可食程度的标志。

下图为香蕉成熟后细胞CO2释放

量和乙烯含量变化曲线,有关分

析正确的是

A.呼吸跃变导致乙烯含量剧增        B.呼吸跃变是果实成熟的标志

C.乙烯含量增加可能诱导呼吸酶的合成 D.乙烯的增加促进了果实的发育

5、用不同浓度的某种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进行插条生根的研究,其实验结果如下图。

其中1、2、3和4分别是培养环境中生长素类似物浓度为a、b、c和零的生根数量。

下列a、b、c的比较正确的是(  )

 A、a大于b、b大于c  B、a小于b,b小于c  

C、a与b均小于c   D、b与c均小于a

6、根冠内能分泌一种激素,并且能主动地向根尖的伸长区运输,与分生区分泌的低浓度IAA的作用相反。

若对玉米根冠做以下四种处理,请根据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特点判断四个根尖可能向左弯曲的是

7、突触小体不能完成的生理过程是(    )

A.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B.突触小泡与细胞膜的融合

C.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8、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方式是   (   )

A.神经调节   B.神经一体液调节

C.体液调节  D.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

9、如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被纸盒罩住的植株,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

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

B.a直立生长,b、c向光弯曲生长

C.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

D.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

10、 如图表示某一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相互转变过程中

的离子运输途径。

该细胞受到刺激时,通过④途径运输离子,

形成动作电位。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可知,②③途径属于主动运输

 B.④途径的发生只能由电信号引起

 C.正常情况下,▲离子的细胞外浓度高于细胞内

 D.静息时,由于①途径的作用,膜电位分布为内正外负

11、下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

”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

甲、乙为两个电表。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用电流刺激a点,甲发生一次偏转,乙发生两次偏转

B.图中共有4个完整的突触

C.在b点施加一强刺激,则该点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

并可在d点测到电位变化

D.在e点施加一强刺激,则a、b、d点都不会测到电位变化

12、右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

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

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

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

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

13、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一种可使血糖升高的动物激素,当人体受到某一外界刺激后体内会发生如图所示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具有反馈调节的特点,因此其含量能较长时间在血液中保持相对稳定

B.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

C.下丘脑促进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调节机理相同

D.下丘脑中既有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也有接受糖皮质激素的受体

14、 现有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五种激素。

a、b、c、d、e

分别代表其中的一种。

下图中除d、e两种激素为拮抗作用

之外,其余直线相邻的激素之间在某些生理作用方面均为

协同作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c、e分别代表的激素为生长激素、肾上腺素、胰岛素

B.a、b两激素在生长发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a侧重促进发育,b侧重促进生长

C.d激素最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肝脏

D.切除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受影响最大的是激素b、c

15、对如图所示坐标曲线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如果横坐标代表一天的时间,纵坐标代表密闭温室中

的CO2浓度,则温室中植物光合作用开始于B点

B.如果该曲线表示健康成人体内血糖浓度的动态变化,

进食后血糖会从A升到B,此时体内胰岛素含量上升

C.如果该曲线表示健康成年人体内甲状腺激素浓度的动态变化,BC段下降是由于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加

D.如果该曲线表示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液泡体积的大小变化,则CD段上升表示该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16、如图为过敏反应的原理图,下列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为抗原首次进入机体引起的免疫反应,表现为发作迅速,反应强烈

B.图中首次进入人体的过敏原与再次进入的过敏原的类型可相同,也可不同

C.过敏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其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D.过敏反应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图中靶细胞释放的组织胺等物质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等

17、下图表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体细胞中的一些变化以及相关反应。

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1和B细胞都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B.细胞2的作用是使靶细胞裂解暴露病原体

C.合成a所需原料及合成场所都是由人体细胞提供的

D.注射的疫苗可直接刺激细胞3产生大量物质b

18、美国科学家从植物姜黄中提取到一种色素——姜黄素,经研究发现,姜黄素可阻止RVFV病毒在它感染的细胞中繁殖。

研究人员对姜黄素的这一作用进行了小鼠体内、体外研究,结果显示,姜黄素均有效地抑制了RVFV病毒的繁殖。

下列叙述与上述研究相符的是

A.小鼠体外研究,是在含有姜黄素的基本培养基上培养RVFV病毒,并观察RVFV病毒

的繁殖情况

B.小鼠体内研究,是向感染RVFV病毒的小鼠体内注射姜黄素,观察RVFV病毒在小鼠体内的繁殖情况

C.上述研究证明了姜黄素是作为疫苗而引起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D.上述研究证明了姜黄素是通过阻断RVFV病毒的核酸侵入细胞的途径而抑制RVFV病毒的繁殖

19、据图所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图表明,种群中具有抗药基因的害虫的比例,B点比A点高

   B.若用限制性内切酶处理乙图中的结构,则碱基对间的氢键断裂

   C.丙图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与呼吸作用放出的CO2的量均随温度的上升而上升

   D.丁图可以表示人体经抗原刺激后,体内抗体量随时间的变化

20、 甲、乙两种沙门氏菌具有不同的抗原,给大鼠同时注射两种沙门氏菌,一定时间后从大鼠体内分离出效应B细胞,把每一个效应B细胞单独培养在培养液中。

提取并分别保存该大鼠的血清、每一个效应B细胞的单独培养液,随后的实验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大鼠的血清与效应B细胞的单独培养液混合后,前者含有的抗体与后者含有的抗原将产生免疫反应

B.每一种培养液只能使一种细菌失去活动能力

C.不同效应B细胞的培养液混合,将出现免疫反应

D.向大鼠的血清中分别加入甲、乙两种沙门氏菌,只有一种细菌出现凝集现象

21、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有人进行了如下操作。

其中操作正确的是

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清水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B.将培养液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C.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22、四个生物群落分别包含若干种群,图

中给出了这些种群的密度(每平方米的

个体数),当受到大规模虫害袭击时,

不易受到影响的群落是(  )

A.群落甲                   

B.群落乙

C.群落丙                   

D.群落丁

23、自然条件下,种群呈“S”型增长。

假设某地一种群的K

值为200,N表示该种群数量,据右表分析正确的是

A.(K-N)/K值越小,种群增长越快

B.S4点时环境阻力开始影响种群增长 

C.渔业捕捞作业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D.蝗虫防治应在蝗虫达到S1点之前进行

24、如图是某养殖鱼类种群的有关曲线。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图l、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B.b、c、f点种群都达到了环境容纳量

 C.a点和e点的增长速率与c点对应

 D.b、d点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

25、如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

该人群的年龄组成

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        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

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        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

26、某校生物科技小组学生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几天(d)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放入双小核草履虫。

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增减情况见下表:

实验材料

生物数量(个/mL)

1d

2d

3d

4d

5d

6d

7d

8d

9d

枯草杆菌

180

160

140

160

180

160

140

50

60

大草履虫

60

70

80

60

50

40

20

10

双小核草履虫

20

40

60

80

100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属于草履虫,两者为种内斗争关系

B.在两种草履虫的竞争关系中,双小核草履虫竞争获胜,但9d后,双小核草履虫数量不一定继续增加

C.大草履虫与枯草杆菌构成捕食关系,在放入双小核草履虫之前,枯草杆菌的大部分能量流向大草履虫

D.将该烧杯置于光照、温度等条件适宜的环境中,烧杯内的生物数量可长期保持稳定

27、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甲、乙、丙和丁共4组实验,用1000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25℃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

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如图所

示。

四条曲线对应的条件分别是(  )                                               

实验组

培养液中葡萄糖

质量分数/%

4.0

4.0

0.8

0.8

培养液体积/mL

200

800

200

800

A.①—丁、②—乙、③—丙、④—甲B.①—乙、②—甲、③—丁、④—丙

C.①—甲、②—乙、③—丙、④—丁D.①—丙、②—甲、③—丁、④—乙

28、 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

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

年)

的变化关系。

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

种群数量为200只。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

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C.由于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原因,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

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29、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表。

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年数

物种数量  植物类别

1

4

15

25

40

草本

28

27

26

30

34

灌木

0

3

4

12

19

乔木

0

0

0

14

23

总计

28

30

30

56

76

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

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D.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30、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

B.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是水平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类群的原因

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但不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演替

D.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一般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31、右图是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能量

流动图解,其中A、B、C、D分别代表不

同营养级的生物类群,对此图解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A通过光

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减去自身呼吸消耗的能量

B.D中所含的能量与C中所含的能量之比就是能量从C传递到D的效率

C.B同化的能量要大于B、C、D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

D.由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一定的,所以B获得的能量越多,留给C、D的能量就越少

32、调查发现某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

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后腿较卷曲,便于捕猎,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内脏。

由此得不出的结论是

A.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存在生殖隔离

B.从生态系统成分看,这种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

C.与普通蜣螂相比较,这种蜣螂类型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与普通蜣螂相比较,这种蜣螂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33、右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

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

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图中②/①的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C.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D.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34、比较有关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属于群落层次的是

①年龄结构 ②生态位 ③空间结构 ④次生演替⑤基因频率⑥食物链 ⑦信息传递

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⑤⑥⑦

35、 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

流动方向。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碳元素以二氧化碳形式从D传到A和F

   B.D→A→B→E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C.图中包含了7条食物链

   D.B和F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和捕食

 

第II卷 客观卷(共30分)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20分)

36、(6分) 请结合所学知识及图中有关信息,回答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相关的问题。

(1) 当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则细胞膜内的电位是________(正、负或零)电位。

(2) 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递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

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双向传导,但在动物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总是由胞体传向________。

(3) 若在甲图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此时a与b之间会产生电流,其最先的方向是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4) 德国科学家Mellor的学生用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如乙图),从而测量出坐骨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

① 从神经元的结构角度来

看,坐骨神经属于神经元的________部分。

② 刺激1至肌肉发生收缩,测得所需时间为3×10-3s,刺激2至肌肉发生收缩,测得所需时间为2×10-3s,刺激点离肌肉中心距离分别为13cm和10cm。

坐骨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是________m/s。

37、(6分)下图为人体味觉感受器“味蕾”的主要细胞味觉细胞,其周围有直接与味觉神经相连的感觉神经末梢包绕,当味觉信号分子与味觉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引起一系列变化,导致突触小泡移动附着在突触前膜,通过胞吐作用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并与a处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感觉神经元末梢兴奋进而产生味觉。

请结合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 味觉信号分子与味觉细胞膜上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的功能。

味蕾细胞与分泌神经递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

(2) a的结构名称________,其上也含有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

当神经递质与a处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a处膜内、外电位的分布是________,味觉信号经味神经传入中枢,产生味觉,图中的中枢是指________。

(3) 图中Ca2+的运输与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上________的运输方式一样,都属于________。

38、(6分)为防治荔枝蝽等植食性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有人尝试在荔枝园的株间种植矮小的山绿豆。

对比研究荔枝-山绿豆复合种植园和荔枝单一种植园中各类昆虫所占的百分比,结果如下图。

请回答:

(1) 调查各类昆虫的种群密度能否都用样方法?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2) 据图分析,复合种植园中害虫明显减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比例增加,通过____________等种间关系消灭害虫。

(3) 山绿豆耐阴性好,营养丰富,可作为饲料,选它跟荔枝搭配种植,可提高生物群落对________的利用率。

无论哪种种植模式,荔枝园里都要定期清除杂草,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 复合种植园与单一种植园相比,复合种植园生物的种类增加,因而其生态系统的________结构更为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39、(6分)扁担塘是位于长江中游的一个湖泊,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渔业基地。

(1)传统渔业只重视水草→草食性鱼这一条食物链。

实践中发现,放养的草食性鱼高强度的摄食使水草量急剧下降,最终会导致草型湖泊变为藻型湖泊,这个过程属于群落的          。

为了使渔业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应增加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生物      ,调整食物链(网)结构,调整后的结构如右图。

此食物网中虾类和底栖动物的关系是          。

对于该湖泊的鱼类和河蟹产量来说,水草和          极为重要。

(2)科研人员针对底栖动物中的优势种铜锈环棱螺的能量收支进行了相应研究,结果如下表。

能量KJ·m-2·a-1

动物名称

摄入食物中

所含的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呼吸作用

散失的能量

粪便中的能量

铜锈环棱螺

516

15

231

270

铜锈环棱螺的能量来源是食物中的          能,它同化的能量为             KJ·m-2·a-1。

40、 脱落酸是植物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重要激素,

在高温条件下容易降解。

研究发现,正

常人的体

内也存在脱落酸。

请回答:

(1)发芽的马铃薯含有毒素,人们储存马铃薯时常

喷施脱落酸,目的是                    。

(2)右图表示水稻种子成熟过程中生长素、脱落酸

和有机物总量的变化情况。

请据图回答:

①图中的曲线是否能反映出生长素抑制脱落酸

的合成?

    ,

其原因是                        。

②由图可知,脱落酸促进水稻种子有机物总量增加最明显的时期是        ;这些有机物主要由       (器官)合成的。

(3)脱落酸能抑制人肝癌细胞DNA的复制。

胡萝卜含较多的脱落酸,胡萝卜鲜榨成汁食用比煮熟食用防肝癌的效果更好,原因是                            。

 

高二生物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空2分,共70分)

1--5、BBCCC6—10BDDDA11—15CDCBB

16—20DDBBB21—25DDCBA26—30BBBBBC

31--35CACBB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20分)

1、

(1)负 

(2)突触 轴突末梢 (3)b→a (4)①轴突(传出神经) ②30

2、 

(1) 信息交流

(2)突触后膜 内正外负 大脑皮层

(3)Na+ 协助扩散

3、 

(1)不能,因为有些昆虫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

 

(2)肉食性和寄生性昆虫 捕食和寄生

(3)光能 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尽可能多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4、

(1)演替   多样性   捕食和竞争  底栖动物

   

(2)化学  246

   5、

(1)抑制马铃薯发芽   

(2)①否在乳熟期生长素浓度增加,脱落酸的含量也增加(从生长素和脱落酸两方面答题得满分,否则不得分)  

②乳熟期   叶片  

(3)胡萝卜鲜榨汁食用避免了脱落酸在高温下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