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687599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提纲.docx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提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提纲.docx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期末文言文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期末文言文

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古诗文名句默写题

一、根据课文内容直接默写。

(共18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多字每个扣1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7、荡胸生曾云,决呲入归鸟。

8、白头骚更短,浑欲不胜簪。

10、自古逢秋悲寂寥,往事知多少。

1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1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二、理解性默写。

(共78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多字每个扣1分

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的语句是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欲穷其林。

2、《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陋室铭》中‚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6、人说‚近墨者黑‛,但‚近墨者未必黑‛,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望中之所见,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

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两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

12、《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13、透过《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

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三、拓展性默写(共4分,每小题1分,错字、漏字、多字每个扣1分

1、请写出你所知道的关注民众疾苦的古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你所喜欢的描写桥的古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抒发作者爱国情怀的古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表达作者充满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的古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上文言文总复习

八年级上册:

14、《桃花源记》

一、词语解释

缘溪行沿着落英缤纷落花

甚异之诧异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黄发垂髫老人小孩怡然喜悦的样子

具答之详尽咸来问讯都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再无论魏晋更不必说

延至其家邀请处处志之作标记

欣然前往高兴的样子无问津者渡口

二、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6、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了。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

‚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8、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三、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

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3、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4、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八年级上册:

6、陋室铭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

出名灵:

成为灵异的水

2、斯是陋室斯:

3、惟吾德馨德馨:

美好的品德

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乱:

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案牍:

官府的文书。

劳形:

使身体劳累。

6、何陋之有?

何:

什么。

二、译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主人却有美好的德行。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

‚何陋之有?

‛4、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回答下列问题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八年级上册:

7、爱莲说

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答案

1、可爱者甚蕃蕃:

多。

2、濯清涟而不妖。

濯:

洗。

妖:

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

蔓:

长枝蔓。

枝:

长枝节。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

亲近而不庄重。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

少。

6、宜乎众矣。

宜:

应当。

二、译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2、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八年级上册:

9、大道之行也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选贤与能与:

通‚举‛举荐,选拔

2、古人不独亲其亲亲:

以……为亲。

亲:

亲人、父母

3、不独子其子子:

以……为子。

子:

子女

4、男有分,女有归分:

职分、职业

5、货恶其弃于地也恶:

憎恶

6、盗窃乱贼而不作乱:

造反。

贼:

害人。

作:

兴起

7、是谓大同是:

这。

大同:

理想社会

8、女有归归:

女子出嫁

二、译句答案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1、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

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所以人们不单纯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纯只是抚育自己的子女。

3、男有分,女有归3、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适时婚嫁。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4、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共有的。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不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也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

2.当阿长说: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

(摘录原句回答,为什么会这样?

(联系前面的文字略加分析

3.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

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4.‚我‛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样说?

[三]答案:

1、我以为从阿长那里得到《山海经》根本不可能,我不抱什么希望,但她既然来问,也不好不说2、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了。

(我感到非常吃惊,震动,全身都震悚起来。

被阿长的热忱深深打动3、对《山海经》的关心就是对孩子的关心,突出了阿长善良的性格特点。

4、我根本没有想到她会给我买回来,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这确实是有很大的神力5、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五]我说道:

‚爸爸,你走吧。

‛他望着车外看了看,说:

‚我买几个桔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了一会说: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下面几句话有什么含义?

体现了什么?

(1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2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4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有何作用?

(1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请从人称和内容两个方面回答

(2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

(3我的眼泪又来了。

(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3.选文对父亲的刻画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

有何作用?

4.指出‚蹒跚‛一词与文中哪句话相照应,并解释。

5.写出与‚扑扑衣上的泥土‛相照应的句子。

6.这段文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7.‚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原因是什么?

8.段末用“我的眼泪又来了”作结有何作用?

9.两次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0.用“‖”分三层。

11.选出最能概括这段文字内容的一个标题()A、父子情深。

B、慈父背影。

C、车上惜别。

D、买桔送别。

12.这一自然段共有两处“背影”,其中详细地刻画了买桔子的背影,为什么要这样写?

[五]答案:

(1)体现了父子间的相互体贴和关怀,尤其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2)体胖的父亲买橘子并不轻松,只是想到要替儿子做的事已经做到了,尽管很累,单心里却很踏实。

(3)表现了父亲对儿子远行的牵挂之情。

(4)突出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

(1)用第一人称写别人的心理活动时,不能作直接描写,用"似的"表明是在推测别人的心理活动。

同时,从内容上说,也表明买橘子这件事对父亲来说并不轻松。

(2)"找"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依依不舍的感情(3)从内容上,表明是第二次流泪;突出了作者和父亲离别时对父亲的依恋、感激和敬爱之情。

从结构方面:

照应前文中"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

3、动作描写,细致入微的刻画了父亲为儿子不辞辛苦所做的一切,表现了父亲爱子情深。

4、父亲是个胖子;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5、他用手攀着上面……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再抱起橘子走。

6、描写7、怕父亲伤心,也怕别人笑话8、增添背影的感人力量(或突出父爱深情)9、作者对父亲的感激留恋之情10、只好让他去‖我看见……到那边来信‖过一会说……。

11、D12、

(1)"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儿子感受最深;

(2)背影是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特殊形象。

父亲的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父爱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的表现出来。

《陋室铭》(刘禹锡唐)(2002年河北省中考题)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003年河北省中考理解题)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孔子云:

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爱莲说》(宋代哲学家周敦颐)(2001年河北省中考阅读题)一、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3分)1、益:

副词,更。

2、植:

树立。

3、鲜:

少。

4、濯:

洗涤。

5、亵:

亲近而不庄重。

6、妖:

妖媚。

7、蕃:

多8、宜:

应当9、独:

只,仅二、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

(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4、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

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

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

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

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

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五、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

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

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六、本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全文的中心句是:

花之君子者也。

七、本文所用的修辞有:

排比、设问、比喻表达方式有:

记叙、描写表现手法有:

象征、衬托补充说明:

上文之字的标号①③④⑤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的。

②⑥⑦⑧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无义。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

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

分别有感叹句(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理解背诵:

①周敦颐《爱莲说》:

咏莲名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003年河北省中考理解题)⑥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香远益清。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

莲,花之君子者也。

⑦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桃花源记1、作者:

陶渊明,朝代:

晋宋诗人,散文家。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

(1)线索:

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

(2)顺序:

时间先后3、重点字词、

(1)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议:

交通,交错相通。

无论:

不要说,要不必说。

妻子:

妻子和儿女。

绝境:

与世隔绝之地。

鲜美:

鲜艳美丽(3)一字多义:

志:

处之志之;标记,寻向所志。

(4)重点词:

欲穷其林穷:

穷尽。

具答之具:

详尽。

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咸,都。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成语:

(1)世外桃源:

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

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

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

渡口。

没有人来问渡口。

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

落花。

缤纷:

繁多凌乱的样子。

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

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

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

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思考、

(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简答):

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

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

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

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6、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不想让桃花源以外的人来打搅他们的生活.)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

或:

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3、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增添神秘色彩。

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